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蜜蜂生产蜂王怎样培育

蜜蜂生产蜂王怎样培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08 13:04:58 | 移动端:蜜蜂生产蜂王怎样培育

篇一:蜜蜂繁殖育种

作者:不详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7-3 17:20:22 发布人:

admin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蜂群中的蜂王,虽然不外出采蜜,也不分泌蜂蜡构筑巢脾,但是它的产卵多少,对蜂群的发展和蜂蜜产量有着直接影响。在一群蜜蜂中,如果有一个优良的蜂王,正常年份的产蜜量可达40~50千克,能新分蜂群1~3箱。因此,饲养蜜蜂,一定要选择优良的蜂王。

一要年轻。蜂王在蜂群中,一般虽可生活4~5年,但2年后,产卵能力就会逐渐减弱。所以,选择蜂王要选年轻的,以1~2岁的为好。

二要身长。蜂王的身子长,卵巢管就长,产卵也就会多。一般应选择体长在25毫米左右的优良蜂王,体长不能短于20毫米。

三要个体大。在通常情况下,个大体重的蜂王,生殖器官发达,产卵多,在产卵盛期,每天能产卵1000~2000粒。卵的总重量,往往可超过蜂王本身的体重。一般应选择体重300毫克以上的优良蜂王。

四要产卵能力强。一个优良蜂王,不仅要能每天产卵千粒以上,而且产的卵要整齐,产满1脾后才到另一张脾上产。如果一个蜂王1天只产卵几百粒,并散产在脾上,这里产几十粒、那里产几十粒,很不规则,就会影响蜂群发展和蜂蜜产量,应予淘汰

作者:不详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7-8-28 12:56:21 发布人:admin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蜂群中的蜂王,虽然不外出采蜜,也不分泌蜂蜡构筑巢脾,但是它的产卵多少,对蜂群的发展和蜂蜜产量有着直接影响。在一群蜜蜂中,如果有一个优良的蜂王,正常年份的产蜜量可达40~50千克,能新分蜂群1~3箱。因此,饲养蜜蜂,一定要选择优良的蜂王。

一要年轻。蜂王在蜂群中,一般虽可生活4~5年,但2年后,产卵能力就会逐渐减弱。所以,选择蜂王要选年轻的,以1~2岁的为好。

二要身长。蜂王的身子长,卵巢管就长,产卵也就会多。一般应选择体长在25毫米左右的优良蜂王,体长不能短于20毫米。

三要个体大。在通常情况下,个大体重的蜂王,生殖器官发达,产卵多,在产卵盛期,每天能产卵1000~2000粒。卵的总重量,往往可超过蜂王本身的体重。一般应选择体重300毫克以上的优良蜂王。

四要产卵能力强。一个优良蜂王,不仅要能每天产卵千粒以上,而且产的卵要整齐,产满1脾后才到另一张脾上产。如果一个蜂王1天只产卵几百粒,并散产在脾上,这里产几十粒、那里产几十粒,很不规则,就会影响蜂群发展和蜂蜜产量,应予淘汰。

蜜蜂养殖技术视频五元一个!方便快速掌握养蜜蜂技术!赶快抢购!

蜜蜂秋季育王好处多

作者:不详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7-8-16 17:35:19 发布人:admin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秋季育王好处多。其一,有利提高经济效益。过去习惯于春季培育新王,育一只王,一般要1-2框带蜂的出房子脾

,一个中等蜂场。育30只王,就要在基本群中提出30-60框蜂,此时正值采集油菜蜜和生产王浆的重要时刻,一旦提出几十框蜂,就大大削弱了

生产群的群势,减少了蜂产品的收入;其二,可以更替老王,增加越冬适龄蜂。春王由于经过长年累月的产卵,已疲惫不堪,因此,一到初冬气温下降

,产卵积极性下降,卵圈缩少,有的甚至停产。用初秋育出的新王更替老王,由于新王正值生理上青春旺期,产卵积极性高,卵圈大,抗寒能力强,冬

季停产也迟,可以大大促进越冬蜂的繁殖;其三,可以组织双王春繁,有利加速养成强群。多数蜂场,经过一年的生产,春繁时大多只能单王繁殖,大

大加快繁殖速度,提前养成强群。这样不但可以提前生产王浆,还赶上了油菜花期;其四,可以减少分蜂热的产生,有利于维持强群。每年春季后期,

蜜蜂繁殖到顶峰时,就要出现分蜂热-采集蜂消及怠工,蜂王产卵减少,工蜂卵巢发育,以致出现分蜂飞逃。然而秋王仅产几代子后就关王停产,生理

上仍处青年时期,所以蜂王物质分泌多,分蜂意念少,有利于维持强大群势,避免了分蜂热造成的损失,增加了产量。要育好秋王,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育王时间上要适宜。过早育王,气温尚高,外界粉蜜源少,育出的新王素质差。太迟了,气温下降,雄蜂减少,交尾成功率低。据实践经验,

