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其他范文 > 相声小品剧本 > 关于美与丑的剧本

关于美与丑的剧本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3 09:44:33 | 移动端:关于美与丑的剧本

篇一:第二单元 美与丑

第二单元 美与丑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学词,掌握并灵活运用。写摘录笔记,认字17个,写字22个。

2、理解“遗憾、细腻、嫌弃、翘望、世俗、怨恨、东施效颦”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练习写提纲笔记。

4、学习“金钥匙”,在学习课文时能按照正确的步骤和方法自读。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单元中人物道德品质的高尚,体会语言的魅力,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美。树立自信心,崇尚并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培养审美情趣,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

6、开展综合活动,初步尝试编写“美与丑”主题的小剧本,表演并评价。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力、思考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并且练习习作。

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整体感知文章,快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单元中人物道德品质的高尚,体会语言的魅力,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美。

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2、培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汉语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很易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文章内容很有时代意义,能促使学生较好的评价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树立自信和追求美的愿望,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本单元文章会很感兴趣,因此更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章深刻的内涵,尽可能让学生结合事例,结合自己谈如何去做。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关键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寓言的意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五、单元设想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但是怎样才是美?应该怎样追求美?学生并不清楚,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心灵美”而已。本单元围绕“美与丑”这一主题,选编了五篇文章。这些课文内容生动,颇具深意,能激发学生对美与丑的思考。课文有散文,有寓言,有说明文,还有戏剧;有古代作品,有当代作品;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有传统名篇,有新人新作;有的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有的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都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

《丑石》对六年级学生有相当的难度,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兴趣,紧紧抓住核心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认真思考如何分散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寓言二则》重点是理解故事,了解作者的写法,懂得寓言阐明的道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喜爱之情,懂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做一个最好的你》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揭示主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辨美丑,

第一课 丑石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憾、细腻、嫌弃、翘望、世俗、讥讽、怨恨、误解、寂寞、黑黝黝,并体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石之美,提高对美与丑的认识。

3、了解作者先扬先抑的写法,通过人们对丑石前后态度的转变形成的鲜明对比将故事的哲理托出的写法。

4、学习课文从不同侧面描写丑石之丑的方法,体会想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先扬先抑的写法,通过人们对丑石前后态度的转变形成的鲜明对比将故事的哲理托出的写法。

2、学习课文从不同侧面描写丑石之丑的方法,体会想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2、学习课文从不同侧面描写丑石之丑的方法,体会想象的作用。

课前准备:了解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脉络。

教学重点:识记字词,梳理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单元主题——美与丑

师: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不能。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

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

今天,让我们学习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丑石,来曾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交流贾平凹的背景资料。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读准字音,通顺流利。

2.教师重点指导:

①字音:模样 庇覆 翘望 ...

②字形:细腻 嫌弃 黑黝黝 ....

③词义:遗憾 世俗

三、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审题:读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5)写丑石因丑而遭咒骂、唾弃。

小组交流讨论:丑石的“丑”表现在那些地方?

①外形丑

②无用

③碍地面

④“我”站在上面望月。

第二部分(6)天文工作者发现丑石原来是陨石。

第三部分(7——16)写人们换了一种眼光看丑石,认为丑石很美。

四、质疑:读完课文后,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积累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石之美,提高对美与丑的认识。

2、了解作者先扬先抑的写法,通过人们对丑石前后态度的转变形成的鲜明对比将故事的哲理托出的写法。

3、学习课文从不同侧面描写丑石之丑的方法,体会想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先扬先抑的写法,

2、 学习课文从不同侧面描写丑石之丑的方法,体会想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主要内容:

1、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先写了,又写了。

二、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我”原来是怎样认识丑石的?后来又怎样认识丑石的?“我”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三、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一)引导体会“我”原来是怎样认识丑石的?

(1)理解词语“遗憾”?

