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7-30 11:21:43 | 移动端: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文关键词:常见问题,对策,大学生求职,心理,解决

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文简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他们的求职造成了很多障碍。针对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找出根源,合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树

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文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他们的求职造成了很多障碍。针对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找出根源,合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观,这对他们成功就业、适应社会及个人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常见的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自卑和自负都是一种性格缺陷,源自自我认知的偏差。自卑心理是对个体交际活动动机的内在抑制,表现不出交际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进了大学校门,不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业,临出校门自觉综合素质不过硬,技不如人,加上就业口径比较窄,自然对自己缺乏自信,在招聘现场缺乏大胆尝试,努力争取的勇气,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是畏畏缩缩,自觉专业不对口或者达不到招聘单位的要求,面对考官更不敢充分展示自我优势,错失就业良机。自负心理是指那些自我中心强烈,对自己评估过高,优越感极强,轻视他人的言语和行动的心理现象。有的大学生认识不到时代的变化,认为自己依旧“百里挑一”,导致期望值过高,在求职中自以为是,怕吃苦,讲待遇,让面试者不敢录用。

  2.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虚荣心较强,和同学比收入的高低,比工作环境的好坏,比工作的轻松程度,比职位的高低,对自己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忽视自身的特点和长处,不从实际出发,不愿从基层干起,不知用人单位有自己评判人才的标准。攀比的结果将导致这些“高材生”被拒和待岗。攀比心理直接导致嫉妒心理,有的同学不反思自己的不足,反将别人的长处视为对自己求职的威胁,看到别人找到理想的工作,心理失衡,于是借助说风凉话、造谣中伤甚至背后拆台来摆脱困扰,获得心理补偿。这种心理不仅增加了嫉妒者本人的痛苦和烦恼,也影响到同学关系的融洽,把自己置于边缘孤立的位置。

  3.矛盾心理和焦虑心理。大学生们从踏出校门的一刻起就能充分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种差距带给他们剧烈的内心冲突,势必导致种种矛盾心理的产生。他们既希望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又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参与竞争;既希望自主创业,做自己喜欢的事,又害怕承担失败的风险;既有雄心壮志,想干出一番事业,又怕吃苦,缺少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既希望有事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又过分看重收入的高和低;既乐观自信,一旦受到挫折,又悲观失落,全盘否定自己。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面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及招聘中的不公平的现象,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焦虑心理表现为心情烦躁、情绪起伏和担忧失眠。当简历投递不出时,心急如焚,不能冷静分析优劣势;接到单位面试通知时,不能精心准备,理智对待。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如果患得患失,没有稳定的心态,是不能做出正确抉择的。

  4.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家境优越,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独立性,习惯了父母安排的一切生活;也有的同学对自己信心不足,以致无法主动参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之中,没有勇气主动出击,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更妄论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岗位了,而是一味等、靠,寄希望于学校的推荐安排,甚至把自己的求职,当成了父母的事情,似乎跟自己无关一样,不愿意承担责任,希望家长一切搞定,自己只需“拎包”入职。这种“懒人”思想是不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职业观和价值观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特征和优缺点等,一心想去“北上广”等中心城市,一味追求热门的行业和职位,却没有把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殊不知暂时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机会更多,前景更广阔。

  二、求职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大学毕业生以几十万的人数递增。另一方面,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农村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年轻富余劳力向城市转移,劳务经济也挤占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虽然新兴行业和新技术领域在不断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但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传统产业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同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直严控人员编制,致使社会就业岗位总量在缩减,“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

  (2)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保障的滞后,导致新一代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反映了官本位思想愈演愈烈。一次就业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意向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欧美国家外企,就业区域首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其次为苏州、杭州等二线城市,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朝着务实和功利的方向发展,过分强调经济收益、社会地位和地域范围,而忽视才智发挥、社会需求等,抹杀了其作为独立人格个体所具有的价值需求和爱好。转型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各种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3)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的公开招聘中,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某些“官二代”、“富二代”,靠着父辈的庇荫,不费吹灰之力找到好的工作,而有些从贫困家庭出来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即使公开考试成绩优异,也会因莫名的原因取消资格。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上,有的地方存在区域歧视,虽然有12个省启动取消农业户口,推行城乡户口统一工作,但是,现在的户籍管理办法还使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受到限制,使得地区封锁、条块分割成为可能,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空 间,使 公 平 竞 争、统 一 的 就 业 市 场 难 以 形成[2]。有的企业依然存在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故意抬高门槛或拒之门外。

