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顾城之城

顾城之城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12-19 10:55:41 | 移动端:顾城之城

篇一:顾城之城

顾城“纯净美”歌风格成因初探

摘要:顾城是朦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被人们称为自然通灵的“童话诗人”。他的诗唯美纯净,然而“纯净美”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维的。他的诗天真烂漫,传递干净剔透的自然信号;他的诗飘逸着幻想与感伤的忧郁,散发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他的诗直抒胸臆,浸透着西方浪漫主义的气息。与身俱来的诗人灵性意识、童年的生活经历、个人阅读和文化积累,主客观叠加的多重因素影响他诗歌风格的生成。

关键词:纯净美 传统文化 西方浪漫主义

顾城,当代诗坛的一位奇才,他的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风靡一时,被冠以朦胧诗人、天才诗人、童话诗人等称号。他的诗强调灵性、真性的表达,他营造的是一个“高于世界的天国”、“一座诗的童话家园”、空灵的艺术境界。顾城强调的是独立自足的小我宁静,他没有像同时期的江河,北岛、杨炼等朦胧派诗人那样去重构“大写”的自我,表现崇高的英雄姿态和高尚的精神气质,只是着立于个体的平凡的人,关注被专制政治摧残、迫害、凌辱的芸芸众生、追求灵魂的自由解放。他的诗给“上帝的散落人间的羔羊”提供了温暖的情感慰藉。他就像一个人性修补者、一个灵魂抚慰人、一个真善美的传承者,用宽广大爱来书写生活、自然、童心之美。

顾城的童心折射的是:顾城既缺乏现实感,也不具应对现实的能力。他偏爱幻想,内心排斥尘嚣与烦恼的都市。因此他很快就离开了直接关照社会现实的创作立场。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晶莹剔透的梦想与固执去憧憬美,去建造一座诗的、童话的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他的这种创作意向,与他所确立的诗观和审美理想紧密关联。在他看来,“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他坚信现实世界的矛盾、分裂、不和谐的痛苦,都将在诗中得到解决,化为梦幻式的世界,以达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于是形成了“纯净美”的浪漫色彩诗歌观念,他表示,“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 顾城是想以“纯净”的天国标举自由的个人主义,回应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人本主义热潮,并借此来启发空洞的世俗、抨击沦丧的人性。因此,顾城对“纯净美”的追求,就成为一种特别觉醒的个体意识的标志,成为一种解脱痛苦的愿望价值指向。“纯净”,就成为顾城诗歌显著的美学特色。

任何现实层面上的“所以”,都隐含着耐人寻味的“因为”,都由背后深刻的原因激发“所以”。通过对诗人生前著作的研读、梳理,以及对诗人所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阅读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剖析,探究出顾城的诗歌历经岁月变迁依然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诗人天性、个人感悟、借助阅读经验等因素才创出一批永不褪色的杰作。

一,顾城与身俱来的诗歌灵性意识

诗作为一种反映人类情感最有力的文学形式, 其创作者——诗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即是写诗天赋。心理学将天赋定义为:天赋即是天分,是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针对特别的东西或领域的特殊天生执念而使其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别于其它人的速度成长起来,而且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正如莫扎特在7岁就能写交响曲,我们称他为音乐神通,有音乐天赋。我们说他有天赋,因为他做了任何人7岁做不到的事情。贯绝千古的伟大诗人,如王勃才华早露,小时候就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称之为神童。再如李贺,与身俱来的孤傲性格,成就了一代“鬼才”。 顾城也是一个具有诗歌天赋的诗人,他是在心灵直觉的引导下开始诗歌创作的,顾城对自然、社会具有独特的感悟和欣赏角度。他在十二岁时就作有充满奇思妙想的《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细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月亮和星星”。虽然稚拙浅显,却巧用意象,大胆突破、奇思妙想,烘托情感,显出了惊人的智慧。顾城拥有着与身俱来创作诗歌的灵性意识,携着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性,撑起一片为爱驱动的纯洁蓝天,透着光的灵性,在一层又一层物象幻影中前进。

