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刘心武红楼梦

刘心武红楼梦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4 00:21:40 | 移动端:刘心武红楼梦

篇一:浅谈刘心武的《红楼梦》

浅谈刘心武的《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刘心武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者,红学研究历来备受关注,《红楼梦》一直都是一部探不完的显学著作。刘心武也加入了对《红楼梦》的研究,有很多备受议论的观点,甚至还写了关于《红楼梦》80回后的结局,他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他的研究成果,更是他在备受争议还敢于写出文学智慧。

关键词:《红楼梦》 刘心武勇敢与智慧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相传是高鹗续写的,很多红学家认为全书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贾家就是曹家,其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看尽家族由盛到衰的情景,故写下这部家族兴衰史。至今流传下来的版本多达14种,有甲戍本、乙卯本、庚辰本、蒙府本、甲辰本等,通行本为程甲本。而众多红学家对这部著作的评论是也是众说纷纭,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人认为是揭示封建社会的兴衰成败史,有的认为是家族兴衰史,有人认为是爱情史,而当代作家刘心武认为这书里曹雪芹写了康雍乾时代的曹家发生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是这些秘密引起了家族的兴衰落败。这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探索解密的,经过他的多年探轶,他总结了很多,也斗胆说出自己的研究结果,1993年他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以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的讲座。

《红楼梦》这部备受关注的显学,有过很多人的专心研究,有过很多人对其的爱和痴,但我认为都没有刘心武的勇敢和坚定。这部著作倾注了作者太多的心酸,正如书的开篇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就知道这部书的内容绝不是一般小说,仅看了就完了的。需要回味思考的地方太多了,就如刘心武所认为的“曹雪芹写的内容全都是有重要信息的,不会有没有意义的内容,每个字都思考斟酌才下笔的,每个章节都是前后相照应的,提出“草灰蛇线,伏延千里”的说法,每个情节的背后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我看了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百家讲台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也觉得他的一些研究是有道理的,虽然现在研究红学的学者很多,对刘心武的研究成果也各有见解,有肯定,有批判,有支持,有反对,甚至因为他的一些研究观点与一些研究者的出入太大,而迫使他录制的《百家讲坛》节目停播了一段时间,但后来还是继续播放完了,把他研究的都在荧屏上向大家展开来了,一直他都勇敢的用自己的观点说话,坚定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有道理的,我在这点上是十分佩服的。

刘心武,是当代的著名作家,接触他最早的作品是《班主任》,是中国当代

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在当时那个深受文革影响的年代,他敢于写出对“四人帮”毒害腐朽青少年思想的罪行,控诉极左思想对学生的心灵的扭曲,提出清除“四人帮”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的急迫性。这就可以看出刘心武是一位不怕得罪人,只怕没把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达出来的学者,他很多作品都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认可,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更是在1985年得了第二届矛盾文学奖。所以在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身上,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他研究的《红楼梦》的内容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为什么他会敢于续写《红楼梦》80回后的内容,为什么他敢于接受学界的质疑?

相信看了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就可以知道刘心武给我们带来的惊喜真是太多了,比如他揭秘认为本身份低微的秦可卿是一位公主的身份,是康熙帝二儿子(废太子)胤礽的女儿,是为了不被连累被圈禁而偷抱到贾家寄养的,贾家后来被抄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窝藏了罪臣之女。而秦可卿的死也是因为身份被元春揭发,胤礽家族为了自保力量而牺牲了秦可卿的生命,让秦可卿自杀以得到家族喘息机会好再次谋反夺皇位。而贾元春的死也是因为当初的揭发,得罪了弘皙一派,死于两方政治斗争。还认为《红楼梦》在曹雪芹死之前就应该写好了,只是不知道怎么没有了80回后的下落,而高鹗的后40回的续写与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完全不符,根据他的研究认为《红楼梦》应有108回,也就是80回后应有28回的内容,而他决定根据前80回的章回之间的照应试着写出剩下28回的内容。这些研究的内容不管哪一点都是备受争议甚至批评的,很多人认为是刘心武的自圆其说,根本找不到任何史书记录来证明观点,纯属他的个人观点,认为是与研究《红楼梦》的真实道路大相径庭。

