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为了自由的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

为了自由的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6 13:12:41 | 移动端:为了自由的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

篇一:高二下期第11次周练试题及答案答题卷

高二语文周练试题

命题高二语文组A段

要求:统一使用黑色水笔答题。不按要求答题者按零分处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

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

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

“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0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4.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而楚相

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

C.始吾从饮:你

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各项划线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B.此在吾术中/

C./举

D.张仪之来也/句读之不知

6.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B.吾宁不能言而子

C.因而数之曰

D.子毋读书7.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得辱乎 此,掠笞数百。

B.赖子得显 子,苏秦。

C 之,秦王

D.今君已用 君,秦王。

8.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9.翻译(10分)

(1)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2)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三、语言应用

10.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如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1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1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泉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1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1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1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 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

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 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 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18、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B、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对以6 :1取得了胜利,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

C、平遥人过去在外经商的极多,赚了钱,要往家里送,很不安全,还要雇保镖,于是便生出这票号,专管对换银钱。

D、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19.下列语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D.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2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

B.这些软件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C.一篇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D.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校师生员工出入校门一律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B.当我看到你的神态是那样的安详,精神是那样饱满,眉宇间是那样充满凛然正气的时候,使我满腹的疑虑消失了。

篇二:作文素材之奥尔布赖特

奥尔布赖特

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国务卿,她身材矮小,体型微胖,且喜欢身着红裙,这些连同其令人敬畏的政治声望,都使她在那个历来都由男性主导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她的个人经历及日常生活也同样完全可以用“政治”一词来概括。1996年12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名当时已经59岁的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国务卿,1997年1月22日,这一提名获得参议院批准,奥尔布赖特也因此而成为美国建国220年以来的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是一位敢于实现自己梦想的女性,她的好奇、雄心、把握游戏规则的能力及其面对新挑战的决心,使得她从童年到中年一直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奥尔布赖特有着深邃的智慧、极佳的应变本领和良好的判断能力,她也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季节的女人,而她扑朔迷离的身世和曲折的逃亡经历也都曾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一名女性,奥尔布赖特曾经满怀柔情地演绎了一个犹如灰姑娘般的故事;作为一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果断而从容地面对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舞台的惊涛骇浪。历史不会记住每一个人,作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国务卿,她用自己的一生经历为那些渴望有所作为的男人和女人树立了共同的典范。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难民”

1937年5月15日,奥尔布赖特出生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个外交官家庭,她的本名是玛丽娜亚·科贝尔。在两岁时,为躲避纳粹统治,科贝尔一家逃到伦敦。马德琳这个名字则是她10岁时在瑞士上学的时候取的。二战结束以后,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科贝尔曾经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驻贝尔格莱德的使馆。1948年,奥尔布赖特跟随父母移居美国。由于童年时曾经在几个国家间往返奔波,所以,除捷克语和英语外,奥尔布赖特同时还通晓法语、波兰语和俄语,并能说一些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科贝尔一家原本是犹太人的后裔,为忘却二战中犹太人的悲惨经历,科贝尔一家定居美国后改信了天主教,奥尔布赖特也是后来才从报道中得知自己曾经是犹太人。童年的经历使奥尔布赖特对难民颇为同情,1997年,在探望巴基斯坦一个难民营时,奥尔布赖特曾经对一群为躲避战乱而逃到巴基斯坦的难民说:“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难民。”

二战爆发前,奥尔布赖特的父亲是捷克斯洛伐克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新闻官员,他是一位年轻有为、雄心勃勃的外交官。1939年3月15日,纳粹

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奥尔布赖特的一家与许多捷克人一样,都在设法要逃离战乱的国土。1939年3月25日,即纳粹占领的10天以后,奥尔布赖特一家拿着伪造的通行证登上了开往贝尔格莱德的火车,但是在贝尔格莱德仅仅滞留了两周后,奥尔布赖特一家又逃亡到希腊,后来又从希腊转道目的地——英国。当时的奥尔布赖特还是一个满头金发、有一双大眼睛的、非常可爱的小胖姑娘。

2000年6月23日,江泽民会见奥尔布赖特

奥尔布赖特的父亲到英国后,曾经在两家报社当了一段时间的新闻记者,之后,他帮助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在英国组建了政府情报部。不久,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有关战争的消息和振奋人心的信息传递给国内,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决定在伦敦建立自己的广播处,以利用英国广播公司举办自己的广播节目,并同时委派奥尔布赖特的父亲担任广播处的负责人,这个职位实际上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广播电台的台长。这一时期,父亲的工作并没有给年仅3岁的奥尔布赖特留下多少记忆,反倒让女儿常常对从广播里传出父亲的声音感到纳闷,对年幼的奥尔布赖特来说,“她搞不懂,爸爸是怎么进到广播里面的”。