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

环境是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熏陶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是个人成长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顾城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独特的家庭环境中,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博学多才,曾也是中国一个小有名气的“职业”诗人,名叫顾工。顾城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传承父亲的作诗涵养,开始写现代诗,并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亲。

在他刚读完初一上学期时,席卷全国的文革波及到他的家,于是他随父亲下放到了农村,一去就是十多年。期间,除了父亲的循循善诱与熏陶,另外农村明丽恬淡的风光,善良纯朴的人性也深深濡染着他的思想,在长久的浸渍后渗入其灵魂, 化作一种难以抹去的恒久记忆和生命底色。因此顾城早期的诗作主题多取材于大自然,小小年纪的顾城已经开始逃避现实, 一心躲进大自然的童话世界中去。“我在阔野上, 在霜气中, / 找寻春天, 找寻新叶, 找寻花丛。// 当天、大亮冷雾散尽, 我只找一滩败草, 一袖寒风 ” ( 《找寻》) 。从年仅13 岁的少年所写的这首诗中, 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他精神世界中的那种深切的萧索之感,这种感觉大概来自于并不美好和透明的现世的刺激。顾城在面对这个丑陋的世界时, 不是在批判中走向成熟, 而是拒绝成熟, 他转身而去, 走向虚设的精神天堂,沉湎其中而不准备向人间反顾。他说: “ 没有目的, /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 洗黑我的皮肤。” “ 睡吧! 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生命幻想曲》) 。这首《生命幻想曲》也是顾城早期的代表作, 是他“把大自然的童话世界搬进自己的诗中,变成一

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的一次尝试。” 他像一个非常“任性的孩子”, 在自己的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理想世界。

1974年回北京后,顾城长大了,仍然保持着儿童般纯净的感觉和童贞般的幻想。坚持“按照自己的内心愿望建立起生活”。他对苏舜说:“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做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大地,像轮盘一样转动??我不习惯城市,可是我在其中生活着,并且写作。有时一面面墙不可避免地挤进我的诗里,使我变得沉重起来??”。在城市里,顾城看到的是“蜷缩的城市/ 伸出手———推土机/ 推平了一畦一畦菜地”,在土地的边缘他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一棵小树还站在上面/ 想象着航行/ 想象着岛屿??”(《地基》)。对于顾城来说,这就是把一个陌生的世界强加给他,让他内心渴求单纯、自然的幻影与城市的多变产生冲击。在他的眼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令他触目惊心。城里的路是规定好的,城里的一切都是循规蹈矩的。城里有许多好东西,有食物,博物馆,书,有信息,但却没有触发他灵魂的自然感觉,没有太平原棕色的注视。城市里人若野兽,相互仇视:“两块高大的石壁/在倾吐中步步进逼/多么灼热的仇恨/烧弯了铁的身躯”《石壁》;利欲熏心:“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检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弧线》;真情缺失:“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 。

纯朴、具有书香气息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的文学基底,具备了写诗的风韵,而且农村的自然风光也给他的心底带来一丝净土。然而现实、动荡的社会环境却是令他失望的,这失望激起了他的反抗。他逃避现实。他呐喊“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迫切渴望纯净美的都市、社会,努力营造“天国”环境,以此让忧伤而诗意的心灵和丑恶的现实隔开,让自我获得超越性满足,并通过重塑的全新的活动主体———晶莹透明的“新我”,来宣泄对人性沦丧的痛苦和失望。

三、古典文学的影响

如果说,对现实与身俱来的灵性感应和深刻的理性思考只是创设天国的现实基础,那么,对古典诗歌的阅读、领悟与共鸣,则是顾城创作冲动的驱动力,是他诗歌理念和诗歌“纯净美”风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顾城通晓古今,自小就熟读古典诗词与古代文学作品。他曾说:“我喜欢古诗、刻满花纹的古建筑,殷商时代的铜器;我喜欢屈原、李白、李贺、李煜,喜欢《庄子》的气度、《三国》的恢宏无情、《红楼梦》中恍如隔世的泪水人生”。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都以感伤忧郁的气质,瑰丽奇诡的想象,崇高傲岸的主体人格,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营构和对优美率真人性的描写契合顾城忧郁孤独的心灵和高远脱俗的理想,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的艺术思维,浸润他的诗思。

