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
姚淦铭1948年生,江苏吴江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王国维文献学研究》《孔子的智慧生活》《老子与百姓生活》等。
姚淦铭:
今天,我来讲讲有关老子智慧和人生成功的一系列问题。
一,《道德经》是教人成功的经典
首先讲一个问题,什么叫人生?“人生”这两个字我们经常谈,人人谈,不知道谈了多少回了。我想,人生就是人之“生”也!人活着就是“人生”,而且要像个人一样活着。
诸位想想,一条鱼活着,为什么不叫鱼生?一只狗,为什么不叫狗生?一只羊,为什么不叫羊生?一头牛,为什么不叫牛生?它们统统都叫畜生,只有人,才叫做人生,这就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且人是很伟大的,是要“为天地立心”的。什么叫“为天地立心”?人是万物之灵,天底下有很多的生物,但是只有人,才能够于天地间说话,才能够把天地当中的密码、编码、组码宣讲出来,把它传达出来,进行创造,进行传播,进行延续。
老子就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经》第25章)因此人活着就不能像猪狗一样活着,而是要干事业,要有贡献。一个人活得不像样子,人们就会骂他:“你是个畜生!”再狠一点的就骂:“你连猪狗都不如!”相反,有一些特别优秀的人物,死了以后还“活”着,这就是老子说的“死而不亡者寿”了。
老子的智慧,就是让我们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站立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人、真正“为天地立心”的人!什么叫“自然人”?爹妈把我们生出来,这是自然人。一个自然的人,不经过文化的熏陶,没有文化的,就叫“睁眼瞎子”。
为什么有的人生失败了,有些人成功了?什么道理?因为他们不仅有文化,有知识,还有人生成长智慧!社会上学校里教知识的人很多,但是教智慧的人就不多了,教高深的智慧并让我们运用智慧的就更少了。《老子》就是一本教我们“人生成功的书”,清代的哲学家魏源曾经说过,《老子》是一本“救世之书”。我接着他的话思考,接着他的话说,那么老子其实是教人们成功的书——让每个人成功!所以我今天来讲这个主题,选了这个关键词来讲。
老子是一个教人成功的圣人,老子这本《道德经》是教人成功的圣经。为什么?老子这本书诞生两千五百年了,为什么一代一代地解说它?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外国人喜欢,古人喜欢,今人喜欢,将来我们的子孙万代还会喜欢?我经常说:“时尚的东西,不一定成为经典。经典的东西永远时尚!”
难道不是吗?我跟大学生说了,如果你大学四年老是追风,老是跟风,盯着时尚走,那也许太可惜了。我跟他们讲了一、二、三、四:
当一只老鼠出来了,大家都跟着一只老鼠。什么意思?《老鼠爱大米》嘛!当《老鼠爱大米》滚滚而来,大家都在唱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唱啊,唱啊。
接下来便是《两只蝴蝶》。两只蝴蝶飞来了,缠缠绵绵,你跟着我,我跟着你。我们大学生从一只老鼠唱到两只蝴蝶。
再接下来,就是流行《吉祥三宝》。
春节晚会上,我们有几个老太太在上面唱那个,表演那个。《喜唰唰》又流行了,这个第四就是《喜唰唰》。
一只老鼠,两个蝴蝶,吉祥三宝,四个唰唰,而且没完没了,一下子又是超女,一下子粉丝,一下子凉粉,一下子饭盒,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比方,你大学生如果尽赶时髦,老跟时尚之风转,我说你四年读书都是这样过的话,那么以后回头想想会觉得没意思了。爱因斯坦说了,一个现代人,如果总是阅读些现代的书籍、现代流行杂志的话,会变得浅薄,而阅读经典使人摆脱平庸,走向深刻。爱因斯坦讲得多好,一个现代人要读经典。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样的经典。如果我们在21世纪后面加个零,到了210世纪,老子照样勃勃生机,魅力无限。这就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典。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二,老子是个历史之谜