1940年的夏天,纳粹德国对英国进行了持续长达13天的夜间空袭,炸弹的呼啸声和爆炸声响彻伦敦的夜空。这期间,奥尔布赖特一家为躲避空袭曾经和邻居们一起藏身于公寓的地下室,潮湿的环境和布满管道的地下室并没击退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大家喝着防空队员提供的茶水,吃着涂有猪油和咸盐的黑面包,有躲在一边看书的,有三五个聚在一起侃大山的,还有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的??整个地下室就像是一个热闹的社交场所,这时的奥尔布赖特仅是一个4岁的小姑娘,她天真活泼、可爱动人,是防空洞里所有人打破沉寂的乐子,当时的红十字会曾拍摄过有关防空洞生活的片段,小奥尔布赖特在片中扮演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她的片酬是一只长耳朵、粉红色、毛茸茸的玩具兔子。一天,伴着刺耳的呼啸声和强烈的震颤感,一枚炸弹重重地落在了奥尔布赖特躲避的地下室附近,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枚炸弹却没爆炸,等到专业的清理未爆炸弹人员赶到现场并拆开炸弹后,他们发现在这个炸弹里有一张捷克工人留下的纸条,上面写道:“别紧张,我们制造的炸弹永远都不会爆炸。”

二战结束后,奥尔布赖特的父亲出任驻南大使馆第一任大使。1948年12月12日奥尔布赖特的父亲踏上了美国的国土,他是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的

官方代表被派往当时联合国克什米尔委员会工作的。在联合国工作期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以及他本人的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的背离,奥尔布赖特的父亲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政治避难申请。1949年3月,杜鲁门政府正式批准了奥尔布赖特一家的移民要求,从此,奥尔布赖特一家开始了他们在美国的人生历程,奥尔布赖特的人生从此也开始发生巨大的转折。

“走出韦尔斯利,让世界有所不同”

1955年,奥尔布赖特中学毕业后,被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特·霍尔约克大学、丹福大学、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同时录取,她选择了为她提供了数额最高的全额奖学金的韦尔斯利女子学院。1959年,奥尔布赖特以优异的成绩从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毕业。1960年,她曾经一度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工作。1962年,她开始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攻读侧重国际关系专业的政治学研究生,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63年,她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7年,成为黑人学生基金理事会理事,华盛顿歌剧社成员,并且于1968年参加了布瓦尔小学理事委员会,后来成了该委员会的第一位女主席。

与另三位前国务卿参加George P.Shultz国家外事培训中心命名典礼和

致辞

1972年,35岁的玛德琳初次踏上与政治相关的工作岗位,她的工作是为缅因州参议员埃德蒙·S·马斯基筹集资金,同时负责国内政策和立法问题。1978年,在卡特政府任职一年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克纽·布热津斯基曾特别邀请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会联络员。1980年,罗纳德·里根宣誓就职后,奥尔布赖特离开了白宫,并且于1983年与丈夫正式离婚,同一年,奥尔布赖特成为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威廉·H·多纳讲席特聘教授和“外交服务新女性计划项目”的主任。1984年,奥尔布赖特成为吉哈尔丁·费拉罗竞选班子的外交政策顾问。但奥尔布赖特正式展露其才华还是在1988年马塞诸塞州州长迈克尔·杜卡基斯的总统竞选中,尽管这次竞选最后失败了。1988年7月,奥尔布赖特加入了一个名为“国家政策中心”的小智囊团,并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1992年12月,克林顿任命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实际上,正是担任美国常住联合国大使的经历使奥尔布赖特的个人能力和影响力大增。1996年,在白宫的

椭圆办公室里,克林顿宣布他已选定奥尔布赖特作为其国务卿。1997年1月23日,奥尔布赖特正式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一职。

1955年,当奥尔布赖特凭奖学金进入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后不久,她就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与《韦尔斯利新闻报》的工作,且曾经一度是这份报纸新闻版的副主编。《韦尔斯利新闻报》是一份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的周报,然而,出于对政治的偏爱,奥尔布赖特不时撰写一些有关国内政治方面的文章。1958年,奥尔布赖特就曾为肯尼迪来韦尔斯利以竞选参议员连任而写过新闻报道。