尤其是屈原以国家、君主的引路人自居的个体意识的张扬又显然和顾城以思想启蒙者自居的壮志雄心契合。李白诗中所流露的狂放不羁的自由心性,

昂扬亢奋的生命意识,权势重压下的激愤反叛,理想讴歌时的赤子心态,山水描写中的天真情怀,乃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启发了顾城的诗情、诗性,熏陶了他的浪漫、幻想情怀,使他获得了以“童心”和“自然”创建纯净“天国”的不尽灵感。生于帝王家长于后宫中的南唐后主李煜,后期整日以泪洗面的“亡国之君”,在词中流露出哀痛、无奈的人生伤感,真切细腻的情感吐露,往事成空、灰飞烟灭、人生长恨、时光倏忽的哲学空幻都契合了顾城作为觉醒的知青深感价值摈弃、时光虚度、前程渺茫的寥落心情。或者说,李煜词中人事变迁、岁月沧桑、命运无情的深重感喟引发了顾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痛苦心境下的强烈共鸣。

庄子对顾城的影响很深,出世的隐逸人格、自然人格、超越世俗社会、超越物欲、超越自我是他理想人格的主要表现,适己之学是庄子在出世精神支配下的人生取向。庄子的人生观反对人为物欲,追求“人的自然化”,提倡舍去社会性,使自然性不受污染的美乐心境。“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它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它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它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隐约中透露着“穷则独善其身”的隐逸思想,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应该说,顾城从庄子那里继承的既有精神层面上的个体疏离,灵魂遁逃,摆脱现实,追求精神的安逸、恬静,亦有艺术层面上的绮丽想象,物我合一。庄子哲学的精髓,在顾城诗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顾城除了受到千古诗人思想的渲染、老庄生存哲学的扎根外,还受到《红楼梦》的深刻影响。我始终认为顾城与贾宝玉有着某种契合,同样是两个拒绝长大的孩子,两个都有构建理想“女儿国”的浪漫梦想。顾城曾说:“《红楼梦》是一个能够让人看见理想、完美的人性——女儿性历历在目,她第一次把人们梦想的那个虚幻的影象,变成了真实的、纯洁的女儿的语言和生活,一个女儿世界,这是一件太了不起的事情,这个理想像冥冥一样,不仅鸟瞰而且创造了他自身的过程。”顾城童年也曾十分酷爱《红楼梦》,虽未以怡红公子自居,但从其所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诗,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贾宝玉式的人物,他爱美,要求纯粹,在这点上谢烨给予了他母性的最珍贵的关怀,童年时期缺少女性关怀的他很少顾及身边人的感受,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没有想过要长大,他把生活的林林总总全权交给妻子谢烨打理,把谢烨当成营造桃花源的夏娃,不能容忍谢烨逃离他的视线。这一切,看似偶然,其实却未必不是必然,他受到红楼思想深入的浸染,尤其是贾宝玉的和谐又舒畅的童年使其学会了容忍、宽恕,而残酷又冷漠的童年让顾城染上了自私、狭隘和脆弱的习气。造就了他诗歌中追求梦的的永恒,难以承受脆弱的梦的破灭的诗思。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情怀,对“理想国”的构建,对主体意识的张显,对人性美的描写,对奇诡瑰丽想象的运用,对物我交融的追求,都是顾城构

