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长城谣教学实录

长城谣教学实录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3 23:32:05 | 移动端:长城谣教学实录

篇一:长城谣教学实录

《长城谣》教学实录

一、诱导激发

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古代建筑物是什么?

的确,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他更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为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两千年来,它像是一条腾飞的巨龙盘踞在古老的东方,成为华夏儿女心中永恒的建筑。今天,我们就和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一起唱起一首关于长城的赞歌《长城谣》

二、合作交流

(一)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走进作者

席慕容,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的公主。席慕容出生在重庆。十三岁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先后就读于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后在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她的第一本诗集是《七里香》。席慕容拥有大量的读者,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的很美,清新、易懂、好读。其中《一颗开花的树》、《出塞曲》、《悲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方式诵读,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语调、重读。一会我们听对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注意体味诗歌的语气语调,以及作者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

1听录音范读诗歌

好,同学们现在模仿这首诗的录音,先轻声的读一遍,然后在大声地有感情朗读一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好吗?

2学生展示朗读,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同学们都很认真,很投入,我想找几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同学们读的真不错,我相信在我们在分析完这首诗后会读的更好。我们再次齐读这首《长城谣》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 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果想给读者展示长城的全貌,恐怕洋洋洒洒数万字也不能写尽她的全部,因为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但诗人却做到了,诗人是如何来写长城的呢?全体女生齐读诗的第一节,同学们思考1在诗的第一节,诗人首先从哪个角度来写长城的历史的?

长城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是战争的需要,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必然要出现战争,那么写什么最能体现长城的历史啊?写战争。 2那些诗句能够体现战乱的频繁和朝代的更迭?为什么是这些诗句啊?

“争战了一部历史”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是指战争的频发。有战争就有人民遭殃,所以作者说“多少个隘口就有多少次悲欢啊”在长城上上演了多少妻离子散,悲欢离合,成王败寇,古老的长城也因此饱经沧桑。然而,这一切在长城面前都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长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啊?(无情)

为什么说长城是是无情的啊?

“无情”是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长城作为见证历史的客观物象是无情的。

4诗的第一节后三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把长城人格化了?

“无情” “蹲踞” “冷眼”

5齐读诗的第一节。想一想为什么用“无情”和“冷眼”来修饰长城,长城的无情到底是针对谁的?

明确:长城的无情和冷眼,只不过是针对那些挑起战争的贪婪的人们的嘲讽和蔑视,他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恰恰是饱含着深切的同情。

那么诗的第一节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审视历史,审视长城的历史,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这是对长城的客观描述,也是世人眼中的长城。古老的长城虽然饱经沧桑,但诗人却对她充满了无限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作者是如何抒发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之情的呢?

我们来看诗的第二节,全体女生齐读诗的第二节。作者想到长城心情怎么样呢?从哪些诗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激动心情呢?

“烈火”指的是什么,真的是有火在燃烧吗?指的是诗人炽热的感情。

老师也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作者如此激动,歌不能成声、赋不能成篇。我们可以结合诗的后三句想一想“万里的躯体” “千年的面容”指的是什么?“云”“树” 又使你想到了什么?把他们加在一起又构成了什么?

“万里的躯体” “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了一副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也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现在同学们理解诗人为什么如此激动了吧。长城在这里已不仅仅是见证历史的客观物象,她更是祖国的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

回到家乡是每一个天涯游子的心愿,然而诗人却无法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园,因为政治的原因,一道浅浅的海峡将其阻隔,那诗人怎么办呢?诗人只有梦回故乡了,诗人梦中的故乡美不美?从文中那些诗句可以感受到啊?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诗人梦中的故乡吗?这样美丽的景色加上黄河都流进了诗人不眠的梦中?“不眠何以有梦”这不是很矛盾吗?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到家乡,浓浓的思乡之情又使让诗人难以成眠,辗转反侧,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到此,我们就把这首诗解读完了。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

是直接抒情啊,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象来寄托和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这个物象就是意象,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哪些?

为什么用这两个意象来抒情?