以9月初起到10月底止,为最佳时间。此时气温适宜,一般日平均温度在15-20℃,与早春温度大体相似。而且晴天反比春天多,有利于蜂王的

婚飞和交配;同时外界粉蜜源也较丰富。所以此时育王,不但蜂王素质好,而且成功率高。其次,育王群要选择王浆产量高,繁殖力强,抗病、抗逆性

能好的蜂王作母本,同时要有计划地培育雄蜂。杀灭低产群的雄蜂,以提高父本的品质。育王五台应要复式移虫-王台中移入的幼虫24小时后钳出复

移幼虫。这样王台内王浆多,营养丰富,有利于王体的先天发育良好。在育王群中要补充营养。在育王框播入的当晚起,每晚补喂糖液。糖液中加入适

量的Vb、Vc 和蛋白质(如酵母片等)一直喂到王台封口为止,使育王群有丰富而充足的营养,保证蜂王发育健壮。第三,育王群必须除尽蜂螨。

治螨不尽蜂螨潜入王台,吸取营养,致使蜂王营养不足,个体瘦弱,甚至

成为无翅和肢体残缺的蜂王。若在茶花流蜜期育王,要加喂酸饲料,以中和茶

花蜜中的生物碱。

篇二:蜜蜂的养殖

与养蜂的成败及蜂产品的产量密切相关,所以应选择蜜源丰富、环境适宜 的地方建立蜂场。 养蜂场地周围 2.5 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 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养蜂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 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 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 冬春可防寒风吹袭,夏季有小树遮荫,免遭烈日爆晒,是理想的建场地方。 蜂场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若有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更为理想,可供蜜 蜂采水。蜂场前面不可紧靠水库、湖泊、大河。 一个蜂场放置的蜂群以不多于 50 群蜂为宜,场蜂与场蜂之间至少应相 隔 2 千米,以保证蜂群有充足的蜜源,并减少蜜蜂疾病的传播。 编辑本段蜂群的排列 编辑本段 蜂群的排列

新开辟的养蜂场地,首先要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打扫干净,然后陈 列蜂群。蜂群排列的基本要求是,便于蜂群的管理操作,便于蜜蜂识别本 群蜂箱的位置。蜂群数量较少的,可以采取单箱单列或双箱并列;蜂群数 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 1 米,行距 2-3 米,距离较宽为好。 中蜂群宜散放,亦可 2-3 群为 1 组,分组防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 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并且 适当地利用地形、地物,以便于蜜蜂识别自己的蜂箱。 如果转地放蜂途中,在车站、码头临时放置蜂群,可以一箱挨一箱地 排成圆形或方形。 蜂箱的巢门朝南,或东南、西南方向,可使蜜蜂提早出勤,低温季节 有利于蜂巢保温。蜂箱用砖块、石块、木架等垫高 20-30 厘米,以免地面 湿气侵入蜂箱,并可防止敌害潜入箱内危害蜂群。蜂箱应左右放平,后天 垫高 2-3 厘米,防止雨水流入蜂箱,也便于蜜蜂清扫箱底。 编辑本段养蜂的管理 编辑本段 养蜂的管理 蜜蜂的饲养管理。目的是生产蜜蜂产品和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果树、 花卉等授粉。养蜂业是专门从事养蜂的生产事业,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养蜂也常被人们作为一种业余消遣。 蜂群的周年管理 主要是根据季节、 气候、 蜜源条件和蜜蜂的生活习性,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蜜蜂的个体和群体发育、繁殖良好,并能提供除 蜂自身消费以外尽可能多的剩余蜜蜂产品。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 卵,蜂群在巢内靠摄取贮存的蜂蜜越冬。为此,初秋时就须更换衰老蜂王 并进行奖励喂饲(喂以白糖浆或蜜汁等),促使蜂王多产卵以壮大越冬蜂 群,同时留足越冬食料。春夏是蜂王恢复产卵、新蜂更替越冬老年蜂的时 期,这时蜜蜂个体增多,群势增大,也是蜜源植物的主要流蜜期和蜜蜂的 采蜜旺季。主要流蜜期到来时,须在巢箱和继箱之间加上隔王板,将蜂王 限制在巢箱内产卵,并将卵虫脾和封盖不久的蛹脾放入巢箱,空脾和成熟 的蛹脾放入继箱,使贮蜜脾上不再混有蜜蜂幼虫,以利贮蜜和取蜜;同时 加大巢门和扩大蜂路,以加速蜂蜜的水分蒸发,减轻蜜蜂的酿蜜活动。当 继箱的巢脾装满蜂蜜、部分已封盖成熟时,即可在兼顾蜂群增殖需要的前 提下,适时适量地采收蜂蜜。在周年管理中,还须加强对蜜蜂敌害的防治, 如在晚秋和早春用药剂防治蜂螨,冬季防御鼠害等。 编辑本段人工养蜂 编辑本段 人工养蜂 人工育王 蜜蜂良种繁育的一项专门技术。目的是每年有计划地培育一 定数量的蜂王,供组织新蜂群,或更替衰老、伤、残蜂王之用。进行时首