筑纯净“天国”取之不尽的材料,都是他灵感的催发剂。

四、外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顾城曾说:“我的诗受外国诗人的影响较深,我喜欢但丁、惠特曼、泰戈尔、埃利蒂斯、帕斯。其中最喜欢的还是洛尔迦和惠特曼。有一段我天天读他们的诗,把他们的诗带到梦里去,有些诗诗一生读不尽的”。对于洛尔迦,顾城说他喜欢洛尔迦诗的“纯粹”,诗中转着风旗的村庄、月亮和沙土,喜欢那些朴素的动人谣曲。洛尔迦是西班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诗人,他着力于童心和自然的抒写。他的诗的纯洁和干净深深的感染着我们,童心,纯净若剔透的冰凌;环境,恬静若熟睡的婴孩,其想象丰富遍及各个角落,晕染着我们的魂灵。顾城与他虽时代背景殊异,但在诗歌的审美旨趣和精神向度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书写童心和自然,涤荡蒙尘的心灵;意境清新鲜美、晶莹透明;情思悠远,耐人寻味;以一种古朴纯静的古典美来诱发人们远离现实,升华人性,漂洗灵魂。洛尔迦对美的阐释,影响和充实了他构建纯净“天国”的内容。“纯净”,正是顾城设立的最高审美境界。

对于惠特曼,顾城超乎诗艺的范畴而倾慕他那种“直接到达了本体”的能力。他认为,对于惠特曼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解释的,没有年龄,没有什么千万年的存在之谜。”他要从惠特曼那里,学到发现人与世界的之间所未知的联系的审美方式。惠特曼对“自我”的表现无所顾忌、无法逾越的地步。抒写缤纷多彩的比大地、海洋、天空还要辽阔的心灵世界、自然天堂,展示令道学家惊讶的内心宇宙千奇百怪的秘密。他对大自然的皈依,也因此经历从社会批判出发,对人的命运、归宿等人性根本问题关注的变化。惠特曼使顾城豁然开朗,有了对诗歌创作的顿悟把持:应该“用心去观看,去注视那些只有心灵才能看到的本体”这个“本体”就是充满丰富内心奥秘的、有着独特个性的、包溶众多大我精神的“自我”。而惠特曼的“穿起物象达到本体”观正是触发他的创作灵感。我们可以看到,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生命幻想曲》、《梦痕》、《水乡》、《鬼进城》等含量丰富的作品中,惠特曼的艺术精神已被无迹可求地悄然灌注。可以说,惠特曼对桀骜不驯的自我的张扬,对诡奇密集意象的择取,对“魂天归一”境界的构筑,都为顾城表现个性化的“天国”梦想提供了极好的参照范本和观照榜样。

其实顾城”纯净美”诗歌风格的形成,摆脱不了他任性、纯真、充满灵性而富有幻想的性格,他永远闪烁着一颗不泯的童心。然而这童稚的心态除了来源于他拒绝面对现实,还起源于他早期的阅读体会。顾城小的时候喜欢读《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他期望自己永远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用纯真的诗句一点一滴地构筑他梦幻中潜心追求的彼岸童话王国。他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写道:“金色的流沙,湮没了你的童话,连同我,无知的微笑和眼泪。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当我回来的时候,眉发已雪白,沙漠却变成了,一个碧绿的世界,我愿意在这里安歇,在花朵和露水中间,我将重新找到,儿时丢失的情感。”这首诗既

篇二:顾城之城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顾城之城

——《弧线》浅谈

品诗实则品人,诗虽短,但蕴含却多。诗人用诗句表达他们内心世界丰富炙热的感情。一字一句,都是经过斟酌的,都被诗人赋予了含义,诗人可不想浪费任何一个可以表达他内心的字眼。

品读顾城的诗,能够在不经意间走近他的城堡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小的城,小时候是如此,长大后也是如此,也本该如此。小时候的我们踩着童年,捧着安徒生的作品爱不释手,那时的我们几乎就快相信那童话般的唯美结局。那时的我们单纯的如一张白纸,并未受到任何墨水的侵蚀,天真有如薄纱,可以让人一眼看穿。但我们都在彼此心中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城堡,别人不能进入其中,亦不能轻易进入其中。我们肆意挥洒我们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都能出现在我们的城堡之中,存在的亦或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的。长大了,我们的想象力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相反随着见识的增长被磨灭殆尽。