诗人的故乡就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诗人想到长城黄河就想到故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诗人借助这两个意象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我们再次读这首诗,把诗人的思念之情读出来。

篇二: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歌,学习本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获取独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就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因此已初步具备感知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对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怀也有所体会,但学生在学习中仍会出现抓主题难、明意境难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时鼓励创设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达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品,利用朗读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主题,激发爱国热情。

2.把握长城形象,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境之美和作者强烈的感情。

2.难点: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五、课时安排 :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导入、板书)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拥有大量读者。

(三)简介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

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四)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焉( yān)支隘(ài)口 蹲(dūn)踞 ( jù ) 荒莽(mǎng)山巅(diān) 敕(chì)勒川

(五)朗读节奏训练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六)诗歌赏析

1 、齐读诗歌、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2、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1)男生齐读第一节。 题问: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什么? 历次战争与“长城”

明确要点:恩怨荣辱与“长城”

千年历史与“长城”

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2)全班齐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配音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3)女生齐读第二节

在第一节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对长城的赞美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

篇三:长城谣教学设计(共7篇)

篇一: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

席慕容

班级:八(2)班

时间:2014/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课室

授课人:张丽芬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 介绍作者:席慕容 ; 写作背景

三、 字词快餐

焉( 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 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 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 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 抒情主线是?

六、 诗歌赏析

(一) 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 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 学习第二节

1、 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 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 ”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 学习第三节

1、 “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 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 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 小结

(七) 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 城 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2

篇二:长城谣 初中音乐教案

《长城谣》

学校 北潞园学校

姓名 李雅鹤

日期 2014.4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在学唱歌曲《长城谣》的过程中,体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积极、自信的参与歌唱实践活动,有感情的演唱《长城谣》,并尝试用歌声表达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聆听、表现歌曲《长城谣》过程中,通过体验、模仿、练习等方法,学习歌唱方法,

逐步提高演唱技能和歌曲演唱效果。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呼吸、吐字、咬字等歌唱方法,准确演唱《长城谣》。

2、掌握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处理歌曲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情感内涵,准确演唱歌曲《长城谣》。

准确把握歌曲各部分情绪变化,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用歌声表达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奸淫掳掠苦难当”这一乐句的换气及演唱速度与力度的把握。

2.歌唱的呼吸与咬字、吐字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声练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采用《长城谣》中的部分旋律有助于提高歌曲学唱的效率。《长城谣》中以开口字居多,用“a”母音做声音训练有助于本歌曲的学唱。】

(二)导入

以歌曲《长城谣》为背景音乐,播放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教师加画

外音,导入歌曲。

(画外音:一段耻辱的历史,一段痛苦的回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中华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世界中晃动、消失。祖国有难,汝当前锋,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强烈的爱国情,献出了他们不屈的灵魂与宝贵的生命。那段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但每当我们回顾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仍然甚表沉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歌曲的演唱和分析处理做铺垫】

(三)新授

1.简介《长城谣》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来历和词曲作者】

2.初听歌曲

教师:弹唱歌曲

学生:初听歌曲,体验歌曲情绪谈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比播放录音使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更直观,更亲切】

3.复听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录音,对学生提出复听要求。学生边打拍子边小声哼唱旋律,并找出渐慢乐句。

(2)教师对该乐句(渐慢乐句)做节奏处理,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带着任务聆听使学生精力更集中,打拍子有助于学生感受歌曲速度的变化,从而找出歌曲中的难点乐句,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4.学唱歌曲

(1)视唱乐谱、打拍子、填歌词

【设计意图:识谱、打拍子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唱歌课中不容忽视,应作为常规训练】

(2)教师带学生演唱,熟悉歌曲

(3)对比聆听童声合唱《长城谣》,请学生自己找差距

(4)教师通过示范、讲方法,辅导学生解决歌唱中的问题

(5)运用tt作曲软件辅助教学,请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词

【设计意图:作曲大师软件有伴奏音响和词谱同步走的功能,应用起来十分方便,也弥补了教师弹琴时顾及不到更多学生演唱效果的不足。】

(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实践、练习

(7)运用方法解决演唱问题:

预设问题一:开口字容易唱浅唱白的问题,采用搭上气先读后唱的方法解决。

预设问题二:气息浅及中低声区的歌唱位置不容易控制的问题,采用带学生做“哈气”训练,找歌唱位置的方法解决。

(8)随教师伴奏,用教师所教方法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速度、力度、音色)入手,分析处理歌曲,表现歌曲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歌词内容,体验歌曲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歌曲的演唱速度、力度(及音色),并大胆表现。

在此环节,教师要通过引领、启发、给予学生适当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与实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表现歌曲,使学生认识到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对歌曲演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

(五)表现歌曲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长城谣》的分析和处理,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教师作简短评价,对学生提出希望。

篇三:《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 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七、悟读诗歌

1、情感描摹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配乐)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列举)

九、作业布置

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

篇四:《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案设计

教师 xxx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长城谣教学实录》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26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