老子确有其人,但是老子有很多的谜!正因为有很多的谜,所以令人着迷,令一代又一代的人着迷!正因为着迷,所以就想破他的谜,正因为要破他的谜,所以老子永远生命力旺盛。
首先我们来看看名字,马上有个疑问:孔子姓“孔”,人们尊敬他,所以我们叫做孔子;孟子姓“孟”,他叫孟轲,因为尊重他,所以叫孟子;荀子,他姓“荀”,因为尊重他,所以叫荀子;老子姓李啊,如果尊重他的话,应该叫李子啊,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叫李子,叫老子啊?谜!老子那里充满着许多的谜,有了谜,才有吸引力。
那么老子到底姓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上说了,姓李。其实有几种说法:
一是根据专家的研究,当时“李”姓还没有形成,“老”姓倒是有的,所以叫“老子”。后来“老”姓由于读音的变化成了“李”姓。
二是老子对人类的贡献特别大,尊称他,既加个“老”,又加个“子”。这是双重尊重,不仅加一个“子”,而且还要给加一个“老”。今天我们看到老先生,叫他张老、李老、王老,加一个“老”,就是尊重的意思。叫“老子”,是因为他的出现,发现了很多的道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智慧;大家尊重他,不但加一个“子”,像孔子的“子”,而且前面又加了一个“老”字,这就是双重地尊重他。
三是生下来就是个大年纪的儿子,所以叫老子。
中国有丰厚的历史,还有非常丰厚的神话、传说等等。关于老子诞生的神话就非常多,看来好像是荒诞的,不合情理,其实里面有大秘密、大智慧。
传说老子妈妈怀孕了,等到81年,孩子胎动了,要生了。老子妈妈生老子非常潇洒,平时经常“逍遥”,搞些散步之类的活动。今天我们医学上教导大家,女同志怀孕以后不能老坐着,老躺着,要到外面去走走路,生产的时候容易点。今天还有一种科学分娩方法,在水里分娩,上海很流行。我看见下面有女同志带头鼓掌,(笑)女同志就很关心这个事情。
那么我们现在看,这个老子妈妈,孩子81年要生了,怎么个生法?那天月朦胧,鸟朦胧,她到外面去散步,一看有个李子树,于是很潇洒地左手搭着李子树,右手从兜里掏出一把小刀来,她就割左腋,割了一道口子,“哇”的一声,老子出来了。这个神话是多么的美妙!刚看,觉得很荒诞,一塌糊涂,乱说八道。这怎么算是科学?你不要看它很荒诞,里面可有大道理。这正是老百姓的智慧,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审美、理想、理念,都浸润在这个故事当中。
这里的核心就是一个哲学道理——大器晚成。我们一般的凡人怀胎,生个孩子十个月,早产就会先天不足,老子是先天特别特别的足。这个神话传说就寓有智慧,也是老子自己讲的“大器晚成”。因此搞笑一下,一个人要大器晚成,就不要急着出来啊!(笑)此中深刻性,就是老子这位中国的哲学之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能出现的,而是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漫长的时间孕育才诞生出这一位伟人。你看看,多深刻的道理。
大家再注意,为什么要81年?为什么不是8年?我们今天说,“发”多好啊?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概念,“81”是个神秘数字。9,神秘数字;81,神秘数字。老子的书正是81章,神秘数字,所以这里有密码。老子的书是81章,我们百姓就把这个附会到怀孕81年。也就是说,老子那些花心血写下来的81章是长期孕育再孕育的结果,而老子这个人、老子这本书都是神秘的大器晚成的杰作。这个故事,在荒诞之中不荒诞,在无逻辑当中有逻辑,在不巧妙当中很巧妙。
接下来讲,老子的老妈和老爸要看看这个孩子的究竟了,81年的孩子会什么样子,一看,这个孩子是白眉毛、白胡须。为什么?已经81岁了!所以就叫做“老子”。
四是为什么老子名字中与耳有关?
