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天那边观后感
天那边观后感
刚开始说要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以为是看一节教学课。可是旁边的同学却跟我说这是一部电影。于是我就怀着期待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
在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真的特别多。我自己也是一名师范生,将来也会当老师,所以,对这种反应教师精神的影片特别喜欢。
首先,一对青年情侣去山区支教,他们在那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最后江可可不堪忍受农村的贫苦生活而逃回城市了,而许晓萌在坚持完支教后虽然回到了城市工作可还是被农村人们的真情感动而回到农村支教。在现实生活中,我有时也在思考,如果换着是我,我能否有勇气去支教,是否有勇气坚持三个月,是否有勇气一辈子扎根农村。现在的大学生多向往着城市的生活,特别是农村的大学生,以摆脱农村农村的生活为目标,而城市的大学生过惯了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到农村去,就算是去了,以支持了多久。所以在边远农村的教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
应该有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面对苦难挫折不退缩,不辜负父母国家的培育之恩。大学生去支育问题就突显出来了。我想,教,对农村孩子的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对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会很大的提高。我想,如果现在多几个像许晓萌这样的大学生,那农村的世界将会很美好,农村也会很快的发展起来。如果我有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也会去的。
其次,在那贫困的山区还有这这样以为老师,为人憨直,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有着一颗单纯,一心为孩子着想的心。虽然他的普通话不标准,上课方式不正确,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奈何自己能力有限,文化欠缺,所以他的有些想法就会显得幼稚可笑。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试想如果大学生去支教,把他们先进的教育方式带去,改变农村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那回奠定孩子们良好的基础知识。如果在加上坚持不懈的精神那就是以为合格的大学生了。
再次,电影里面还反应了农村一个现实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的青壮力来城市谋求发展,农村的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幼,导致农村的老人很孤独,可是他们还要做农活,让人心里想着就发毛。而孩子们呢?父母在遥远的地方,一年到头都看不见他们几次,严重缺少父母们的关爱。缺乏管教的孩子,学坏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由于年轻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农村建设则无人造福。农村学校到来的志愿者一年又一年的换,给学校教育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乡村本土教师本生文化程度不高,见过的世面少,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局限,也一样无法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最后,电影的开头的是那么的轻松搞笑,我笑破了肚皮,但是在看到最后一幕是我的泪止不住的很下流,在拍集体照时,一个小孩子拿着一张凳子放在新老师的旁边,纪念那死去的乡村老师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天的那边谁来管?-----大学生。虽然大学生能做的只是教育,但是我相信,贫困的地区会越来越少,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天那边”的地方会越来越小,慢慢的,我相信,我们都在痛一片蔚蓝的天空下,我们可以谱写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让国家越来越强大。
篇二:天那边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关于支教的电影,叫做《天那边》。看完之后感触挺深的,不仅让我对乡村老师和支教的志愿者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也使我对乡村教育进行了思考。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大学毕业生许晓萌和江可可一起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山村支教活动时与当地的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许晓萌和江可可是一对恋人,然而两人志愿到山村支教的目却不同,一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个则是为了所谓的爱情。初到山村是,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可是呆久了才发现农村教学的艰辛,江可可更是受不了恶劣的环境,在干了很多引人发笑的事情后,终于离开了小山村,他们两人的爱情也随之埋葬在了那个下雨天。这让我理解到作为一名自愿者,如果并非是真心想为农村教育出一份力的话,那就很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去,江可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晓萌呢?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决定,同时在与罗老师的相处和纠纷中终于了解到了罗老师的苦心并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芥蒂。影片的最后是村长给已经在城里的工作的许晓萌说罗老师过世的消息,许晓萌毅然地回到了水咕噜小学当了教师。影片中让我感动的人物便是学生称为“破罗”的罗老师了,他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没有先进的教学方式,甚至连拼音都不怎么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他为了让孩子没能够读书默默地奉献着,后来为了盖校舍,背泥时出了事故去世了。罗老师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依然活在学生们的心里。
