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红茶的种类有那些
红茶的种类有哪些
我国红茶的种类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苏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吴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具体红茶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祁门工夫:红茶的种类中祁门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常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5%左右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
2、滇红工夫:红茶的种类中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是我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而称着于世。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系举世欢迎的工夫红茶。
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红工夫茸毫显露为其品质特点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黄、菊黄、金黄等类。风庆、云县、昌宁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黄,勐海、双扛、临沧、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黄。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一般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唯秋茶多呈金黄色。
滇红工夫内质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茶区的云县、凤庆、昌宁为好,尤其是云县部分地区所产的工夫茶,香气高长,且带有花香。滇南茶区工夫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滇西茶区工夫茶滋味醇厚,刺激性稍弱,但回味鲜爽。
3、闽红工夫:红茶的种类中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4、政和工夫: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红茶的种类中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特别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百年的政和工夫,一经问世,即享盛名。19世纪中叶,产量达万余担。后因战事摧残,茶园荒芜,至1949年年产仅900余担。嗣后,着力恢复传统品质风格,产量质量均有回升。60年代后,因改制绿茶,仅保持少量生产,年产约800担。
5、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安、柘荣、寿宁、周 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泽鲜亮,条形秀丽。
6、白琳工夫:红茶的种类中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 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 芽毫雪白晶莹。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广收白琳、翠郊、蹯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集中白琳加工, 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纪初,福鼎“合茂智”茶号, 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
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取名为“桔 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红茶的种类中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当地种植的小叶群 体种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 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世界上红茶的种类有很多,产地也很广,除我国以外,印度、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
更多
1
篇二:茶的分类及品种
中国六种基本茶、
第一节 茶叶的起源与原产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根据植物学分类的,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个种。发源时间大约在100万年以前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一带。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
第二节 饮茶的起源与发展
1.生吃药用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茶树的鲜叶最初被发现具有解毒作用,人们将用作疗疾之用。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2.熟吃当菜在《尔雅》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
把茶叶当菜吃,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3.烹煮饮用
最古老最原始的饮茶方法称为“焙茶”。至今云南南部产茶区的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饮用“焙茶”的习惯。如佤族的“烧茶”;傣族的“竹筒茶”。
4.冲泡饮用
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有烹煮改为冲泡。这是茶叶史上的两个飞跃----“龙团凤饼”和“六大茶类”。
第三节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字在8世纪初,或者是在7世纪末,才被用来专指茶树及叶子加工成的饮料。 我国古代没有“茶”字而只有“荼”字,最早出现于《诗经》和《尔雅》等书,指的是苦味的植物叶子。