在批评的同时也有学者持赞赏和支持态度的,我也算是其中一个吧,我看了刘心武的研究以后,就有了很大的触动。自《红楼梦》出世,红学就算开始了,研究其中内容的学者是数不清的,但是敢于在荧屏上播放他的研究成果的还是很少的吧。他总是娓娓道来他的观点,面对质疑他也不焦躁,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展现清楚,力求他所有的研究观点都是在全书中找依据,在书外找理论支撑点,以供学者参考讨论。而敢于续写80回后的内容,认为全书只有108回,并且列了回目的标题,书现在还没有正式出版,但是他的想法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尝试续写再现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也许他的观点说法会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自圆其说,但是他的认真,勇敢和坚定是打动了我的。我认为他研究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得到的研究成果就是一次对传统资源的研究整合而得出的的现代创作。《红楼梦》是古代的著作,流传至今,红学研究也进展的很全面,而刘心武他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成果搬上《百家讲坛》,写进自己的书里,我认为他交流的是研究心得,交流的更是他的文学智慧。

他的研究,他的《红楼梦》,他的思想,我认为是不会受现世影响的,在他的作品《班主任》中我们就很清楚,他不惧怕风险,不惧怕得罪人,惧怕他的作品没有得到思想上的反省,惧怕他的观点不为人知。所以尽管有很多反驳的观点,尽管有很多的批评,尽管有很多的否定,他也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研究结论。对《红楼梦》的研究观点和续写思想也许是错的,也许是对的,也许有错有对,但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他的智慧运用在了文学思考上,将他的智慧运用在敢于挑战的研究之中。

他敢于挑战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的探秘研究,敢于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公之于众,敢于在荧屏上面讲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及想法。他是勇敢的,在我认为,他这

样的行为就是一种文学上的再创作,将自己的想法在研究《红楼梦》以后写了出来,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再创作,写出自己认为妥切的《红楼梦》结局,甚至就像是在完成自己的《红楼梦》一样,不管别人怎么评论,不管别人如何批判,不管是褒是贬,他都坚持这样,坚持将自己的这一次“再创造”完成,坚持将自己认为的文学智慧展现出来。我认为是值得赞扬,值得肯定的,他的智慧,他的坚持,他的勇敢,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里都可以是激励,可以是鼓励。

生活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人们总会因为现实的规则而把自己原本方方正正的模样打磨的圆滑,好顺应现实,好把自己挤进所谓的社会圈子里,好过上现实人眼里的日子。可是只有经历过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适合这样的生活,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圈子,但在你想恢复到以前开心样子时,才发现自己早就变了模样,早就回不到过去。所以我们应该多向刘心武学习,就算前面的路很崎岖,很多批判,很多质疑,但是却能坚持的完成自己的想法,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人生创作。这样的人生才会觉得有滋味 ,这样在充满挑战的人生路上前进才会觉得充实,觉得有意义。

篇二:刘心武眼中的《红楼梦》

探讨《红楼梦》,我想以小说里的一段情节切入,来进行讨论。

端午节礼暗藏玄机

《红楼梦》里面有一段重要的情节是写贾母带着女眷到清虚观去打醮祈福。

但是如果读《红楼梦》够仔细的话,就会发现清虚观打醮的发起人其实并不是贾母,其目的也不是为享福人进一步祈祷幸福。

《红楼梦》第28回的末尾对此事有一个交代。写的是贾宝玉在农历4月26日那天,到他的好朋友冯紫英家里去赴一个宴席,喝醉了酒,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他醒来以后问袭人:“我昨天去喝酒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袭人就向他汇报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元妃娘娘让宫里面的夏太监带来了120两银子,用来到清虚观打醮。贾元春对此有很明确的指令,她自己不方便去,也没有要求贾府的女眷去,更没有要求贾母去而是点名让贾珍去,让贾珍带着府里的男士到清虚观去跪香、拜佛,完成太平醮这样一种宗教仪式。

