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一)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分封制的内容及示意图,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
(2)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如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
制度,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性质与作用
(3)通过分析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课前自主学习:
1.王位世袭制
夏朝:(1)约公元前2070年,①——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的国
家政治制度。
(2)启用②——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商朝: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是兄终弟及。
(3)神权色彩:夏商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③——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④——来决定,
使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⑤——、⑥——等,掌管政务。地方:封⑦——和⑧——于地方,作为臣服于商
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⑨——。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1)①——伐纣灭商,建西周,为进行有效统治。(2)周公旦为了稳定东方,扩展
周的统治范围。
2.内容:(1)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②——、③——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
王室。(2)诸侯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④——、随从作战、⑤——和⑥——的义
务。(3)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对⑦——进行再分封。(4)层
层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形成了
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⑧——。
4.瓦解: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⑨——、⑩——等。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⑩——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1)为了加强①——;(2)解决贵族之间在②——上的矛盾。
2.与分封制的关系:③——.
3.概念:宗法制是用④——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4·内容:王位和爵位等须由⑤——来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大总可以命令和约束
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
5.历史作用:保证了⑥——,有利于⑦——。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情景激疑
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大禹。在
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
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这时的大禹还是以前的那个大禹吗?
知识归纳:
1.王位世袭制
(1)夏朝启夺取王位,标志着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也采用王位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王权的神化
(1)夏商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意,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
的方式来决定,主权具有了神秘色彩。(2)后世统治者都宣称自己受命于天。
3.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时中央设有掌管政务的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他们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典型剖例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 )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C.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变式题1】孔予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 )
A礼仪礼节 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 D.国家政权
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情景激疑
孔予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段话意思
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反映了夏商的早期
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那么,周朝时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商朝时期的
政治制度的?
知识归纳
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2.概况:(1)武王建立周朝后进行了大举分封。他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
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扩展了周的统
治范围。(2)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周姓子弟,而且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3)被封的诸侯国
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月天子镇守疆土、随丛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受封的诸侯在封疆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5)诸侯在封地内可以
对卿大夫再行分封,卿大夫还可以再分封士;下级向上级要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在贵族
内部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
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
周天子具有至尊的权威,同时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也有较大的独立性。正因为如此,
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随着王权的衰落,分封制也遭到破坏。
典型剖例
【例2】“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分亲,
皆宥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信息包括( )
①分封制②等级制③君主专制 ④宗法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变式题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 )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税
知识点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情景激疑
俗语说:“同姓三分亲、五百年前是一家”,你们回去查一查家谱,说不定你们是同一祖宗
呢!认祖归宗、祭祀祖先的活动,都跟宗法制有关。那么你们能说说宗法制的有关问题吗?
知识归纳
1、目的:(1)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2)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基本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2)周王的嫡长
子、嫡长孙具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但他们的嫡长子、
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
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
成森严的等级。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例3】西周实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区别宗族成员的亲疏 B.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保证王权的稳定,巩固统治 D.确立宗族内嫡庶关系
【变式题3】《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这其中可以说明统治者非常 ( )
A重视宗法关系 B迷信无知 C.重视礼仪规范 D.任人唯亲
巩固测试
1、下列有关夏商政治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商朝的侯、伯多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C.商朝的侯、伯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D.夏商政治权力的传承有“传贤"和“传子”两种
2、西周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国家政权
3、西周时期,诸侯国国君的法定继承人是?????? ( )
A.国君最大的弟弟B.国君最大的儿子
C.国君最小的儿子D.国君正室夫人所生的最大的儿子
4、西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纯粹的原始家族等级关系 B.单纯的古代政治隶属关系
C.严格的家庭上下等级关系 D.既有家族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5、《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②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大宗和小宗的地位是平等的③犬宗和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④西周宗法制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山东省通常被称为“齐鲁大地”,这渊源于??( )
A.商代曾在山东建都 B.西周分封的齐鲁两国统治中心都在山东省
C.山东省的行政区域与齐鲁两国的封地完全一致D商代曾经在山东省建立齐鲁两个诸侯
9、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来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0、下期史料能够反映出’我国已经建立国家政权的是?????( )
①“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②“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③“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④“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
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完成: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概括诸侯的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篇二: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一)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分封制的内容及示意图,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
(2)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如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性质与作用
(3)通过分析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课前自主学习:
1.王位世袭制
夏朝:(1)约公元前2070年,①——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2)启用②——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商朝: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是兄终弟及。
(3)神权色彩:夏商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③——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④——来决定,使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⑤——、⑥——等,掌管政务。地方:封⑦——和⑧——于地方,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⑨——。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1)①——伐纣灭商,建西周,为进行有效统治。(2)周公旦为了稳定东方,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内容:(1)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②——、③——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诸侯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④——、随从作战、⑤——和⑥——的义务。(3)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对⑦——进行再分封。(4)层层分封,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⑧——。
4.瓦解: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⑨——、⑩——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⑩——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1)为了加强①——;(2)解决贵族之间在②——上的矛盾。
2.与分封制的关系:③——.
3.概念:宗法制是用④——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4·内容:王位和爵位等须由⑤——来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大总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
5.历史作用:保证了⑥——,有利于⑦——。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情景激疑
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这
时的大禹还是以前的那个大禹吗?
