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南京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南京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8-30 14:29:19 | 移动端:南京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一:“十二五”发展规划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开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铜山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发展办学特色,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在徐州市率先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顺利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2009年又高标准通过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复评验收。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等5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全校教职员工继续发扬“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郑中精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学校坚持“以人育人、和谐发展”原则,认真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定期举行理想信念、责任感恩、法制安全、身心健康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学校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等称号。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一直位居全市前列,高考升学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一次性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有一大批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学生在市级以

上学科竞赛中有200多人获一等奖以上奖项,其中有20多人获省信息技术、化学、生物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一等奖以上奖项,在省级作文竞赛中获特等奖。学校连年获得“徐州市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大力实施“师表”、“青蓝”、“名师”和“读书”等工程,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先后选派50多位教师出国培训,50多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00多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五年来,有近百位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评比及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学校现有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4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5人,市德育先进工作者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先后有十多人获得国家级表彰,百余人次获得省、市级表彰。

办学特色日益鲜明。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艺体、科技并举的教育特色。国防教育活动周、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和读书节等活动扎实开展,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涵,拓展了办学特色。作为江苏省课改先进学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作为典型经验交流;作为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跑操等受到省内外领导、专家、同仁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作为国家级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师生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艺术大赛中20多次获得一等奖。

课程改革硕果累累。作为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出台《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设立课改中心,建立学生档案室,编印学生选科指导手册,自主开发学生选课系统。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建立了多个个社会实践基地。编印了39本校本教材,开设了58门选修课。接待全省各市和山东、新疆、河北等省内外

30多个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来校考察交流,新课程实施水平尤其是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学校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教育科研成果丰厚。围绕创建研究型学校的目标,学校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学校主持了10多个省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五年来,教师主编、参编的教育教学论著10余本,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60多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有10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一等奖。

学校管理不断优化。学校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职能机构,推行年级部负责制,强化了年级管理职能。党支部建在年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坚持对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双向选择;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现有的22位中层干部中有18位同志通过竞争走上管理岗位。按照“按需设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逐步提高”原则,注重比实绩、比贡献,使收入分配向教学一线人员、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贡献者倾斜,教职工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随着学校发展不断提高。食堂、保洁、门卫等方面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国际交流深入开展。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派出52位教师赴英国、加拿大等国学习交流,组织四批学生赴日本等国修学旅行,接待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团来校考察。

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学校以60年校庆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通过多种手段自筹资金,大力改善校园校貌,更新设施设备,新增绿化千余平方米,楼台亭阁交相辉映,设施设备焕然一新,校容校貌发生巨大变化,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十一五”期间,学校着力打造“精致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彰显校园建设

的精品意识和文化品位。学校现有70余口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总量达到1600多台。建成并优化了校园计算机网络、校园监控等五个系统,高标准达到“校校通”第三层次要求。学校拥有省一级图书馆、省标准化实验室等一流硬件设施。先后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园林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郑中人的团结拼搏,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成为徐州人民心目中真正的品牌学校。“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所形成的基本经验是: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十一五”规划的引领下,学校树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六个坚持”的治校方略,即坚持依法治校、坚持以德润校、坚持人才强校、坚持质量立校、坚持特色兴校、坚持文化塑校,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科学、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是大力发扬郑中精神。在“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郑中精神感染下,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是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学校秉承“固本、精进、至善”的办学理念,尽心尽力,积极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越的教育条件。

四是精心打造教师团队。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文化。

五是充分注重专家引领。通过和南师大、江苏师大、中国矿大等高校的合作,借助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提升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品位。

六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学校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不动摇,以课改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发展学校特色,积极开设多样化的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

七是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围绕创建现代化、有特色、高质量的研究型学校这一办学目标,努力建设底蕴丰厚、精神丰盈、内涵丰富、物质丰足的学校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和育人氛围。

八是全力提供物质保障。立足校园现代化,重视校园的软硬件建设,具备了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工作、学习条件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我国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南。纲要要求通过改革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些新的要求和思路都为我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开始执行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前五年,全国上下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将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制度,积极探索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的新途径,力争对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江苏教育未来发展新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在新起点上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到2015年,实现国家提出的教育基本现代化指标,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最新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江苏省承担了试点工作,其中包括“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

篇二: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

在这次编制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最大的收获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部)积极主动地关心考虑苏州大学的长远发展问题。下面,我就苏州大

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发言。

一、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83所,大致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研究生院的高校。其中“211”高校112所,“985”

高校39所。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它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桥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2007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水平大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第二,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第三,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第四,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第五,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

科建设”。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经费投入巨大,科研经费充裕;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管理科学规范,杰出领导掌舵;办