在惋惜罗老师的离世和敬佩许晓萌的精神时,让我思考得最多的是乡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为什么学生连作业本都没有,为什么罗老师他们只能吃蔬菜,连肉都没有,为什么修校舍还需要老师到山上去背泥巴?这样的教育条件真不知道是导演特意安排还是真的是这样的。我想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问题,那么就应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财政和各项措施都应该往农村教育倾斜,仅仅靠一些志愿者去支教是很难改善农村教育的。
天那边,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讲述了由赵冉饰演的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刘科饰演的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在天的那边,他们与吴军饰演的罗老师和山里一群可爱的孩子相识,围绕着三尺讲台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欢乐的生活,对人生的选择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吴军操着一口湖南方言学英语、刘科满村偷鸡解馋等都是该片另人捧腹的片段。
许晓萌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许晓萌第一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那个时候,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只是知道自己去的地方,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是的,她,还有她的恋人,他们真的去了那里。对于许晓萌来讲,那是一个从未想象过的地方,大山的深处,天的那边??后来,他们到了那个大山深处的村子。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确,这里远离了城市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纷乱,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短暂,只是一瞬间,便从许晓萌的指尖滑落。那一天,她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了许晓萌人生轨迹的人,他就是罗老师。生活的痛苦,随着罗老师,还有那些山村的孩子们,一起闯进了许晓萌的生活。那时,
许晓萌不过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父母的疼爱、家庭的呵护,让这个女孩差一点在困难面前倒下。后来,她给了自己,也给了她和可可三个月的时间。她告诉可可,她要在这里待上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她会和可可结婚,离开这里。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她和可可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隔膜。不过,许晓萌却没有一点的察觉,她开始把心都放到了那些孩子们的身上。她认识了好多人,调皮的小根子、不会说话的二凤、爱唱歌的春秀??
晓萌去了很远的县城,她给孩子们买了各种的文具。当她看着孩子们拿到文具时,脸上幸福的笑容,她忽然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融进了大山,融进了大山里孩子们的世界。她带着他们野餐、秋游、采集标本??可是,人生却总是在徘徊??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许晓萌追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雨下的很大,她没有留住可可;火车已经远去了。
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晓萌的人,正是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晓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可可的离去,让她感到孤独,但是孩子们的存在很快填充了这种孤独。许晓萌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活。许晓萌哭了,可是,她终究不是大山里的人,她还是要离开。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晓萌。在天的那边,许晓萌开始了新的生活??
《天那边》在中央财政大学继续了它于北京各高校的首轮放映。现场依旧火暴,男女主角赵冉、刘科及制片人杨致顺、编导吴孟章电影主创人员均到达现场,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天那边》导演韩延及男女主角均为80后的影坛新血液,故事讲述的是80后的大学毕业生在支教的过程中遇到的理想与现实撞击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此青春洋溢的影片当然备受时下学生的关注,再加上华表影帝吴军于电影的实力演出,早在电影放映前半小时300人的放映间已座无虚席,其后进场的学生甚至自带椅子坐于放映间走道上观看影片,现场情况火爆。
作为一部轻松诙谐的电影,学生观看的态度给予它充分的肯定。90分钟的电影每隔数分钟就引发学生们的一阵哄笑。影片中对湖南乡间风景的优美体现,80后一代的恋情的深刻描写、以及乡村生活种种感人的细节琐事,都使学生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电影后,男女主角及制片、编剧等主创人员与学生进行关于影片的交流。制片人表示,创造这部电影的动机,除了是反映出现时社会的支教的现象与问题,更是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视。本片的所有群众演员都是于当地生活的朴素乡民,以最纯真的心向观众还原出乡村生活的最真实一面。
现时,本片于大学生院线进行首轮放映,其他各大电影院尚未公映。制片人解析此次非常规放映程序,主要是考虑本片是以支教为题材,大学生作为支教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于大学首映是对大学生于国家支教事业作出的努力而表达的敬意,更是希望通过学生,更有目的、有效率地向社会传达影片关于中国教育业的信息,引起社会广泛人士的关注与思考。 据悉,本片将于08年初于各大影院公映。届时观众将大饱眼福,感受这部洋溢青春气息的感人电影。
