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山中访友课件

山中访友课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8-30 14:28:22 | 移动端:山中访友课件

篇一: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步骤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山中访友》,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二、走进山中: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3)学生畅谈看法。

(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

5、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

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都较好得以实现,更可喜的是,有些问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得法得言得境

----《山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山雨》是赵丽宏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明快,简约优美,一如山雨那样富有诗意。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逐个欣赏,优化整合文本,用同读,引读,诵读,品味等方式,读得入情,读得入境,方能听到优雅的小曲、鸟儿的啼啭以及“丁—冬—丁--冬……”的水声,赏到流动的绿色,真正感受到山雨有声有色的韵味,在体验中学会表达,积淀语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情感朗读散文。

2、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篇二:1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步骤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二、走进山中: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3)学生畅谈看法

(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

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因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

5、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

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都较好得以实现,更可喜的是,有些问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

篇三:山中访友(用)

1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邀”等8个生字和“清爽”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背诵第3自然段。

3.学习作业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4.初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热爱山林、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写生字词,感受作者对古桥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2.通过文中联想部分感悟,体会作者用联想的方法和第二人称的方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热爱山林、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语,引出课题

1.出示单元导语。学生齐读单元导语,说说本组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山中访友》。出示课题,学生读题。作者是?——李汉荣。

二、读通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回家预习过了,生字词的认读应该不在话下了吧?看着大屏幕,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出示:

栀zhī子花 汩gǔ汩 嗅xiù 犬吠fèi 瀑pù布 津jīn津乐道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 别有深意

重点字音:栀zhī子(翘舌音) 瀑pù津jīn(前鼻音)

重点字型:栀(右边不是“危”) 汩(右边是“曰”,不是“日”)

躯(“身”作为偏旁,下面的长撇不出头)

蕴(是上下结构,下边左边是绞丝旁,不是三点水

2.作者到山中到底访问了哪些朋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2页,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这些朋友。

交流板书:第3自然段 古桥

第4自然段 树林(鸟儿 露珠树木)

第5自然段 山泉 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第6自然段 落花落叶 石头

3.这些朋友分别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4.课文的开头第1.2自然段写什么呢?后面7.8自然段呢?

交流:1.2自然段是出门时的心情,并点明时间;

7.8自然段是偶遇雷阵雨,阵雨过后回去,点明回去的心情和时间。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高兴,开心)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拜访“古桥”,感知情意。

1.作者要拜访的第一个朋友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交流句子。

3.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这座古桥吗?——德高望重

4.理解体会“德高望重的老人”

(1)什么是德高望重?为什么说古桥也是德高望重的,能联系下文说说理由吗?

(2)古桥默默无闻地奉献,作者是现在看到的吗?——联想

他联想到了悠悠岁月里,古桥无数次??,

(3)从作者这自然的联想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自主背诵、字词过关练习

1.这座德高望重的古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否尝试着背一背这一自然段。

本课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3题字词练习题。

2.继续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2.深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方法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方法表达情感。

2.体会“生命的奥秘”,“时间隆隆的回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1.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学习第4自然段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3.学习第5自然段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4)课件出示诗歌形式的第5自然排版,感受诗画般的美景。

你好,

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

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

(5)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吗?

句子的表达形式一样,用第二人称,更亲切。用了一组排比句,并用拟人的方法,把山中的景物写活了。

(6)发挥你的想象,作者还会与山中的哪些朋友打招呼呢?请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写。写在《课堂作业本》第5大题的第3小题上。

指名交流。

(7)尝试背诵第5自然段。

同桌合作背诵。

4.学习第6自然段

(1)细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5.学习第7、8两个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A.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B.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C.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这样大的雷阵雨的?

通过想象,用“像??又像??”,

D.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3.课文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文章写了作者出门游山林,因为作者把大自然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在他的心中就成了“山中访友”。)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背诵4-6自然段

板书设计:

老桥

山泉

小溪 (当作)

瀑布大自然的一切人

悬崖

白云

云雀

??

教学后记:


山中访友课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24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