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法律的尊严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 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依法治国
导入:活动导入
1.教师引导: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谈到经济会更加发达,社会稳定等内容,教师借此引导: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
3.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教师要把学生的话题引导到“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的思路上来。
4.教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学环节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补充:依法治国意义,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板书)
教学环节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讨论: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主要内容如下。 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举例: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呈现几个司法案例。
案例一: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案例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上午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
全部财产。9月7日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9月14日 成克杰被执行死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案例三: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
问题:上述案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方面内容?
3拓展: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师: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问题:你能说出以下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哪些社会公共事务?(文化稽查队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公安部门依法清理流动人口;等等)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了解依法行政的体现 课堂小结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总结提升
课堂练习 练习册(略)
第二课时:与法同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权利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监督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2.教师: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秩序。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
结合日常生活的经历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环节一:尊重法律,体验公平、公正 1.组织“法律在我心中”的讨论。
问题:如果请你用一种生活中的实物来形容法律,你会用什么?(天平、宝剑等,学生会回答法律代表着公平、铲除邪恶等)
2.讨论交流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公平是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又体现了一种公平)
3.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呈现优秀法官宋鱼水的先进事迹和一名15岁少女遭受母亲伤害的案例(见“多媒体资源”)。学生就如上两个事例展开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公平,社会将会如何?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义,我们的权益将会如何?通过讨论认识公平和正义意义。
教学环节二: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兄妹俩不堪父亲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方成父亲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讨论: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抚助的义务。”只讲权利而不尽义务或只尽义务而不讲权利都是不正确的,方成的父亲在子女年幼,需要抚养教育,而自己又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没有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又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这种要求不符合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因而法院是不会支持他的请求的。 问题:你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教学环节三:正确行使监督权
1.分析案例,感受舆论监督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披露一起“霸道‘学校’”事件。某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一份所谓“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文件。据此,县有关部门于1998年成立了一所“法制教育学校”。仅1~4月,该学校就将200多名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强行关押,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抵制不合理的摊派和乱收费而被抓的。这些被关押的人,还要被迫交纳200元的学费。
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披露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 ? (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
2.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公民行使建议权的途径和方式有 : A.向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 B.可用举报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C.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公民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注意: A.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B.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C.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课堂小结
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每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法律积极的维护者和执行者。
板书设计:(略)
篇二:《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案设计
《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
3.4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5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一、教与学目标
1、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3、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增强识别非法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能力。
4、掌握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方法,增强尊重别人隐私的法律意识。
二、教与学重点:
三、教与学难点:
学习重点: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学习难点: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法设计:(1)采用情境教学法。(2)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3)亲身体验教学法等。
学法设计: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五、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记录。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1、设置情境,以案说法
王某与刘某都是东平县东平镇某村的妇女,前几日因为生活琐事两人在街上吵了几句,被群众劝开就各自回家了。2010年7月22日,王某感觉自己吃气了,
便到刘某家门外提着刘某的名字大骂,而且骂的话不堪入耳,邻居相劝王某也不听,骂了大约20分钟后,刘某再也受不了了,端了一盆粪便用扫帚涂到王某脸上,两人继而相互抓打,被群众拉开并报了警。
思考:阅读以上事例,谈谈你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信息搜索
1、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标划。
2、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部分。
(三)自主探究 交流共享
学习任务一:我们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环节1、情景体验
教师出示下面的材料:
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设问:在上述事件中,你认为“乞丐有尊严吗?”
