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语言学论文 > 《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类型与动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类型与动因分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7-24 11:45:08 | 移动端:《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类型与动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类型与动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安娜,动因,转换,语言,类型

《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类型与动因分析 本文简介:说话时从一种语言转变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叫做语码转换。事实上,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和借用这三个概念的区分有不同看法。第一,有学者主张用语码转换来指称句间的转换,用语码混合来指称句内的转换。这是从会话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区分,但本文主要研究双语或多语转换背后的动机因素和功能效果,与结构似乎关系不

《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类型与动因分析 本文内容:


  说话时从一种语言转变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叫做语码转换。事实上,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和借用这三个概念的区分有不同看法。第一,有学者主张用语码转换来指称句间的转换,用语码混合来指称句内的转换。这是从会话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区分,但本文主要研究双语或多语转换背后的动机因素和功能效果,与结构似乎关系不大。第二,语码转换发生在言语层次上,而借用则发生在语言层次上。区别语码转换和词语借用最直观的标准就是观察源语言中语言单位是否已经带有目标语的语音特征,即融入目标语的词汇体系。但是,考虑到本文以书面语料为主,且不是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演变,在此将借词作为语码转换的一个小类进行分析。综上,本文所采用的语码转换是一种广义的概念。

  一、《安娜·卡列尼娜》语码转换类型分析
  
  本文选择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①作为语料分析对象的重要原因是该作品创作于 19 世纪 70 年代,塑造了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其中的会话材料有很强的口语性质,真实地反映了沙皇统治下贵族社会的真实风貌,具有明显的研究价值。

  经过统计,整部作品当中一共有 102 处出现语码转换现象。②其中,72 次是法语和俄语转换,17 次是英语和俄语转换,7 次是德语和俄语转换,5 次是拉丁语和俄语转换,1 次是意大利语和俄语转换。

  ( 一) 语言单位方面,《安娜·卡列尼娜》的语码转换表现为不同的语言形式
  
  笔者将这 102 处语码转换现象分为两个大类: 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的分界处,包括以另一种语言的俗语为完整的一句话。经统计,一共有 33处以整句为单位的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是指在一个句子的内部使用不同语言的现象,包括词语短语借用、称呼语、专有名词引用、句间夹杂外语俗语等,一共出现 69 次。句间整句转换和句内转换出现的场景不同,二者各有特点。

  1. 句间整句语码转换,主要在以下情况中出现,见表 1:【表1】

  总的来说,整句都使用外语的情况相对少,特别是基本上没有出现外语长句的情况。一般整句转换出现有一定场景和特殊的目的。尽管俄国上流社会阶层对法语有靠拢的心态,但是法语还不能成为俄国社会普遍使用的有效交流工具。
  
  2. 句内语码转换是以外语词语、短语为单位出现,或者在句内夹杂外语俗语。笔者默认本文讨论的所有借用和语码转换现象是同一现象。统计发现借用的词汇根据语种分类通常有一定的表达领域,见表 2:【表2】

  
  根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得出重要的判断: 当时的俄国人使用这些借用词汇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明显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 二) 从交际双方来说,会话双方有不同的转换方式
  1. 自发和被动。根据说话人不同的转换动机,可以将说话人进行的语码转换分为自发转换和被动转换。自发转换就是说话人主动地改变语码,所有的引用和借用现象都属于说话人自发的转换行为。例如:

  例 1 Левин,обходив уже хозяйство,постучался в комнату,где ночевал Васенька。“Entrez”,прокричал ему Весловский。 “Выменя извините,я еще только мои ablutionsкончил。 ”( 列文巡视过农庄,去敲维斯洛夫斯基的房门。“请进! ”维斯洛夫斯基用法语大声答应。“对不起,我刚淋过浴呢。”)
  
  被动转换是说话人可能根据说话环境和对方情况,被动地选择另一种语码。由于对方的语言背景局限或者出于回避他人的目的,这些都是被动转换。例如:

  例 2 “Ну,да,впрочем,это никому неинтересно,”сказала она и обратилась кангличанке: “Please order the tea in the drawing-room.”( “是的,不过这可谁也不感兴趣。”她说,接着又对那个英国女孩说了一句:“请吩咐他们在客厅里摆茶。”)
  
  例 3 “A propos de Варе нька”,сказалаКити по - французски,как они и все времяговорили, чтоб Агафья Михайловна непонимала их。
  ( “趁这机会来谈谈华伦加的事吧”,吉娣用法语说,每逢她们不愿让阿加菲雅( 女佣) 听懂时,总是说法语。)
  
  2. 顺从和忤逆,从上一个话轮听话人的反馈来看,还可以将语码转换分为顺从和忤逆转换。顺从表现在听话人顺应上一个话轮中说话人的语码,从而调整自己的语码选择使达到一致。例如:

  例 4 “Et vous oubliez votre devoir”,сказалаона вышедшему тоже на крыльцоВесловскому。“Pardon,j'en ai tout plein les poch-es”,улыбаясь,отвечал он,опуская пальцы вжилетный карман。“Mais vois venez trop tard”,сказала она,обтирая платком руку,которуюей намочила лошадь,бравшая сахар。 ( “您忘记您的责任了。”安娜对同时走到台阶上来的维斯洛夫斯基说了一句法语。“对不起,我的责任有满满几口袋呢。”维斯洛夫斯基把手指插到背心口袋里,笑嘻嘻地也用法语回答。

  “可是您来得太迟了! ”安娜用手绢擦擦被马舔湿的手,又用法语说。)忤逆表现在上个话轮中的听话人在下轮说话时,不管对方的语码,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采用其他语码的行为。例如:

  例 5 “Ну,чмо вы мне цмееме сказамь?”проговорил он по - французски。“Я… я хочусказать,что так нельзя жить,что это мученье…”проговорила она。 (“嗯,您有什么话要同我说?”列文用法语问。“我……我要说,在不能这样过下去了,这简直是受罪……”吉娣喃喃地说。)
  
  在心理上,顺从一般对应的是靠拢,忤逆一般对应的是疏远。语言转换有时是心理机制的结果,这一点在后文中有详细论述。
  
  二、《安娜·卡列尼娜》语码转换的动因分析
  
  ( 一) 语言内部原因
  1. 经济原则。在小说中,语义的经济原则体现在俄国人经常使用交际双方都明了的法语或者其他语言的俗语,这样表达不仅简便而且感情色彩更鲜明。例如:

  例 6 卡列宁听说他的政敌得到了卡列宁自己所渴望的那个职位之后,想起了一句拉丁文谚语:

  “Quos vult perdere dementat.”( “上帝要毁灭谁,就使谁发疯”.)③
  
  例 7 “Bonne appetit,bonne conscience! Cepoulet va tomber jusqu 'au fond de mes bottes ”,говорил французскую прибауточку опятьповеселевший Васенька, доедая второгоцыпленка。 (“谁有好良心,谁就有好胃口! 这只小鸡会全部化为我的血肉。”维斯洛夫斯基吃完了第二只小鸡,又兴高采烈,说了一句法国俏皮话。)
  
  2. 表义准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意义不存在或语义不对称,一种是心理情感意义不精准。

  第一,客观意义的准确。表现在常借用外语的名词、动词等实意词。例如:

  例 8 一个法国老妇人很久之后见到吉娣时说:

  “Tiny bear уже стал большой! ”( “小熊都变成大熊了! ”)
  
  英国童话中有三只小熊的故事,老妇人把小吉娣三姐妹叫做三只小熊。虽然俄语中也有指称小熊的单词,但是英语词汇中有附加的文化意义,两者语义并不对称。

  还有一些新生事物是当时俄国社会中不存在的,自然也就没有词汇与之对应,所以必须使用源语言来指称这些新事物。例如:

  例 9 Две дамы эти были главные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ницы избранного нового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кружка, называвшиеся, вподражание подражанию чему - то,“les septmerveilles du monde”. ( 这两位贵妇人是彼得堡一个出色的新社交团体的显要代表。这个团体摹仿人家用得很滥的名称,叫做“世界七奇”.)
  
  第二,心理情感意义的准确。使用母语完全可以准确地表达客观意思,但是有时候人们在说话时偏偏不用同等意思母语来说,而是选择用其他语言来表达。例如:

  例 10 赛马之前,伏伦斯基和安娜在家中幽会,当时两人关系还不是很明朗。

  “Просмцмe меня,чмо я nрцехал,но я немо nровесмц ня,не вц ав вас”,продолжал онпо - французски,как он всегда говорил,избегая невозможно - холодного между нимивы и опасного ты по - русски。( “‘请你原谅我跑到这里来,但我要是看不到你,那我一天也过不下去。’他继续用法语说,有意避开俄语里‘您’和‘你’这两个词,因为用‘您’显得太疏远,用‘你’又亲昵得有点危险。”)
  
  俄语中明明有第二人称代词,小说作者已经说明了此时伏伦斯基用法语是因为他和安娜之间特殊的关系,伏伦斯基心理上既想和安娜亲昵但是又不能太冒犯。

  ( 二) 心理原因
  1. 情感调整。调整的方向有两个: 强调和弱化。根据我们的统计,小说中对语气进行强调时的语码转换有两种: 表达评价意义或邀请他人时,两种情况都经常用感叹语气来表达。