先要从无病强群中选择蜜蜂组织哺育群,或称育王群(负责哺育蜂王幼虫 和为蜂王封盖的蜂群)。同时选择具有 1 日龄的幼虫移植于王台基内(移 虫)。哺育蜂随即本能地喂以王浆,作为蜂王来哺育。哺育群分有蜂王哺 育群和无蜂王哺育群两种。培育大量蜂王时,可将已移虫的育王框(培育 蜂王的巢框)加在无蜂王哺育群内哺育,经过 1~2 日,再转移到有蜂王哺 育群继续哺育;培育少量蜂王则可用有蜂王哺育群,将已移虫的育王框加 于继箱内蛹脾和蜜脾之间,直到蜂王羽化,从中选定,用以更替老蜂王。 人工分蜂 增加蜂群数量以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方法。分蜂时间以蜂群发 展到 10 框蜂以上,主要流蜜期开始前约 1 个月为好。方法是从强壮蜂群提 出几框带蜂的蛹脾和 1~2 框蜜粉脾,放入新蜂箱内,再放入 1 只已产卵的 新蜂王或成熟王台,然后搬离原场地,并在黑暗凉爽的室内关闭 2~3 天,

防止蜜蜂飞回原巢,即成为新蜂群。 蜂王浆生产 利用人工育王原理,诱使蜜蜂分泌蜂王浆饲喂蜂王幼虫, 并适时采收的技术。通常在春末夏初、平均气温达 20℃以上、外界具有一 定的蜜粉源时在强群(7~9 框蜂)中进行。先用隔王板把蜂箱分隔成产卵 区和产浆区。把蜂王限制在产卵区内,工蜂则可进入产浆区。然后把产浆 框(生产蜂王浆的巢框)放入产浆区。每框有 3~5 条王台板(粘有蜂王巢 础的板条),每条王台板粘有 20~30 个王台基(蜂王的巢础),每个王台基 内移入 1 条 1 日龄以内的幼虫。工蜂即本能地分泌蜂王浆喂饲幼虫。约经 60 ~72 小时采收 1 次蜂王浆。新鲜蜂王浆宜在-18~4℃的温度保存。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 百科文库 百科

养蜂即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蜂蜜及蜜蜡的事业,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 地说蜜蜂也是家畜。 目录 养蜂简介 养蜂场地的选择 蜂群的排列 养蜂的管理 人工养蜂 编辑本段养蜂简介 编辑本段 养蜂简介 yǎngfēng 养蜂 bee-keeping 养蜂早在纪元前古代埃及、希腊等地即已开始, 但近代的养蜂是以 F.Huber 对蜜蜂的精密观察研究为基础,从有关饲养方 法和摇蜜器的各种设计方案加以发展而来的。在日本作为产业化的饲养是 从明治时代开始的。现有的蜜蜂是 Apis drosata, A.florea, A.indica, A.mellifica 四种,现饲养的多数是最后的欧洲种。 编辑本段养蜂场地的选择 编辑本段 养蜂场地的选择 养蜂场所的环境条件

养蜂

与养蜂的成败及蜂产品的产量密切相关,所以应选择蜜源丰富、环境适宜 的地方建立蜂场。 养蜂场地周围 2.5 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 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养蜂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 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 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 冬春可防寒风吹袭,夏季有小树遮荫,免遭烈日爆晒,是理想的建场地方。 蜂场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若有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更为理想,可供蜜 蜂采水。蜂场前面不可紧靠水库、湖泊、大河。 一个蜂场放置的蜂群以不多于 50 群蜂为宜,场蜂与场蜂之间至少应相 隔 2 千米,以保证蜂群有充足的蜜源,并减少蜜蜂疾病的传播。 编辑本段蜂群的排列 编辑本段 蜂群的排列 新开辟的养蜂场地,首先要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打扫干净,然后陈 列蜂群。蜂群排列的基本要求是,便于蜂群的管理操作,便于蜜蜂识别本 群蜂箱的位置。蜂群数量较少的,可以采取单箱单列或双箱并列;蜂群数 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 1 米,行距 2-3 米,距离较宽为好。 中蜂群宜散放,亦可 2-3 群为 1 组,分组防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 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并且 适当地利用地形、地物,以便于蜜蜂识别自己的蜂箱。 如果转地放蜂途中,在车站、码头临时放置蜂群,可以一箱挨一箱地 排成圆形或方形。 蜂箱的巢门朝南,或东南、西南方向,可使蜜蜂提早出勤,低温季节 有利于蜂巢保温。蜂箱用砖块、石块、木架等垫高 20-30 厘米,以免地面 湿气侵入蜂箱,并可防止敌害潜入箱内危害蜂群。蜂箱应左右放平,后天 垫高 2-3 厘米,防止雨水流入蜂箱,也便于蜜蜂清扫箱底。 编辑本段养蜂的管理 编辑本段 养蜂的管理