袭人汇报的第二件事是,端午节要到了,贾元春从宫里面向府里面颁回了端午节的节礼。颁赐节礼,本来这也没什么稀奇,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这次的节礼林黛玉获得的东西和贾元春、贾探春、贾惜春一样,概括起来说,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少,规格也比较低;但是给贾宝玉的节礼和薛宝钗的节礼一模一样,品种多,数量多,规格高。其中还有一样特别的,芙蓉簟,这是细竹编成的,上有芙蓉花图案的席子,前面三样都是成双,只芙蓉簟是一领,为什么?因为是双人用。

贾元春的用意不言自明了,带有指婚意向,表达了她个人一个潜在的指示,就是她主张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贾母不但对贾元春的指婚意向装糊涂,还彻底颠覆了贾元春清虚观打醮的计划。她把荣国府的女眷基本上都动员起来了,浩浩荡荡地去清虚观打谯,把本来应该由男眷做的事儿,变成了女眷的“嘉年华”。

曹雪芹就是这个用意。他说:“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要读他的书,要做一个知味人,我说这么多,就是要跟大家一起去品他的味道。

贾母的家庭政治智慧

贾母这个角色在《红楼梦》里面不得了。有人觉得贾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物,整天就知道享福,吃一口、喝一口、看个戏、逗个乐。贾母确实有享乐主义的一面,但是千万注意,贾母可是家庭政治中的一个高手。

什么是家庭政治?就是一个家庭,特别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财产权力的配置,这是家庭政治的核心。

在荣国府里,家庭政治的核心就是贾宝玉的婚姻。贾宝玉究竟娶谁当媳妇,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贾元春指婚,高兴的是王夫人和薛姨妈。但贾元春做事很得体,她是个晚辈,还有祖母健

在,所以不能把事情做绝,只是表达一个意向,让你去点头,去完成。王夫人、薛姨妈和贾元春都等着贾母点头。

按说,元春通过端午节颁赐,表达出了让二宝结合的意向,贾母如果也心存这个意思的话,她是一定要呼应的。可是,从书里往下的描写来看,她却毫无回应。贾母非常狡猾,你元春不是没有明确指示,只是个暗示吗?那么,对不起,我就不接你这个茬儿。贾母不接茬,王夫人、薛姨妈即使心中暗喜,也就只好暂时不动声色。

所以说,不要以为《红楼梦》就是写一会儿吃饭,一会儿吃点心,一会儿吟诗,一会儿赏花,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政治经常表现为微笑,但都是笑里藏刀,话里有话。

请注意第29回开头的描写,到清虚观打醮,贾府的女眷几乎是倾巢而出,而王夫人却因为抗议贾母对元春指婚意向的态度,找了借口没去。

接下去,就写到清虚观打醮。元春的指婚,只是个暗示,那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却是明明白白的。于是,贾母就发话了。那段话非常的重要,要读懂,不要误会。

贾母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要等再大一点以后再定。这不但是一口回绝了张道士,也等于是间接地否定了元春的指婚。她宣布,这个时候,谁都别来张罗宝玉定亲的事。

接着她就说,表面上只针对张道士,其实,是敲山镇虎,话里有话。她说的什么?她说,张道士你可如今打听着,打听好了来告诉我,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好,配得上就好,便是那家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要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说这话,很多人听不懂,但有一个人在场很尴尬,她听懂了。这个人是谁?薛姨妈。贾母实际上就在这个时候,把这个信息当众说给薛姨妈听,这样,王夫人没去也等于去了。贾母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让王夫人、薛姨妈知道,黛玉虽然没有什么遗产,根基不富贵,但是模样好,配得上宝玉,你们心里头笑她穷吗,那很好办,我有的是银子,还拿得出来,到时候不过是给她一副丰盛的嫁妆罢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底气在哪呢?虽然薛家跟过去比不一样,但还是一个非常富裕的人家,薛家还有房有地,只不过是住到荣国府,不是因为自己在京城里没有房子,而是因为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姐妹,自己家也还有别的买卖。从所谓经济根基上说,薛宝钗还算得是个富家女子,这一点,林黛玉是没办法跟她比的。

