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8-30 14:28:44 | 移动端: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篇一: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从教多年,原以为教学路上且行且思,行有所获,思有所悟,用教育随笔或论文的形式诉诸笔端足以,完全没有必要搞课题研究,尤其是 “规划课题”研究。阅读了冯卫东的“在蓝图的谱写中实现突围”后,茅塞顿开。原来,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每一所特色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规划课题研究。可以这么说,是好的规划课题成就了优秀教师与优秀学校。这是因为规划课题对研究者的促动力、推进力更大,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性、指导性更强,如能做好,可以助成研究者从专业成长的瓶颈状态中走出,且走得更远、更快、更好。

对规划课题研究,冯先生有自己的主张。其一,他认为谁先研究规划课题,谁就占得专业发展的先机。假如一位教师、一群教师能真心实意、凝心聚力地研究一项规划课题,想不成长都难。其二,以课题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突围。其三,把问题化为课题,用课题解决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问题不可怕,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再用课题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教师从根子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其四,选题要做到“三本”。首先是实本。即要从学校以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弄清我现在在哪里。其次是需本。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要弄清我要到哪里去。再次是能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要弄清我能到哪里去。冯先生的三本原则,诉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关于课题的选题,冯先生觉得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思考、选择、确定。一是教科研及其管理类课题,二是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类课题,三是教育或学校管理类课题,四是德育与心育类课题,五是课堂与教学类课题,六是课外教育指导类课题。

选题确定之后,需要进行文献资料研究,学习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域”的文献资料,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次是要开展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通过行

动来研究。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研究者生成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逻辑起点。

向往成功,不惧失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让我们以满腔热情投入火热的教育现场,以鲜活的教育行动滋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实践性理论。

近年来,关于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应该说是最时尚、最热烈的一个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相关理念如何澄清?一线教师如何着力行走才能达到“高效”?冯卫东在谈高效课堂建设这部分内容中为我们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方法指引。

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认为高效应该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并且

有益于教学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是教得有效、学有所获的好课堂。这样的高效与盲目的“减负”、“效率过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谓的减负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语境之中才成立。例如,减负并不是不要、或者丢掉必要的负担,而是减去不必要、过重的或者无用乃至起反作用的负担。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心智结构的深化、优化、美化。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确实如此,只有负担轻了,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我们的教育,才能扭转异化状态,回归本真。另一点是效率过剩问题。冯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生在学习中有时却是存在“效率过剩”问题,这种知识量上的过剩往往与实践中的思维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联系在一起。学校、教师有必要对膨胀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理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才不至于导致教育的畸形。第三点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将胸襟放广阔,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取舍。

其次是对现状的反思。一些貌似高效其实不然的课堂要理性剔除。冯先生用通俗的六个不等于对当下虚假的高效课堂进行了归纳。一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内容或呈现样式多多益善的课题。一些教师具有开发资源的意识是好的,但不能滥开发,不可喧宾夺主,而要紧扣教材文本,在用好材料的基础上有机、适度、恰当地补充、穿插或向外延伸、拓展。过分的牵强,本末倒置,其效果适当其反。二十高效课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只是部分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课堂是不公平的,它没有注意让每一位学生受益。还有一种情况, 行云流水的课堂有时显得思维含量不足。学生没有时间差、思维差,这样的课堂不能带给孩子们理智的挑战。三是高效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有时的亢奋只是表象,而学生可能需要的是静心倾听。四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立竿见影未必能在学生心灵深处铭刻上记忆或理解的印痕,这样的课堂不能治本。五是高效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六是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的习得是人的思维由浑浊变澄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止步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能如跟导游旅行,匆匆走过风景线,未能停留玩味,却被告知旅程已结束。