蜜蜂的饲养管理。目的是生产蜜蜂产品和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果树、 花卉等授粉。养蜂业是专门从事养蜂的生产事业,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养蜂也常被人们作为一种业余消遣。 蜂群的周年管理 主要是根据季节、 气候、 蜜源条件和蜜蜂的生活习性,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蜜蜂的个体和群体发育、繁殖良好,并能提供除 蜂自身消费以外尽可能多的剩余蜜蜂产品。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 卵,蜂群在巢内靠摄取贮存的蜂蜜越冬。为此,初秋时就须更换衰老蜂王 并进行奖励喂饲(喂以白糖浆或蜜汁等),促使蜂王多产卵以壮大越冬蜂 群,同时留足越冬食料。春夏是蜂王恢复产卵、新蜂更替越冬老年蜂的时 期,这时蜜蜂个体增多,群势增大,也是蜜源植物的主要流蜜期和蜜蜂的 采蜜旺季。主要流蜜期到来

时,须在巢箱和继箱之间加上隔王板,将蜂王 限制在巢箱内产卵,并将卵虫脾和封盖不久的蛹脾放入巢箱,空脾和成熟 的蛹脾放入继箱,使贮蜜脾上不再混有蜜蜂幼虫,以利贮蜜和取蜜;同时 加大巢门和扩大蜂路,以加速蜂蜜的水分蒸发,减轻蜜蜂的酿蜜活动。当 继箱的巢脾装满蜂蜜、部分已封盖成熟时,即可在兼顾蜂群增殖需要的前 提下,适时适量地采收蜂蜜。在周年管理中,还须加强对蜜蜂敌害的防治, 如在晚秋和早春用药剂防治蜂螨,冬季防御鼠害等。 编辑本段人工养蜂 编辑本段 人工养蜂 人工育王 蜜蜂良种繁育的一项专门技术。目的是每年有计划地培育一 定数量的蜂王,供组织新蜂群,或更替衰老、伤、残蜂王之用。进行时首 先要从无病强群中选择蜜蜂组织哺育群,或称育王群(负责哺育蜂王幼虫 和为蜂王封盖的蜂群)。同时选择具有 1 日龄的幼虫移植于王台基内(移 虫)。哺育蜂随即本能地喂以王浆,作为蜂王来哺育。哺育群分有蜂王哺 育群和无蜂王哺育群两种。培育大量蜂王时,可将已移虫的育王框(培育 蜂王的巢框)加在无蜂王哺育群内哺育,经过 1~2 日,再转移到有蜂王哺 育群继续哺育;培育少量蜂王则可用有蜂王哺育群,将已移虫的育王框加 于继箱内蛹脾和蜜脾之间,直到蜂王羽化,从中选定,用以更替老蜂王。 人工分蜂 增加蜂群数量以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方法。分蜂时间以蜂群发 展到 10 框蜂以上,主要流蜜期开始前约 1 个月为好。方法是从强壮蜂群提 出几框带蜂的蛹脾和 1~2 框蜜粉脾,放入新蜂箱内,再放入 1 只已产卵的 新蜂王或成熟王台,然后搬离原场地,并在黑暗凉爽的室内关闭 2~3 天, 防止蜜蜂飞回原巢,即成为新蜂群。 蜂王浆生产 利用人工育王原理,诱使蜜蜂分泌蜂王浆饲喂蜂王幼虫, 并适时采收的技术。通常在春末夏初、平均气温达 20℃以上、外界具有一 定的蜜粉源时在强群(7~9 框蜂)中进行。先用隔王板把蜂箱分隔成产卵 区和产浆区。把蜂王限制在产卵区内,工蜂则可进入产浆区。然后把产浆 框(生产蜂王浆的巢框)放入产浆区。每框有 3~5 条王台板(粘有蜂王巢

础的板条),每条王台板粘有 20~30 个王台基(蜂王的巢础),每个王台基 内移入 1 条 1 日龄以内的幼虫。工蜂即本能地分泌蜂王浆喂饲幼虫。约经 60 ~72 小时采收 1 次蜂王浆。新鲜蜂王浆宜在-18~4℃的温度保存。

养蜂即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蜂蜜及蜜蜡的事业,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 地说蜜蜂也是家畜。 目录 养蜂简介 养蜂场地的选择 蜂群的排列 养蜂的管理 人工养蜂 编辑本段养蜂简介 编辑本段 养蜂简介 yǎngfēng 养蜂 bee-keeping 养蜂早在纪元前古代埃及、希腊等地即已开始, 但近代的养蜂是以 F.Huber 对蜜蜂的精密观察研究为基础,从有关饲养方 法和摇蜜器的各种设计方案加以发展而来的。在日本作为产业化的饲养是 从明治时代开始的。现有的蜜蜂是 Apis drosata, A.florea, A.indica, A.mellifica 四种,现饲养的多数是最后的欧洲种。 编辑本段养蜂场地的选择 编辑本段 养蜂场地的选择 养蜂场所的环境条件