不称心;大可惋惜。丑是丑得所有的人都不待见它,一个物件落到这步田地也太可怜了,所以说“遗憾”,不是因为喜欢它才为它惋惜。

(2)万物既然是“自然”中的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丑,“人”用自己的眼光判断,给它们分出了美丑。而人们判别美丑的重要标准,是看它是否有用,有多大用,也就是看它的价值。丑石不但没用,还碍事,所以谁都不待见它,嫌弃它。

(3)第四自然段中鸡喝石凹坑里的水,小孩子们站在上面看月亮。不是说丑石还有用吗? 体会这样写是为了反衬丑石的无用,说明实在找不出它的用处了。

(二)引导体会“我”后来是怎样认识丑石的?

(1)理解“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含义。

“丑到极处”——无论人们怎么贬斥、讥讽它,它都不为所动,一直“静静地卧在那里,默默地忍受着一切”甚至不屑与人论辩。

这真是“美到极处”——有大来历,有大用,不屈于误解,一直寂寞地生存。丑石达到的境界太高、太伟大、太难以企及了。

(2)理解“世俗”在课文中的意思。

所谓“世俗”,本文一是指大家都用价值高低判断美丑,以为不能垒墙搭台阶的石头就丑;二是指大家都认为平滑、晶莹、润泽、五彩的石头美,不会欣赏“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极不规

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石质太细”的石头

(3)理解最后一段(教学难点)

“怨恨”在这里是动词,表示非常不满。孤立地看这个词就会认为“我”的态度很矛盾,又认为丑石美,又怨恨它。但如果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明白,丑石那么不寻常,却沉默不语,多年“默默地忍受着”世俗的讥讽,“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使“我”这样的俗人一直在误解它,这种境界何等“伟大”,伟大到几乎高不可攀的程度,于是“怨恨”起它来。“怨恨”在这里反而说明“我”对丑石由衷的敬佩之情。一定要引导学生看上下文理解。

(三)为什么“我”的态度前后发生呢个这样大的变化呢?

读第6自然段。

(四)再读读第7自然段,体会想象的作用。

这一段引发了我的那些联想呢?指名朗读。从中体会因为我的想象丰富,所以我对丑石的感受就一定比奶奶深刻丰富。奶奶看重的是丑石的价值,而我却感受到丑石的“伟大”,并因此觉得自己“可耻”。 师小结:想想对于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不会想像,就不会欣赏美,对事物的认识也不会深刻。

(五)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1、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这叫做“先抑后扬”。(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

2、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四、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 作业:1、 学习作者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六、板书设计:

丑 石

贾平凹

先写了 丑 无一用处——讨厌它

先抑 后扬

又写了 美 非同凡响的陨石——盛赞

篇二:如何编写剧本——《丑公主》

陈埭镇群德小学教育教学反思表

注:教育教学反思与提高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反思、学生行为规范、品德教育过程等,教师可就其中一方面内容进行撰写。

篇三:极致完美下的美与丑

极致完美下的美与丑

——观电影《黑天鹅》有感

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 寿嘉琪 2012312022

2010年上映的电影《黑天鹅》将一束在黑夜陡然绽开的惊艳、魅惑、炫丽的烟花送给世人,这部几乎囊括奥斯卡、金球奖等世界影坛最高赞誉的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者寻找完美、探究自我的故事。女主角Nina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影片从一段芭蕾舞开始,悠扬的旋律中女主角Nina翩然起舞,纯白的灯光只照射出她婀娜的身姿,四周是寂静的黑暗,从足尖旋转的特写镜头到女主角如天鹅般高贵优雅地沉坐在白纱裙上,一切都是那样梦幻美好。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变得诡异而急促伴随着Nina加快的喘息声,成功的引导了观众的注意力。黑色魔王从黑暗中走进镜头,手持跟拍镜头的晃动化处理使这一幕极具现实感全面调动起观众的紧张情绪。他的出现令Nina惶恐而迷茫,想逃脱却无计可施一番痛苦的挣扎后魔王离去舞台又交还给女主一人,Nina忧伤而失措的脸部特写、飞落的羽毛都展现出女主角内心的纠结,暗示了影片发展即女主角与自身黑暗邪恶力量的斗争与探索,逐渐正视真实的自己摆脱怯弱与抑制从而达到极致完美的境界。影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一切都是以芭蕾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强烈的艺术感与黑白的色彩对比使开头这一段无比魅惑、诡异、虚幻却又异常吸引人。开始镜头以摄影机远离呈现女主角全身远景而结束,音乐逐渐舒缓渐弱,转入下一个镜头。

