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安阳县安丰乡渔洋小学姓名: 高翔 指导教师 :张芳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居漳河岸边的普通村落,那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是个可爱的地方。
从安阳县市区向西北行22公里,就到了我的家乡——安丰乡渔洋村。这里北依漳河,西望太行山脉,以河为界,与河北省磁县大南庄为邻。外观上与其他村落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里却浓缩了不断代的6000年中华文明史。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演变,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物和印记。整个村子就好像是一部用文物记载的活生生的中国通史!
家乡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色优美。 家乡的天,是如此的蓝;家乡的云,是如此的白;家乡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家乡的花草树木是如此的茂盛。那花儿五顔六色,有的全开了,有的露出花骨朵,在微风中左右摇摆。那草儿青得刺你的眼,像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那树直直的,像草原上的哨兵。 在我的家乡,我最喜欢的就是岳城水库了。水库里的水不停地流动着,好像这就是属于它的。我喜欢它,不仅是因为它提供生活用水,还因为它能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带来欢乐。夏天到了,我们就会到水库里游泳,有的即使不会游泳,也会在家长陪同下带着游泳圈在水里面穿来穿去,好玩极了。炎炎夏日,一天下去,皮肤就会晒得黑黝黝的,但大家心里别提多舒服了!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华灯璀璨,但我的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我爱我的家乡!
篇二:美丽的邯郸我的家
美丽的邯郸我的家
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就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到了邯郸,首先就见到东环城路的“胡服骑射”雕塑,展示了赵武灵王力行改革、富国强兵的丰功伟绩。在邯郸的学步桥和黄粱梦等地,都遗留有脍炙人口的成语痕迹。
邯郸武灵丛台
黄粱梦蓬莱仙境
吕仙祠---一枕黄粱
赵苑公园正门的和氏璧造型
中华路于人民路交叉口夜景
水幕电影音乐喷泉
中华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
邯郸火车站
邯郸博物馆
篇三:家乡文化
河北工程大学
中
国
传
统
文 之
化武
安
文
化
学院:科信学院 班级:城规1122 姓名:胡丽阳
学号:11004220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尤许多的传统文化组成,各个领域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家乡文化绘制成了我们博大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家乡文化:武安文化
武安,既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又是一个文化底蕴浓郁、有着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在武安境内的“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鸡的炭化标本,是迄今世界上人类种植、养殖的最早实物证据,距今已有7500多年。战国时期“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和战国名将白起、李牧等都曾被封为武安君。
武安还是一个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乡,现留存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拥有平调、落子两个地方剧种,在我国县(市)中极为罕见。
近年来,武安每年勘探5万多平方米,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入帐、上册、照相、绘图整理等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为加强磁山文化遗址的文物保护,武安市还兴建了磁山文化博物
馆。博物馆占地1公顷,展厅南北长45米,东西宽13米,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厅主要有石磨盘、石磨棒、砺石、生产和生活用具、陶制计数丸球、陶器、石球、占蓍草器等;北厅主要有骨器、动植物骨器、小叶扑、胡桃、猪狗骨骸以及小陶器、灶盘、祖形器等。展厅内还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制作了模似新石器时代生活场景,再现了75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
武安的文化遗产有:
武安傩戏----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武安民间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相传这一民间活动始于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区一带在元宵节期间开展的一种大型民间艺术活动。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俗称“捉黄鬼”。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武安平调——是武安的地方戏曲,武安平调主要流行于邯郸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永年、曲周、大名、临漳等地。也是我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武安平调的起源不详,主要流传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平调艺人有“平(调)怀(调)不分家”之说,意即平调、怀调两个剧种十分近似,艺人们在一起可互相驻班演戏,吃喝不分。其二,据有些老艺人传说,明朝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造了武安平调与开州平调。其三,据嘉靖二
十四年的《武安春秋志》艺文部分记载:“武安平调,地方土戏。”武安县在历史上曾划归河南省,河南省大平调兴起之后,又有大、小平调之说。《两狼山》《天仙配》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获得好评。
武安落子——也属于武安地方戏曲的一个剧种,又名“落儿腔”,武安落子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流行在邯郸漳河以西的称“武安落子”,漳河以东的称“沙东落子”;在河南省内黄县的称“内黄落子”,在山西省黎城县的称“上党落子”。 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晚清逐渐搬上舞台。根据《武安春秋志》卷九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 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山西黎城,适逢此县有个李锁柱,喜编戏文,两人合作,喜顺遂将武安落子传入上党,形成了上党落子;清同治三年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后来发展成为内黄落子。
武安快板——武安快板也是武安市一种民间艺术。是当地文艺园地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它语言通俗、诙谐、生动、活泼、形象,具有浓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农民生活气息,为武安乃至邯郸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它诞生于新中国解放初期,主要是在民间劳作之余以“顺口溜”的形式,长的二三十句,短的十来八句,
配上板鼓、梆子、小锣来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戏的数板,但说起来比数板节奏更加明快干脆,因为演说时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初创开始时单人演说,后来发展双人对着说,名曰“对口快板”。再后又编成了带故事情节,象小戏一样的多人分角色演说的快板,取名“快板剧”。以后,武安快板、对口快板、多口快板、锣鼓快板、快板剧就在武安大街小巷中每当逢年过节和各种文艺活动时,迅速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演说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河北省邯郸专区曾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了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专业干部到邯郸地区平调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1956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鱬鱬》获得满堂喝彩,后来,还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
总的来看,武安的文化大多都是戏曲一类,但是能流传到现在也说明了这些戏曲文化的珍贵性。中国有好多的传统文化,我喜欢的是剪纸文化。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