贾母所说的,是在特定场合针对特定的人说的一句特定的黑话。贾母心里很清楚,和金玉姻缘抗衡的就是木石姻缘,就是她的外孙女林黛玉。

贾母对林黛玉的婚事是全包了,这个在书里面是有明文的,第55回王熙凤和平儿议论起家里的婚丧嫁娶就提到:“宝兄弟一娶,林妹妹一嫁,这些用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钱拿出来。”官中的钱,请一定要注意这个概念,书里多次出现,这说明,整个荣国府,它有一个总账房,经济上有总预算,许多钱是要从总账房中支取报销的。

而且请注意王熙凤的造句,贾宝玉的一娶和林黛玉的一嫁是合并在一起说的,在王熙凤看来,只要贾母活着一天,就要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

宝玉和黛玉,虽然听见了贾母对张道士的表态,但是他们完全不懂。回到家里,宝玉只是生张道士的气。黛玉呢,本来宝钗的金锁就让她堵心,忽然宝玉又得到一只金麒麟,收起来留

着要给史湘云,史湘云自己早就佩戴着一只金麒麟。一金未除,再添一金,“金玉姻缘”的阴影更加浓重,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就跟宝玉怄气。

这一回,两个人可闹大发了,真可以说是闹得沸反盈天,最后还惊动了贾母。贾母是怎么个反应呢?她说二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说她没有一天不为他们两个操心,说她咽了气,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这里贾母也是在指婚哪,对这木石姻缘,她是要保驾护航到底的。

贾母要成全木石姻缘,因此对贾元春要成全金玉姻缘的动向是高度戒备,给予抵制的。这是我们读《红楼梦》要读通、读懂、读出味道来的一个关键。

以文本细读研究红楼

刚才我讲了这么多,体现了一个特点,体现了我个人的一个研究方法,就叫文本细读。有的批评者批评我,说我是索隐派,我不认同。索隐派是“红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派别,这个派别一度非常兴盛,后来步入衰落。它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用索隐的方法,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书。

“五四”运动以后,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有人提出《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曹雪芹,形成了考证派。考证派破除了索隐派纯粹猜谜式的方法,开始研究作品写实的成分。

考证派兴盛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被另外一个派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很喜欢《红楼梦》,他通过对俞平伯先生《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肯定了对《红楼梦》反封建的思想性研究的这样一个研究方法,把俞平伯的研究定位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研究。

我个人有一个看法,《红楼梦》的研究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单性的发展,而是放射性的研究,因此不能把《红楼梦》的研究僵化、格式化、公式化,这样做不利于《红楼梦》研究的发展。在这里我要说明,我的研究并不是索隐派的,也没有考证派的成果。

我的特点其实是文本细读。我现在是赤手空拳地在这里讲,没有讲稿,为什么能这样讲呢?因为我读得细。我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也没有过去那么好了,但是我还记得书里很详细的内容,就是因为我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非常流行的一种方法,我不是照搬,而是借鉴了他们的一些优点和长处——他们主张,研究一个作品,除了研究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文本细读。这个细读很要紧,《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是细如牛毛,作者既然如此细心来写,读者就应该非常细心来读。

原型研究,探寻红楼

我另外一个研究方法是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就是原型研究。

有的读者给我指出来说,你说贾母主张贾宝玉娶林黛玉,但书里面的情节中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敏的女儿,一个哥哥的儿子和姐姐的女儿结婚,这个血缘太近了。这种婚配会生傻孩子,连当年的宗族族长都是要限制的。