然而,顾城却犹如他自己的名字一样,依然有一座属于他自己的城堡,他很满足。他依旧像童年那样,保持着一颗童心,他自己说童心并不是说自己还未长大,而是指未受到污染的心灵。他依旧用那颗心留意周围的一切,并赋予其自己的感情,就犹如他喜爱的安徒生他童话中会说话的花儿、草儿、树儿、风儿、云儿,这一切的一切。

他说: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

很直白的语言,相信小学生都能够看懂,很多人说,这怎么可能是出自一个大大人笔下,完全是孩童似的语言。然而这批评却恰恰从反面说明作者的意图已经达到了,他已经从一个孩童的视角,用自己的诗句将孩童的世界呈现于大家眼前。

他又说: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

读到此处,突然脑海中蹦出熟悉的旋律: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诗句虽未详细描述少年,但是却清晰的勾勒了少年的弧线,勾勒出了我们内心已经深埋的记忆,而不仅仅是这寥寥几个字。曾几何时,我们也是那样的少年,不经意间瞥见安静的躺在地上的分币,犹如发现了新大陆

般,怀揣着各种心情,忐忑,惊奇......小心翼翼的拾起,又很认真的捧着,生怕会再次滑落。然后站在原地惶恐不安地等待着,犹如等待戈多般,只因为曾经老师或者妈妈说过要拾金不昧。然而长大的少年,长大的我们是不会有这般举动的,这也是作者所感叹的,我们已经失去了童年时候所怀揣的梦想。

他接着说: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

葡萄藤四处蔓延,犹如身体的神经。我们的每一次幻想,通过神经末梢的传递,迅速延伸,触及身体的每一寸角落。尤其自然的比喻,仿佛葡萄藤如芦苇般具有了思想,而且是幻想,如此的狂热,大胆。仿佛诗人正在执着的追求着什么,幻想着一切尽可能的出现的画面。要知道,当一个人卑微的连想象都失去的时候,他就所剩无几了。诗人也许是在想,趁着年轻,趁着还有时间,放肆的幻想吧,或许某天不可能将成为可能。

他最后说: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脊背。

这落笔之句明显是和上句对应的,但是葡萄藤却较之海浪多了一字,在全诗中也是如此。有人说葡萄藤应该改为葡藤,那么对仗就工整了。然而残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丽。如落英缤纷,如落花不是无情物。残缺过后,等待我们的将是另一番光景。海浪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本想抽身好好安静下,但是却又更多的海浪一波接一波朝诗人涌来。就如孩童的好奇心,此消彼长,没完没了。

纵观全诗,鸟儿,少年,葡萄藤,海浪。跳跃性的意象,表面上没有关联,却同时成为了诗人的文字,这就是诗人所勾勒的弧线了。协调而不做作,不同于外婆的澎湖湾中,“阳光,海浪,沙滩,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的描述,但较之却又过之而无不及。弧线随时在变化着角度,犹如诗人的这首诗;但弧线上的每一点又是缺一不可的,缺了就不能称之为弧线,所以这首诗是不允许少任何东西的;同时弧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我们还可以将弧线勾画的更长,但何不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让诗人笔下的弧线永远没有端点,走进顾城之城。

篇三:顾城

顾城,孤城,一顾倾城。

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

纯银般的诗句,理想的王国,透明的心。顾城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不想长大,甚至拒绝世俗世界。他执意“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他不会像他人一样去探索、去开创外面的未来世界,他只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开掘出一个奇异、幻梦的童话王国,这世界远离世俗,而他自己就是童话王国里的国王。他会永远活在自己的城堡里,统治着童话王国,做他的“童话诗人”。

这种幻想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他经历了文革,看到了太多的残忍与伤害。从那时候起,他对外界就是躲藏的、回避的态度,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渴望没有人只有天籁的纯净世界。