老子生下来后,爹妈一看,还有个特征。什么特征呢?哎,这个儿子的耳朵怎么特别大,超乎一般人的耳朵?所以,爹妈一动脑筋,他的名字就叫“耳”,所以就叫“李耳”。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聃。“聃”字,边上一个耳朵旁,再边上一个冉冉升起的“冉”。这个“聃”,是指大耳朵。还有个说法,是指耳朵没有边的。我们的古人正处在人类的童年,思维非常的直接,非常的可爱。你看,儿子因为生下来耳朵有特征,就叫他李耳,也叫他老聃。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
这里又就有一个深刻的密码。老子是个圣人,圣字怎么写?今天我们大家写惯了那个简化字,这个“圣”,上面一个“又”,下面一个“土”。简化字是好的,但是任何东西都要一分为
二,简化字把我们好多文化的基因丢掉了,读解不出来。当我们回到繁体字“聖”的时候,一目了然。“聖”是怎么写的?左上一个“耳朵”,右上一个“口”,“圣”人和耳朵有关。
老子为什么和耳朵有关系?非常巧妙,我们只要回到甲骨文一看,“圣”人的“圣”怎么写的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没有黑板,我只有嘴巴里写了,是一个“人”字,然后上面是个“大耳朵”。妙!深刻!因为古人的“圣”和我们今天的“圣”的概念不一样。古人的圣是什么?一个人的听觉特别好,就是圣!一个人的听觉好就是圣,所以我们在座的人,我们在这里的很多人,在古代就是圣人!只要听觉好就是圣人!
甲骨文当中还有一种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在加上一个嘴巴的“口”,就是第二种写法。那就更多了一层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的听觉特别好,这个人的口才特别好,是圣人!后来,我们从这个方面,把它延伸了,凡是非常有知识,非常有智能,人品非常好就变成圣人。
今天还有这种文化的遗存。我们说这个人真聪明。什么叫“聪”?“聪”的原来的意思是听力好,这叫“耳聪”。什么叫“明”?这个人的视力特别好,所以叫“明”。所以叫“耳聪目明”,后来又有“聪明”的说法。那么圣人不就是很“聪明”吗?所以中国的文化很深很广,深入进去,那正像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一个汉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文化史!”
三,孔子见老子的传说
那么,老子这种圣人,他的智慧到底怎么高妙法?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都比较熟悉孔子,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智慧达到什么档次,而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你就可想而知了!那么我们先宕开一笔,现在说孔子的智慧。孔子有个成语,人人都知道“三十而立”。
什么叫“三十而立”?我们把这个理念搞模糊了,认为一个人到30岁,有了位置,有了妻子,或者有了老公,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三十而立”了。NO!错了。孔子的“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真正站立在这个世上,有一定的成就与名声,有相当的社会经历,这叫“三十而立”。并不是有了妻子,成立一个家,这叫“三十而立”。他孔子的三十而立,他的名声怎么样?已经达到国际性的。
举个例子说明孔子很厉害,有知识,有智能,有文化。齐国当时是个大国,鲁国还不算大国;齐国是个强国,鲁国还不是强国。齐国的国王齐景公敏感地发现,秦国很偏僻,很落后,怎么一下子强大起来了呢?要找原因啊!他就跟下面的政治家晏子讨论这个问题。讨论了好长时间,讨论不出什么原因,他就问朝廷里的官员怎么个道理。没有人能答出来,然后大家想到,不妨去请教一下鲁国的孔子。你看看,其他国家的政治问题不能解决,要跨国来请教孔子,而孔子乃一布衣也。你说说他的名声多大,这是国际威望啊!
齐国来请教了。孔子一听,微微一笑,马上就答上三条:
第一条,你不要看秦国地处偏僻,很落后;但是你要知道,秦国志向很远大!
第二条,秦国寻找的道路很正确,它的道路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变法——改革变法。
第三条,秦国为什么兴旺起来,而且还将兴旺?还因为善于使用人才。你看个典型的例子,秦穆公曾经花了五张羊皮,把一个奴隶买过来,买过来很重用他,跟他谈了几天就把管理的重任教给了他。你看看,就这个例子,多么重视人才!
