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牛汉的诗歌

牛汉的诗歌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8-24 15:47:52 | 移动端:牛汉的诗歌

篇一:当代文学诗歌赏析

牛汉《华南虎》欣赏

《华南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牛汉诗作虽为数不多,却能“写出一点生气”,构思亦很精巧。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枣被囚禁的华南虎。

牛汉擅于写在生命的扭曲中那不屈的灵魂。《华南虎》为华南虎构筑的,也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既是现实性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恰是邪恶与困厄的象征,正是它扭曲了原本属于旷野、属于深山、属于野性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扭曲中,这生命才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显示出更顽强的意志,更崇高的灵魂。生命之火在暗夜中显示出更加灿烂的光彩;灵魂之光在苦难中得到令人惊异的升华。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动,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致橡树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以橡树为对象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和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形象,是

诗人心目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又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

首先,橡树是高大的,有威仪的,有着丰富的内涵---那绿荫就是一种意指。诗人不愿意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做攀缘在大树上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意要奉献的爱情,不原做整日为绿荫鸣唱的小鸟,不愿做无私的泉源,不愿做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丧失自己。诗人要怎样的爱情呢?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共同迎接生活中风风雨雨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在橡树近旁和橡树并排站立的一株木棉。两颗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鉴定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它们就那样静静的站着。有风吹过,它们摇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心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的言语,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二人就这样站着,两颗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士兵,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承受来自外面的袭击;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外面的威胁,承担任何困境;同时,他们共享人生的美丽、大自然的壮丽风景。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同的土地。他们互相爱着,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诗歌以新奇的意象、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不像很多当时的批评家所说的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 双桅船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舒婷的《双桅船》尤其如此。似乎舒婷也很喜欢这首小诗,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

舒婷的诗常常因其内蕴丰厚,情感表达曲折,而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人们要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其内涵。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双桅船》有人说双桅船是一首情诗,有人说是一首爱国诗,无论怎样理解诗文本身,舒婷的诗都是倾诉性的,也都是

感情的,而且感情胜于思想。

神女峰

神女峰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国爱情故事,从一而终,至死不渝,浸着泪水的美丽,诗人却没有为她唱一曲赞歌,这立意便高人一等。

这首诗从立意到艺术都可目为神品,诗人飘逸的笔触将简单的情景串成一声永恒的叹息,那别具匠心的韵律,巧妙的设问,动静相映的画面无一不是大家手笔。

当然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还是立意,这不只是一首闺怨诗,而是地提出了新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弱点就是缺少人性关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必然的规范,个体只是一个工具,在道德面前一切都可以牺牲。诚不知这种道德的压迫比严刑峻法更为沉重,因为它是压在人心上的。其实望夫石固守的早已不是什么爱情,而只是一种道德,一种从一而终的枷索。而诗人则撕开了枷索上的伪装,大胆地追求尘世的幸福。

我只坚信让人们获取真正的幸福就是最高的信条。任何的人、制度、信仰无论多么神圣,只要它们与这个信条相抵触就应该立即被抛弃,可是却有那么多人将这些愚蠢的偏见扑看得那么重,宁愿为了它们去伤害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

篇二:诗歌愤怒赏析

篇一:当代文学诗歌赏析

牛汉《华南虎》欣赏

《华南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牛汉诗作虽为数不多,却能“写出一点生气”,构思亦很精巧。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枣被囚禁的华南虎。

牛汉擅于写在生命的扭曲中那不屈的灵魂。《华南虎》为华南虎构筑的,也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既是现实性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恰是邪恶与困厄的象征,正是它扭曲了原本属于旷野、属于深山、属于野性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扭曲中,这生命才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显示出更顽强的意志,更崇高的灵魂。生命之火在暗夜中显示出更加灿烂的光彩;灵魂之光在苦难中得到令人惊异的升华。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动,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

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致橡树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以橡树为对象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和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形象,是诗人心目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又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

首先,橡树是高大的,有威仪的,有着丰富的内涵---那绿荫就是一种意指。诗人不愿意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做攀缘在大树上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意要奉献的爱情,不原做整日为绿荫鸣唱的小鸟,不愿做无私的泉源,不愿做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丧失自己。诗人要怎样的爱情呢?