唐代陆羽《茶经》列举了五种茶字形音:“茶(cha)”、“槚(jia)”、“蔎(sha)” 、“茗(ming)”、“荈cha”。
到现在,世界各地茶的读音都源自中国。英语中的“茶”字来自厦门方言;受闽南方言影响的有德语thee、英语tea、法语the、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te、拉丁语thea等;粤方言或北方方言中“茶”字读作cha,茶读音源于粤方言或北方方言的语种有:日语cha、朝鲜语sa、俄语chai、印度语chaya。
第四节 茶叶制作的发展
1.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将采来的鲜叶先做成饼后晒干或烘干,只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2.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 唐宋时期,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苑,制作的就是蒸青饼茶。宋代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
3.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生产过程中,逐渐采取了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出现了蒸青散茶。到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4.从蒸青到炒青
使用蒸青方法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所以就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5.从绿茶到其他茶类
人们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6.从素茶到花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等9种。
- 中国茶的基本种类
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造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
绿茶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绿茶着重杀青,黄茶着重闷黄,白茶着重萎凋,青茶着重做青,黑茶着重渥堆,红茶着重发酵。这六大类茶称为基本茶类。
l、绿茶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类,是我国产区最广、产量最大、品质最佳的一种茶类,产量占我国茶叶总量的70%左右。绿茶的主要特色是绿叶、绿汤。按制造工艺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炒青绿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用炒干而得名。炒青茶又分三类:①长炒青,产品形状似眉毛,又称眉茶;②圆炒青,外形呈颗粒状,形圆如珠又称珠茶;③扁炒青,外形扁平,又称扁形茶。炒青茶以浙江、安徽、江西数量较多,品质最佳。
二是烘青绿茶:如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烘青茶主要产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三省。除了高档的嫩烘青绿茶供直接饮用外,大部分用于制各种花茶的原料。
三是晒青绿茶: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西、湖北和陕西等地。是压制紧压茶的原料。
四是蒸青绿茶:用蒸汽杀青的绿茶,主要产于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绿茶的外形有十多种,如扁平形、剑形、松针形、方形、雀嘴形、螺形、圆柱形、钩形、卷曲形等。
绿茶类: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云雾毛尖;曾侯银剑;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
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
2、黄茶:
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是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其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温州黄汤、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等。黄茶产于我国的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黄茶形状有单芽形、扁形、雀舌形、兰花形和环形。
黄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3、红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又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红茶是我国较大类茶。出口量占我国茶叶出口量的50%,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品种有祁红、滇红、闽红、川红等,国际上将红茶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规格。
红茶加工过程中,鲜叶的化学成份变化较大,特别是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份。香气成份由50多种增至300多种。红茶主要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红茶类:祁门工夫;湖红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工夫红茶;宁红工夫;宜红工夫;越红工夫;川红工夫;政和工夫;闽红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
4、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是红、绿茶加工技术的结合,是半发酵茶类的总称,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又称为“美容茶”和“保健茶”。其代表品种有武夷岩茶、凤凰水仙、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青茶主要产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乌龙茶类:武夷岩茶;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铁观音;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种;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