(设计意图:设置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乞丐有尊严吗?”的思索,引出对人格尊严权的学习与讨论。同时让学生进行评论,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行为: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②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③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环节2、合作与交流
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
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②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环节3、法律链接
大屏幕出示《宪法》第38条、民法通则第99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设计意图:挖掘故事与教材中蕴涵的“理”,帮助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体系,使学生系统地、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
教师行为:引导讨论,指导阅读,学习法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小结
⒈人格尊严的含义 :人格尊严,指公民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应当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⒉人格尊严的内容 :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等。
环节4、以案说法
案例一:南京一位年近6旬的老汉近日被一桩飞来的麻烦缠身,他的照片上了一个高档楼盘的广告,鼓楼广场的巨型广告牌上,楼盘销售资料上,都有老人的形象。一不留神成了“广告明星”,可这“明星”真不是好当的,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乱,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都跑来问他收了多少广告费?? 案例二:记者小陶用相机拍下某妇女晾衣服把小树都快压断的照片,并向报社反映,呼吁公民要保护树木花草。该妇女却说小陶侵犯了她的肖像权。 请大家分析一下,两个案例中到底哪一例是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可操作的思辩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产生似懂非懂的“饥渴”状态,揭示学生认知的矛盾,从而刺激学生的欲望,勾起学生解疑的渴求,激发他们去寻微探幽,调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辨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种种行为,深刻地感受到侵犯他人人格尊严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并明确这种行为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
出示漫画,请你判断,下列行为侵犯了当事人的什么权利?他们应该如何来为自己的权利?
1、为什么某同学诬告我考试作弊?
2、我的艺术照片怎么在照相馆的橱窗里?
3、为了报复班长,我捏造事实说他有偷盗行文。
(设计意图:展示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不尊重他人的事例,设置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真实感受,入情入理的分析其危害,既能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结合自身行为进行对照,及时修正不足,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体现出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师生不断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青少年应怎样维护人格尊严?
1、要做到自尊自爱,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
2、要提高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3、要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学习任务二: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环节1、“隐私知多少”
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小隐说,这事一定要告诉老师。思思同意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 设问: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
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中,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组织讨论,引导学习什么是隐私,哪些属于隐私等,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小结(略)
环节2.“600明星电话曝光”
小隐最近上网看到以下一则消息:某一黑客黑了一家经纪公司的电脑,并把600名明星的电话号码公布在了网络论坛中,造成众多明星纷纷接到不明电话的骚扰。而自称是“黑客高手”的人士说,这一切不过是他们的一场恶作剧游戏。
设问:①该黑客是否构成侵权?侵犯了明星的什么权利?
②什么是隐私权?
设计意图:连接社会热点,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谈,在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认识、了解隐私权,并体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通过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隐私权;然后可以让学生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思考,自己尝试界定。最后再重点点明隐私权的内涵,隐私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的权利,这样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环节3课堂辩论——“是爱?是侵权?”
生活中常常有老师或者父母拆开未成年学生、子女的信件,他们强调这是因为他们有教育、保护我们的责任。你是如何看的呢?未成年人有隐私权吗?青少年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设计意图:生活中教师、父母处于各种目的而拆看未成年学生、子女的信件在生活中时有发生,作为未成年学生一方面心理很不愿意、甚至愤愤不平,但另一方面又迫于学校、家长的威力而陷于无奈,所以通过开展课堂辩论来引导学生明确两难选择中应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并解决,懂得用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并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教围绕“是爱?是侵权?”的辩论,教师可以呈现两种观点给学生提示,如:A.父母、老师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他们做得对;B.我们的隐私是第一位的,父母没权利干涉。围绕这两种观点进行辩论,可使得辩论更具体明确,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父母、老师的行为,学会正确对待并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师小结
1、未成年人同样享有隐私权.
2、青少年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1)、首先要管理好含有自己隐私的物品。
(2)、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还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1)根据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所整理的知识网络应当到知识点层次。整理本节课的本节课所学,结合板书,在课本上整理出本节课的主要观点。
(2)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主要观点或理论模块。
(3)整理课堂笔记
(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201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考真题】观察漫画,简要回答。
(1)现实生活中,类似漫画中的个人信息还有哪些?出售这些个人信息有什么危害?
(2)如何使这些个人信息得到更好地保护?
篇三: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2.与法同行
备课人:李向红 邹晓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