这是因为曹雪芹的这个作品是有原型的,而曹雪芹写作总的特点就是把真实的事情隐藏起来,在小说里面加以保存,一旦发生冲突时,他会为了维护生活真实而牺牲掉艺术虚构的一定的合理性。

根据书中的描写,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贾赦,二儿子贾政。贾赦是一个将军,但是贾赦不跟他妈住,他袭了爵,却不住荣国府;荣国府的主建筑群中轴线上的大堂那套房子是二儿

子贾政和他老婆王夫人住的。

大儿子不和母亲住在一起,不要说在那个时代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中不可以这样,一般的农村大家庭也不可以这样。

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曹雪芹牺牲了情节的合理性,去保存曹家生活当中真实的情况。这个谜是被周汝昌先生经过严密考证揭示出来的:曹寅这个历史原型在小说里面被淡化了,就是“贾代善”,他的正妻,就是贾母的原型,姓李。

曹寅生了一个儿子,是曹顒;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曹家,曹寅死了以后,康熙还让他的儿子接着来当江宁织造,但是曹顒的健康状况不好,没有干几年就病死了,这样贾母不仅是一个寡妇,而且底下就没有儿子了,再想让曹寅家的人来当织造的话,就找不到男丁了。

但是当时康熙实在是太喜欢曹家了,也特别喜欢贾母原型、李氏娘家的哥哥李煦,所以康熙就亲自问李煦,说你看一看曹寅的侄子里面,有没有好的,选一个过继给曹寅。

后来李煦就很认真地帮他挑选,选定曹寅的侄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也就是过继给李氏,成为他的一个儿子。后来曹頫又生了一个儿子曹霑,就是曹雪芹的原型。

这样你再回过头来看《红楼梦》,就觉得它太写实了。曹雪芹写贾母和贾政的关系非常淡薄,她喜欢孙子贾宝玉。因为根据封建社会的观念,儿子如果是过继的话,孙子就视同亲生的了。儿子老大了才过来,双方论骨肉比较困难,孙子却从小就可以瞒着他,是不是?

所以你看,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就是因为他有生活原型。他的父亲曹頫就是贾政的原型人物。

再一想的话,一个并不是贾母的亲儿子、而是过继的儿子所生的儿子,他跟贾母亲生女儿的女儿就可以结婚了,这样曹雪芹就可以放心去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追求了。所以,原型研究对读懂这本书是大有用处的。

以上是我研究的一个概括,因为时间有限,我眼中的《红楼梦》应该能表述更多内容,可是我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了。最近我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录制了24期节目,6集讲林黛玉,6集讲薛宝钗,6集讲贾宝玉,6集讲史湘云,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篇三: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史湘云之定亲之谜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史湘云之定亲之谜

摘要:通过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我们得知:史湘云的年龄大概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一样,属于同龄人。关于史湘云的婚事,在《红楼梦》第五回《乐中悲》里曾有这样的描述:“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但为什么史湘云第二次出场就已经厮配了人家?史湘云是贾母娘家的血脉,贾母像疼爱自己的骨肉一样疼爱她。为什么贾母对史湘云的婚姻却置若罔闻呢?

节目导视:在上一期节目当中,刘心武先生讲到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塑造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大小姐,是富贵显赫的侯门之女。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侯门千斤大小姐,襁褓中却父母双亡,从小寄养在叔叔婶婶家里过着无人娇养的日子,在《红楼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作者写史湘云的存在笔墨之间留下了种种颇为费解的谜团,这位把“二哥哥”始终叫做“爱哥哥”的小姐,年龄究竟有多大?为什么曹雪芹写史湘云第二此出场就已经许配给了人家,既然已经许配了人家,那么许配的郎君又会是谁呢?