养蜂

与养蜂的成败及蜂产品的产量密切相关,所以应选择蜜源丰富、环境适宜 的地方建立蜂场。 养蜂场地周围 2.5 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 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养蜂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 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 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 冬春可防寒风吹袭,夏季有小树遮荫,免遭烈日爆晒,是理想的建场地方。 蜂场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若有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更为理想,可供蜜 蜂采水。蜂场前面不可紧靠水库、湖泊、大河。 一个蜂场放置的蜂群以不多于 50 群蜂为宜,场蜂与场蜂之间至少应相 隔 2 千米,以保证蜂群有充足的蜜源,并减少蜜蜂疾病的传播。

编辑本段蜂群的排列 编辑本段 蜂群的排列 新开辟的养蜂场地,首先要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打扫干净,然后陈 列蜂群。蜂群排列的基本要求是,便于蜂群的管理操作,便于蜜蜂

识别本 群蜂箱的位置。蜂群数量较少的,可以采取单箱单列或双箱并列;蜂群数 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 1 米,行距 2-3 米,距离较宽为好。 中蜂群宜散放,亦可 2-3 群为 1 组,分组防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 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并且 适当地利用地形、地物,以便于蜜蜂识别自己的蜂箱。 如果转地放蜂途中,在车站、码头临时放置蜂群,可以一箱挨一箱地 排成圆形或方形。 蜂箱的巢门朝南,或东南、西南方向,可使蜜蜂提早出勤,低温季节 有利于蜂巢保温。蜂箱用砖块、石块、木架等垫高 20-30 厘米,以免地面 湿气侵入蜂箱,并可防止敌害潜入箱内危害蜂群。蜂箱应左右放平,后天 垫高 2-3 厘米,防止雨水流入蜂箱,也便于蜜蜂清扫箱底。 编辑本段养蜂的管理 编辑本段 养蜂的管理 蜜蜂的饲养管理。目的是生产蜜蜂产品和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果树、 花卉等授粉。养蜂业是专门从事养蜂的生产事业,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养蜂也常被人们作为一种业余消遣。 蜂群的周年管理 主要是根据季节、 气候、 蜜源条件和蜜蜂的生活习性,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蜜蜂的个体和群体发育、繁殖良好,并能提供除 蜂自身消费以外尽可能多的剩余蜜蜂产品。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 卵,蜂群在巢内靠摄取贮存的蜂蜜越冬。为此,初秋时就须更换衰老蜂王 并进行奖励喂饲(喂以白糖浆或蜜汁等),促使蜂王多产卵以壮大越冬蜂 群,同时留足越冬食料。春夏是蜂王恢复产卵、新蜂更替越冬老年蜂的时 期,这时蜜蜂个体增多,群势增大,也是蜜源植物的主要流蜜期和蜜蜂的 采蜜旺季。主要流蜜期到来时,须在巢箱和继箱之间加上隔王板,将蜂王 限制在巢箱内产卵,并将卵虫脾和封盖不久的蛹脾放入巢箱,空脾和成熟 的蛹脾放入继箱,使贮蜜脾上不再混有蜜蜂幼虫,以利贮蜜和取蜜;同时 加大巢门和扩大蜂路,以加速蜂蜜的水分蒸发,减轻蜜蜂的酿蜜活动。当 继箱的巢脾装满蜂蜜、部分已封盖成熟时,即可在兼顾蜂群增殖需要的前 提下,适时适量地采收蜂蜜。在周年管理中,还须加强对蜜蜂敌害的防治, 如在晚秋和早春用药剂防治蜂螨,冬季防御鼠害等。 编辑本段人工养蜂 编辑本段 人工养蜂

人工育王 蜜蜂良种繁育的一项专门技术。目的是每年有计划地培育一 定数量的蜂王,供组织新蜂群,或更替衰老、伤、残蜂王之用。进行时首 先要从无病强群中选择蜜蜂组织哺育群,或称育王群(负责哺育蜂王幼虫 和为蜂王封盖的蜂群)。同时选择具有 1 日龄的幼虫移植于王台基内(移 虫)。哺育蜂随即本能地喂以王浆,作为蜂王来哺育。哺育群分有蜂王哺 育群和无蜂王哺育群两种。培育大量蜂王时,可将已移虫的育王框(培育 蜂王的巢框)加在无蜂王哺育群内哺育,经过 1~2 日,再转移到有蜂王哺 育群继续哺育;培育少量蜂王则可用有蜂王哺育群,将已移虫的育王框加 于继箱内蛹脾和蜜脾之间,直到蜂王羽化,从中选定,用以更替老蜂王。 人工分蜂 增加蜂群数量以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方法。分蜂时间以蜂群发 展到 10 框蜂以上,主要流蜜期开始前约 1 个月为好。方法是从强壮蜂群提 出几框带蜂的蛹脾和 1~2 框蜜粉脾,放入新蜂箱内,再放入 1 只已产卵的 新蜂王或成熟王台,然后搬离原场地,并在黑暗凉爽的室内关闭 2~3 天, 防止蜜蜂飞回原巢,即成为新蜂群。 蜂王浆生产 利用人工育王原理,诱使蜜蜂分泌蜂王浆饲喂蜂王幼虫, 并适时采收的技术。通常在春末夏初、平均气温达 20℃以上、外界具有一 定的蜜粉源时在强群(7~9 框蜂)中进行。先用隔王板把蜂箱分隔成产卵 区和产浆区。把蜂王限制在产卵区内,工蜂则可进入产浆区。然后把产浆 框(生产蜂王浆的巢框)放入产浆区。每框有 3~5 条王台板(粘有蜂王巢 础的板条),每条王台板粘有 20~30 个王台基(蜂王的巢础),每个王台基 内移入 1 条 1 日龄以内的幼虫。工蜂即本能地分泌蜂王浆喂饲幼虫。约经 60 ~72 小时采收 1 次蜂王浆。新鲜蜂王浆宜在-18~4℃的温度保存。