  人物之间的对话有 14 次在表达评价的场景下出现了法语词汇,比如“ridicule”( 可笑) 或者“gentil”( 天真) 等词汇,贬低他人时也可能从俄语转到法语,比如“depravee”( 放荡) .另外,小说中有 6 次说话人在邀请对方时从俄语转到了法语,而且是为数不多的整句都用法语来说。

  邀请他人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自己的诚意,语言的转换可以让听话人感受得到说话人的强调和重视。例如:

  例 11 “Messieurs,venez vite! ”послышалсяголос возвратившегося Весловского。 “Char-mante! Это я открыл。 Charmante,совершеннаяГретхен,и мы с ней уж познакомились。 ”( “先生们,快来呀! ”传来维斯洛夫斯基的法国话。“真迷人! 这是我的一大发现。”)这个例子里既有评价意义的转换也有邀请场景下的语码转换。例如:

  例 12 Cказала Анна。 “Ты знаешь,единственная женщина,которая приехала комне в Петербурге,была Бетси Тверская? Тыведь ее знаешь? Au fond c' est la femme la plusdepravee qui existe. ”( 安娜问: “你知道吗,在彼得堡唯一来看我的女人是培特西? 你不是认识她吗? 其实她是一个最放荡的女人。”)
  
  同时说话人也有弱化自己语气的需要,特别是人物要表达与对方的不同意见时,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这个时候人们为了遵循礼貌原则会转换语码,减少直接的冲突和对立。例如:

  例 13 陶丽和安娜聊天,得知安娜准备不再要孩子时,陶丽很惊讶,思考了很久之后用法语说:

  “N'est ce pas immoral?”(“这样是不是不道德呢?”)
  
  在陶丽沉默思考很久之后,转换成法语,可以缓解陶丽对安娜指责的情绪。
  
  例 14 “Я его очень люблю,и мы с нимбольшие приятели ”,добродушно улыбаясь,сказал Свияжский。“Mais pardon,il est un petitpeu toque.”( “我很喜欢他这个人,我同他也是老朋友了,”史维亚日斯基和蔼地微笑着说,“但是,恕我说句实话,他这个人多少有点怪。”)
  
  2. 从众心理。亲属称谓词本来应该是一种语言当中最坚固的基本词汇,但是笔者发现小说中人物经常用法语来称呼自己的亲人,比如“cousins”( 表兄妹) ,“mon oncle”( 舅舅) 在香港等双语地区,人们经常都是用“Mummy”,“Daddy”代替“妈妈”、“爸爸”.笔者认为,称谓词有二语习得的优先顺序和语言使用的流行趋势。因此,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词会被代替,但是这种代替不是完全被动的,外语亲属称谓在语音上会融入当地母语中,带有母语的腔调。所以,即便坚固的基本词汇根基被松动,也不能说母语已经完全被外语所战胜,俄国上流社会不可能完全脱离俄语,使用所谓的阶级语言。

  ( 三) 社会原因
  
  1. 彰显社会地位。语码转化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转换是为了更好的交换信息,一种受到社会等外力因素的驱动。而第二种的语码交换甚至会以耽误信息有效地传达为代价而在所不惜。这种外部原因一方面就是因为使用法语是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例如:

  例 15 在这个场景中,陶丽正在和列文说话,这时陶丽的小女儿进来拿铲子。

  “Зачем мы nрцшла,Таня?”сказала Дарья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по - французски вошедшейдевочке。

  “Где моя лопатка,мама?”

  “Я оворю nо - французскц,ц мы мак жескажц。 ”

  Девочка хотела сказать,но забыла,каклопатка по - французски; мать ей подсказалаи потом по - французски же сказала, еоmblckamь лоnаmky. И это показалось Левинунеприятным。

  (“塔尼雅,你来做什么?”陶丽用法语问进来的女孩子。
  “妈妈,我的铲子在哪儿啊?”
  “我说法语,你也要说法语。”
  女儿子想说,可是忘记了铲子该怎么说。
  母亲提示了她,塔尼雅就有用法语又问了一遍,铲子在哪里。这使列文觉得很反感。)
  
  作者托尔斯泰也通过主人公列文的心理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法语流行现象的反感,这种交流不仅多余而且别扭做作,人们学会了法语却牺牲了朴素的语言。但是陶丽必须要以这种不顺畅的交流来教女儿学习法语,因为语言的社会功能可以透露一个人的社会阶层。

  2. 控制交际者关系。在交际过程中突然的语码转换也可以自动地控制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控制主要通过听话人在下一个话轮中的反馈来实现。顺应意味靠拢说话人;听话人想疏远说话人,即在语码上做出相反的选择。例如:

  例 16 场景是伏伦斯基在赛马前去英国驯马师那里看自己的马---弗鲁弗鲁。

  “Ну что Фру - Фру?”спросил Вронскийпо - английски。

  “Аll right,sir! ”все исправно,сударь,где- то внутри горла проговорил голосангличанина。 Лучше не ходите,“прибавилон,поднимая шляпу。 ”