5、白茶:白茶属于不发酵茶类。采自大自茶树的品种叫“大白”,采自菜茶茶树的称为“小白”,采自水仙茶树的称为“水仙白”。其代表品种有单芽形“白毫银针”、兰花形“白牡丹”。白茶主要产在我国福建省。
白茶类: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
6、黑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压制成砖茶、饼茶、沱茶等紧压茶。其代表品种有普洱茶、六堡茶等。是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饮料,主要产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黑茶类: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
二、六种茶的品质特征
中国茶的基本品种有六大类:即绿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黄茶、白茶和黑茶。他们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三、其他茶类
再加工茶(补充)
1、紧压茶。是各种散毛茶经过加工成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制成的茶饼、茶砖、茶团等均称为紧压茶。紧压茶共同的特点:汤色深咖啡色或暗色,茶味呈现一般陈年旧香。紧压茶原料以黑茶、绿茶、红茶、乌龙茶为主。
紧压茶类: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湘尖茶;青砖茶;康砖;金尖;方包茶;六堡茶;圆茶;饼茶。
部分紧压茶所用原料、产地及名称、类型、 产地。 紧压茶:
黑茶为原料 , 云南紧茶、饼茶、普洱沱茶、方茶、泡茶、七子饼茶 。 湖南茯砖、黑砖、湘尖、花砖 。 四川康砖、金尖、方包茶 。 湖 北 老青砖 。 广 西 六堡茶
绿茶为原料 四 川 沱茶 、 云南 竹筒茶 、 广西 粑粑茶
乌龙茶为原料 福 建 水仙饼茶
红茶为原料 湖 北 米砖
花茶。是用茶叶和香花进行混合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花茶的品质,既具有鲜花馥郁鲜灵的芳香,又具有茶叶原有的醇厚滋味。花茶的原茶以绿茶数量最多,少数也用红茶和乌龙茶,绿花茶中以烘青绿茶最好。花茶因所用的香花不同而分为茉莉花茶、白兰花茶、桂花花茶、玫瑰花茶、米兰花茶、金银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等等。各种花茶各具特色,较好的上品茶都具有香气鲜灵,浓郁、纯正,滋味浓醇鲜爽,汤色清亮艳丽等特点。
中国的名茶与名山
一、名山出名茶
名茶与名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名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名山的温度、湿度、土壤、降雨量都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名山多数都是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一般没有污染,因此,人们常说:“名山出名茶”、“高山云雾孕好茶”。明代许纾《茶疏》中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涉及19个省(市区),主要产区有四个,即华南、西南、江南、江北等产区。名茶主要产在江、浙、皖、豫、云、贵、川、闽、鄂等地。多数名茶产在名山地区。如全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产在大别山区、西湖龙井产在杭州顾渚山、碧螺春产在苏州洞庭的东山和西山、黄山毛峰产在安徽黄山等等。
我国名茶有六大类数十种,例如:绿茶类有信阳毛尖、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黄茶类有君山银针,青茶类有武夷岩茶、铁观音等。白茶类有白毫银针,红茶类有祁红、滇红等,黑茶类有普洱茶等。
二、全国十大名茶与名山
1、河南信阳毛尖茶
信阳毛尖茶区主要分布在信阳西、南部崇山峻岭之中,以“五云两潭”(车云山、天云山、
篇三:福建茶叶品种
福建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叶品质优良,种类繁多,六大茶叶类别除黑茶、黄茶外,乌龙茶、白茶、红茶、绿茶都囊括在内。乌龙茶集中在泉州和武夷山地区,漳州的八仙茶和南平的建瓯龙须茶也属乌龙茶系,而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山岩茶是最出名的乌龙茶种类。红茶主要包括南平的正山小种、政和功夫及宁德的坦洋功夫和白琳功夫红茶。白茶主要集中在宁德市,种类有白牡丹、雪芽、白毫银针等。绿茶类最出名的属福州的茉莉花茶,也包括龙岩的斜背绿茶。
福建乌龙茶
其中乌龙茶是福建茶叶的主打产品,福建乌龙茶有南北之分——闽南乌龙和闽北乌龙,闽南乌龙茶包括安溪铁观音、黄金贵、本山、大叶乌龙、毛蟹;永春佛手、平和白芽奇兰等闽南地区乌龙茶,其中安溪铁观音是闽南乌龙茶的代表,铁观音原产于安溪西坪镇,素有“茶王”之称。由于安溪气候温暖,雨量充足且多山,所以茶树生长茂盛,品种繁多,冠盖全国,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铁观音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秋茶最佳。品质优良的铁观音具有独特的品味,香甜浓郁,有特殊的“观音韵”,冲泡7次仍有余香,有“美如观音重于铁”的说法。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品目繁多,主要有大红袍、肉桂、不知春、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大红袍”产于武夷山九龙窠。相传康熙皇帝巡视江南之际,因患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诸多良医献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后来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康熙皇帝饮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当康熙得知这种功效神奇的茶,当即脱下红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示谢意,“大红袍”因此而得名。香高味醇、形色独特的武夷岩茶,具有特殊的“岩韵”。它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是福建省主要出口商品茶,更是中外游人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福建红茶