知识归纳:
1.王位世袭制
(1)夏朝启夺取王位,标志着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也采用王位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王权的神化
(1)夏商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意,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主权具有了神秘色彩。(2)后世统治者都宣称自己受命于天。
3.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时中央设有掌管政务的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他们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典型剖例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 )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C.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变式题1】孔予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 )
A礼仪礼节 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 D.国家政权
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情景激疑
孔予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段话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反映了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那么,周朝时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的?
知识归纳
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2.概况:(1)武王建立周朝后进行了大举分封。他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扩展了周的统治范围。(2)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周姓子弟,而且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3)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月天子镇守疆土、随丛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受封的诸侯在封疆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5)诸侯在封地内可以对卿大夫再行分封,卿大夫还可以再分封士;下级向上级要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在贵族内部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周天子具有至尊的权威,同时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也有较大的独立性。正因为如此,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随着王权的衰落,分封制也遭到破坏。
典型剖例
【例2】“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分亲,皆宥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信息包括( )
①分封制②等级制③君主专制 ④宗法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变式题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 )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税
知识点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情景激疑
俗语说:“同姓三分亲、五百年前是一家”,你们回去查一查家谱,说不定你们是同一祖宗呢!认祖归宗、祭祀祖先的活动,都跟宗法制有关。那么你们能说说宗法制的有关问题吗?
知识归纳
1、目的:(1)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2)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基本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具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但他们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例3】西周实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区别宗族成员的亲疏 B.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保证王权的稳定,巩固统治 D.确立宗族内嫡庶关系
【变式题3】《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这其中可以说明统治者非常 ( )
A重视宗法关系 B迷信无知 C.重视礼仪规范 D.任人唯亲
巩固测试
1、下列有关夏商政治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商朝的侯、伯多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C.商朝的侯、伯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D.夏商政治权力的传承有“传贤"和“传子”两种
2、西周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国家政权
3、西周时期,诸侯国国君的法定继承人是?????? ( )
A.国君最大的弟弟B.国君最大的儿子
C.国君最小的儿子D.国君正室夫人所生的最大的儿子
4、西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纯粹的原始家族等级关系 B.单纯的古代政治隶属关系
C.严格的家庭上下等级关系 D.既有家族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5、《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②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大宗和小宗的地位是平等的③犬宗和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④西周宗法制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山东省通常被称为“齐鲁大地”,这渊源于??( )
A.商代曾在山东建都 B.西周分封的齐鲁两国统治中心都在山东省
C.山东省的行政区域与齐鲁两国的封地完全一致D商代曾经在山东省建立齐鲁两个诸侯
9、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来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0、下期史料能够反映出’我国已经建立国家政权的是?????( )
①“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②“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③“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④“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完成: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概括诸侯的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篇三:【鼎尖教案】高中历史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道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内阁产生的背景、作用及实质;内阁、军机处的概念及其作用
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不同
知道中西君主制度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①——,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②——事务;元朝相权过重,朱元璋认为这会妨碍皇权的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③——,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④——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丞相后,政务繁忙,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明太祖时,设①——:作为侍从顾问,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但大学士鲜能参决政事;②——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阁臣取得了③——权;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⑤——机构。其升降⑥——的大小、⑦——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初,①——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却由②——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设③——,挑选翰林院学士人值,参与军机要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它与内阁、④——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为办理⑤——,设军机处,机构简单,钦定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⑥——裁决,军机大臣拟旨成文,由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4.影响:不仅提高了⑦——,而且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情景激疑
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谁呢?——宰相。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之后,宰相的权力也随之
扩大了,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对此,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1.原因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中书省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明初执掌宰相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2.概况
1380年,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的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设立丞相。
3.影响
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达到了新的高度。
典例剖析
【例1】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分理天下为大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是为了: ( )
A缓和君臣矛盾 B.避免权力集中 C、提高工作效率 D.强化君主专制
【变式题1】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要点如下,您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体 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凋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二 内阁的创立
情景激疑
1380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宰相制度正式废除,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一来,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还有谁能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这种情况之下,便产生了内阁。
1.创立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多,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大学士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成员多至五或七人,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至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4)首辅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2.评价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呈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
典例部析
1572年,登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依仗皇太后的宠信侵夺各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纷起来反抗的状况,、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也引起明神宗的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葫。?
(1)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或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有人认为张居正就是宰相,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变式题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知识点三
情景激疑
你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吗?要是看过的话,一定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有所了解。里面提到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但是内阁距离内廷又太远,不方便及时处理军机大事,于是,雍正就在隆宗门设立“军需房”,后来正式改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1.议政王大臣会议
(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继位后,为削弱旗主的权力,又增加参与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2)皇太极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南书房的设立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军机处的设置
(1)概况: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他们,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2)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例3】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 )
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巩固练习
1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皇太极时
2‘明成祖统治时期,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包括??????( )
①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②备皇帝顾问 ③直接统辖六部 ④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 )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④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古代的内阁议政决策制度形成于???( )
A.唐朝时期 B.宋朝时期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5、下列有关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明太祖时B.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C.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D.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6、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极端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 )
A.皇太极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7、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 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军机大臣地位提高,有决策权D.加强了专制皇权
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 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 处理国政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朝初年曾设置左右丞相统管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0、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 书房(后来发展为军机处),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的政策 D.两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日:“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闯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 么不同?
(2)据材料一、二,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