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5 15:46:30 | 移动端:川北灯戏

篇一: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

川北灯戏流行于四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项目。灯戏之名源于在演出时需在舞台四周点燃油灯照明而得名,明末清初起源于今南充市的阆中峰占乡和广元市苍溪县的龙山镇、白驿镇的白庙场三地,起初多为农民自编自演,演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又叫“农民戏”“坝坝戏”,内容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笑戏、闹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广泛流行于阆中、苍溪、剑阁、仪陇、巴中、广安等地以及绵阳、遂宁、达州等市的部分地区,深受群众喜爱。

一、音阶调式、音列结构

我国的传统音乐、民间戏曲、俗乐和民歌常采用五声音阶。川北灯戏音乐植根于川北农村,在其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受川北山乡的民间小调、端公调、法事佛曲等传统音乐的影响,且广泛吸收中国其他民间戏曲的外来曲牌。因此,其音阶调式上仍然以传统五声性调式最为普遍。但是,川北灯戏的表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某些演出为了配合场地和当时的劳动场景,在音列的结构上,也形成了川北灯戏富有特色的音列。

1.五声音阶

川北灯戏所采用的很多曲牌都是用五声调式写成,这种调式构成了川北灯戏音乐的主流。

谱例1①

可参看川北灯戏剧目《送夫上学》唱段《五更调》、《宋老爷收租》

篇二:川北灯戏融入地方学校美术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龙源期刊网 .cn

川北灯戏融入地方学校美术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王晓婷

来源:《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川北灯戏作为川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艺术教育资源。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一地方民间艺术,地方学校应积极鼓励川北灯戏进入美术教育课堂,使其达到丰富当地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使当地美术教育更具系统性、丰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目的,为民间艺术文化传统在当地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贡献。关键词:川北灯戏 地方学校 美术教育 可行性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42713032)]

一、川北灯戏的特点

川北灯戏是由川北民间的花灯表演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民间歌舞小戏,与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戏一起构成了川北戏剧的三朵奇葩。它的流行范围主要以南充为中心,遍及阆中、南部、西冲、仪陇、苍溪、江油等地。因其剧目和内容多取材于农民生活和农村日常生活场景,语言质朴风趣、情调热烈欢快,伴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故又被称为 “鼓乐神”、“农民戏”等。其剧目多以闹剧、喜剧见长,表演方式以“丑”“跩”“笑”为主,同时融合吸收了皮影、木偶、猴戏等多种技艺,具有高度的夸张性、传奇性、幽默性。因而成为了目前川北地区覆盖面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悠久、群众最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并于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川北灯戏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北灯戏作为川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资源之一,植根于川北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其作品具有高度的审美教育意义。因此,开发利用川北灯戏这一民间艺术资源用于地方中学美术教育,应该成为我们教育部和地方学校高度关注的重点。

二、川北灯戏融入地方中学美术教育的优势与价值

川北灯戏作为川北地区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川北灯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个艺术门类,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能给人们带来多重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感受。在当代,美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在对人们的人文素质的提升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科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地方中学大力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既是传承与普及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又是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举措,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

篇三:论川北灯戏的发展与保护

论川北灯戏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华,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川北灯戏从可考的清乾隆发展至今 ,已有 2 0 0多年 ,其诙谐风趣的表演和颇具特色的胖筒筒音乐至今仍深受四川北部、东部及重庆等地广大百姓的喜爱。今天 ,在川北地区、川东地区的嘉陵江沿岸川北灯戏仍广为流传 ,成为地方民间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川北灯戏作为地方民间文学艺术,是否应该得到全面的保护。

关键词:川北灯戏地方戏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

所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某一民族的群众在其生息繁衍过程中创造的、反映该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作品。其作品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始终处在发展和完善之中,这就使得一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经过几代人的演泽创作而丰富起来的,因而作往往是某一群体的身份不明的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这特点使得对它的保护要比一般作品更为因难、复杂。当然川北灯戏作为这个地方戏,它的保护也不是那么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她正面临着现代娱乐的挑战,在有着强大的观众群与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现代曲艺的挑战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成为当今曲艺界思考与探索的话题之一。

一、 川北灯戏的起源

川北灯戏源于傩戏,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民众于笑谑嬉乐之中。几经沧桑,川北灯戏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津津乐道的地方曲艺。川北灯戏起源于明末嘉靖年间,但可考至乾隆年间,与当时的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

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川北灯戏可谓历史悠久。

二、 川北灯戏的发展历程

川北灯戏在明嘉靖年间就流行于南充市的阆中、南部、仪陇、顺庆等地,是根植川北一代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继承巴渝舞的遗风,源于傩戏,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昆、高、胡、弹腔以及大量的民间表演艺术及杂役艺术,形成了明快、幽默、夸张的独特风格,深受川北人民的喜爱。