养蜂

养蜂即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蜂蜜及蜜蜡的事业,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所以广义 地说蜜蜂也是家畜。 目录 养蜂简介 养蜂场地的选择 蜂群的排列 养蜂的管理 人工养蜂 编辑本段

养蜂简介 编辑本段 养蜂简介 yǎngfēng 养蜂 bee-keeping 养蜂早在纪元前古代埃及、希腊等地即已开始, 但近代的养蜂是以 F.Huber 对蜜蜂的精密观察研究为基础,从有关饲养方 法和摇蜜器的各种设计方案加以发展而来的。在日本作为产业化的饲养是 从明治时代开始的。现有的蜜蜂是 Apis drosata, A.florea, A.indica, A.mellifica 四种,现饲养的多数是最后的欧洲种。

编辑本段养蜂场地的选择 编辑本段 养蜂场地的选择 养蜂场所的环境条件

养蜂

与养蜂的成败及蜂产品的产量密切相关,所以应选择蜜源丰富、环境适宜 的地方建立蜂场。 养蜂场地周围 2.5 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 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养蜂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 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 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 冬春可防寒风吹袭,夏季有小树遮荫,免遭烈日爆晒,是理想的建场地方。 蜂场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若有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更为理想,可供蜜 蜂采水。蜂场前面不可紧靠水库、湖泊、大河。 一个蜂场放置的蜂群以不多于 50 群蜂为宜,场蜂与场蜂之间至少应相 隔 2 千米,以保证蜂群有充足的蜜源,并减少蜜蜂疾病的传播。 编辑本段蜂群的排列 编辑本段 蜂群的排列 新开辟的养蜂场地,首先要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打扫干净,然后陈 列蜂群。蜂群排列的基本要求是,便于蜂群的管理操作,便于蜜蜂识别本 群蜂箱的位置。蜂群数量较少的,可以采取单箱单列或双箱并列;蜂群数 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 1 米,行距 2-3 米,距离较宽为好。 中蜂群宜散放,亦可 2-3 群为 1 组,分组防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 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并且 适当地利用地形、地物,以便于蜜蜂识别自己的蜂箱。 如果转地放蜂途中,在车站、码头临时放置蜂群,可以一箱挨一箱地 排成圆形或方形。 蜂箱的巢门朝南,或东南、西南方向,可使蜜蜂提早出勤,低温季节 有利于蜂巢保温。蜂箱用砖块、石块、木架等垫高 20-30 厘米,以免地面 湿气侵入蜂箱,并可防止敌害潜入箱内危害蜂群。蜂箱应左右放平,后天 垫高 2-3 厘米,防止雨水流入蜂箱,也便于蜜蜂清扫箱底。 编辑本段养蜂的管理 编辑本段 养蜂的管理

蜜蜂的饲养管理。目的是生产蜜蜂产品和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果树、 花卉等授粉。养蜂业是专门从事养蜂的生产事业,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养蜂也常被人们作为一种业余消遣。 蜂群的周年管理 主要是根据季节、 气候、 蜜源条件和蜜蜂的生活习性,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使蜜蜂的个体和群体发育、繁殖良好,并能提供除 蜂自身消费以外尽可能多的剩余蜜蜂产品。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 卵,蜂群在巢内靠摄取贮存的蜂蜜越冬。为此,初秋时就须更换衰老蜂王 并进行奖励喂饲(喂以白糖浆或蜜汁等),促使蜂王多产卵以壮大越冬蜂 群,同时留足越冬食料。春夏是蜂王恢复产卵、新蜂更替越冬老年蜂的时 期,这时蜜蜂个体增多,群势增大,也是蜜源植物的主要流蜜期和蜜蜂的 采蜜旺季。主要流蜜期到来时,须在巢箱和继箱之间加上隔王板,将蜂王 限制在巢箱内产卵,并将卵虫脾和封盖不久的蛹脾放入巢箱,空脾和成熟 的蛹脾放入继箱,使贮蜜脾上不再混有蜜蜂幼虫,以利贮蜜和取蜜;同时 加大巢门和扩大蜂路,以加速蜂蜜的水分蒸发,减轻蜜蜂的酿蜜活动。当 继箱的巢脾装满蜂蜜、部分已封盖成熟时,即可在兼顾蜂群增殖需要的前 提下,适时适量地采收蜂蜜。在周年管理中,还须加强对蜜蜂敌害的防治, 如在晚秋和早春用药剂防治蜂螨,冬季防御鼠害等。 编辑本段人工养蜂 编辑本段 人工养蜂 人工育王 蜜蜂良种繁育的一项专门技术。目的是每年有计划地培育一 定数量的蜂王,供组织新蜂群,或更替衰老、伤、残蜂王之用。进行时首 先要从无病强群中选择蜜蜂组织哺育群,或称育王群(负责哺育蜂王幼虫 和为蜂王封盖的蜂群)。同时选择具有 1 日龄的幼虫移植于王台基内(移 虫)。哺育蜂随即本能地喂以王浆,作为蜂王来哺育。哺育群分有蜂王哺 育群和无蜂王哺育群两种。