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

教育部前副部长赵沁平认为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其中纵向研究经费不能低于横向科技开发经费,同时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拨款相当。这里科技经费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的是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人员费用的部分,一般来说约占科技经费总量的30%左右。二是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相当,或者学校折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相当。三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大致在1:2之间。

四是产出足够数量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从投入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集聚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从运行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拥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具有卓越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从产出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部对研究型大学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比例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而苏州大学远

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杰青是一个学校的未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至少要达到5个,所以,队伍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上述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和思路:要有真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还要有卓越的大学文化。这些软硬件部分与前面的指标体系都

是高水平大学所必须达到的。

二、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

为准确把握学校所处地位,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比较:横向上,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大学比较;纵向上,将我校现在情况与2006年进行比

较。

(一)整体竞争环境

根据民间对大学的排名,苏州大学的排名总得分持续增加,但是全国的排名却有所下降。从总体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不进则退、

慢进亦退的局面。高校的发展是长期的,带有惯性的。

(二)师资力量

苏州大学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到现在为止人才危机还没解决,我们采取的一

些措施,只是减缓了其下滑趋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个问题。

(三)教学情况

在教学方面,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个,不占优势。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今年新引进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至今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物理学院的师生共同努力才获得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中文和数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没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有28部。

(四)科研水平

1、自然科学类。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上看,2006年与2008年分别有1项,今年有2项;“杰青”目前没有;面上、青年项目2006至2008年分别为37、45、66,今年达到82项,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从横向比较,我们远不如上海大学。2006-2008年我校自然科学项目数及经费情况一直在增长;实际到账科研经费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纵向科研收入为6761.33万,横向科研收入1546.17万。从专利受理授权来看,苏大近几年获得的受理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创新平台与团队的情况看,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从SCI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来看,由于苏大对这方面抓得比较早,与同等层次学校比起来我校始终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另外,我们还在积

极地争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

2、人文社科类。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校获得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我校在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获得的项目数在江苏省仅次于南京大学。2006-2008年我校文科省级以上项目数及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纵向和横向项目到账经费都达到了几百万,这说明我校和社会政府的合作非常活跃,值得鼓励。从在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8年有86篇。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情况看,我校拥有1个教育部基地,4个其他省部基地,仅次于南京大学。从以上情况来看,说明苏大的人文社科在这几所大学中占的地位还是比较好的。另外,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也在增加,

今年新增6个博士后流动站。

(五)学科建设水平

从学科的情况来看,我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落后于兄弟院校,这也是我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落后的综合结果。学科滑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队伍建设。从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来看,我校的各个学科要排到前5名,任

重而道远。

(六)存在问题

从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来看,我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其中质量尤为重要,苏

大拥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教授的数量不多。

2、人才培养。我校与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

才培养的品质与质量。

3、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短缺,学术研究

原创性和创新性程度低,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够。

4、学科建设。优势学科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还要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

新兴学科方向还有待开拓,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力度不够。

三、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

我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是:通过10—1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引领

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冲击全国高校前三十强。

我校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是: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人才强校;质量强校;

文化强校和教育国际化。

(一)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战略

1、顺天时。顺天时就是指我校要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国家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乃至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化过程中,苏州大学要抓住机遇。尤其是当前在民办学院的竞争上,我校文正学院的招生形势很好,但是,再过几年,民办高校的招生可能会面临招生不足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

“天时”面向全国招生。

2、乘地利。我校地处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我校带来新的优势和机遇。我校地处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和苏州地区的政府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3、求人和。人才危机更要求我们讲究求人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关系。从求人和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建立起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谋求和谐,共同发展。从内部来看,我们要做到党政同心、上下同心、干群同心,营造一个和谐的

环境,求和而上,共同发展。

(二)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人才强校,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划分。苏州大学始终强调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人才绝对不是局限在师资队伍上,我们还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即富有朝气、业务精、能力强、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另外还要有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三支队伍奠定了苏州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办学以教学为本,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又体现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产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教师都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要引

进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的新人要一代比一代强。当然还要积极的培养,我们一直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而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院对师资的培养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不能放任自由。另外,从组织形式上看,由于学术大师目前在苏州大学毕竟还是少数,有学院(部)提出的“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当然我们还要重视人才激励机制,要尊重爱惜,开创事业吸收人;主动培养,创造条件揽住人;宽容厚待,营造氛围塑造人;积极重组,

投入感情凝聚人。通过这些方式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这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提出要对人才强校战略做一些战术调整:首先,引进人才要从以前“好的都要”调整为“从需要的中间选更好的”,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其次,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可以成为“杰青”和“大师”的青年人,这是苏州大学的希望。第三,要引进和培养一些战略科学家。苏州大学虽然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与一些同样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在德高望重的大师方面没有留下什么遗产。苏大的教授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更好的建树,要获得很高的名望,就要加倍的努力。第四,要引进和培养未来新学科和新科技的贮备人才。现在我校的学科在同类型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瞄准目标,从现在开始准备,把目标锁定在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到那时我们就能和其他高水平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