川北灯戏与其他的戏种不同,它除了通俗易懂,在农民中流传以外,它的表演更是不拘一格,多数不在正式的场合中表演,通常在院坝、阶沿进行的,观众是农民,他们提着灯笼火把,围起场子观看,使戏场汇成一片灯的海洋。而且表演的内容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恭喜发财”等。

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

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其声腔分为正调和杂调,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时至今日,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

随着时代的变迁,川北灯戏也经历了潮起潮落的兴衰历程。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开始,战事频繁,灾害不断,灯戏锐减。少数灯班艺人流亡江湖、卖艺求食,更多的艺人则是丢掉灯戏另求生计,川北灯戏日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时,川北灯戏濒临消亡。

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灯戏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充专区不少乡镇成立了业余灯戏组织,南充专区还成水立了灯戏团,向着灯戏艺术化、专业化方向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为恢复发展灯戏剧种,南充专区文教局抽调人员到阆中、苍溪、仪陇等地对民间灯戏的沿革、流行区域、剧本唱腔、表演地点、技艺、服装、道具、艺术特点等资料和实物进行调查收集。原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组织了28名师生分组深入各县文化部门调查,搜集剧本116个、老艺人口述的腹本戏210余出,还搜集了音乐资料与表演身法技艺资料,并整理成册归档。此外,还组织了文化干部、川剧团音乐人到灯戏艺人多的县区搜集灯戏常用的曲牌37支,邀请美术家胥鸿钊设计了一套现代灯戏的服装道

具样式,培训了一批灯戏青年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川北灯戏犹如枯木逢春,“农忙种地,农闲演戏”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当时南充有业余剧团400个,其中灯戏剧团有40多个,活跃于川北山乡,为灯戏的崛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川北灯戏的保护与发展,使这一古老艺术得以焕发青春,从院坝阶沿走向大雅之堂。从此,川北灯戏真正成为巴蜀奇葩,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1983年,南充地区举行业余商演,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经过大力栽培,成为一支可以独当一面的团队。

1984年南充地区文化局组团参加四川省灯戏剧会演,所演灯戏《灵版迷》、《闹隍会》、《郑板桥买缸》、《三张借条》等6个灯戏,在蓉城舞台崭露头角,以其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赏,被誉为嘉陵江畔璀璨的奇葩。

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川北灯戏》一书,在全国发行,是我市挖掘、整理、研究川北灯戏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1987年10月,应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的邀请,南充地区以岳池县川剧团为班底组团赴成都演出灯戏《幺妹儿嫁给谁》、《献鸡》、《包公照镜子》、《搭车》、《办移交》,使来自全国的戏剧家们如痴如醉,彻夜难眠,交口称赞:“精湛的灯戏表演,高尚的艺术享受。”这次演出再次誉满蓉城,轰动全国戏剧界。中国戏剧院院长胡沙更是对川北灯戏赞不绝口。

1988年5月,该团赴京进行为期七天的演出,《中国日报》发表

《灯戏使舞台放出异彩》的文章,再次在全国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事后,市川剧团先后赴上海、山东、天津等地演出灯戏《嫁妈》、《桥》、《滚灯》等均获得奖励。

1997年由阆中市政府和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创作排演的现代灯戏小品《甜水井》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戏剧小品比赛铜奖,2001年由市艺术馆组织创作排演的川北小灯戏获得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小戏比赛金奖。这是四川省小戏类获得国家级政府奖金奖零的突破。

三、 川北灯戏的保护

川北灯戏作为巴蜀重要的民间艺术作品,我们理应加以保护,这样才可以让巴蜀地区的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而南充、成都、重庆等地已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资源整合,为更好地保护川北灯戏做出大力贡献。也正是基于各界对四川及重庆地区对川北灯戏的旅游、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肯定,我认为要真正保护和发展川北灯戏艺术,应首先打破传统的地方戏功能观念,用新的视觉审视川北灯戏的社会功能,不为旧的雅俗观念所迷惑,进而敢于保护优秀的川北灯戏。同时,还必须打破地域限制,开拓发展川北灯戏的生存空间,使川北灯戏成为巴蜀大地更加迷人的风景线。

然而要更好地保护川北灯戏,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川北灯戏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此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群。我们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到观众的方言碍障,因为他们对地方方言不胜了解,那样势必造成观众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阻碍川北灯戏进入其他地区。但是解决这一问题也有难


川北灯戏》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62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