《天那边》 - 观众评论
电影前面一部分给人的感觉,用两个字来说应该是搞笑,特别是村长带着我
们的女主角刚刚进村时候那一段,面对摄像机的近距离问候特写,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然而顺着
《天那边》
看下来,到电影后面1/3左右的时候,当女主角了解到这个支教的小学几个比较特别的细节之后,却无法让人笑出来,电影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日前社会上每年都充斥着大学生支教的消息,对于那些选择去支教一年的少数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一年的支教生活可能最大利益的是换来他们的免费入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当然,我不排除有很多心底善良的人真的是抱着热爱这份职业还有内心希望能够为祖国做一份贡献的目的去的,因为我周围就有这样一批人。我不知道现实支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看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一年的支教生涯对那些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教师的轮流更替也是非常残酷的,我不知道一个大学生从开始站上讲台到能够流利自如阐明自己观点到最后传授给学生知识需要多长时间,除开寒暑假,他们在讲台上发光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8个月左右的时间。然而这些孩子的人生还是需要继续,何以为继?许多人是在无奈中等待着下一个支教老师的到来,一轮又一轮,他们继续从磨合开始他们的一年支教生涯。
前几年,支教大学生徐本禹成为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支教的人很多,站上领奖台,他只是一个个例罢了,但是支教完了,他们依然回来继续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不同的是有的人在支教岁月中为那些需要的孩子们做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徐本禹,但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年
《天那边》
复一年,这些学校换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青年,老师来了又走了,只是,这些孩子却没有办法如此迅速成长起来。
《天那边》这部电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学,代替死去的老校长“破罗”继续自己的教师职业为结局,这个结局很凄美,但是现实点来讲,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试问,有几个大学生能够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这片贫瘠的农村,更别提一辈子时光了,如果那样的话,他就是圣人,大多数人却不是圣人。当然,大多数人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并不是说他没有爱心或者什么的,而是生活环境所致,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可能让你在那边根本就无法长期生活,这才是最致命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以此为结局,还有片中许多情节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对目前支教这种方式的一种期待:大学生来偏远地区支教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但是时间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许多事情!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最优秀最前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他们所渴望的仅仅是“稳定的教师队伍”,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只要你能扎根于此,山村的孩子们就总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时,国家也应该着实提高偏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了!
篇三:《天那边》观后感
《天那边》观后感
美丽的女大学生许晓萌和男朋友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来到边远山村“水咕噜”小学支教。操着一口当地方言的罗老师憨厚朴实,大山里的孩子们可爱活泼,这些都给他俩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可习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两人初到山村各种不适,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两人都充满着挑战。三个月的时间飞快,回城后,一天村长找到许晓萌,告诉她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泥而遭遇泥石流。罗老师去世的消息深深地触动了她。此时的许晓萌已下定决心,回到山村支教,代替罗老师继续他未完成的心愿。
刚开始还在琢磨着这对小情侣怎么会一起去支教呢?原来那个男的只是为了证明他对那个女大学生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而陪她一起去的。或许认为,这样很甜蜜吧,这样两个人彼此可以陪伴,就不会孤单了吧。 刚开始貌似是这样的,就这样,他们如愿以偿的来到了天那边的村庄,原本以为,三个月很短暂,爱情可以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可事实呢?男生终究还是走了,那个长满野草的车站,没有人,滂沱大雨,她哭了,所谓的爱呢?就这样放弃了呢?他离开了,回到了天的那边,也许他根本不适合这里,这个没有宽带,没有电视,没有信号,好久才吃顿肉的村庄。他的生活本是幸福的,充裕的。他的离开没有回责怪,他有权利选择这一切。男孩儿走了,女生也许就这样成熟了,她懂得了更多。没有他的陪伴照样可以很充实的生活,从此她将所有的经历投入到支教教育中来。渐渐地,她开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和这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她也开始融进了这片土地。可是,所有的一切都来得太快,三个月就这样过去了,她要回去了,那天的送别,孩子们哭了,很伤心地,她也哭了,满是不舍。 回到城里,生活平淡的过着,她还是继续着她的教育事业,村长和她见面了,才知道罗老师死了,为了改建学校遇到泥石流了,她愣住了,一下子,她开始担心天那边的孩子们,没有了罗老师,他们的学习怎么办呢?于是,她还是选择了重返那片山,电影的最后一幕,是一张全家福,可是罗老师不在,代替他的是一束束菊花,那是孩子们对他的爱,对他的不舍,他们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有着故事,却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朴实的农人。
