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初中历史冀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初中历史冀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30 07:30:00 | 移动端:初中历史冀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冀人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

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

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 华夏之祖的传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篇二:第1课 历史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课 历史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教学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 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 人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二)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 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设置情景问题导入: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 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 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第2页“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 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

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板书)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 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 作斗争 ,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篇三: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 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节 在实验室观察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

学生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

设计理念

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 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 万年青枝条(带顶芽,

没有侧枝) 马铃薯、甘薯等 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 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方案一

引言: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

展示: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也可以用图片代替)

问题: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

学生:花(月季花)

问题: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

学生: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那植物的其它部分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

展示:狗尾草和蒲公英的根系(也可用其它符合条件的根系代替,也可用图片代

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利用课本上的配图)

活动: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照图2-1,认识根系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判断手中的根系属于何种根系,有什么特点?两种根系有什么区别?

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根系包括的根数目很多,能够发现直根系明

显的主根以及须根系的形态特点)

教师:指出根系是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

(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过渡: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那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呢?

发放:万年青(或杨树)的枝条

活动:同桌两个人合作,对照图2-2,找出枝条上的节、节间、叶和芽等结构,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问到侧枝,暂时不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学生讨论完毕以后,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拿着枝条分别指出所要找出的各部分结构,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有可能分不清节和节间,此时,最好请其他学生给与指正,或者教师在学生描述时加以指导)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用实物)

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陈述理由

讲解:茎上有节,节是茎的特征,节上有叶和芽(时间允许可以补充有关芽的知

识)

思考:侧枝是由哪个结构发育来的?

过渡:茎上有叶,叶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完全叶由叶片、托叶和叶柄三部分构成

活动:对比图2-3中的几种叶与完全叶有何不同?各抒己见这些变态叶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几种虫媒花(例如:月季花)和几种风媒花(例如:狗尾草的花)

问题:这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呢?(可能有的学生会把风媒花误认为是植物的其它部分) 阅读:课本上“小辞典”

活动:根据多媒体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图片以及你生活中见到的实例,填写21

页的表格,同桌写完以后可以讨论、交流意见(教师要控制好时间),然后全班交流意见。

讨论:我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知道下面的问题吗?

1 植物的根系是怎样适应周围的环境的?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2 植物的根系对环境又有何影响呢?

3 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变态茎和变态叶吗?

思考:课本上的“想一想”

总结:参看知识链和实际用

方案二

引入:以植物某种器官两种不同的形态引出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题。

展示:植物的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或挂图)也可以利用课本图2—1

活动: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找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请一名同学在黑板

上画出他对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理解,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注意引导他们从积极的方面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发放:万年青枝条(两人一桌,每桌一支),让学生了解枝条上生有什么结构。

活动: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上指认出万年青的叶、芽、节和节间等结构,并用自己

的语言加以描述。请其他同学对这名同学的活动加以评价。

教师:适时指出节是茎的特点

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

物)

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说明理由。从而加深对“茎上有节”的认识。 教师:讲解完全叶的构成

展示:关于变态叶的图片(多媒体或挂图)或者充分利用课本上图2—3

活动:找到植物的叶子发生的变化,讨论它们为什么发生那样的变化。

教师:适时介绍变态的含义

发放:月季花和狗尾草的花(或者展示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图片)

阅读:课本21页“小辞典”

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把昆虫和风比喻成人类的媒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活动:同桌讨论总结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并填写21页表格。

教师:结合知识链,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概括根、茎、叶和花的特点,引出“大家谈”的内容。

学生:讨论“大家谈”的内容。

教师:结合“实际用”引导学生加深对植物根系作用的认识

引申:怎样保护植物呢?你有哪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信念

课外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或者网络了解植物根、茎、叶和花的其它特点或者类型。

第二节 校园植物调查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实地调查课。“调查”作为一种广义的探究活动,是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一生物学问题进行调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做的就是指导和组织工作。《校园植物调查》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进行植物的调查活动。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自己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植物以及校园植物对环境的不同作用,使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调查的一般方法和调查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教学。

学生分析

(1)有《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具备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特征

的能力,完全能够完成《植物调查记录表》以及给植物归类的任务。

(2)第一次实地调查活动,学生也许会误认为此类课等于玩,所以一定要明确活动的任务性、科学性、严谨性并且强调活动时的纪律性,组织性和安全性。

设计理念

开放式教学:开放的教学空间与时间以及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识别校园常见植物,描述其外部形态、功能以及它们的

生活环境,并学会给植物分类。

3、举例说明植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技能目标:1 、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校园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

2、尝试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3、尝试制定校园绿化方案

4、尝试交流探究结果。

5、尝试调查报告的编写。

情感性目标:1、体验探索自然奥秘,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同热爱校园,热爱植被,热爱大自然的风尚。

3、养成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本节由于内容较多,可安排 2 课时完成。课前先让小组预习,提前制定调查计划(调查目的、调查场所、调查路线、调查小组的人员分工)。第一课时用大约二分钟说明调查注意事项,然后在校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按照课本24页《植物调查记录表》完成调查记录;第二课时,各小组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各小组进行交流、老师、同学给予评价。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预先进行周密考察对学校内植物的种类、

数量、生活环境和用途有清楚的了解。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以小组为单

位按照探究竟1制定)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课本24页探究竟1、2,组成小组,


初中历史冀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01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