齐景公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不愧为孔子,你看看,我们所有的人都答不出来,他说的三条既明确又正确。我听了孔子的分析以后,也非常感动!我就想,不管是哪个企业,不管是哪个学校,不管是哪个个人,只要有这三条,就都搞定了。
我经常对有些贫困的学生说,你不要把自己看得贫困,你要有三条: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走正确的道路;第三,善于向别人学习。那样的话,你必定成功,这是从孔子那里延伸过来的智慧。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第二个故事:楚国的国王,乘了一条船在河里漂流。这时候上面漂下来一个东西,圆咕隆咚的,一下子撞在那个船上。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东西,楚王就问了,大臣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一个个都不知道。楚王说,捞上来,捞到船上看看。大家还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些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啊!楚王非常遗憾,说,谁能够答得出来?大臣说,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到鲁国去请教孔子。
那个时候没有照片录像,就派人出使鲁国,把这个形象描述给孔子听。孔子一听,莞尔一笑说,我知道,这个东西叫“萍食”,你们君王遇到这个萍食,太好了。把它破开了,里面有个红色的果实可以吃,味道美极了。更好的事情是,谁遇到萍食,就证明这个国家马上要发达,要称霸了。后来使者回去报告楚王,楚王非常高兴,破开来一看,真的有红红的果实,吃起来甜蜜蜜的。后来楚国真的称霸了。
这个故事同样说明孔子非常有智慧,名声非常高。
孔子“三十而立”,声望很大,学问很好,但是他很虚心好学。他听说在中原,在洛阳——那时候叫洛邑,是周天子都城,有个高人“老子”,就要到洛阳去拜会他一下,向他求教。这叫孔子“问礼”。洛阳有一个碑叫“孔子问礼处”,当然这是清代人建的一块碑,现在还保留着。
孔子去了洛邑,拜见了老子,老子接见了他。那么老子是干什么的呢?老子,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但是,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且很可能是几个部门合起来的首长,比如既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又是国家档案局、文物局的局长,还是一个国家博物馆的馆长。大家可以这么想,为什么老子这么有智慧?
第一,天资聪明,老子具有极高的智商。
第二,善于学习。正因为他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所以好多典籍别人是看不到的,就好像我们今天一样,宋版书能看到吗?看不到。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好多别人看不到的典籍,他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文物,他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档案,他能看到。
篇二:老子与百姓生活
老子与百姓生活
一、老子其人
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专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
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全文)
老子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他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我到苏州玄妙观,碰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看太可爱了,我就测试一下。我说你们知道老子吗?他们说知道。当中一个男孩说了,他说老子就是我爸。还有一个男孩他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的那个塑像吗?那个道士塑像吗?我会心一笑,一个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说不不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这三个孩子心目当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个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书。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到了。
我们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
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我们来看一个汉字,圣人的圣,这是简化字,如果我们还原成繁体字的话,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圣人就和耳朵有关系。如果同志们对文字感兴趣,不仅是看简化字,而且看繁体字,再去看一个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一个人,上面一个大耳朵,人上面一个大耳朵,这就是圣人的圣,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圣”字还有个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然后一个“口”,什么意思?就是古人把圣人的观念,看作不仅这个人的听力好,口才好,所以一个耳朵一个口,那么同志想想看,到后来慢慢演变了,这个人的听力又好,口才又好,这就引申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就变成了圣人了。所以圣人跟耳朵有关,老子就是个圣人,那么我们要问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国的文化不得了,不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而且有生动的神话,还有美妙的仙话。
老子的妈妈把老子生下来了,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他老爸一看,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们现代人哪有给儿子起耳朵,脚什么的,没有的,都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因为古人很天真,这叫童心,这是人类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给儿子叫个李耳。所以同志们今后去看雕塑,去看画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画家画个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别大,这是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又一个问题来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请问为什么叫老子呢?同志们想想看,孔子因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为他姓孟,尊称他所以叫孟子。韩非子他姓韩,所以叫韩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为什么不叫李子要叫老子?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叫老子呢?据说这个孩子生下来爹妈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还有我刚才讲了,有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有仙话,《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说什么呢?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他在妈妈那里已经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这是神话,这是仙话,那么历史学家写的老子,应该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看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写评传的话,很可怜,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27个字就介绍了他的籍贯,他的姓氏,他这样说,老子这个人啊,是楚国苦县,县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说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单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么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用今天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那么有的学者说,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么照我的看法呢,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档案,而且有其他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想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深层思考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了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智慧经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
五千来个字,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做档案馆的馆长,做博物馆的馆长。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看到的档案、看到的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图书的。你想想看,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人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在无形当中丰富起来了。第三个,他这个职位在京城,他这个职位靠近王朝,是政权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的皇朝的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的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聪明,悟性极高,你想想看,有这么的智慧,有这么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就会诞生中国的哲学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来龙去脉的。