福建红茶代表是南平的正山小种和闽红工夫红茶。 正山小种,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18世纪后期,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地区。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现在产地仍以桐木为中心,另崇安、建阳、光泽三县交界处的高地茶园均有生产。产区四周群山环抱,山高谷深,气候寒冷,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85%,雾日多达100天以上,日照较短,霜期较长,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持嫩性高。由于生长在武夷高山气候里,滋味甘醇,具有天然的桂圆味及特有的松烟香,保健功效也是闻名遐迩的。正山小种早在17世纪初就远销欧洲,并大受欢迎,曾经被当时的英格兰皇家选为皇家红茶,并因此成为文明天下的“下午茶”。
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举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为福建省三大(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为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东省品种特色的条型茶。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
制茶工艺及品质:茶叶初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君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成品
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为闽北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一。产地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政和工夫。19世纪中叶为政和工夫兴盛之期,年产量上万担,后逐渐衰退,几乎绝迹。建国后恢复生产,但产量较少。
政和县内山岭重叠,雨量充沛,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旧地,土层肥沃,茶树生长繁茂。政和工夫选用政和大白茶和小叶种两个树种。以大白茶树鲜叶制成之大茶,毫多味浓,为闽北工夫之上品。以小叶种制成之小茶,香气高似祈红。
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适当拼以小茶。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鲜亮,条形秀丽。
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晶莹。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广收白琳、翠郊、蹯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纪初,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取名为“桔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当地种植的小叶群体种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福建白茶全国闻名,目前产区主要在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其中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极品,白毫银针,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三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白毫银针芽头肥壮,遍坡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福建绿茶
福建绿茶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宁德、福州、泉州和龙岩地区,品种包括石亭绿、七境堂绿茶、天山绿茶、云峰毛峰、大仙峰毫茶、云峰螺毫、顶峰毫、金绒凤眼、斜背茶、梅兰春、雪山毛尖、莲峰大毫、莲花银丝、莲心茶、雪峰白毛猴、鼓山白云、福云曲毫、福宁元宵绿等
石亭绿 亦称“石亭茶”。产于福建南安丰州九日山与莲花峰一带的炒青绿茶。最初为僧人所栽制。莲花峰有晋代太元丙子年(376年)的“莲花茶襟”石刻,为福建最早有关茶的石刻,产茶有1600余年的历史,因莲花峰的石亭(亦名石老亭)而得名。鲜叶原料为一芽二叶。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紧结重实,银灰带绿,汤水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称为“三绿”。味醇爽,香浓郁,随采制季节不同而产生类似兰花、绿豆与杏仁气味的不同香气,称“三香”。外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
七境堂绿茶 产于福建罗源西部七个自然村的条形炒青绿茶。每村称为一“境”,每个境包括一些小村落,七个境共建有泰山庙称“七境堂”,故名。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揉捻、烘干制成。条索油绿稍灰,香高味醇,具有自然花香。主销国内各城市。
天山绿茶 产于福建宁德西乡中天山一带的烘青绿茶。《宁德县志》:天山绿茶在宋代为团饼茶,元明产制茶饼供礼品和祭祀之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产“芽茶”列为贡品。明清以后制炒青绿茶为主。后为适应花茶生产需要改制烘青绿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杀青、揉捻、烘干而制成。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色著称,为窨制花茶的优良原料。大部分集中宁德窨制花茶后运销海外。
云峰毛峰亦称“云峰清明”。产于福建永安的烘青绿茶。1978年研制。选用惊蛰至清明间芽多毫福云品系品种茶树与早芽高香黄旦品种茶树,采摘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经摊晾、高温快速杀青、轻压保毫揉捻、薄摊烘干制成。按采制时期拼配为一至三级。条索紧直、色泽翠绿、富含白毫;汤色清澈嫩绿,香气幽雅,味鲜醇,叶底嫩黄。主销江苏、上海一带。