同时,奥尔布赖特从她的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坦率性格,也成为她日后在一个男人当权的社会里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从她在比维尔小学理事会任职时,这种性格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与她共过事的博斯德曾经评价道:“我钦佩并欣赏她的思维方式,她是个非常诚实的女性,遇到问题迎刃而上,不避不闪。”当她在联合国工作时,这位已经逐步适应其职业生涯的政坛新星更加显露了她率直的本性,安南曾经明确表示欣赏她那种不拐弯抹角的直率,曾经与奥尔布赖特有过密切工作往来的英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温斯顿曾说道,即使产生暂时的争执,但与那些遇事搪塞,唯唯诺诺,没有原则的人相比,他更欣赏奥尔布赖特的坦率。

沙龙与奥尔布赖特交谈

奥尔布赖特是绝对的学者出身,她拥有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因而她也具备作为一个真正学者的特质:坚持主见,有独立的思想和主张。早在少年时代,奥尔布赖特的这种独立意识就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当她还在肯特读中学时,“她总是捍卫民主党一方的主将”。重权在握后,奥尔布赖特更是如此表现,“她参加会议经常是观点明确,态度坚决,但却不愿与同事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完全的学者作派。要在政坛上得心应手就必须有很强的适应力,也许要归功于童年的逃难生涯以及她母亲的影响,奥尔布赖特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应付得轻松自如。马斯基是“国会中名副其实的最难伺候的参议员”,但初出茅庐的奥尔布赖特却能和这位要求苛刻的人物和睦相处。当克林顿总统物色新的国务卿人选时,他看重的正是她的这种才能,而且对此大加赞赏。克林顿总统认为她善解人意,在复杂情况下也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奥尔布赖特面对办公室之间的政治和钩心斗角十分老练,小心从事;在白宫做宣传时,她从不喧宾夺主;在一些高级政策会议上,她也不怎么发言,有人曾告诉克林顿,和奥尔布赖特在一起,除了没有

恐惧感外,就像和霍尔布鲁克在一起一样。”

韦尔斯利学院的座右铭乃是:“不需别人照顾,但需照顾别人”,并且有着“走出韦尔斯利,让世界有所不同”的传统。如果照此标准,奥尔布赖特无疑是韦尔斯利学院最好的学生之一,她的一生就是对这些标准的精彩演绎。正如约翰·温斯顿所言:“奥尔布赖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一个彻头彻尾的女人,热情、友善、平易近人且感情丰富。”

“教我热爱自由和政治的人”

奥尔布赖特与国际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与她的父亲约瑟夫·考贝尔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父亲曾经任丹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后来又担任丹佛大学研究生院的院长,常常有一些学生到家里做客,与父亲分析国际形势,谈论外交政策。勤奋严谨的父亲正是她一生中最好的老师,他的严格要求让奥尔布赖特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奥尔布赖特对父亲的热爱与崇敬人人皆知。在就任国务卿宣誓时,她曾称父亲为“教我热爱自由和政治的人”。但是,考贝尔的历史中还有一些部分,他的女儿却从没在公开场合讨论过。要想了解奥尔布赖特,就必须了解约瑟夫·考贝尔。他们父女两人在学术和情感上都十分相似,他们都是睿智聪明且擅长社交的外交家,能说6种语言,可读8种文字。考贝尔有一种神奇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使他放弃自己的姓名、公民身份、政治,并且又隐瞒自己的宗教传统。

金正日与奥尔布赖特交谈

考贝尔的后半辈子在丹佛大学教欧洲史并指导二十几名学生。他的女儿玛德琳是他最专心的学生。正是他让玛德琳知道,一个领袖必须以普通人理解的方式把外交政策讲述清楚,因为在危急关头,除非公民们知道某件事将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否则他们是不会为此而站到一起的。考贝尔曾经一度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杜接·贝奈斯和外交部长杰恩·马萨里克的忠实助手,但他却批评这两人对慕尼黑协定的处理方式,因为他们没有向捷克人民解释清楚。考贝尔还认为,如果贝奈斯稍微修饰一下,使他的外表显得更有个性的话,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更有效的领袖,考贝尔认为“他那毫无吸引力的外表减弱了他本身的超凡魅力”。

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有效吸收了这些由父亲传授给她的教训,她的父亲对慕尼黑事件的分析,成为她一有机会就拿到

篇三:占豪;Duang!美国自认在亚投行搞砸了!不得已准备改革

占豪;Duang!美国自认在亚投行搞砸了!不得已准备

改革

美国在应对中国倡导的亚投行事务上“搞砸了”,这是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在3月31日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作出的表态。奥尔布赖特认为,美国“没有料到”其他国家会愿意加入亚投行,美国“不应该这么处理”。而她希望美国未来能够转变态度,并与亚投行展开合作。她甚至认为,美国加入亚投行将有助于美国在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其倡导的透明和法治的理念。