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愿意留的,不留不留。关长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给你签护照,不给你签证,不能过我的关,你非得留一点。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所以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刚才我讲了,第一,你不写这个书,他不给你签证,不给你护照上签字,你不能出关,所以要出关得写。第二,关令尹一番话,老子很有触动,我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智慧,我为什么不做点好事,给后人留点遗产呢?那不就浪费掉了吗?第三,写著作也要有知音,关令尹就是个学术非常高,修养非常高的人。关令尹学识非常高,同志们想想看,飘过一段云气来,就知道贵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叫紫气,也不叫紫气东来,也不叫贵人来。当然这尽管是传说,但是,关令尹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样一来,我碰到一个知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赏识,所以有这么几个原因,最后老子决定写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几天,写完了。一看,五千多个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为上下两篇。一篇叫《道经》,一篇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我们简称为《老子》。写完以后,关令尹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诗一样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太美妙了。关令尹笑了,他说老子,我这个关长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据说后来他这个关长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流沙里面走。两个人都有学问,都是大学问家,而且都是长寿。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着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那么道到底在哪里呢,道就在宇宙当中,就在茶杯里面,就在我的录音机里面,就在我的手表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当中有道。东郭子曾经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庄子嫣然一笑,无处不在,道在屎溺。这个话讲得很难听,道在哪里?道在屎溺,大
便小便当中都有。我们乍一听,这个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深刻,无处不有。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便小便当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问题出来了,我们看清宫电影,太监老是拿着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着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
今天,我们处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子离我们几千年了,老子就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越过这个时代的鸿沟和我们沟通。
首先我们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欢老子,1788年,两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传教士,他就把《老子》这本书带到了欧洲。从此《老子》两百多年以前,开始了在欧洲的国外的蔓延。有一个罗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来翻译老子的。我们特别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厉害,我到日本去,他们研究老子很厉害。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同志们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这个词,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他怎么喜欢?名字上叫铃木大拙。而且他怎么样呢?老子最讲究无,老子他喜欢无。他往往就拿起毛笔来写一个“无”字,挥笔而成。在写“无”字当中,表示对“无”的深深智慧的悟。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宗教界的人士喜欢老子,文学家也喜欢老子。你看1891年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大的文学家。当时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谈话,就问,他说你是这么一位大的文学家,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他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文学家真会说话,一个叫很大,一个叫巨大,只差一个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响突现出来了。
哲学家也喜欢老子,世界的哲学家也喜欢老子。黑格尔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了,他是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你看看得多高啊。当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这个思想和西方的那个传统不一样,但他和我们老子的思想传统倒很合拍。老子说 “有无相生,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看到老子这种思想很合拍,很感动。同志们,我们来举个例子,同学们看这个茶杯,茶杯里如果没有水。那么我们就要问大家了,茶杯里有东西吗?没有啊。我们的一般常识,老子来了不一样,老子说有。怎么没有?我看见有。大家不明白,这茶杯里明明是没有东西,怎么是有呢?老子说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吗?你装上盐不就有了吗?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吗?你放上其他东西不就有了吗?厉害,什么意思?正因为它是无,所以它能够有。同志们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同志们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饭可以进去呀,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所以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有”,这个“有”是隐蔽在里边的。同志们再想想看,我们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洞,我们开这个洞以后,有没有,没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发现这个智慧,无中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正因为无,开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这不是有吗?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学开始用西方的文字来翻译了,经常琢磨。怎么把中国古典的话语用现代的西方的语言,不是马马虎虎翻过去了,他在办公室,他的书房里写了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谁能够解释一下,太深刻了。谁能够把一个浑浊的东西,乱糟糟的东西,我能够把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沉静沉静下来。谁又能够把一个死水一团一样的东西,把它掀动起来,使它生动活泼,谁能?这是老子的话,太深刻了。同志们想想这些智慧,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乱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记得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我去了以后,把它慢慢地沉静沉静沉静下来,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高兴的话,大家懒惰了,享福了,谁又能够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你看这个哲学家,看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不感动,不冲动。所以,老子不仅和我们
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们同在。这一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二、老子谈饮食之道
内容简介:
老子饮食的智慧同样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却隐含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老子因此才提出他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
用历史凝聚的饮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还不止一处,身为国家收藏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在浏览历史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又一点,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又有一个因为饮食的错乱,而酿成了苦果的例子,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历史转化为智慧,智慧作用于生活,老子在历史中总结前人,警示后人。在《道德经》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味无味”,谁能在鱼虾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无味?谁又能在粗茶淡饭、苦瓜咸菜中品出它的有味来呢?历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无味”呢?