原来只是一场梦。下一个俯拍镜头Nina从熟睡中醒来,她单纯的神情和卧室的温馨的色调相呼应,自此展开了一位职业芭蕾舞蹈演员寻常却又特别的一天。这一天昔日芭蕾舞天后Beth退出舞台,公司为将要新公演的《天鹅湖》挑选领舞。在被挑选的过程中,导演给了波曼很多特写和近景,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Nina天性的纯洁、美好、善良、胆怯使她成为白天鹅的最佳人选,但在这本剧中她还要同时扮演鬼魅的黑天鹅,竞争对手Lily的狂野热情则恰好诠释出黑天鹅的特性。这实在是美国年轻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匠心所在。电影的大体情节来自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戏剧界,讲述了一个演员通过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阴暗面。不过,对于这个故事,阿伦诺夫斯基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直接切入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太过于唐突和直接。拍摄这部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他想到了《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于是便构想着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来。"在《天鹅湖》中,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互为补充的镜像,非常戏剧化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这样以舞台剧为情节的影片更能够营造出来一种紧迫感与压抑感。

女主角在整部影片中都在自己的双重人格中挣扎,她一方面害怕自身的邪恶想法极力压制欲望,另一方面又在为角色而学习诱惑学习释放。她愈是一点点深入内心看见自己的欲望与邪恶就愈是害怕愈是认不清自己以至于产生种种幻觉。导演对人复杂的内心做了深刻的探索而以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即Nian的黑白天鹅。黑白天鹅不仅是影片中两个最关键的意象,也是支撑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跟随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意象影片结构清晰可见。

当Nina是白天鹅时,她高贵纯洁美好。例如片中她的卧室以粉色为主色调,堆放着许多毛绒玩具,被妈妈宠爱像未经世事的小公主。当她以一袭及地纯白晚礼服高挽发髻与上司托马斯共同出现在庆祝酒会上时多少人被她未染尘世的纯净迷住,然而这份纯净是令人可望不可即的,是有些脱离现实的少了那么一丝一毫的人情味。这是Nina用来示人的白天鹅,是她一直深信的自己。对于这一部分影片无需刻意修饰,波曼高贵的气质与她片中时而迷惘、眉尖紧蹙的怯生生,时而甜美闪躲羞涩笑着的表情足以恰到好处的表现。增一分嫌多,减一份嫌少。这一部分演员服装以白色、粉色为主,唯美浪漫,音乐大多轻柔,节奏适中

