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圆明园残简

圆明园残简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30 08:05:23 | 移动端:圆明园残简

篇一:圆明园残简

圆明园残简

王和声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朗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雨果从巴黎圣母院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你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如今我却读不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走近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这儿叫“大水法”,那是老佛爷给它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

个文明的名词。

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向鹿身,溅起层层花浪;左右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周围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

当年,老佛爷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景奇观。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戛尔尼,也在这儿瞻仰过水法奇观。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也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德里娜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湾。

于是英吉利开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者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火3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劫灰。

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

他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它不会声如山洪了,它已喉干嗓哑。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呦,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哟!

不知道应怎样称呼你,一米见方的一尊大石雕。当年你应该嵌砌在那册简牍的哪一个部位?

无论你嵌砌在哪一个章节,无论你组合在哪一个句子,哪怕只是一

个小小的标点,你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完美。

我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过你,我在天坛祈年殿外见过你,还有华表,还有金水桥。你的学名叫汉白玉。

汉白玉,白如雪,洁如玉。一个多么圣洁的名字。一见到你,我记在心里呼喊,你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躺在大地母亲怀里,你仰面朝天,经受着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洗刷,仍然棱角分明。你孤身自守,展示着百年前的愤怒。

有小草与你为伴,绿茵衬托出你的威武不屈的英姿。牵牛花爬进你撕裂的伤口,你就有了生命。你是一种精神,你是历史的铁证,你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身子骨。

我摄下你的身影,我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我把你嵌砌在我这篇简牍里,你是最美的一个标点、一个句子。

我白如雪洁如玉的汉白玉哟,我宁为玉碎的汉白玉!

点评

站在那断壁残垣面前,看着掩映在一人高的野草中的曾经是一幢幢美轮美奂的宫殿的一部分的石柱、石碑,忽然感到美好的一切原来竟是如此地脆弱。集万千人力、天下的财富所建造出来的美丽,竟然会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留下的是无尽的伤痛、怀念和对未来的等待。正像人生命中快乐的光阴,转瞬即逝,再也无法找寻。

篇二:圆明园残简阅读答案

圆明园残简王和声一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朗之吟之,如痴如醉。 她原来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 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圆。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 在梦中看到她??”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前面,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二 这儿叫“大水法”,那是老佛爷给它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个很文明的名词。 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角,溅起层层浪花;左右那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四周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 当年,老佛爷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个奇景。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戛尔尼,也在这几瞻仰过水法奇观。他觉得这个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德丽娜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湾。 于是英吉利开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这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火5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劫灰。 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 它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它不会声如山洪了,它已喉干嗓哑。 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哟,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 三 不知道应怎样称呼你,一米见方的一尊大石雕。当年你应该嵌砌在那册简牍的哪一个部位? 无论你嵌砌在哪一个章节,无论你组合在哪一个句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你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完美。 我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过你,我在天坛祈年殿外见过你,还有华表,还有金水桥。你的学名叫汉白玉。 汉白玉,白如雪,洁如玉。一个多么圣洁的名字。一见到你,我就在心里呼喊,你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你仰面朝天,经受着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洗刷,仍然棱角分明。你孤身自守,展示着百年前的愤怒。 有小草与你为伴,绿菌衬托出你威武不屈的英姿。牵牛花爬进你撕裂的伤口,你就有了生命。你是一种精神,你是历史的铁证,你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身子骨。 我摄下你的身影,我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我把你嵌砌在我这篇简牍里,你是最美的一个标点、一个句子。 我白如雪洁如玉的汉白玉哟,我宁为玉碎的汉白玉! (选自《时文选粹》)训练:1.“我无法标点”在文中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它具体的意思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作者在第一部分引用了雨果的评价,其用意是什么?(1)(2)3.文章突出描写了马戛尔尼的罪恶心理,其作用有哪些?4.作者读圆明园残简读出了一种精神,用原文词句回答这种精神是什么?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几项()A.圆明园虽已是残垣断壁,但它残缺的存在似乎正昭示着一种精神。B.这是一首献给圆明园的挽歌,哀婉而又凄切,文章如泣如诉,痛惜悲哀之情淋漓浓烈而又不绝如缕。C.本文直接猛烈抨击和斥责马戛尔尼,文中的心理描写对西方列强的本质的确是入木三分的揭露。D.本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是多用整句。在第三部分中用得尤多,也较多变化,或对比,或排比。E.开头四句,两两对立,整饬回环,在绵密的长句中,透出一种从容悠长的意味,寄寓着深沉浓郁的思想情感。答案:1.如今的圆明园断垣残壁,我无法看到昔日那个完整的园林。2、(1)指出圆明园是一个浓缩了人类文明精华的奇迹。(2)为下文揭露侵略者的罪恶,昭示圆明园精神埋下伏笔。3.让读者形