在无味中体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体味它的无味,老子辩证的理论在《道德经》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饮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着什么样人生智慧?谁又是历史上“甘其食”的典范?敬请关注《百家讲坛》,您将在那里找到答案。
(全文)
现代人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后体会出来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间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闪光的黄金。那么,我们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态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饮食问题。老子活了160多岁,有的说,老子活了200多岁,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杰出,包括他的饮食智慧。
今天我们先讲第一点,老子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老子这个哲学家,中国的智慧之父,对于饮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对日常的饮食琢磨得很透很细。今天我们说明饮食之道,饮食之道,这有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中国的这么多的文字,要拿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把它拼起来是饮食。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实这里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同志们看,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拼起来就叫做饮食。所以中国古代人这个饮食缺一不可,是由两个元素构成。同志们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家要上班,匆匆忙忙,来不及吃了,一个手拿个面包,或者拿一个大饼,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你不是一顿正儿八经的一餐饭。因为你缺少一个东西,饮没有,你只有食,不是饮。如果你一面啃着一个面包,一面喝一个矿泉水,对了,饮食。不要小看这两个字,就是告诉你,中国古代饮食的一个结构,由两个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当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结构,里边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观察这些,普通的日常的东西,上升为他的饮食之道,上升为他的高级智慧,哲学思维。那么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一个是从他现实的生活当中来的,比如烹煎一条鱼,还有一个智慧是从历史当中来的。人没有历史不会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会深刻,所以我们也讲,老子前面饮食的历史是促成他这种智慧的升华。
我们看看夏代的王是怎么吃的,夏王朝的最后一个亡国之君叫夏桀。大家知道,这个夏桀很荒芜,他不仅好美色,而且好饮食。当时,他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叫妹喜,这个妃子他非常喜欢,整日整夜地陪着她和她一起喝酒,她的话句句都听。那么这个喝酒就非常古怪,你看肉是山,肉堆成山,肉干,干的干肉挂起来就是一片树林。这个酒是怎么回事呢?整天喝酒,这个酒不是一杯一杯,也不是一瓶一瓶,也不是一瓮一瓮,干脆就在地上挖了一个酒池,大家喝,然后吃,大家吃,你看在肉山上,在肉干的林里,在酒池
篇三: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长治县一中导学案
内容:《孔子与老子》 对象:高二学生 编制时间:9月3日
情境导入:
被称为“学术超女”的于丹火爆荧屏是从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讲孔子开始的,另一位学者姚淦铭虽然不像于丹这么火,但他讲的《老子与百姓生活》同样拥有大量的粉丝。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孔子和老子还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与兴趣呢?本课咱们就走近古代圣贤,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魅力。
助学资料: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问题设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从核心思想、政治思想、天人观、教育思想四方面入手)
2、孔子的“仁”的具体内容?实现途径?作用?
3、孔子的“礼”的含义?实质?实现途径?
4、如何评价孔子思想?其中哪些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5、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哲学思想、政治思想)
6、如何评价老子的思想?
7、结合必修一、二说明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概况)
自主检测:
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对“仁”的学说的解释,不包括
A.仁者,爱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恭、宽、信、敏、惠D.民贵君轻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 法家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5.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