  2.学校原因

  (1)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与高校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密切相关。近年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社会对纯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幅不大,今后将有更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和基层从事实际工作,而高校原来的精英式教育的学术性课程难以胜任用人单位对员工应用性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所以,毕业生普遍感觉“学非所用”或“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压缩实训环节,完全脱离了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办学理念。

  (2)专业老师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有的专业老师知识结构老化,一直抱着老教材、老教案不变,很多授课内容纸上谈兵,缺少创新思维,不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如果老师不深入企业和市场,就无法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又怎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呢?所以,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

  (3)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3]。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这个队伍还比较年轻,师资匮乏,很多老师是通过短期培训才考取的职业指导师,远远没有达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和教材老化陈旧,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讲授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政策、简历制作和求职面试技巧时,会邀请企业人士来校作职场讲座。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捕捉和加工组合分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认知方面也需要学习,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求职心理的发展变化。

  3.自身原因

  (1)认知的偏差。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包括对自我、专业和社会的认知偏差。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不能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劣势,要么狂妄自大,不屑于基层或事务性工作,要么妄自菲薄,夸大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过别人。在专业认识上,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专业冷门,就业口径小,灰心沮丧,有的同学过分苛求专业对口,连相关专业的岗位也看不上,这样无形中就使得自己的就业渠道变窄。其实,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位员工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也缺少实际体验,往往把社会想象得比较美好。对影响就业的因素缺乏足够认识,而传统观念和舆论带给他们的精英意识让他们对择业的期望值往往偏高,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在现实中产生心理落差。

  (2)就业前的准备不足。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自己进了保险箱,根本就没有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如果不注意对职位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加工分析,也不结合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只是像大海撒网一样乱投毫无个性的简历,必然耗费大量成本却收效甚微。还有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参加社团或集体活动,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即使进入面试环节,也会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三、解决求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提高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1)思想政治素质。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法制观念,勤于学习,善于创造。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倡导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将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在步入社会、服务大众、热情奉献的过程中,能够从中看清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企业用人,也是针对岗位需要而招聘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专业课学好,才有与人竞争的实力,才能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对接。高校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成果展览、技能大赛等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专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即使在未来的知识领域遇到没有学过的本专业内容,也能够通过自学与再学习掌握新知识,从而胜任本专业工作[3]。高校要产学研相结合,由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企业需要设计开发项目,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实现实践教学立体化。高校要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将是他们求职的敲门砖,也是给自己积累些职场从业资质[3]。

  (3)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感和责任感,它不仅使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他们思维更加开阔、缜密,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社团、摄影展、汇报演出等形式,不断渗透哲学、自然科学、音乐艺术鉴赏等内容,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和广阔的思维角度。

  (4)创新素质。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为了确保自己在就业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获取那些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与纵横关系,进而根据自己的发展趋向和要求,主动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

  高校要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创建优秀社团,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开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工作项目,比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全面发展[4]。

  2.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更不盲目攀比而徒添烦恼,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平常心。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要有一定的抗挫能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增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渠道化解自卑、焦虑、怯懦等不良情绪,并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即使失败也不气馁,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失败原因,寻找改善方法,找准定位,为再择业创造条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求安逸、求稳顺、怕担风险的思想,树立积极主动的奋斗观,不等靠,不依赖,充分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哪里最需要,哪里有事业,哪里能作贡献,就到哪里去,不以地域、行业、待遇为自己设定僵硬的框框,限制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择业的方向上,适合自己的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就是最好的。

  3.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政府的政策配套。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时,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以及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应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心理指导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从学生进校开始就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根据年级的差异,侧重点要有所不同。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识岗教育,了解相应岗位的专业需要,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识,树立职业目标,同时在入学初通过职业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就业档案,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

  二年级时,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实践环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三年级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意向,结合个人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通过兼职工作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培训课程,鼓励考级考证,增强择业的自主性。四年级时,切实加强对毕业实习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与指导,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企业文化,根据学生锁定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咨询及专项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行业特点、职业要求、个人和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模拟面试,提高求职技巧,掌握求职礼仪。

  积极联系企业,进校宣讲,配合用人单位的人才订制服务,开展职前培训,让学生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尽快进入职场角色。政府也应该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对紧缺人才,由政府出资,提供前期培训费用,建立培训基金。委托专业机构或院校与企事业单位配合,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可雇用能力,促进企业录用高校毕业生,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琴.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及调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05-107.

  [2]林禄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及促进就业的对 策 思 考 [J].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07(4):91-96.

  [3]陈少华.浅谈大学生专业方面素质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1):62-63.

[4]靳靓慧.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6):22-23.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43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