顾城太过偏执,这是束缚他走出幻想世界的内在因素。因而在幻灭的痛苦之后不是清醒,调整自身,而是更固执地退回内心,去做白日梦。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梦是顾城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欲望呈现,只有在梦中顾城被现实人生扭曲压抑的本性才得以自由的舒展。

雷,我爱你,我敬你呀,不是爱你。你老是不让我走出去,我真喜欢这种安全。

雷,是顾城对妻子谢烨的爱称。

谢烨真的是个不一般的女人,很多人无法理解她对顾城的感情,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容忍顾城和英儿在一起。假如没有谢烨,顾城的生活会是怎样?谢烨用她的爱与宽容,悉心关切和照料顾城。她不断根据顾城的需要变换和调整着自己的角度:一会儿是圣母玛丽亚,一会儿是贝亚特丽齐,一会儿是杜茜尼娅,一会儿是潘·桑丘。

如果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可以说顾城有着“俄狄浦斯情结”。在顾城的童年时代,母亲是一个缺席的角色,小时候的顾城几乎见不到母亲,母亲对于他仅仅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关系的存在。由于这种母爱的缺失,也由于根深蒂固的恋母情结,顾城眼中的女性有了一种神性的光芒,按他自己的话说:“永恒的女性有一个光辉使我们的生活和语言有了意义,有了生命,就像春天使万物有了生机一样。”

顾城厌恶男性的世界,他需要母爱这种力量的保护,为了得到这种母爱,他情愿永远做个孩子。由于对母爱的极端渴望,婚后他对妻子始终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深深地依恋着她。正因为如此,谢烨选择离开,而顾城无法忍受,他举起了利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从他黑色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无尽的荒凉,不是残阳沥血的悲壮,而是子午花开、月寒星冷的深夜,穿越重重夜雾的月色冰冷的笑靥。

顾城之城是一座真正的围城,他无法跳出去,别人也无法真实地介入,因为城中只有希望、失望、绝望。不断轮回,不断交替,仿佛宿命没有痕迹的暗伤。

无法理解这座孤城的人,只能一遍又一遍重复,疯子,疯子??只是他们在正常到连飞鸟都看不见的生活中忘记了有些人,并不是生来就疯。人是一种有趣的生物,借着一些人的绝望标榜自己的伟大与正常,却不知在深灰色延伸向未知悲哀的天际下,是他们的冷漠观望成就了更多更多的疯狂。

这就好像是人创造了神,最终又反对神,只不过是一场闹剧。人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于是把一切错推给了神,那些飘渺虚空并且失落的存在。

人其实真的是很奇妙的生物,有时甚至不愿给同胞一点点包容。

那么顾城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一座孤绝之城?

正如顾城,他太依赖谢烨。英儿已经离他而去,谢烨是他的最后一个依靠,最后一道防线。当谢烨选择离去时,顾城崩溃了。最终,他舍下他的童话王国,血腥而又残酷地演绎了一场杀人与自杀的惊人场面。他走了,投环自尽,把自己高高地挂在树上,像“一架古老的挂钟∕梦的游丝还在颤动”,然而这只表是真的“老了”、 “坏了”,因为时间停滞——1993年10月8日,激流岛。

我是黄昏的儿子∕却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 ∕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 。

悠远的歌就这样倾诉着,飘荡着,啜泣着,幽怨着,仿佛隔世的幽魂,在晓月照花、长夜未央之时飘离了城斑驳的围墙。

顾城是孤独的。我从顾城之城中飘荡过,从孤单的过往与无助的叹息间穿越过,从蓝色的希望和血色的绝望里张望过,在无边的孤寂伴随的凄凉城墙边缘,无言地叹息过,最后转身,孤独地路过。

城的上空总有飞掠而过的孤鸟,灰白色,如同天空失落的色泽,然而只是一掠,便不见,只剩下倾斜的旷远天空,像巨大的水晶,莫名旋转着,眩目地飞溅出夜幕的光泽,没有理由,恍惚之间,黄昏已过。