篇二: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杨秀珍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并没有一种非读不可的欲望,相较于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亦或是清新浪漫的散文集,偏理论研究方面的书难免有些枯燥乏味。然而,当我开始翻阅本书时,就彻底推翻了之前的“偏见”。翻开书的扉页,本书作者,冯卫东先生,是从一线走出来的教科研专家,本书内容是作者在江苏各地和国内其他部分地区所作的报告精选。这些报告囊括了教育随笔写作、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研究,等等。报告对象又都是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因此非常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夜深人静时,细细研读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如临现场,和作者一起平等地研讨和探索教科研,毫无一般教科研理论的枯燥乏味感。因刚拿到这本书,还未全部读完。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本书值得一遍又一遍回味,或许每一遍都会随着教育教学经历的不断积累而获得全然不同的切身感受。

本书的第一讲“在心灵的漫步中拔节生命——谈教育随笔写作”中,作者结合著名特级教师所写的几篇典型案例,将教育随笔写作的必要性向读者娓娓道来,颇具趣味。篇章伊始,就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以我心换你心,方能走进彼此的世界,以爱浸润彼此的心田。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田娇小而稚嫩,而教师的心田则是宽广无边的,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浇灌、滋润自己的心灵家园。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心灵漫步”无疑是一个难题。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没有多少经验可言。于是,教育随笔写作无疑是开启这扇心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忙了一天,累了一天,静下心,拿起笔,和自己进行一次对话,是一件多么美好惬意的事情!然而,无论是叙事随笔还是事理随笔,都应处处看得见“意义”的影子。叙事随笔“不应是流水账,不宜平铺直叙,不要完全原生态、照相式的反应,而应该是一种‘回味’。”回味我们每天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相似的地点、人、事、物构建出的相似的生活画面。日常生活总归是平平淡淡的,教育的过程又是无止尽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体现其价值,因而教育随笔写作也总是需要教师细水长流般的坚持与对美好生活的情结。或许若干年后,翻开厚

厚的教育随笔,在那些“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中,理智的、感性的、情感的表达又会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这些被记录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这份精彩不属于热闹,不属于喧嚣,不属于繁华,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师思想的历程中:

1、 教师心灵的成长很重要,教师要常常在自己的心灵中漫步,要充实和滋养自己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整个教育生命才能拔节成长。

2、 教师要锻炼自己表达思想的能力,这就需要些教育随笔,教育随笔有浅入深依次是叙事随笔—事理随笔,新教师可从叙事随笔入手,写不写随笔,对于教育境界的修炼和提升至关重要。

3、 个人非常喜欢冯卫东老师那总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的文笔,那种既明世事艰难又不失希望与努力的平和,那种看得明白、思得深透却又坦然的执着,能够看这些理性的文字,让人心里非常温暖。

4、关于具体论文的写作,讲的非常细到,让人收益匪浅。

篇三:李艳《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半坡店乡南街小学 李艳

乍一听《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个名字,便难以吊起我阅读的积极性,相较于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或是清新浪漫的散文集,偏理论研究方面的书肯定枯燥乏味了。可是,读着读着,就彻底推翻了我之前的“偏见”! 这些报告囊括了教育随笔写作、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等等。细细研读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如临现场,和作者一起平等地研讨和探索教科研,毫无一般教科研理论的枯燥乏味感。不得不折服于冯卫东老师那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的文笔,那既明世事艰难又不失希望与努力的平和,那看得明白、思得深透却又坦然的执着,当邂逅这些理性的文字之时,心里异常温暖、惬意。如今,合上这本书,真有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灵触动!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是一个报告集,分六讲,主要介绍了教师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建设等。篇章伊始,就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以我心换你心,方能走进彼此的世界,以爱浸润彼此的心田。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田娇小而稚嫩,而教师的心田则是宽广无边的,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浇灌、滋润自己的心灵家园。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心灵漫步”无疑是一个难题。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没有多少经验可言。于是,教育随笔写作无疑是开启这扇心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课后,我爱随手写下一些感悟,但分不清什么叙事抑或事理随笔,只知道努力把打动心底的瞬间定格在文字里,一段时间后,自己翻开读上一番,享受一下慰藉记忆的幸福。然而,无论是叙事随笔还是事理随笔,都应处处看得见“意义”的影子。叙事随笔“不应是流水账,不宜平铺直叙,不要完全原生态、照相式的反应,而应该是一种‘回味’”,回味我们每天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相似的地点、人、事、物构建出的相似的生活画面。日常生活总归是平平淡淡的,教育的过程又是无止尽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体现其价值,因而教育随笔写作也总是需要教师细水长流般的坚持与对美好生活的情结。或许若干年后,翻开厚厚的教育随笔,在那些“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中,理智的、感性的、情感的表达又会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这些被记录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这份精彩不属于热闹,不属于喧嚣,不属于繁华,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师思想的历程中。