上,甚至跑在他们前面。

2、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是一所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包括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职员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统,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在抓好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中层党政领

导班子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全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

从校级领导班子来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观点,大学校长,第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二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是大学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神领袖,第四是大学整个学科建设的总体设计者。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大学校长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校领导的要求。我们都要向这四个方面去努力。从中层干部方面来讲,中层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浓厚的爱校情结、高昂的工作热情、奋发的学习劲头、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的人文精神等基本素质,要努力成为实干型、开拓型、学习型、专家型、复合型的管理者,从而

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要注重以下几点:

(1)明确定位。管理即服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时时放在心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树立形象。管理者要树立形象,要做到文明、务实、大度、开拓、自律。文明体现在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务实就是要做实事,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大度体现了高知识层管理干部“知书达礼”的气质;开拓就是要在新的时代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千万不能沾沾自喜、作茧自缚,不注重学习校外的工作经验、高校间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交流;自律就是要严格

要求自己,自尊自重、不谋私利。

(3)强化责任。管理者要有责任意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两者要高度统一。责任意识包括一流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

敢抓敢管。

(4)团队协作。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

理解的底线是无私。有了这种团队协作精神,苏州大学无往而不胜

(5)做“拼命三郎”。管理者还要有拼命精神。拼命精神要求判断什么事情该

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判断的标准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学校

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学校长远的利益。

3、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大支撑队伍人才的引进力度,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学校的各个“中心”,像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动物中心、微积分中心等等都是学校有力的支撑机构。支撑队伍还包括后勤管理干部,后勤成立了民营化的教服公司集团,这是学校后勤一支重要的力量,学校将全力支持集团的发展并充分地用好

它。

(三)质量强校战略

质量始终是生命线。高校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的竞争,而且是质量的竞争。如何

把质量问题摆在一个正确位置,我们有很多文章要做。

1、教学质量。要狠抓教学质量,要注重精英教育。所谓精英,就是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领袖人才气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杰出工作的人。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业务知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表达能力和健壮的体魄等。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经过大学学习,“怀着理想之心,带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保持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我们的通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他们“关注人类命运,

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2、科研质量。科研要注重原创性,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当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用研究包括很多基础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应用。我们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估体系,树立学术规范和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有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发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要认识到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优化研究生论文评价机制,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待遇。

3、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择优发展,突出重点。各学院(部)、各学科要从各自实际及发展趋势出发,找准定位,使各学院(部)、学科各得其所,各有所为。重点学科建设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

基地。

4、重点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建设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现代光学与技术(信息光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免疫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安全评价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当然,以上列举并未穷尽我校重点建设的

方向。

5、人文社科。人文社科任重道远,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人文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争取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在构建文化氛围、辐射文化气息、实施文化强

校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文化强校战略

篇三:南京市栖霞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栖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升

3、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5、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1、主要机遇

2、阶段性特征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1、指导思想

2、发展战略

3、发展定位

4、预期目标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3、全力践行绿色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积极构筑和谐家园

5、深化政府自身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2、政策保障

3、要素保障

4、制度保障

5、服务保障

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打造“南京副城、液晶光谷、智慧新区、和谐家园”的关键五年。为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区政府制定了《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领导核心、一个利益主体、一张规划蓝图”的体制构架,全面推进行政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新区(以下简称三区)一体化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任务。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三个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明确了电子信息、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五大产业发展定位,规划建设14个重点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引进了液晶面板六代线、大唐

电厂等亿元以上项目153个。“十一五”末,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3亿元,年均增长14%,比“十五”末翻一番,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 :79.4 :19.4。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3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966亿元,比“十五”净增470亿元,年均增长19%。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达16.57亿美元,比“十五”净增6.3亿美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3.2亿元,比“十五”末增加60亿元,年均增长20%。

2、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末,全区城市化率达83%,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地铁二号线东延线、沪宁城际铁路、江南沿江高等级公路等建成通车,长江四桥、绕越公路等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仙林新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27平方公里拓展到47平方公里,迈燕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尧新城开发建设、龙潭新城建设等稳步推进。完成了马高路、仙新路、八卦洲环洲路等骨干道路,实施了312国道城市化改造、和燕路出新、太新路一期出新等改造整治工程,建成农村水泥化道路155.4公里,道路建设五年累计投入达23.5亿元,外联内通的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建成了龙潭友庄圩塌江治理等一批水利工程,完成小街巷整治41.5公里、小区出新43.41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10万平方米。完成“绿色栖霞”植树造林2.6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3.8%、49.76%。圆满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和迎复查工作,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3、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围绕智慧新区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力度,创


南京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25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