象地认识到圆明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让读者窥见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4.威武不屈5.C 文章没有直接抨击,D,“或对比”应为“或对偶”。

篇三:《时文选粹》第一辑_第五篇(历史残简)

目录

1.圆明园残简

2.沉重的漂流

3.中断的琴声

4.月光如泪

5.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6.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7.猎豹夕阳

8.鹤群翔空

9.雨声

10. 瓦屋听雨

11. 树的情思

12. 小河殇

圆明园残简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带断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有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这儿叫“大水法”,那是老佛爷给它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个很文明的名词。

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左右那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四周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许里。

当年,老佛爷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个奇景。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戛尔尼,也在这儿瞻仰过大水法奇观。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德丽娜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湾。

于是英吉利开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这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烧三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劫灰。

如今的大水法,孤寂在一片苇丛之中。

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

它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它不会声如山洪了,它已喉干嗓哑。

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哟,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

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你,一米见方的一尊大石雕。当年你应该嵌砌在那册简牍的哪一个部位?

无论你嵌砌在哪一个章节,无论你组合在哪一个句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你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完美。

我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过你,我在天坛祈年殿外见过你,还有华表,还有金水桥。你的学名叫一一—汉白玉。

汉白玉,白如雪,洁如玉,一个多么圣洁的名字。一见到你,我就在心里呼喊,你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你仰面朝天,经受着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洗刷,仍然棱角分明。你孤身自守,展示着百年前的愤怒。

有小草与你为伴,绿茵衬托出你威武不屈的英姿,牵牛花爬进你撕裂的伤口,你就有了生命。你是一种精神,你是历史的铁证,你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身子骨。

我摄下你的身影,我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我把你嵌在我这篇简牍里,你是最美的一个标点,一个句子。

我白如雪洁如玉的汉白玉哟,我宁为玉碎的汉白玉!

沉重的漂流

①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见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 ②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③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漂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

④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⑤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更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⑥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⑦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决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然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⑧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⑨然而,要论诗,只有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诗征服自然

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

⑩长江水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四波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打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震响天际,缭绕不息??

中断的琴声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於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麼?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 「这把戴维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又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慧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过的音乐大师都对她赞誉有加。杜普蕾的音乐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充满内涵,而且还会激发出同台演出者的潜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从杜普蕾退出舞台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过,因为「再也无法感受到那种超乎寻常的舞台魔力,自己也无法奏出与当时一样充满活力的音乐。

月光如泪

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仿佛一缕月光流进我的心田,一淙苦涩的泪水在荡漾。 《二泉映月》象征了阿炳一生的命运---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宛如夜之皓月般的乐曲;这是用泪水拉出的心曲,是对自己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听着这样的音乐,我的心灵无法不随之颤抖。

阿炳双目失明后,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他开始走上了那条上街卖艺、乞讨为生的末路。他融入了中国普通百姓里命运最悲惨的那一类人的行列。乞丐常年不变的身份标志是:破衣烂鞋、骨瘦嶙峋、发黑的手。然而阿炳每天外出,虽然衣服破旧不堪,但都经过缝补、洗干净了。他的手总要比别的乞丐干净。

阿默默地放弃了一部分生命的嘈杂和欲念,在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他给人以这样一种心情宁静坦然的感觉。永恒的黑夜渐渐给予他一种新鲜而奇异的力量。他倚赖于这种清醒而孤寂的力量,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一年一年地持续着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杜鹃泣血般的吟唱。他行走在他那风雨飘摇的人生途中,他承受了一切人所可能承受的最离奇非凡的痛苦,这痛苦凝聚起来,最终成为他内心或灵魂世界里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境界,而在这一超常境界里,死亡慢慢地成了他手指间的一段和弦,一段纯美之极的歌声,那歌声直插云霄,萦绕在虚幻的九天这上。他拉得最多的乐曲是《二泉映月》,他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

