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美国南北战争教学反思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反思
《美国南北战争》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美国南北战争。要求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作用,要求学生能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在上《美国南北战争》这节课时首先采用的是直观导入法,“我们学习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他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同学们知道的美国总统还有哪些?你最敬佩的美国总统是谁呢?”这些比较大众化的问题,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很快会说出很多美国总统的名字,其中不乏有提到林肯的,我就趁机指出林肯的名字是与美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主题。
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提高他们对本课的兴趣。我提到几本与本课历史关系密切的外国著名文学作品,如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981年该书被列为“对改变世界有重要影响”的16部世界名著之一。作者斯托夫人本人被亲自领导美国南北战争的林肯总统称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进入本课内容首先讲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其中以棉纺织业发展最快,棉花需求量很大。隔着一个大西洋的美国,这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正迅速开展,但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独立后的美国南北保留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南方是种植园经济。接下来请一组同学代表南方经营棉花种植园的奴隶主。再请另一组同学代表北方经营棉纺织厂的资本家。(其余两组可以参与任何一方的讨论,但注意自己的身份是历史发展的观察者。)让他们充分讨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你们会如何经营你们手中的产业,从中赚更多的钱?”之后请奴隶主代表与资本家代表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接着我提问学生:作为历史发展的观察者,你认为北方的资本家和南方的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之间有哪些矛盾?你认为这些矛盾中什么比较难解决?我再次提问:北方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但南部奴隶制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请问北方资本家,你们认为你们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学生提到要废除奴隶制。)对讲到这里后美国南北双方的矛盾就出现了,由于双方的观点不同,战争因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为借口战争爆发了。之后知道阅读小字部分,了解为什么因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为借口战争爆发了?
在教材的处理上,选择将南北战争的经过内容淡化,重点突出林肯在战争形
势发展的转折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为扭转战争形势发布的重要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林肯政府英明的决策设想:把人民的未来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只要战争胜利,便能预想到美好的未来,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在学生的心目中,林肯的形象在逐步放大。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而领导了南北战争的林肯总统在南方投降的第五天晚上被刺杀。结合课本《林肯纪念堂》图指导学生对林肯进行评价。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及性质。
本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到此就结束了,但是作为重点内容的升华,还远远不能实现。师提问学习本课后你如何评价林肯?生讨论后请代表回答:领导了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最后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至今美国社会中仍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烙印,但不得不承认奴隶制的废除使美国在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奴隶制的废除,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个重大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由对林肯的高度评价马上就可以解决对南北战争意义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
重点难点解决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历史与现实联系的环节。林肯总统曾经说过,团结,胜利;分裂,失败。由此带领学生联系我们国家一直悬而不决的台湾问题。我认为美国南北战争前后这段历史正反映了美国的统一与分裂之争,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统一后的美国经济上得到了腾飞。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对我国两岸关系的解决有很大的启发性。所以我让学生联系旧识,了解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强调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大胆讨论能否从美国南北战争中汲取经验?拓展性问题:假如有一天我们也要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你会怎么做?这时学生的热情完全燃烧了,课堂效果特好。
在学习本课时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另外,还注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也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但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充分的评议和总结;,还需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落实讨论的过程,再增大讨论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充分发挥其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篇二: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反思
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反思
高川乡中学 李淑珍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错:
1、通过诗歌朗诵导入新课,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在教材的处理上,选择将南北战争的经过内容淡化,重点突出林肯在战争形势发展的转折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为扭转战争形势发布的重要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林肯政府英明的决策设想:把人民的未来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只要战争胜利,便能预想到美好的未来,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在学生的心目中,林肯的形象在逐步放大。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而领导了南北战争的林肯总统在南方投降的第五天晚上被刺杀。
3、用美国南北战争为例,说明中国有权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用武力对付台独势力。这席话曾在台湾引起争论,我认为美国南北战争前后这段历史正反映了美国的统一与分裂之争,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统一后的美国经济上得到了腾飞。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对我国两岸关系的解决有很大的启发性。可以让学生联系政治知识,了解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强调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提问假如有一天我们也要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你会怎么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不足之处:
1、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充分的评议和总结。
2、需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落实讨论的过程,再增大讨论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充分发挥其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忽视了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
篇三:美国教学反思
“美国”教学反思
鸡西实验中学 刘忠民美国这一节课是初中地理内容,虽然是复习课,但是却是高考的重点,针对这一节课我
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美国这个国家,并熟记以及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
题。现有如下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学形式要创新。过去讲授国家地理时,就是按照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从位置与范围、地形、河流、气候、
自然资源与灾害,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民族、地区文化等方面逐一分析,分析的
时候大多的情况就是拿一幅地图让学生阅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上缺乏新意。学生
们不爱学习地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陈腐,与生活关系不密切,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激发
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在内容上虽然基本上是按照上面呈述的几个方面来考虑
的,但是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轻重详略,而是按照美国国家的具体特点有所侧重取舍的。例
如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待机画面用美国总统布什和奥巴马的漫画,其夸张的描绘引起学生的
注意。再如,在落实领土组成内容是,我设计了三个图标,每一个图标就是美国本土及海外
州的的轮廓,让学生给自己的组队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学生在给自己的组队起名字的时候就
在不自觉地阅读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图,并且还了解到了美国海陆轮廓的知识。对于美国的
范围,不是首先上来就让学生阅读地图,指出美国的领土组成及其范围,而是设置了一个问
题情景:“某 国试飞的导弹由于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on~45on ,75o w~60ow的海域,
哪个国家会提出抗议?”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是在不经意间就掌握了美
国的位置与范围的相关内容。“每年的9月1日,我国的中学生都背起书包进入新的学年,聆听老师的新学年的教导,
可是在美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防震演习的图片):为什么?”学生一下子就对美国多火
山地震的知识感到兴趣,并且主动探究其成因;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上突破了为了学习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维瓶颈,充分关注了学
生的心理特征、情感走向,力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从身边熟悉的话题、或者从日常
生活常见的现象等出发,设置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在探究
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处理信息、阅读地图、合作学习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其情
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不自觉地得到了提高和深化。
二、教学结构要清晰。有人说课堂教学就像一台话剧。话剧讲究情节、讲究舞台效果、讲究结构,随着情节的
变化,结构上要有起伏:铺垫、过渡、高潮、结局等。我不大赞成课堂是话剧的说法,话剧
是演员表演观众听看,话剧重在表演,而教学重在思考、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很理
性的挖掘真理的过程。如果有人硬是说课堂像话剧的话,那么我想课堂话剧的演员应该是学
生,观众也是学生,教师是跑龙套的服务生,课堂话剧当中的结构就是教学场景的组合和变
化。所谓教学场景就是由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教学中心话题和教学方式。教学
的中心话题就是这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要突破的难点以及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教学方式就是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而进行的教学行为模式。教学中心话题是逐层展开的:有引入、有铺垫、有深入,在逐层
展开的过程中,教师的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相应地不断变化和调整,
那么这种变化和调整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教学场景的变换与位移。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场景。一个是探究美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一个是美国与日本的对
比,第三个是对美国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进行总结。在三个场景的前面
还设计了一个情景导入的小片段,那就是用美国相机给大家拍照引出对美国发达经济的思考,
抛出问题“大家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只有200多年历史,却成为世界强国,工农业高度?