篇三:蜜蜂养殖与管理

蜜蜂养殖与管理(中锋和意大利蜂)

初识蜜蜂 蜜蜂生物学 三型蜂的发育, 一个蜂群通常包括一只蜂王、上万只工蜂、千百只雄蜂。 蜂王是唯一产卵(受精卵、未受精卵)蜂,蜂王选择不同巢房产不同的卵,在普通六角形巢房及台基内产受精卵,受精卵将来可以发育为工蜂或蜂王;在较大六角形巢房产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将来只能发育为雄蜂。 蜜蜂属全变态昆虫,其个体发育须经过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四个时期。

一、 卵期 蜜蜂的卵呈乳白色、略透明、似香蕉。稍粗一端是头部,稍细一端是腹末。卵上附有粘液,以细端粘于巢房底部中央,粗端向着房口。三型蜂的卵期均为3天,不食任何饲料。(见蜜蜂卵图)

二 、未封盖幼虫期 3天后,卵孵化为幼虫,初孵化的幼虫就会吸吮(shun)王浆。此期蜂王5天,工蜂6天,雄蜂7天。前3天的蜜蜂幼虫都吃王浆,3天后,情况发生变化,蜂王幼虫继续吃营养丰富的蜂王浆,直至化蛹;工蜂和雄蜂幼虫改吃蜂粮:一种由蜂蜜、花粉直接调和成的食物。(见蜜蜂幼虫图) 幼虫不具足,体呈“C”,初期平卧于房底,化蛹前头部上翘,正对房口。 每只幼虫平均每天被饲喂1300多次,差不多每分钟一次。因此,开箱检查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影响幼虫的哺育。 后期,工蜂将幼虫房的房口封上一层蜡,称为封盖,之后幼虫在封盖房内蜕皮、吐丝、作茧、化蛹。

三、 封盖期 幼虫在封盖房内共蜕皮5次,化蛹,所以,封盖期包括了幼虫后期和整个蛹期,统称为封盖子期,蜂王8天,工蜂12天,雄蜂14天。蜂蛹在封盖房内羽化,并咬破房盖,爬出巢房,称为出房,开始了成虫期——蜜蜂的生活。(见蜜蜂封盖子图)