当Nina是黑天鹅时,她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与生活中黑天鹅的那一部分。因此影片也着重刻画了这一部分,带领观众跟随女主角一起寻找、看望、感受、欣赏潜在内心深处的黑天鹅。首先是Nina与母亲的关系,曾同为芭蕾舞演员的母亲将自己未完成的目标悉数加在Nina身上,这样极具控制力的母爱使她从小养成了压抑控制内向的性格。当Nian得到领舞时母亲为她买蛋糕庆祝,本是极为开心的事却因为Nina不愿吃太大块而激怒母亲险些将蛋糕扔掉。这一个场景只有Nina与母亲两个人,没有其他镜头语言只以人物对白和面部表情表现了双方对自己情绪的克制。母亲一方面为Nina而高兴,另一方面又联想起自己因生育未能完成的演艺生涯而悲伤愤然。导演没有一昧的歌颂母爱,而是以平和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矛盾的心理。Nina发现自我的一部分便是摆脱母亲的控制,这在影片后半段Nina挣脱母亲离开家去演出时母亲大吼着说“你不是我的女儿”的时候完成,女主角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是Nina与上司托马斯的关系,可以说在影片中是托马斯引导Nina一步步认识自己,他从性入手,以人类最本能最直接的方式去激发Nina摆脱自我束缚正视自己的欲望,体会极致的快感而运用到表演中。从最初托马斯强吻Nina到片尾完成演出后Nina不容置疑的吻向托马斯,她正视了自己的内心,不再压抑。而这期间无论是她幻想出的与托马斯的性爱还是与Lily的性爱,都是她不敢正视的欲望,她向往性却羞于承认,而这两个场景都采用了隐喻蒙太奇,性爱都已对方突然魔鬼化而结束,暗喻了在她心中性是污秽的不应出现的。导演引发了观众对于性的思考,这本是自然美好的事,是因为人复杂的想法将它肮脏化。欲望也是人之常情,过分压制才会导致过激行为。最后是Nina与自己的假想敌Lily的关系,可以说Lily是一个真实的人勇于面对自己的心,她的热情从来不需要伪装。这也正是Nina如此恐惧她的原因。Lily有缺点但她从不掩饰,她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待人真诚直率,与Nina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Nina的美好是她极力抑制自己才展现出的,那么Lily的美好就在于真实令人可触可感。影片中间部分有一个在排练厅的场景,在这个纵深

场面调度的镜头中Lily从外面逐渐走进正在哭泣的Nina,由全景走进近景,展开了两人首次的单独对话。二者服装一黑一白,对比感十足。Lily的坦然与Nina的不安不禁使人思考心安理得的标准,有时候压抑出的美好不如自然的释放。母亲、托马斯、Lily是片中主要配角,他们分别使Nina发现自我需要、认识并证实自己、放松自身,帮助她从一个胆小、怯懦的小女孩成长为勇敢、自信、充满魅力的女人。

整部影片的高潮在结尾部分,镜头在台前幕后穿梭,Nina台上的表演与幕后的挣扎再一次突出了影片的主题,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导演期望的演员在台上台下的互补性,Nina在台上寻找自己,在台下寻找角色,当黑天鹅的羽翼自手臂生长出时,Nina知道自己做到了。白天鹅与黑天鹅都是美丽的,这段多次利用蒙太奇手法令这两个意象交叉出现,制造出悬念紧张的气氛。剧终时白天鹅在一片光晕中倒下,同是俯拍镜头,这一次Nina的表情不再是影片开头时的睡眼惺忪的单纯,而是以一个凝固的饱满的表情结束了她的表演。在这个故意拉长放慢的镜头中她得到了真正的放松与回归,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魂与肉体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在这部影片大量运用了改编自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音乐,全部演员经过长达一年的芭蕾舞形体训练,邀请到了纽约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国际知名编舞本杰明·米派德亲自指导重新编排了舞蹈,灯光、服装乃至饰品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全片不仅引导我们去思考,更直接的是为我们展现了芭蕾舞独特的魅力与感染力,芭蕾舞演员的艰辛与美丽,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一切,都来源于导演、演员、音乐人、舞蹈家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于完美的探索与渴求。也许只有艺术,才能将追求完美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完美,是这部片中提及多次的一个词。什么是完美?在看完影片之后,在一次次虐心的反复研究中,在良久的回味里,在我写完这篇冗长的影评后,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完美从来都不是没有瑕疵,完美不是绝对的美,有的时候它也是丑、也是缺陷。就像一个完美的人,不是没有缺点没有邪恶的想法,而是他可以坦然直面,在正视这一切后仍旧心怀美好,那便另一种境界了。


关于美与丑的剧本》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43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