大仙峰毫茶主产于福建大田屏山乡大仙峰山区的条形烘青绿茶。采摘细嫩芽叶,经晾青、杀青、散热、整形、初烘、摊凉、复火制成。条索细紧,银毫披露,香高味鲜醇。主
销福州等城市。
云峰螺毫 产于福建永安云峰茶场的半烘炒绿茶。因外形卷曲,毫锋显露而得名。采制工艺仿“洞庭碧螺春”,以清明前福云系、福鼎大毫等早芽、毫显的良种茶树分批、及时嫩采,分级摊晾拣剔后,经高温杀青、清风、揉捻、整形提毫、文火烘干制成。分极品、优质、一级。芽叶肥嫩、均匀,外形紧结卷曲,茸毛密披,汤色清澈嫩绿,香气幽雅,味甘醇,叶底匀亮,完整。主销江苏、上海一带。
顶峰毫 产于福州恩顶茶场的炒青绿茶。研制于1990年。鲜叶原料采自无性福云七号、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良种茶树。3月中旬采一芽一叶初展,经萎凋、摊晾、高温杀青、做形、低温慢烘制成。肥壮挺直,毫锋显露,香高,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亮。主销江、浙、皖、沪、以及京津一带。
金绒凤眼 主产福建福鼎的扁芽形炒青绿茶。采摘芽头肥壮的芽叶,经萎凋、杀青、摊凉、翻炒定形、烘干制成。分特级、一级和二级。自然开展似瓜子,密披茸毛,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明亮,香高味醇。主销福州、北京、东北及香港地区。
斜背茶 产于福建龙岩江山乡斜背、背洋、梅溪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高地的条形炒青绿茶。茶树多为大叶型有性群体。经杀青、揉捻、初炒、摊凉、复炒、过捞(筛)、摊凉、再复炒、再过筛、足火制成。分特级、一至六级。灰绿带黄,汤色黄绿,叶底嫩绿黄亮,香高略带艾香,味醇厚,生津回甘似鲜橄榄。内销福建龙岩、厦门、广东大埔、潮州,外销新加坡。
梅兰春 产于福州恩顶茶场的扁形炒青绿茶。研制于1991年。因以梅占和奇兰良种为鲜叶原料,故名。4月初开采,取一芽一叶,经萎凋、高温杀青、低温慢烘制成。扁平挺直,色泽润绿,含特殊品种香,味浓醇耐泡。主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上海一带。
雪山毛尖 产于福建大田大仙峰一带的烘青绿茶。1989年研制。用早春芽毫多的福云品系茶树嫩梢,经摊晾、杀青、揉捻、整形、烘干、拣剔制成。毫显匀秀,香高味醇,叶底匀亮。主销江苏、上海一带。
莲峰大毫 产于福州北郊莲花峰下的烘青绿茶。红旗茶场研制。选用毫多、芽壮的福鼎大毫茶良种,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晾、萎凋、杀青、烘干制成。嫩绿油润,颗颗成朵,白毫显露,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主销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一带。
莲花银丝 产于福建清流的烘青绿茶。1991年研制。选用谷雨前福云品系系肥壮芽头,经电锅杀青、手工搓揉、理条整形、文火足干等工序手工精细加工而成。条紧直锋锐,茸毛密披,汤味鲜爽,叶底匀明。主销江苏各地。
莲心茶 亦称“绿茶莲心”。产于福建福鼎、霞浦等地条形烘青绿茶。采摘大白茶品种一芽二叶,经轻萎凋、杀青、毛火、摊凉、堆积、足火焙干制成。细紧纤秀,锋苗显露,绿中带黄,似莲子芯,香气清幽含绿豆香。销国内各城市。
雪峰白毛猴 产于福州雪峰寺附近海拔800米高山上的弯曲形炒青绿茶。因身披白色茸毛,状若白毛猴故名。研制于90年代。3月上旬至下旬采摘福云六号、福鼎大毫茶第一叶初展嫩梢,经轻度萎凋、摊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初干、再整形、烘炒复干、拣剔制成。肥壮弯曲,披白茸毛,色银绿隐翠,汤清碧绿,香高清幽,味醇爽回甘,叶底柔嫩匀绿。主销北京、南京、上海、苏州、无锡、上海、合肥、北京等城市。
鼓山白云 产于福州恩顶茶场、鼓山、鼓岭带的条形半烘炒绿茶。因成品富含白毫而得名。采摘福云六号良种的一芽一叶初展,经轻度萎凋、高温杀青、造形、低温慢焙制成。条索圆直饱满,毫显露,色翠绿,香清高,味鲜爽。主销苏、浙、皖、沪一带。
福云曲毫 产于福建福安的卷曲形半烘炒绿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所研制。春分前后采摘福云七号无性系良种的一芽一叶初展嫩梢,经杀青、揉捻、毛火、整形(滚炒或布包揉)、摊凉、足火制成。紧结卷曲,茸毫显露,汤色黄绿,味鲜爽甘醇,具浓郁的板栗香,叶底嫩黄明亮。主角江苏、上海、山东、北京等地。
福宁元宵绿 主产福建霞浦崇儒乡一带的条形烘炒绿茶。以霞浦明代为福宁县而名茶。研制于1991年。元宵节前采摘早芽型品种“春分茶”的绿嫩芽叶,经杀青、揉捻、初烘、炒揉做形、摊凉、复火、拣剔包装制成。条索细秀卷曲,银绿隐翠,香高味醇,向以香味纯厚著称。上市早,畅销于各大城市。
福建花茶
福建花茶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茶叶爱好者喜欢,其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宁德、福州及其周边地区。福建花茶主要包括茉莉花茶、雀舌毫、荣莉银毫、春风等。其中以茉莉花茶最为知名。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花茶属于再加工类茶,而茉莉花茶又是众多花茶品种中的名品。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茉莉花茶使用的茶叶称茶坯,一般以绿茶为多,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
福建茉莉花茶
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它选用优质的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福建茉莉花茶的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在福建茉莉花茶中,最为高档的要数茉莉大白毫,它采用多茸毛的茶树品种作为原料,使成品茶白毛覆盖。茉莉大白毫的制作工艺特别精细,生产出的成品外形毫多芽壮,色泽嫩黄,香气鲜浓,纯正持久,滋味醇厚爽口,是茉莉花茶中的精品。
龙团珠茉莉花茶
龙团珠茉莉花茶产于福建福州。是福州茉莉花茶中的传统地方名牌产品。品质特点:外形圆紧重实、匀整;内质香气鲜浓,滋味醇厚,汤色黄亮,叶底有肥厚。
政和茉莉银针
政和茉莉银针茉莉花茶。产于福建政和茶厂。主销北京、天津等地。其品质特点:外形芽条肥壮,满披茸毛,形似银针,色泽油润;内质汤色清澈明亮,花香芬芳、浓郁,冲泡3~4次花香犹存,滋味鲜浓醇爽回甘,叶底肥厚匀嫩,根根如针。
福建茶叶正在一步步探索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乌龙茶,绿茶、红茶的日益闻名是福建省一张神奇的名片,尤其是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在走出本省,闻声海外的今天,已成为福建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