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人文艺术与修养

人文艺术与修养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3 09:44:50 | 移动端:人文艺术与修养

篇一:人文和艺术素养专题学习心得笔记

人文和艺术素养专题学习心得笔记

最近参加学科带头人人文和艺术素养专题的学习,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插入了许多图片、音乐、诗歌等,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文化的内涵,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自身专业的重要作用。

我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在与同事、领导和公司各部门职能人员的沟通中,自身的形象、气质、谈吐、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各方面都对更好的完成工作目标有很深的影响,正因此,在专业知识以外,我们所表现的亲和力,综合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让同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愉悦,促进了与同事之间更好的沟通,一个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而气质又往往来源于文化艺术修养。

所谓艺术修养,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只有具有音乐听力的人,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具有视觉美感受力的人,才能欣赏大自然景色之美和绘画等艺术之美。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进行文化艺术修养,如基本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法律意识的培养、伦理道德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言行与礼仪的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业余爱好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培养等,把自已培养成社会需要、单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承担起各项工作的重任。

做一名教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多读一些关于沟通言谈的书籍,训练自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同事、领导的沟通。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知识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要牺牲自己许多的休息时间,最好的办法是把学习新知识当成自己的娱乐,在"快乐莫过于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中补充自己,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又创新自己的天地。

在人的素质中,艺术修养不可缺少。艺术不像语言和知识那样,需要经过翻译和说教才能为人们接受和感悟,它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精神和生命状态。提高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学习和修养,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增强文化艺术素养,开拓创新思维、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更好的用自己眼睛看待对象、直接做出判断,通过对个别事物的了解,从而洞察、了解事物的本质,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即时地做出决断和处理。

人文和艺术有很好的包容性,融合与交流是艺术文化形成之基石,我是一名教师,我们要传承文化艺术的优点,对各种知识兼容并蓄,融会升华,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人是有资质区别的,也各有优秀的潜质,而文化艺术修养是最能激发人的潜质的。我需要艺术资养、精神也需要艺术丰富,我只有不断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自己审美、言谈能力,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才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二:人文艺术素养

第一讲 人文艺术素养概述

一、何谓人文艺术素养

人文艺术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二、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人文艺术素养的缺失。

(1)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修养的教育,会加剧人的心理失衡。

(2)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3)科学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符相承,缺乏人文内涵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

2、人文艺术素养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本。

其二,历史传统文化是塑造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基地。

其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可以为经济经营活动注入价值巨大的文化资产。

三、学习内容

古希腊文学、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龚鹏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林良浩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第二讲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第一种途径是战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第二种途径是贸易。 “茶马互市” 、“丝绸之路”

第三种途径是迁移。

此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两种文化交融的方式主要是移民和教化。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1、在经济生活方面:

2、在衣着服饰方面:

3、在日常起居方面:

4、在音乐、舞蹈方面:

5、文学方面:

6、史学方面:

四、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时期

一是汉代

二是北朝

三是唐朝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汇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1、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人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界之中,并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天人合人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

而西方人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向自然开战。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有何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积极意义是:它在客观上告诉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或超越自然规律,毫无节制地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要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让人与自然界和其它生物和谐共存。

它的不足是:突出表现了重人文、轻自然,对自然界缺乏积极的探索与改造,这也正是中国科学技术自古以来就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

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被视为21世纪的生存救星,认为它是解决现代社会无度开发自然、改造自然而导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

“征服自然” 的双重的意义

其积极意义是:这一观念引导西方人去征服自然,去利用与开发自然,由此带来了工业革命和科技时代的到来和物质文明的繁荣。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为标志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为先决条件的。另外,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以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由此可见,征服自然这一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东西方社会发展中,仍是创造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其弊病表现在: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或者滥用科学技术,也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重大的乃至灾难性的影响,如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和索取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原子弹的研制与扩散、核武器竞赛等等,就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

2、家族本位与个体为本

家族本位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家是中国人心中温馨的港湾,具有超常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格外注重家族 。

西方文化中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尊严。

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西方文化中“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得失及现实意义?