刘心武:上一讲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第五回已经告诉我们史湘云她后来“厮配得才貌仙郎”,那么这个“才貌仙郎”究竟是谁呢?需要探讨,你如果仔细读《红楼梦》的文本你会发现,刘心武:她第二次到荣国府,王夫人见了她,王夫人就有这样的话,王夫人说:“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来相看,眼见就有婆家了?”就是说她定亲了,到三十二回,她又见到了袭人,袭人跟她很熟,小时候服侍过她,袭人也说:“大姑娘,我听见前儿你大喜了”。过去贵族家的小姐如果定亲了当然就可以道喜,大喜了。就说明在小说故事发展到第三十一回、三十二回的时候呢,史湘云她节定亲了,那么有的红迷朋友曾经跟我提过这样的问题,他说史湘云究竟多大?拿贾宝玉如果做一个标准的话,我们都知道薛宝钗比他大,所以宝姐姐这个称呼是深入人心的,林黛玉比贾宝玉要小,所以林妹妹,这就是指的林黛玉。那么史湘云究竟是个什么年龄呢?书里边其实它通过人物称谓,也有个表达,史湘云叫宝玉叫什么啊?“爱哥哥”,宝玉叫她呢,叫云妹妹,可见宝玉比她还是要大,那么到小说故事发展到三十一回三十二回的时候,你仔细想,宝钗没有定亲,迎春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姑娘了,迎春是比较大了,也还没有定亲,探春也没有定亲,

黛玉当然也没有定亲了,那么一个比宝玉小的被称作云妹妹的这样一个姑娘她却定亲了,是不是早点?那么当然通过上一讲大家也明白了,她襁褓中就父母双亡,虽然她也居住在豪门之家,居住在“绮罗丛”中,但是“谁知娇养”,她的叔叔婶婶会很娇惯地来养她吗?她婶婶就一天到晚让她做针线活,所以虽然她年纪小一些,但是她叔叔婶婶早点给她定亲,早点给她打发出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叔叔婶婶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像这样的侯门的小姐,说是给人家当童养媳去,还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有些红迷朋友就很困惑,说史湘云究竟有多大?因为云妹妹这个称谓没有深入人心,现在一般读者提起这个角色就叫史湘云。不林妹妹,就是林黛玉的统称,那么实际上曹雪芹在第四十九回他有一段话值得注意,他就等于告诉大伙,这个书里面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的称呼你别太较真。第四十九回是最热闹的一回,那时候大观园就达到了美女云集的一个状态,除了原有的美女以外,又增加了一些。我们回想一下有谁呢?有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有邢夫人的一个侄女儿岫烟,还有李纨她的寡婶带来的两个堂妹李纹、李绮,都是一些美丽的青春女性,所以这个时候曹雪芹就有一段话交代,他说“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岫烟,再添上凤姐和宝玉,一共十二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这十二个皆不过是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同岁,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份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记清谁长谁幼了。不过是姊妹弟兄四个字随便乱叫。”这就是跟你解释了,所以实际上他们年龄相差不多,有时候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有时候说大,也就大点月份,大点日子,有的时候说小,小的也没小多少。所以在过去和现在都有这种现象,如果是一男一女,年龄差不多的话,一般来说,总是这个女方叫男方哥哥,男方叫女方妹妹,一般是这种叫法,所以湘云的年龄由于上一讲已经揭示了,在书里面没有一段非常准确地概括性的叙述性的文字,对她加以解释,所以她的年龄,我们的感到是比较模糊的。她应该和宝玉相差无几,或者是她小一点点,或者她也不一定就比宝玉真小。她叫“爱哥哥”,那个叫“林妹妹”,不过是像曹雪芹在第四十九回所说的,随便那么叫而已。

节目导视:通过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文本的解毒,我们知道,史湘云的年龄大概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一样属于同

龄之人。史湘云第二次一出现贾府,书里就描写她已经许配了人家,关于史湘云的定亲,有些红迷朋友们提出疑问,根据《红楼梦》文本的描述,当时同龄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没有定亲,为什么史湘云就定亲了呢?史湘云的定亲是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势描写出来的,曹雪芹并没有一段叙述性的交代,告诉读者她究竟是怎么定的亲,定的又是哪门子亲。那么曹雪芹为什么没有交代?这确实是个谜,为了把这个谜底揭开,刘心武先生通过文本细读,整理出《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封建时代贵族家庭的婚配模式,从这些婚配模式当中我们是否可以了解史湘云及早定亲的蛛丝马迹呢?