他是依靠什么发展起来的?”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美国的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
三个教学场景。设计教学场景时,还考虑到了课程文化建设的要求,比如说三个场景分别冠
有与其探究内容密切联系的富含文化韵味的三个词语:“美国之旅”“、小试牛刀”“瞻前顾后”、。
一看这些题目,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很亲切、很清晰、很乐意探究的愿望。以上三个教学场景,
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重有轻,有详有略。“美国之旅”是重头戏,在这个教学场景中,
主要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突出的自然灾害,同时还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国家
区域地理的一般方式。“小试牛刀”是正餐后的甜点,也是知识能力的升华和迁移,把学习日
本的方法现炒现卖来探究英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且在“小试牛刀”过程中不经意又学会了
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瞻前顾后”是点睛之笔,从知识上说既照应了开始的
新课导入片段——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同时也点明了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意义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浑然一体,使教学结构既清晰又通畅,教师教起来顺手,
学生学起来得心。
三、课堂实教要灵活
课堂是河流,而不是人工渠:基于教案,高于教案。教案是预设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
还没有发生,教师按照对学生的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然后在假设的情
况下制订的教学方案。无论是在知识的准备上,重难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法的的设计上都
事先精心考虑,周密安排。但是,如果你把教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原封不动的在课
堂上实行,肯定是失败的课堂。很多经验欠缺的教师不是他教案设计得不好,而是教案实施
的不好。那么,怎样实施教案呢?我在设计美国这节课时,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会问“美
国经济这么发达,为什么要买热带作物,夏威夷的成因是什么?阿拉斯加是如何来的?”有
一个学生问题起了这个问题,如果按照教案是可以敷衍过去的,比如说“这个问题等下课后
我给你回答”,当时我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很自然,很有拓展的价值,我就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这下可好了,一下子冒出了很多令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当时学生很认真很投入,起到了很好
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实施教案就是基于教案,高于教案。对于本课重点美国的农业带究竟
是如何分布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设计了“我为玉米、棉花、小麦、乳畜业找‘婆家’”的活动,
活动分为小麦、棉花、玉米、乳畜四个组进行,让学生根据棉花、玉米、小麦的生长习性,
发展乳畜业应考虑的条件以及结合图中所示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小麦、玉米、棉花、乳畜
业找到合适的“婆家”。各组讨论及交流以后派出代表来为各自负责的农业生产找合适的分布
区域。根据各小组的讨论及发言情况,由教师对每组讨论回答情况进行小结,最后再从总体
上进行总结,形成整体印象。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能照顾到学生富有个性的积极
参与,增加课堂的生动性。篇二: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反思 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反思高川乡中学 李淑珍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做
得不错:
1、通过诗歌朗诵导入新课,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在教材的处理上,选择将南北战争的经过内容淡化,重点突出林肯在战争形势发展的
转折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为扭转战争形势发布的重要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林肯政府英明的决策设想:把人民的未来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只要战争胜利,便能预想到美好的未来,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
而扭转了战争形势。在学生的心目中,林肯的形象在逐步放大。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而
领导了南北战争的林肯总统在南方投降的第五天晚上被刺杀。
3、用美国南北战争为例,说明中国有权像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用武力对付台独势力。这
席话曾在台湾引起争论,我认为美国南北战争前后这段历史正反映了美国的统一与分裂之争,
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统一后的美国经济上得到了腾飞。它的现
实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对我国两岸关系的解决有很大的启发性。可以
让学生联系政治知识,了解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并强调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提问假如有一天我们也要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你会怎么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不足之处:
1、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充分的评议和总结。
2、需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落实讨论的过程,再增大讨论的开放性,让学生
更充分发挥其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忽视了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篇三:美国南北战争教学反思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反思《美国南北战争》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美国
南北战争。要求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作用,要求学生能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理解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在上《美国南北战争》这节课时首先采用的是直观导入法,“我们学习了美国第一任总
统华盛顿,他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同学们知道的美国总统还有哪些?你最敬
佩的美国总统是谁呢?”这些比较大众化的问题,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教
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很快会说出很多美国总统的名字,其中不乏有提到林肯的,
我就趁机指出林肯的名字是与美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
本课主题。
在教材的处理上,选择将南北战争的经过内容淡化,重点突出林肯在战争形 势发展的转折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为扭转战争形势发布的重要文件:《解放黑人
奴隶宣言》、《宅地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林肯政府英明的决策设想:把人民的未
来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只要战争胜利,便能预想到美好的未来,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扭转了战争形势。在学生的心目中,林肯的形象在逐步放大。战争
以北方的胜利告终,而领导了南北战争的林肯总统在南方投降的第五天晚上被刺杀。结合课
本《林肯纪念堂》图指导学生对林肯进行评价。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及性质。
本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到此就结束了,但是作为重点内容的升华,还远远不能实现。师
提问学习本课后你如何评价林肯?生讨论后请代表回答:领导了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
维护了国家统一,最后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尽管至今美国社会中仍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烙
印,但不得不承认奴隶制的废除使美国在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美
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奴隶制的废除,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
又一个重大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由对林肯的高度评价马上就可以解决对南北
战争意义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 重点难点解决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历史与现实联系的环节。林肯总统曾经说过,团结,
胜利;分裂,失败。由此带领学生联系我们国家一直悬而不决的台湾问题。我认为美国南北
战争前后这段历史正反映了美国的统一与分裂之争,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甚至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而统一后的美国经济上得到了腾飞。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国家统一的重要