“家族本位” 的得失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本位”观念的核心是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众中的义务和责任。这种观念要求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通过尊祖敬宗,天伦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有序。从家庭本身而言,家族本位表现出的家庭成员间的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让许多西方人羡慕不己。如果从把这种思想推而广之,从家族到民族、从国家到世界,乃至广阔的宇宙空间,如果都能强调团结和协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对人类的并生共存、和平与发展都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其弊端是:其一,不利于甚至严重地制约了个体主观能支性的创造和发挥,个人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摧残。其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十分虚伪。因为在中国,无论父子、兄弟、夫妻,还是官吏、百姓,根本没有平等可言。其三,在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法律制度根本无法贯彻执行,只能依靠人治。而且在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非常普遍,正象《红楼梦》里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代社会里反腐败何其之难,就是有这些广泛的民间思想作基础。

“个人本位”的得失及现实意义

西方的个体本位思想,强调以个人为主,强调自由、平等,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创造价值的实现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明显地淡化了父子亲情和集体精神,不利于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

现代社会应当吸收二者的精华,一方面,人的价值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亲情家族观念和社会伦理道德也应加强。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汉唐——西域·佛教

汉唐之际中国吸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人把它看作一种神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造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

佛教对绘画、石窟等艺术影响很大。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

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至1773年的两个世纪里,耶稣会士先后来华者约五百人,其中有葡、西、意、比、法、德等国教士,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主流是故步自封。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首先接受的是“西技”、“火器历法” ,随之是“制械练兵之术”(洋务运动)。进而是“西政”(戊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是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制度的吸纳。最后是思想观念的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1、朝鲜:朝鲜是中国之近邻,接受中国文化也最早。“朝鲜”一词最早见于《管子》一书。唐朝时的新罗在治学修身方面深受中国儒家诗礼教化的影响,提倡以德治国,养性修身。

2、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中国文化在那里也早有传播, 日本的文字、史学、佛教、儒学均受中国影响。

(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科技、艺术、学术思想三个方面:

1、器用技术在西方的传播: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绸与瓷器。

2、各门艺术在欧洲的传播:在器用技术传入欧洲的同时,中国的美术、绘画、建筑、园林及文学等各们艺术也传道了欧洲。

3、哲学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 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前这段时期

一、中国人的起源:

? 元谋猿人 :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能蹒跚直立行走。

? 北京猿人 :形成原始群 ,烤火,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

? 山顶洞人 :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 古人对人类起源的说法:盘古开天地、 女娲抟土造人 (《淮南子》、《山海经》)。

二、原始物质文化

? 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

主要特征是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特征是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

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三、原始观念文化

? (1)自然崇拜:太阳、雷电

? (2)生殖—祖先崇拜:关注自身的繁衍

? (3)图腾崇拜 :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

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它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 。

四、原始社会组织

? 婚姻关系 :经历了血亲杂交 、血缘群婚 、族外婚

? 氏族关系: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

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其中后代称谓的三皇,即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也生活于这一时期。传说中的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生活在父系时期。

五、上古文化分布:

? (1)华夏文化集团,主要是仰韶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

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 (2) 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

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后羿、蚩尤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

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

这个区域。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 商部落原是一个活动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部落,后迁都至殷 。

据考古所及,国土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抵陕西。

? 殷商文化非常发达,甲骨文有5000多个单字,历法也很进步。此外,青铜器和古

都建筑也标志着殷商文化的发展。

? 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二、西周的文化维新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2)确立了礼制,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二是“尊尊” 。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 西周推行的种种典制,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中国民族文化大致确立。主要依据有:

?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

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一)儒家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

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

1、“仁”

? 一曰“仁者,人也。”