但是,现实是,

美国并未在最后时刻加入亚投行。美国为什么没有加

入,占豪在《美财长紧急访华有何图谋?》已阐释清楚,这里不再赘述。而关于亚投行,据最新报道,已有50个国家明确表示要加入亚投行,其中除了美国的全球最重要盟友英国外,还包括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以色列是在最后一天由其总理代行财长职能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据推测,由于有些国家不希望在创始成员国确认前公布,所以最终确认创始成员国可能会超过50个。

那么,中国是抓住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机遇,从而把亚投行搞得如此火热?美国又是如何在亚投行这件事情上搞砸的?美国前国务卿为何认为白宫把这事搞砸了?亚投行又给美国造成了怎样的重创呢?请听占豪慢慢道来。

中国抓住了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虽然当前世界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地缘、宗教、内部政治等方面(最近就有乌克兰内战、伊拉克对IS的打击以及也门战争等),但当前世界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仍是经济发挥在那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矛盾无法解决,最终激化了地缘、宗教和内部等矛盾。

世界发展的矛盾主要是什么内容?在占豪看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投资饱和、资本过剩,大量资本只能通过玩杠杆来获利,

以发达经济体为引导的世界经济已难以为继;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工业能力弱、投资不足、资本短缺,使得经济遇到严重发展瓶颈。中国看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特别是第二个矛盾和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矛盾恰好互补契合。中国当前的发展矛盾是资本完成初步积累及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因此中国面临工业输出和资本输出问题。同时,由于内部发展不平衡,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问题。

面对世界的现实问题,中国的考虑是,可将自己的工业和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输送,然后再通过开放市场放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这样,中国就能成为一个聚集世界资本和分散投资的大平台。在这种格局考量下,中国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最大的特点是,可通过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来提升区域贸易自由化,打开经济发展的空间。这样一来,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中华经济圈”就会逐渐形成。在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过程中,考虑到亚洲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再考虑到中国工业过剩产能的问题,两者连接起来不但释放了中国的过剩产能,还能提升亚洲国家的互联互通度。这么一来,中国还可以优化外汇储备质量,可将境外外汇资产逐渐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券投资,转向对新兴市场的基础建设投资。

经过这么一盘,中国产能过剩压力减小了,中国资本输出有了市场,

中国企业获利能力提升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自然更可以张开怀抱,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中国投资。世界经济经过中国这么一疏通,至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就解决了。而且,这么一来,中国经济也必然因此而有更大的吸引力,就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投资。

因此,本质上,中国是抓住了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很快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亚投行,正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方案的同时提出的,它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制支撑。

美国是如何“搞砸”的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拥抱西方,这使得中国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有很高的了解度;相比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美国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美国对中国的了解相比中国对美国的了解差距太大。

之所以形成这种误差,主因虽然是美国自身保守、封闭造成的,但其在中国培养的“第五纵队”客观上也起到了“战忽局”的作用,可惜忽悠住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美国本来试图借他们的力量“扳倒中国”(美国前驻华大使、总统候选人洪博培语),于是他们天天在网上说中国这不行、那不行,这种反智行为逐渐被反感,虽然能忽悠到的中国老百姓越来越少,却客观上忽悠住了美国的很多专家和决策

层,他们真的就认为中国真的快不行了,真的就认为中国很快将崩溃。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刚开始是不信的,他们真的不相信中国真的能把“一带一路”战略搞得很厉害,也不信所谓的亚投行真的能对美国构成很大的麻烦。更何况,中国方面已经说了,中美是夫妻,中国不会挑战美国主导的游戏规则。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方面对中国是傲慢的,是不屑的。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些不能正视的原因存在。

但是,直到北京APEC峰会召开前后,美国才真正感受到中国战略的力量,并对此感到不舒服。但哪怕如此,美国依然对自己充满自信,白宫认为,他们依然可以领到世界一百年,既然奥巴马已要求盟友不加入亚投行,中国又能翻起多大的浪呢?更何况,盟友也都表示不加入亚投行,如此这游戏看起来就像中国和周边弱国、小国玩的“过家家”。这种小把戏,又能对美国构成什么挑战与威胁呢?在美国看来,继续遏制中国,继续给中国制造麻烦,继续以“新型大国关系”稳住中国、忽悠住中国才是最重要的。当然,由于中东和东欧局势,美国当前最重要的敌人是俄罗斯,如此对中国就更加无暇顾及了。

亚投行确定创立是在2014年10月底,APEC背景峰会开幕之前,当时有20个国家(印尼是在APEC峰会期间决定加入,所以在APEC峰会后确立了21家创始成员国)确认加入。在此前后,美国依然向其


为了自由的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52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