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1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 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 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 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 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 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312 ÷ 6 = 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 系。 ⒊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 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 =
⑵把1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
“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4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 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游戏。 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 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 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 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观察物体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篇二:《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1.看图填空列式。
(1)
把( )个苹果,平均放在( )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
(2)
( )个 ,每( )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里面有
()个( )。
( )÷( )=( )
(3)
15个 ,每( )个1份,分成( )份,( )里面有( )个( )。
( )÷()=()
2.看图列出算式,再计算。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除法算式。
(1)10除以2等于5。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5,商是3。
(3)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4)把1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8。
(5)24里面有几个6?
4、猫妈妈有10条鱼,每个宝宝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宝宝?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几个( )。 算式:( )÷()=()
5、合唱队有32人,每行站8人,可以站几行?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几个( )。 算式:( )÷()=()
6、(1)一年二班有18人参加跳绳比赛,平均分成2组,每组几人?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算式:( )÷()=()
(2)一年二班有18人参加跳绳比赛,每组9人,可以分成几组?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7、(1)有27本故事书,平均分给3个组,每组分多少本?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算式:( )÷()=()
(2)有27本故事书,每组分9本,可以分给几个组?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8、小红要写40个大字,每天写8个,需要写几天?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9、(1)每辆车上有2只小动物,3辆车上共有几只小动物? 要求共有几只小动物,就是求()是多少? 算式:( )×()=()
(2)6只小动物坐3辆车,平均每辆车上有几只小动物?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算式:( )÷()=()
(3)6只小动物,每2只小动物坐一辆车,需要几辆车?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10、
要求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就是求()是多少? 算式:( )×()=()
(2)20条金鱼,每5条养一缸,可以养几缸?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
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3)20条金鱼养在4个鱼缸里,平均每个鱼缸里养几条?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算式:( )÷()=()
11、
(1)每束有5朵花,有4束,一共有多少朵花?
要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就是求()是多少? 算式:( )×()=()
(2)有20朵花,每5朵捆成一束,能捆几束?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3)有20朵花,要捆成4束,平均每束几朵花,?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算式:( )÷()=()
12、
(1)5个同学一组,有4组,共有多少个同学?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就是求()是多少?
算式:( )×()=()
(2)共有20个同学,每5个同学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3)共有20个同学,平均分成4组,每几个同学一组,?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算式:( )÷()=()
13、
(1)有4瓶花,每瓶放6枝,共有多少枝?
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求()是多少?
算式:( )×()=()
(2)有24枝花,平均放在4瓶里,每瓶放几枝?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算式:( )÷()=()
(3)有24枝花,每6枝放一瓶,可以放几瓶?
这道题属于除法中的( ),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里面有()个( )。 算式:( )÷()=()
14、
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课本第18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 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那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
生:竹笋或竹子……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大熊猫幻灯片)
生:……好可爱…..
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贝贝,今天,贝贝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它非常高兴,于是一大早贝贝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可就在这时,它遇到了两个难题,第1个难题是它怎样分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 提出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它的第2个难题是什么?(出示分竹笋的图片),跟据这幅图,谁能找出它的条件和问题?
生: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板书)
3、 唤起原知
师:同学们每个人手中都有12根小棒对不对?(对)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棒按照题意分一分,开始行动,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活动)
师: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 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贝贝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直接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板书:除法)生齐读两遍。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我会写
师:那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 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该怎么写呢?首先,我们看分的竹笋的总数是多少?
生:12
师:那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结果是每盘放几个? 生:每盘放3个
师:最后就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12÷4=3)
(3)我会读
它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2遍)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导入:总数÷份数=每份的数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放几个?
小组合作要求:
1、 把题默读2遍
2、 用你手中的苹果图片分一分,摆一摆。
3、 独立解答写出算式
4、 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算式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找小组上台展示)
三、 挑战园地
第一关:魔法卡片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
第三关:小帮手
四、 课堂小结
五、 课堂检测
填一填
1、15÷5=( ),读作:(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写成除法算式是(
3、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 )法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