? 二曰“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

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

一样。

? 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礼”

? “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

篇三:人文艺术修养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人文艺术修养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从钱学森与温总理的对话说起

引言: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钱学森与温家宝总理的这段对话曾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切思考,很多教育家对此都做过深入的研究。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而艰辛摸索。

21世纪的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有了尖端的科技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维护国家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发展科技的关键问题还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文理分离的机制延续至今,对理科学生的培养只追求专业技术方面的局部价值,而忽视了人文艺术素质的重要性,这大地影响了我国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1]。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2],可见人文艺术修养的对于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总结广大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其重要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人文艺术修养对于提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马尔斯和斯贝利发现,人的右脑偏向于艺术和情感等功能;左脑的作用则偏向于语言、读书、计算机等机械功能[3]。

与右脑有密切联系的形象思维为人们提供新思路.是创造力的源泉。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右脑、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提离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发明创造。一个科学家要完成一项理论研究,首先要利用形象思维太观察、感觉、想象;然后再借助逻辑思维去判断、概括、推理;最后在概念上才能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并达到其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人文艺术修养对于塑造科技人才的良好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1]。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人们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和创造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艺术对于陶冶道德情操,净化思想灵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人文艺术修养对于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激情具有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人文艺术是人类对其源于生活的强烈情感的表达,良好的人文艺术鉴赏力可以促进科技工作者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从而产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的激情。

四、人文艺术修养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还可以从科学家的实例中得

到验证

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得益于艺术[3]。从多才多艺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到明确提出进化概念的古罗马诗人哲学家卢克莱斯;从大画家大科学家达芬奇到酷爱绘画艺术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诗人物理学家牛顿到小提琴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到热爱艺术的工程控制论和中国系统工程创始人钱学森,都证明了人文艺术修养与科学家的成长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文艺术修养的对于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从理工科学生的角度,补充一下人文艺术修养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有助于科技人才适应繁重的科研工作

科技研究是科技人才的主要工作,开展科技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体能和智能上都要进行大量的消耗。而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像计算机那样连续工作。另外,人还有很多情感方面的要求需要满足,否则繁重的科研工作将使科技人才变得焦躁不安,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率,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很多科学家都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而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可以使科技人才在工作的间隙完全沉浸于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得其积郁的情感得以宣泄,进而使其体力和精力得到迅速的恢复。

二、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有助于增进科技人才与他人的沟通

科学研究占据了科技人才的大部分时间,使得其与他人的沟通减少,交际面因此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与他人的沟通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内在需求,长期的脱离群体将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可以使团体成员之间的共通性增强,团体成员之间不再仅仅只是工作上的交流,还可以在艺术体验方面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就可以活跃团体的气氛,满足科技人才对于沟通的需求。

综上所述,人文艺术修养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而目前我国理工科人才的人文艺术修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比一下美国的哈佛大学,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在哈佛大学,从1997年3月27日至4月8日两周内,组织了12场音乐会、5场戏剧表演、一场印度古典舞表演、15个艺术展览、13场艺术讲座,至于电影欣赏更是天天都有。在哈佛大学的《艺术节》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艺术形式和艺术天才,更是令人感到吃惊而赞叹不已[3]。

提高科技人才的人文艺术修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例如,学校或者组织的管理者可以调整其课程计划或工作计划,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或者文化艺术的从业人员,可以使文化艺术更加通俗化、普及化,使科技人才体验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可以对学校和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而在我国的总体环境还未彻底改变之前,我们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

多做些努力。例如自学或者参加几种艺术类型的培训,多组织和参与人文艺术类的活动。而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向钱学森所提倡的大成智慧学硕士的要求靠拢。

参考文献:

[1] 芦元新. 论创新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及作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 “北京科学与艺术”研讨会[N]. 经济日报,1993-06-26.

[3] 薛蕙芝. 论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思想战线,2002,(4).


人文艺术与修养》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43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