  ( “喂,弗鲁弗鲁怎么样了?”伏伦斯基用英语问。“很好,阁下! ”英国人先用英语再用俄语回答……“最好不要进去。”)
  
  伏伦斯基见到英国驯马师之后,首先使用了驯马师的母语与他交流。英国人驯马师明明懂得俄语,但是为了反馈伏伦斯基的礼貌,他先用英语回答了伏伦斯基的问题,之后向对方抛出拉近关系的橄榄枝,用俄语和伏伦斯基对话。又例如:

  例 17 场景是列文和维斯洛夫斯基去打猎,在路上碰到一些农民叫列文一起过来喝酒。

  维斯洛夫斯基没有听清楚就问列文那些农民说什么。

  “Qu 'est ce qu 'ils disent?”спросилВесловский。

  (“他们在说些什么呀?”维斯洛夫斯基用法语问列文。)
  
  列文是少数愿意同农民走近的贵族地主,维斯洛夫斯基和大多数上流社会贵族一样对农民避之不及,所以即使维斯洛夫斯基和列文之前一直用俄语交谈,这个时候为了和农民划清界限,维斯洛夫斯基选择对列文说法语。用这样的反馈来表现,维斯洛夫斯基是上流社会人物,他认为自己应该疏远农民。

  3. 保护交际内容。小说当中,托尔斯泰点明了很多场景下为了回避仆人,贵族们之间用法语谈事情。这种现象是最容易被人们利用来证明所谓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例 18 赛马时伏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安娜情绪失控,她的丈夫卡列宁把她带回家,卡列宁在马车上和安娜说法语。

  “Я должен сказать вам, что вынеприлично ведете себя нынче”,сказал он ейпо - французски。

  ……“Не забудьте! ”сказал он ей,указывая наоткрытое окно против кучера。(“我应该对你说,您今天的行为有失检点。”他用法语对她说。

  ……“注意! ”他指指车夫背后打开的窗子,对她说。他起身把窗子关上。)
  对于普遍没有法语学习背景的下层人来说,法语就是俄国上流社会的暗语,但是法语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在法语为非母语的俄国人环境中,法语只是在上流社会中通行,假设改变下层人的教育条件,法语这种保护和回避功能也就消失了。

  ( 四) 个人原因
  语码转换还和说话人的年龄、教育背景、个人习惯、性别等个人因素有关系。为突出人物性格的需要,作家必须精心安排人物语言,例如列文这个人物是作者自身的象征,他在行文中表达过自己不喜欢贵族说话夹法语,所以小说中列文说法语的情况比其他贵族人物要少很多。根据 Scotton 的标记原理,上文中讨论的有意识的转换都被称为有标记转换,反之,由于个人习惯和语言熟练程度产生的语码转换被称为无标记转换。例如:

  例 19 “То есть знаю по репутации и повиду。 Знаю, что он умный, ученый,божественный что - то… Но ты знаешь,этоне в моей… not in my line”,сказал Вронский。

  ( “我只知道他的名声和相貌。我听说他这人聪明,有学问,很虔诚……不过说实在的,这些个……我都不感兴趣。”伏伦斯基说。)比如上例中,伏伦斯基的语码转换不是有目的为之,仅仅因为说话习惯和对英语很熟练的表现。

  三、《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特点
  
  1. 从转换的语言单位来说,句内词语和短语的转换要远远大于整句的转换,词语转换也基本上都是实词,而且整句转换一般出现在比较简短的句子里。说明法语并不是以一种完全成熟的语言体系存在,不能代替俄语共同语的地位。

  2. 从交际场景和人物来说,出现语码转换的交际场景有一定的规律,比如表达强烈感情色彩或者评价色彩,引起对话人注意,调节幽默气氛,并且一般多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以外的正式社交场合,也证明了上流社会的人们使用法语或其他语言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不是作为共同语来使用。


  3. 从交际内容来说,特别考虑从外语中借来的词语有一定的表达领域,或是新兴事物或者是潮流事物等,在人物谈话涉及到某些特定话题时才倾向于进行语码转换。俄国贵族的语言还保留着俄语自身的基本词汇系统和文法。

  4. 从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来说,小说中说话人物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有语言自身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有关系,并不是像人们说自己的母语一样是自发的。

  总之,不管是从语码转换现象的分类、语码转换的机制和原因还是语码转换的特点等方面来说,法语或者英语都没有取代俄语作为俄国社会共同语的地位。俄国贵族交流还是依赖着俄语的基本词汇系统、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

  [参 考 文 献]
  [1]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 当代社会语言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何自然,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 现代外语,2001,( 1) .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安娜·卡列尼娜》语言转换的类型与动因分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42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