阿炳把自己的生命锤炼成了树阴下或广袤的荒漠中的一潭深水。夜晚的月光下,远看,黑乎乎的一片,无声无息;近看,或者在白天里走近,却是一汪泛动着无数微风和涟漪的澄澈明净的清泉……汩汩的清泉源自大地的深处,源自自然且深沉的怀抱。

有关阿炳的生平是令人叹惋的,在他眼睛瞎掉后,命运为其酿造了一杯神话的苦酒,他笑中带泪的浅酌着;生活残忍地溶解着无尽的辛酸,他沉默着不去诉说,只是借着二胡,一点点抚慰他灼伤的记忆。一曲《二泉映月》,何止是映着月光的泉水,更是从一颗孤独寂寞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凝聚了他一生复杂的情感,浓缩了他坎坷不幸的经历,更诠释了他悲凉凄苦的命运。

十字街头,月光如泪,唯有那些流动的音符,陪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历尽了人间悲苦沧桑,体味了生命中火与冰的悬殊,他已经完全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只为那持续着他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吟唱。

单纯凄美的声音,舒缓悠扬的旋律,淡淡的伤感在这个凄冷的夜缓缓游走着,漫过空气,漫过呼吸,漫过我的知觉和记忆。弦音停了,一片寂然。阿炳一袭黑衫,阖着双眼,一张疲惫的脸,一颗破碎的心,提着他的二胡,拖着斜长的背影,孤独的走着……

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萧伯纳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当你想独自静一会儿时,你就怕听他的音乐。”真乃精辟之语。对音乐的认同,原本带着感性色彩。当一个人静静处守,寻求音乐慰藉的心情,就像碌碌于尘世的教徒,终得暇跨入穹顶下的殿堂,沐浴宁静。萧翁独自衔着烟斗踱步于书房时,听什么音乐,无从得知。我一人独处时,常喜欢听那首大提琴独奏的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早先曾痴迷于老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反复一遍遍聆听。也许是旋律优美浅显,适于入门,应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之说。随着选听曲目的开阔,对老柴的音乐渐乏冲动,唯这个短不到10分钟的迷人乐章,常是我清醒时,自甘湮没的一片梦境。

有一段美丽的文字,为这首乐曲添上了一笔雾里看花般的朦胧色彩:1869年夏,柴可夫斯基只身来到风景宜人的乌克兰乡村妹妹家渡假。静谧的白昼,每当他静坐房中时,总听见不远处有个泥瓦工独自在哼唱一支乌克兰民歌。那美丽的旋律使柴可夫斯基惊叹不已,深深印入他脑中。他原想将这个主题写成一段钢琴二重奏。两年后,当他着手写《D大调弦乐四重奏》时,这段旋律却像轻柔的水波,止不住的悄然流泻于笔端,化作了第二乐章的主题《如歌的行板》。

在弦乐四重奏里,柴可夫斯基也将这段优美的旋律托付给大提琴这重要角色来咏唱。可当第一次听见以色列籍俄国大提琴家麦斯基的独奏CD时,顿有一种错位感,觉得原版的弦乐四重奏反更应是改编曲。有些曲子,只能由一种特定的乐器来演奏,像圣桑的《天鹅》、舒曼的《梦幻曲》一般,天生就属于大提琴,钢琴奏来固然动听,但骨子里已走了味。

肖斯塔科维奇说:“柴可夫斯基在获得慰藉的诱惑前让了步,这是他懦弱的表现”。故不论此语准确与否,但柴可夫斯基温柔痛苦的个性以及他曲调的天赋,却注定了其一生将与大提琴这最富咏唱性的乐器结下不解之缘。其实何止是《如歌的行板》,他作品中许多动人的旋律,用大提琴来表现,都极其感人。俄国的大提琴家,像卡尔.戴维多夫等细腻精致的演