许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国外长大的他,不属于乡下,不属于乡下的孩子们,不属于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虽然他
去支教是打着爱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学起来,又很活跃,很现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属于这。然而,我相信他爱过,而且很爱很爱许小萌,只是这份爱情已经有些变味,有些让他承担较多的心理压力。
罗老师及村长的“不信任”而不给他们课教,是怕孩子们受伤。罗老师能为了一只鸡要跟江可可拼命,因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们的希望。
当许小萌问学校惟一一位罗老师为什么不跟她讲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情况时,罗老师的话语让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支教的学校。“我怕我讲了,对你讲也是个麻烦。其实,我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你们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将来小屁股们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对付不了啊。上回支教那个的白老师,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还有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们欢喜的不得了,二个月就走了 ,到现在,小屁股们想起来还哭。你们来,我不是不欢迎的,只是三个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辈子啊。你了解再透的情况,到时候你走的时候,你心理不会痛快,小屁股们的心里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并没有剧中许小萌那么优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们。试想,当孩子们刚刚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接受了一个陌生人,而这个已注入孩子们心里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对很多不懂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打击呢?而这种打击又是接二连三的,这又何尝不残忍呢?而很多志愿者来这支教的初衷就同许小萌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自己课题的实验和实践。所以,导致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护时就产生了排斥行为,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在这里待一辈的乡村教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一直陪伴孩子们,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老师。而我们会在远离亲人、远离以前的生活圈的乡下待一辈子吗?这种“排外”,导致了孩子们同样不能接受到丰富的知识,不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就这样一直落后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欲望也将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坏就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国家招考一批教师是很明智的做法。我们只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报的付出,那么我们也不会失去来这的意义,不会失去志愿者三个字。 然而,不允许支教而被分到各单位的我们,同样受到了被“排外”的待遇,没有交给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我们能做的事。而说成“我们刚开始工作都是从端茶,扫地做起,你们来之后,我只对你们的安全负责,其它的我不管之类”。
他们认为我们只待一年就走,不想给单位增添负担,不想自找麻烦。依此看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越来越称为某些的牺牲品,成为吞噬我们一年青春的怪物。
对此,我们想去推翻,想去改变,想做些有挑战性的工作,想真正为我们富有蕴涵的大西北带来东、南部的先进,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这份激情。但也许这份激情即将会淡去~我们的力量太小,我们的阅历太少,我们做不了屈原,也不需要做屈原。
最终,我要说的是,不管我们受到如何有内涵的“排外”,我们始终是自己,要做自己,怀着当初的那份热情,继续寻求新路,做好我们自己,尽己所能,给这里带来美好。这种待遇,谁说不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和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呢?
作为大学生,或许很少有人会选择去一些偏远地区支教,甚至有人难以想象去了那种与世隔绝的地方改怎么生存下去。可是,我们总要选择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也许,在那个地方,我们可以,过的很好,我们可以成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