刘心武: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史湘云她定亲,她要嫁出去应该是属于哪一种模式?里面有很多种婚嫁的模式,丫头配小子不在咱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所谓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那个不在咱们讨论范围之内,咱们讨论毕竟还有小姐身份的人。当然有的可能家境差一些,有一些家境就很好,有些就是贵族的千金,有这样一些模式:一种就是由皇族,皇家来指婚。比如说小说里边写到,元春通过端午节颁赐节礼,就表达了她个人对宝玉和宝钗的一种指婚的意向,这个指婚由于后来贾母她进行一种巧妙地抵制,没有成功,但是它在当时社会里面还是一种婚姻方式,也是很多贵族家庭和贵族小姐自己所企盼的,所希望的一种婚姻方式,因为由皇家、皇帝那指婚那就太大的荣耀了,即便皇帝本人没有指婚的话,比如说有重要的妃嫔给你指婚,那也是很光荣的,所以贵族家庭的小姐一种就是她可以通过皇帝或者皇家的重要人物指婚,最后定亲、结婚。这是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就是最常规的模式,是贵族家庭之间婚配的一种标准模式。这个模式由于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是个大悲剧,所以它当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没有落到这个模式当中,可是它有一笔交代,就告诉你有这种模式。就是在第七十回,有这样一段话,希望你千万读的时候要注意,叫做:偏生近日王子腾之女许与保龄侯之子为妻,择日于五月初十日过门,凤姐又忙着张罗,常三五日不在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四大家族之间的婚配的模式。四大家族我们很清楚,其中就有王家。王子腾是四大家族发展到故事的这个阶段地位最高的一个人,在朝廷里做了大官,很有权势。他的女儿许给了谁呢?保龄侯之子。保龄侯之子是史湘云的什么呀?堂兄。当时这两家都是地位很高,王子腾做了大官。后来也

是外任,叫做九省都检点,这个地位很高。保龄侯不需要说,本身就是一个侯爵。你看,这是四大家族之间最正规的婚配,他当作背景来写,但是这一笔也很要紧,不可放过。

曹雪芹行文始终有人跟我争议,说他就是随便那么一写,说你这个分析老是觉得这也有意义,那也有意义,小说嘛,那认为小说就是乱写,或者就是大笔一挥,小说大笔一挥写就的也是一种,我也不否认。但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却是不是那种小说,他就是文笔非常细腻,细如牛毛,你比如说在刚才我引的那段话下面,紧跟着又一段话,它说:这日,王子腾夫人又来接凤姐儿,一并请众甥男甥女闲乐一日。贾母和王夫人就命宝玉、探春、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去。在七十回的时候,故事在那一阶段,史湘云在不在贾府啊?在不在荣国府啊?她是在的。七十回就是柳絮词,柳絮词怎么能够做起来的啊?谁做的第一首啊?史湘云。记不记得啊?可是这个名单里就没有史湘云,为什么?他是写得很细的,要懂这个道理。保龄侯的儿子是谁呢?就是史湘云她堂兄啊,因此王子腾之女就等于是她未来的什么啊?堂嫂。可是为什么曹雪芹写的时候,他文笔非常细腻,他这样写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无论是宝钗也好,还是黛玉也好,当然包括迎春、探春都还没有定亲,没有定亲的小姐,在这种活动当中行为比较自由,可是史湘云却已经定亲了,一个定亲的堂妹和另一个定亲的堂兄之间就不能够再见面了,就不方便了,当然她是去王子腾家,但是王子腾这个女儿即将称为她的堂嫂,所以在当时的封建伦理的规范的有关的那种习俗下面,史湘云就不方便了,这个地方是不是写得很细啊?他是写九的很细细的,写得很准确。我们欣赏曹雪芹文笔同时我们也能理解到,我们通过读这本书等于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百科全书,对当时的一些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些规范我们就应该有所了解了。第三种模式就是父母包办,最典型的就是迎春。迎春还都不是父母包办的,是父亲包办的,邢夫人因为她是一个很软弱的人,很懦弱,又愚蠢又懦弱的那么一个偏执的妇人。贾赦在她面前是绝对权威,贾赦就作主就把迎春许给了孙绍祖,也就是第五回里面所提到的那个“中山狼”。当然后来迎春的命运很悲惨,但是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并且到最后还落出这么一个底,就是说实际上孙家和贾家并不真正门当户对,虽然当时孙绍祖他也比较发达了,可是从根儿上说的话没法跟贾家相比,那为什么贾赦非要把迎春许给孙绍祖啊?孙绍祖后来就骂

