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2 14:31:30 | 移动端:陶行知教育名篇

篇一: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篇二:《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1—25) 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 02、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二 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 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 05、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上) 06、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下) 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08、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

10、陶行知教育名篇——学问之要素

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

12、陶行知教育名篇——预备钢头碰铁钉

13、陶行知教育名篇——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

15、陶行知教育名篇——

平民教育概论(上)

16、陶行知教育名篇——

平民教育概论(下)

17、陶行知教育名篇——

学生的精神

18、陶行知教育名篇——整个的校长

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

20、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

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

22、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上)

23、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下)

24、陶行知教育名篇——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25、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陶行知教育名篇》(1—25) 《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

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

27、陶行知教育名篇——答石民佣等的信

28、陶行知教育名篇——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30、陶行知教育名篇——给全体同学的信

31、陶行知教育名篇——

篇三: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1.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

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2.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

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种辩证关系,就好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同理,在讲解课堂中知识点时应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性,做到全面﹑合理。

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同理在讲解社会

学科时,也应以小见大,从身边入手,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有话说,并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社会课堂成为生活的另一个课堂。 4. 陶行知每天四问即“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反思,不是非写下来,而是要时时牢记于心,通过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最后获得质的飞跃,我想哲学的道理也就如此。

5. 陶先生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惟有学而

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在从教过程中,我发现班级的学生也会因为我的好学而好学,很多学生会问很多课本甚至课外的知识,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好学促使我不断地学习从而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发现,这种逼着学的模式变成了我主动的去理解课本中的各种问题,自动的去发现学生可能会有疑问的地方,久而久之,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成长,不断积累知识。

6. 陶先生说“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所以,好

的教育要求教师以“做”为重心,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不过,很多时候,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对于课堂的深化总是不够,眼光放眼课本,从事着“劳力”的行为,而“劳心”明显不够,如何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做人”上有所启发,特别是在思品课中,感觉难度颇大,如果不教条主义,如何跳出框框条条,让学生在快乐中吸收做人的道理。

《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2.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病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3.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惟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4.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5.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6. 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8.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10.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1.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41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