城中永远没有黄昏时刻,因为城本身就是落寞的黄昏,有倦鸟,有霞光,有东方黎明玫瑰色的遐想。

轻远的歌在城的上空回荡、飘扬,若离若即,迷茫之时已然断肠。

我尝试着在听莎拉·布莱曼的《gloomy sunday》时走进顾城之城,于是一切失去了颜色,只有黑色的风,吹碎了白色的花朵。

于是,我终于明白,顾城,竟是石楠那样哀伤孤独的花朵,寂寞地生长在荒原与沼泽。顽强着,希望着,珍视着世间最后一丝暖色,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

他是怎样推崇惠特曼的不羁与孤傲,骨子中却满是拜伦式的忧郁和莫泊桑式的癫狂,无法解脱。哀婉的夜曲,哀艳的伤感,空旷的舞台无人喝彩,只因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

再无话可说,再无句可写,城池的边缘铭刻着一道伤感。

只有黄昏渲染过的夜,在月华星链的注目下回顾顾城遗留的孤城。

于是,一顾倾城??

如果有一个男人真的让我悲伤的话,那么他一定是顾城。

顾城是第一个让我感到哀伤的人,就像波德来尔总是让我感到恐慌。

我从他黑色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无尽的荒凉,不是残阳沥血的悲壮,而是子午花开,月寒星冷的深夜,穿越重重夜雾的月色冰冷的笑靥。

顾城之城是一座真正的围城,他无法跳出去,别人也无法真实地介入,因为城中只有希望、失望、绝望。不断轮回,不断交替,仿佛宿命没有痕迹的暗伤。

无法理解这座孤城的人,只能一遍又一遍重复,疯子,疯子??

只是他们在正常到连飞鸟都看不见的生活中忘记了有些人,并不是生来就疯。

人是一种有趣的生物,借着一些人的绝望标榜自己的伟大与正常,却不知在深灰色延伸向未知悲哀的天际下,是他们的冷漠观望成就了更多更多的疯狂。

这就好像是人创造了神,最终又反对神,只不过是一场闹剧,人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于是一切错推给了神,那些飘渺虚空并且失落的存在。

人其实真的是很奇妙的生物,有时甚至不愿给同胞一点点包容。

那么顾城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一座孤绝之城?

我从顾城之城中飘荡过,从孤单的过往与无助的叹息间穿越过,从蓝色的希望和血色的绝望里张望过,在无边的孤寂伴随的凄凉城墙边缘,无言地叹息过,最后转身,孤独地路过。

城的上空总有飞掠而过的孤鸟,灰白色,如同天空失落的色泽,然而只是一掠,便不见,只剩下倾斜的旷远天空,像巨大的水晶,莫名旋转着,眩目地飞溅出夜幕的光泽,没有理由,恍惚之间,黄昏已过。

城中永远没有黄昏时刻,因为城本身就是落寞的黄昏,有倦鸟,有霞光,有东方黎明玫瑰色的遐想。

轻远的歌在城的上空回荡、飘扬,若离若即,迷茫之时已然断肠。

-我是黄昏的儿子

-却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

-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

-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

悠远的歌就这样倾诉着,飘荡着,啜泣着,幽怨着,仿佛隔世的幽魂,在晓月照花长夜未央之时飘离了城斑驳的围墙。

我尝试着在听莎拉布莱曼的《gloomy sunday》时走进顾城之城,于是一切失去了颜色,只有黑色的风,吹碎了白色的花朵。

于是,我终于明白,顾城,竟是石楠那样哀伤孤独的花朵,寂寞地生长在荒原与沼泽。顽强着,希望着,珍视着世间最后一丝暖色,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

他是怎样推崇惠特曼的不羁与孤傲,骨子中却满是拜伦式的忧郁和莫泊桑式的癫狂,无法解脱。

哀婉的夜曲,哀艳的伤感,空旷的舞台无人喝彩,只因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 再无话可说,再无句可写,城池的边缘铭刻着一道伤感。

只有黄昏渲染过的夜,在月华星链的注目下回顾顾城遗留的故城。

于是,一顾倾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顾城之城》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80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