奏技巧,更将柴氏的作品,升华至一新的高度。艺术家对柴氏为大提琴所作的贡献难以言表,已故的波兰大提琴家韦茨波罗维奇,甚至冒着被传染霍乱的危险,俯身向柴可夫斯基的遗体深深吻别。

那支朴素的旋律,就像空碧悠悠的蓝天下,弥漫在空气里一支恬淡的牧歌。大提琴缓缓低沉的咏唱,似剖露于自然下,灵魂深处发出的叹息,美丽得让人想掉眼泪,难怪托尔斯泰都被它惹哭了。

是的,个性是音乐的灵魂。贝多芬式的命运博击固然英勇,然人之追求,却也未必都得以勃勃高昂的进取姿态来呈现,这是柴可夫斯基音乐给我的启示。

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苏牧羊

①不懂音乐,故我一般也不为此走火入魔,但有一个歌手的歌,我却会把音响开得大大的,一连几个小时地听下去,且听得眼角湿润,如痴如醉。“醉”得不仅买了他的磁带,而且还“多余”地去买了相同的CD盘,以至被人揶揄:“如果出他的VCD、DVD,你仍会为商家做出一份贡献的吧?”确实,这还真不是虚言。眼下写这篇小文时,耳旁正飘荡着他那独特的声音——“你,是一面旗帜”。

②这个歌手,就是刘欢。

③我也曾分析过导致自己“失常”的原因。从音乐角度讲,他的音色并非已是至善至美,就说音域宽度吧,并没有“波澜壮阔”到帕瓦罗蒂、多明戈的地步。从文化角度来说,我对他所属的大类——通俗音乐,更是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可这“失常”又是为什么?我反复问自己。 ④在再一次“如痴如醉”之后,我突然醒悟:这是因为在刘欢的歌声中,有一种生命的悲怆感。换句话说,我是为了这种悲怆所陶醉。

⑤生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憾、缺陷、失败、打击……做学生,就有“马失前蹄”考砸了的时候;做工人,就有别人还在上班自己却被“判”下岗的时候;做科技人员,就有他人的研究成果超于自己的尴尬之时。如果宽泛地定义这一切,这就是我们所最忌讳的“悲”——悲哀、悲伤、悲苦、悲痛。

⑥人们一般都不喜欢悲,否则那么多的喜悦怎么会被千万人所期望。但是,悲怆和悲哀、悲伤、悲苦、悲痛等不同,悲怆中隐含着一种力量。如尼采之语:“悲剧快感是强大的生命力敢于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一种胜利感”,而且,“一个人能否对人生持审美的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结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力的强弱盛衰”。因此,我们不妨学会将悲哀、悲伤、悲痛转化为悲怆。

⑦悲怆,是正视“悲”的现实,又不被“悲”所压倒;悲怆,是在经历“悲”之后不放弃努力和奋争;悲怆,是体验自我的渺小脆弱又勇敢地超越自我。可以说,当你学会将悲哀、悲伤、悲苦、悲痛转化为悲怆时,你就会发现,悲中有喜,悲中有美。

⑧盖因此,我陶醉于刘欢的歌。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生命的低吟浅唱,在引吭高歌,在一抒胸臆,而且更因为,在他带有悲怆感的歌声中有一种壮美的余音在我耳旁不散。所以,他的歌声会感染我,感动我,甚至能——激励我。

猎豹夕阳作者路遥

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风雪的夜里。我不会抱怨这种天气,因为我是个优秀的登山探险者,我必须在这种天气下工作。我的帐篷扎在海拔三千多米处雪峰的腰上。冷极了。它从帐篷外面进来,一对冷傲的眼藐视着我。我惊呆了:它是一只多么优秀的猎豹!棱角分明的头颅、光洁柔软的皮毛、强壮发达的肌肉、稍稍卷曲的鞭尾,这些使它混身上下透出一股逼人的精气和孤独。天啊,在它身上也许集中了猎豹家族所有的优点!可,它是怎么到这来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它到这来呢?这个原因竟能使它暂时抛开对异类的藐视而同我呆在一个帐篷里!我由衷地对它产生了敬畏,也很想知道关于它的一切。我拨了拨火盆,炭火很旺地燃


圆明园残简》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04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