迎春,意思就是说你就等于是我用五千两银子买来的丫头,为什么呀?就是贾赦曾经问他们家挪用过五千两的因子,到那时候还没还呢,因此就等于说把这个闺女给了你了就是抵债了,双方嘴里没明说,心里都明白,所以迎春是很不幸的。但是这是一种婚姻模式,就是由父母包办,往往就是由父亲就包办了。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有人提亲,由世交或者朋友做媒提亲。这个在当时社会里面也是一种许配、结婚的一种形式,那么最典型的例子我刚才已经提到过,比如说在清虚观打礁的时候,张道士就为贾宝玉提亲。他是世交,更进一步说他是荣国公的替身,这是很重要的身份,所以他有资格在贾母面前为宝玉提亲,当然贾母给拒绝了,如果成功的话,这也是一种婚姻方式。我们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就是贾琏,他作为柳湘莲的朋友,把自己的小姨子,把尤三姐介绍给柳湘莲,柳湘莲一开始一听还跟高兴,还把鸳鸯剑拿来作为信物,让贾琏带给尤三姐,当然最后是一个悲剧,如果不是悲剧的话,如果成规的话,那就是社会当中也是一种婚姻形式,就是由世交朋友来介绍。这又是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形式你要注意,有的人对封建社会有些了解,但是对这一点不是很清楚。就是当时有官媒婆,这媒婆还不都是私家的,官府本身有一个媒婆组织,其中有很多官养媒婆,她们就专门为这个上了一定台盘的家庭,男女婚配来走动,她多数情况下是带着男方的一个意思,某一个家庭的公子,到了年龄了,要择偶,但是没有现成的,就委托官媒婆到相应的家庭里面去,找那个年龄相当的女孩子,还指媒,只要你家长同意,通过官媒婆的这种撮合也能形成当时的婚姻,这在清代是很流行的一种做法。在《红楼梦》有没有这方面的描写呢?展开的描写它是不多的,但是它有这种笔墨,它提到了。它第七十七回,那个时候王夫人因为她抄检了大观园,又处置了一些丫头,在这个繁乱当中它又有一笔,它写到“且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心绪甚繁??”就是官媒婆到荣国府来一个曾经是为一个姓孙的,孙家来求亲,还有官媒婆来就很具体了,就是冲着你们探春来的,因为可能查阅了有关的户籍知道这个女孩子到这个年龄了,于是官媒婆就来活动了。王夫人得管这些事啊,当然王夫人正处置丫头呢,又面临很多其他的问题,叫“心绪甚繁”注意这个“繁”字,是哪个繁呢?是烦恼的“烦”、烦燥的“烦”吗?不是。 曹雪芹不是这样写的,他写的是那个繁杂的“繁”。所以他用字他都是很讲究的,就是说王夫人她因


刘心武红楼梦》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29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