性,这对我国两岸关系的解决有很大的启发性。所以我让学生联系旧识,了解我国政府在台
湾问题上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强调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大胆讨论能否从美国南北战争中汲取经验?拓展性问题:假如有一天我们也要用武力解决台
湾问题,你会怎么做?这时学生的热情完全燃烧了,课堂效果特好。 在学习本课时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另外,还注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也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
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但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充分的评议和总结;,还需进一步加强
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落实讨论的过程,再增大讨论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充分发挥其口头表
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篇四: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反思一: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在评课中有几个方面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
1、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质疑、对抗的参与面广,质疑问题
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题的课堂理念。
2、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视屏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3、教师能用语言及一些巧妙的环节将课堂串起来,使课堂显得流畅,一气呵成。 就自身而言,存在很多不足: 1:语言表达没有感染力,缺乏激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训练。 2: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升,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质疑过多时,展示耗时过长时,没能及
时打断,导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和学案整理。3:对重点、难点知识没有给学生巩固落实的时间。 4:对学生的评价单一,不够具体,不能对起激励和指导培训作用。 5:点拨时应多一点学科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渗透。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如准确
的语言表述和读图方法。 反思二: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北美的自然地理概况入手,介绍了北美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几方
面,其中重点叙述了北美地形影响下的独特气候特征,然后又重点介绍了北美主要国家――
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因此,将北美地形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和美国工农业生产作为本节的教
学重点。在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
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平行班的学生缺乏的就是
这种能力。因此将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确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
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
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反思三:北美与美国教学反思 本节课前基于学生的反馈,在填写学案的过程中很少动脑,所以本节课尝试给学生问题
和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因而采取了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在此谈谈这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1.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我的引导指向型不够精准,另一方面是未关注到全班的同学,比如学生上黑板指图,其它学生无事可做,所以兼顾性不强。改进:既然学生提
前已作好预习,就在课前布置好任务,让不同的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上课边讲解边指出学
生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细节上还需再把握,如北美和北美洲的区别,重要的经纬线,学生未讲解出来的,教
师一定要及时补充;
3.另讲述地形特征的时候,由于之前学生总是对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在发愁,所以严格要
求学生按照地形的分布主要地形区>总结该区域地形特征的步骤来思考;
4.在气候的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这个环节上我过多的让学生讲全面,由于北美的气
候类型多,在该环节上我花费的时间多且效果甚微,所以该环节应该挑重点,突出主要气候
类型,说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学习有重点、有目标;
5.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环节,我采取的是先提出问题再总结原理,学生表现出迷惑,所以
还需改进,可以先讲解原理,也就是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四个箭头,再抛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具
体的案例。篇五:美国的独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第14课 《美国的独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美国是当今世界强国,但学生对美国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
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美国初建的历史,认识到美国确立的民主政治体制是美国发展成超
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课标要求】 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
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意义,知道列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
的序幕;了解《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知道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概述独立战争的过
程;认识独立战争的性质和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2、通过对独立战争原因和性质等问题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综合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分析《独立宣言》的内容,认识《独立宣言》阐明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理解《独
立宣言》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历史文献;通过“我心目中的华盛顿”的探讨,培养和
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影视片和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以及讨论、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教师融入学生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平等、积极地学
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美利坚民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史实,认识其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斗争精
神和以弱胜强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感受华盛顿为美国独立和国家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他是美国当之无愧的国父,
是世界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从而增强学生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对华盛顿的评价。
二、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对华盛顿的评价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华盛顿的主要事迹和美国的有关知识;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归纳法、谈话法等。
【教具(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自由女神》视频,教师启导)影片中多次映入同学们眼帘的这座巨型雕塑是什
么?它坐落于哪个国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过渡)它就是矗立于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
神像。她左臂抱着一本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右手高举熊熊燃烧的火炬,气宇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