书中有句话我甚是喜欢:是眼力发现了问题,是灵感促成着思考,是思想转变成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反过来使眼里更加敏捷,使灵感更加丰富,使思想更加深刻。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试着

“捕捉”到一些能让自己析出精彩的瞬间,写下,便是锻炼、提升。用教育随笔记录下值得过的片段,来回味我们每天值得过的教育生活。写教学随笔真的是“零存整取”,受益无穷。它能够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日积月累教育随笔就成为我们工作的素材库,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工作信息库,定期进行整理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反思、提炼,就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我想,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冯卫东老师在书中所举的随笔案例,被他的写作技巧和文字中蕴含的“理”所折服,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冯卫东深厚的教育底蕴和智慧。不由对照自己的写作,发现自己在记录一些教育教学的琐碎中,欠缺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欠缺的是一种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挖掘与提炼。很多时候,文字仅仅是记录而已,仅仅是对事件的表述,缺乏精神与思想的内涵。这种停留在表层的文字,其价值和意义是不大的。阅读中,我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也在隐约之中发现了前进的方向。

书中另一个令我豁然开朗的地方便是关于课题研究的部分。总以为教科研曾经离我们很远,像多数人一样,提到教科研,我就想到论文,就想到搜肠刮肚,就想到万般艰难,就感到一头雾水,一直认为教科研是其它专业人士的事情,和自己无多大关系,自己也根本做不来。当冯老师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教师做教科研的方法之后,一下子仿佛与课题相关的知识零距离接触,受益匪浅。原来看似遥不可及的“课题”它就在我们身边。课题是运用科学研究方式,研究自己,自己研究,为自己研究。只要我们能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能深入的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策略,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课题”。

微型课题具有“微小、成型、正向、可行、深度”的品质,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一种普适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和载体。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微型课题是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的篆刻,是尺锦犹见‘上河图’的苏绣,是碧水倒映蔚蓝天的清溪??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无意有心的闲谈,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都可以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微型课题研究非常适合我们,因为它来自我们的实践现场,来自我们所遭遇的问题或困惑。也很欣赏冯老师的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我们要做自己应做、能做、和做得好的事,而不必涉及自己其实无能为力的东西,去营构美丽而又虚幻的海市蜃楼。也正如郁达夫所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说人情。”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冯卫东老师建议我们做起教科研来要做到以下三点:把“问题”当作“课题” 、把“教学”当作“研究” 、把 “成长”当作 “成果” 。冯老师的讲解令我猛然醒悟过来,原来做课题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近在咫尺,我们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微型课题是“贴地而行”,并且是必须贴地走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经历、经验,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创建和新意的“实践性理论”。只要你有定力,一个课题就会让你得到一次实实在在的“进修”。 课题研究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是有必要的,能使每位真正的践行者在隐性中成长,继而会使我们成为“半个专家”,我们不得不感叹从中的得益。

读着读着,离归还这本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再次捧起它把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浏览了一番。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觉油然而生,境界虽不及李商隐的深微绵邈,淋漓丰富,但足以表白心意。我想,在教科研这条路上,重要的是走在路上,我们不必太在意自己前行的姿态,我们要做的是:设定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25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