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4 12:18:38 | 移动端: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过生日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

2. 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 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以及大胆表达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明妈妈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2、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如果让你切蛋糕,你想怎么切?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二、 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比大小

我们先来帮小明分蛋糕和西瓜。

⑴小明将蛋糕切成了3块(课件出示教材18页蛋糕大小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说一说哪块蛋糕最大,哪块蛋糕最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生1:③号蛋糕最大,①号蛋糕最小。用眼睛就能看出来了。

生2:把③号蛋糕从中间切下去,其中的一半就是②号蛋糕,把②号蛋糕也从中间切下去,其中的一半就是①号蛋糕。所以①号蛋糕最小,③号蛋糕最大。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①号蛋糕是②号蛋糕的一半,②号蛋糕是③号蛋糕的一半,③号蛋糕又是整块蛋糕的一半。所以③号蛋糕最大,①号蛋糕最小。

⑵小明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课件出示教材18页西瓜大小图),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说一说几号西瓜最大,几号西瓜最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①号西瓜大约是整个西瓜的一半,③号西瓜②号西瓜的一半。所以①号西瓜最大,③号西瓜最小。

2.比多少

师:同学们再来看,刚才桌上有三杯饮料,你们注意到了吗?(课件出示教材18页三杯

饮料图)这三杯饮料,哪杯最多?哪杯最少呢?同学们想想要怎么比?

(学生思考两分钟)

师:老师发现这三杯饮料的高度是一样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三杯饮料一样多。你们觉得呢?

生:不同意,,但是杯子的粗细不一样。中间的杯子最粗,所以中间的饮料最多;右边的杯子最细,所以右边的饮料最少。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呢,除了看饮料的高度,我们还要看杯子的大小是不是也一样。

3、 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师:他们杯子里的饮料喝完了,小明在为爸爸妈妈添饮料的时候,看到桌上的两瓶不一样大小的饮料(课件出示教材18页最后一张图),他就在想:这两瓶饮料哪一瓶装的比较多呢?要怎么比较呢?你们能帮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现在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一下,你要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瓶饮料的多少呢?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生1:可以看饮料瓶上的说明就知道了。

师:这组同学很仔细,他们观察到了饮料瓶上的说明。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可以拿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杯子,把两瓶饮料各倒满杯子,看哪瓶饮料能到得更多杯,谁就多。

师:这组同学很聪明,他们想到了利用杯子来帮助比较。除了这两个方法,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3:可以把高高瘦瘦的饮料喝光或者倒光,在把另一瓶饮料倒进这个空瓶子里,如果倒不满,说明高高瘦瘦的瓶子装的饮料多;如果倒满了还有剩,说明矮矮胖胖的瓶子装的饮料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学会了比较大小和多少,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 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19第1题和第2题

2、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3、出示教材p19第4题

(1)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2)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4、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四、 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生说,师补充。)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教学反思:

下课啦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高矮或长短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物体的高矮或长短时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在我们班找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跟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比较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老师相信会有许多同学长得比老师还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身高并没有发生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说他矮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了。 师:是啊,高跟矮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 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20页情景图),你细心观察一下,又发现哪些类似的问题了吗?

生1:教学楼和人比,教学楼高,人们矮。

生2:两个单杠比,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和学生比,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两个同学在比较谁高谁矮吗(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一样高。”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改过来了。你们看(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高矮右图),现在能知道谁高谁矮了吗?

生:知道。女生高,男生矮。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高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像小男孩一样,踮起脚尖,脚底要对齐,不然就不准确了。 师:说的非常好,要对齐。拿在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应该怎么比较才准确呢?

生:要把两根绳子拉直了,其中一头要对齐,才能比较。

师:同学们真聪明啊。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能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长短图)?

生:现在可以比了,红绳子长。

师:同学们有观察到有两个小朋友在校园里的小花园散步?(课件出示教材20页最后一张图)我们来看看,谁走的路更长一些?

生1:我觉得他们走的一样长,因为他们的起点和终点一样。

师:真的是这样吗?你们都认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2:我不认同,我觉得蓝衣服的小朋友走的路比较长。

师:是吗?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生2:我是通过数他们走的格子数来判断的,蓝衣服的小朋友走了13格,红衣服的小朋友走了12格。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大家给他来点掌声。

师:我们在比较谁走的路长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他们走路的曲直。这两位同学很明显不是直直的走,而是拐来拐去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像绳子一样,把路拉直了,但是我们可以数数格子的格数。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比较高矮、长短练习

2.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题

3.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2—4题

四、课堂总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比较高矮的时候,不能踮脚尖,要在同一平面上。

生2:我学到了,比较绳子的长短的时候,要把绳子拉直,其中一头要对齐。

生3:我知道了,比较谁走的路长时,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路的曲直。

板书设计:

下课啦

高矮

}对齐 拉直

长短

相对的跟谁比

教学反思: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儿跷跷板吗?小动物们也很喜欢玩儿。(出示教材第22页情景图左图)

师:同学们快看,狮子和老虎他们玩的多开心啊。看到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老虎被翘得高高的。

生2:我发现狮子往下成。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因为狮子比较重所以往下沉,老虎比较轻所以往上翘。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小花豹看到狮子和老虎玩得这么开心,他也加入了。看,是谁在跟小花豹玩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虎比较重,所以往下沉了。

生2:我发现小花豹被翘得老高,因为他比较轻。

师:同学们真棒!看了他们三个在玩,老师有个疑问了:狮子、老虎和小花豹三个,谁最重?谁最轻呢?你们能帮帮老师解决这个疑问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跟同桌说一说。

篇二: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一上第二单元教案

篇三:新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比较》教案

第二单元 比较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33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