二人就这样站着,两颗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士兵,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承受来自外面的袭击;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外面的威胁,承担任何困境;同时,他们共享人生的美丽、大自然的壮丽风景。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同的土地。他们互相爱着,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诗歌以新奇的意象、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不像很多当时的批评家所说的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 双桅船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

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舒婷的《双桅船》尤其如此。似乎舒婷也很喜欢这首小诗,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舒婷的诗常常因其内蕴丰厚,情感表达曲折,而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人们要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其内涵。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双桅船》有人说双桅船是一首情诗,有人说是一首爱国诗,无论怎样理解诗文本身,舒婷的诗都是倾诉性的,也都是

感情的,而且感情胜于思想。

神女峰

神女峰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国爱情故事,从一而终,至死不渝,浸着泪水的美丽,诗人却没有为她唱一曲赞歌,这立意便高人一等。

这首诗从立意到艺术都可目为神品,诗人飘逸的笔触将简单的情景串成一声永恒的叹息,那别具匠心的韵律,巧妙的设问,动静相映的画面无一不是大家手笔。

当然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还是立意,这不只是一首闺怨诗,而是地提出了新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弱点就是缺少人性关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必然的规范,个体只是一个工具,在道德面前一切都可以牺牲。诚不知这种道德的压迫比严刑峻法更为沉重,因为它是压在人心上的。其实望夫石固守的早已不是什么爱情,而只是一种道德,一种从一而终的枷索。而诗人则撕开了枷索上的伪装,大胆地追求尘世的幸福。

我只坚信让人们获取真正的幸福就是最高的信条。任何的人、制度、信仰无论多么神圣,只要它们与这个信条相抵触就应该立即被抛弃,可是却有那么多人将这些愚蠢的偏见扑看得那么重,宁愿为了它们去伤害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篇二: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汇总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

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

篇三:倔强诗人牛汉阅读答案

篇一:倔强诗人牛汉阅读答案

1.b d 2.①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③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3.①倔强,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媚骨。②直率,说话不拐弯,思想情绪都很外露。③坚韧,有如华南虎般坚不可摧的坚强意志,有如半棵树般的勇敢坚强。④乐观,《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出幽默,在最困难的时候保持乐观心态。4.①吴思敬教授的话首先是对牛汉人格的最精练概括和高度赞赏。比如,文革时期,他写出《半棵树》《华南虎》那样的作品,没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骨气是做不到的。又如,当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说他一惯写的是小我时,牛汉坚决反驳,没有奴颜媚骨。②吴教授的话也是对当代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当代中国文人敢说真话的如巴金、莫言、刘瑜和柴静等像牛汉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值得尊敬!1.b d 2.①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③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3.①倔强,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媚骨。②直率,说话不拐弯,思想情绪都很外露。③坚韧,有如华南虎般坚不可摧的坚强意志,有如半棵树般的勇敢坚强。④乐观,《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出幽默,在最困难的时候保持乐观心态。4.①吴思敬教授的话首先是对牛汉人格的最精练概括和高度赞赏。比如,文革时期,他写出《半棵树》《华南虎》那样的作品,没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骨气是做不到的。又如,当大...1.b d 2.①引用传主的话,突出传主的创作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人物更真实可信。②引用他人的评价,如引用吴思敬教授的话,从侧面写出了牛汉人格的伟大。③引用诗人的作品,如《华南虎》《我的第一本书》的部分内容,体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品质,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3.①倔强,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媚骨。②直率,说话不拐弯,思想情绪都很外露。③坚韧,有如华南虎般坚不可摧的坚强意志,有如半棵树般的勇敢坚强。④乐观,《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出幽默,在最困难的时候保持乐观心态。

4.①吴思敬教授的话首先是对牛汉人格的最精练概括和高度赞赏。比如,文革时期,他写出《半棵树》《华南虎》那样的作品,没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骨气是做不到的。又如,当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说他一惯写的是小我时,牛汉坚决反驳,没有奴颜媚骨。②吴教授的话也是对当代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当代中国文人敢说真话的如巴金、莫言、刘瑜和柴静等像牛汉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值得尊敬!篇二:倔强诗人牛汉阅读答案

篇三:倔强诗人牛汉阅读答案

篇四:倔强诗人牛汉阅读答案


牛汉的诗歌》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79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