了解蜜蜂的发育日程,是推测蜂群群势发展,培育蜂王及适龄雄蜂的关键。 三型蜂的生活 由于三型蜂在形态构造上的不同及其显著特化,所以,他们分工有别,各司其职。

一、 工蜂 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个体最小,数量最多。正常情况下,工蜂不产卵,但当蜂群失王,巢内又没有条件培育出新蜂王,少数工蜂也能产卵,不过,卵未受精,只能发育成雄蜂。 3日龄以内的工蜂,尚需由其他大龄工蜂饲喂,但可以承担保温、清理巢房(供蜂王产卵)的任务。 4日龄后,可调制蜂粮,喂养大幼虫。 6~12日龄的工蜂头部两串葡萄状王浆腺最发达,能分泌王浆饲喂蜂王(蜂王终生吃的是蜂王浆)和3日龄小幼虫。 12日龄左右,这些出房但未出巢的蜜蜂有一个重大的、特别重要的集体活动——任巢飞翔,同时进行第一次排粪,成为闹巢,蜜蜂出巢后围绕蜂箱,时而向上,时而向下,范围越来越大,直至将自己的“家”的方位准确地记住,并深深得印在脑里,才飞回巢内,有时这样的活动要反复进行多次,经过这次认巢,蜜蜂形成了对自己家园的固执记忆,在蜜蜂采集范围内,可以准确回巢,一般不会错投他箱。但这也或多或少的给养蜂生产带来一点麻烦,那就是,蜂箱一旦定位,就不能在小范围内随便挪动,否则蜜蜂将找不到家门而冻死巢外。 13~18日龄的工蜂,担任了蜂巢内大部分工作,如: 清理巢箱(打扫卫生), 拖弃死蜂(中毒或生病等来不及爬出巢房的蜂,正常情况下,健康蜜蜂寿终前都出巢选择墓地,从不在巢内了却生命), 夯实花粉(花粉是一粒一粒的,蜜蜂采回花粉卸入蜂房后,需踩碎并封上一层蜂蜜), 酿制蜂蜜(蜜蜂从外边采回的是花蜜,花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蔗糖,花蜜经过脱水:60%~70%→20%以下,和蔗糖转化成单糖(葡萄糖和果糖)的过程,叫酿蜜,脱水工作一靠扇风,二靠加大面积来蒸发水分;蔗糖的转化是从采集花蜜一开始,就加进了蔗糖转化酶,在酶的作用下完成转化过程), 建筑蜂巢(使用蜂蜡,建造正六边形的雄蜂房和工蜂房,园钵状的王台), 使用蜂胶(包埋老鼠等大天敌的尸体,堵塞箱缝)等工作。 17日龄的工蜂就可以出巢采集,但采集力充分发挥尚待20日龄后,主要从事采粉、采蜜、采水、采胶等。 养蜂生产上为了方便起见,将工蜂生活期分为四个时期: 幼龄蜂——系指分泌王浆以前的工蜂; 内勤蜂{ 青年蜂——系指分泌王浆以后,出巢采集之前的巢内工蜂;

壮年蜂——主要指担任采集工作的工蜂。 外勤蜂{ 老年蜂——采集后期,身上绒毛已脱落,呈现光秃油黑几丁质外壳本色的工蜂,主要承担守卫工作,紧急时刻也可承担其他各龄蜜蜂的工作。 工蜂的寿命根据不同季节而定,生产季节,由于工作繁忙、过度劳累,工蜂紧紧能活一个月左右,越冬期,工蜂新陈代谢大幅度降低,寿命长达6个月左右。

二 蜂王 蜂王是蜂群内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是蜂群之母,其职能就是产卵。

1 蜂王的产生 在自然情况下,蜂王可由以下三种情况产生。 自然分蜂 当群势旺盛时,工蜂常筑造几个至几十个王台,培育新王,进行分蜂。分蜂王台出现的特点是群强、子旺、台数多,日龄有显著差异,并且位置常在巢脾的下缘和边缘。 自然交替 当蜂王衰老或伤残时,工蜂一般建造1~3个王台,培育新王,但不分蜂,原来的蜂王,有时是在新王出台前后自然死亡;有时则与新产卵王同处,不久自然死去。交替王台出现的特点是:季节不一,群势强弱不一,台数少,日龄一致,并且在若群中,其位置常接近巢脾中部的保温圈内。 急迫改造 当蜂王突然失亡时,约经过1天,工蜂就会紧急改造工蜂房中3日龄内的幼虫,培育新蜂王。这种改造王台的数目常达10个以上,但当第一个蜂王出台后,其余王台将全部遭到破坏,因而不会进行分蜂。

2 蜂王出台 经过3+5+8=16天的发育期,新蜂王就要咬破王台出房了,蜂王的出台非常吃力,因为王台是呈倒挂状态。蜂王必需弯曲腹部,紧紧抓住巢脾才能爬出王台。(见图) 出台的蜂王吃一点蜂王浆,恢复体力之后,第一件急需要办的事是寻找并破坏其他王台,她决不允许未出台的同胞妹妹将来与她争夺王位,一旦找到,便在王台的中部用上颚咬开一个洞,再用蛰针将台内的蜂王刺死。有时两只蜂王同时出台,那么二者之间就会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打败并杀死,胜者为王。在人为干预下,有时蜂群内产生了蜂王,但原蜂王并未离开蜂巢,这时新出台的蜂王也会与她的母亲进行争夺王位的较量,当然,最终败者总是可怜的妈妈,这就是动物世界。

3 蜂王交尾 新加冕的蜂王接受王者的丰厚待遇,由工蜂定时饲喂给蜂王浆,其雌性生殖器官迅速发育,5~6天,性已成熟,开始出巢,在高空与雄蜂完成交配,养蜂上称为交尾。不过,8~9日龄是蜂王交尾的高峰期。 交尾后雄蜂的精液储存在蜂王的储精囊内,储精囊储存的精液是供蜂王一辈子产卵受精所用的,所以,蜂王在交尾期要与多只雄蜂交配,为此,蜂王一次出巢可进行多次交尾,一天也可出巢几次,也可在几天内完成。 蜂王交尾期间要求天气清朗,无风或微风,气温不低于20℃ 。

4 蜂王产卵 交尾后蜂王会接受食用大量王浆,腹部渐渐膨大、变长。2~3天后,蜂王即产卵。蜂王能根据不同巢房类型,控制产卵器官,产下不同的卵,在工蜂房内产受了精的卵,从巢脾中部开始,一房一粒,螺旋扩大,直至产满一面巢脾,再爬到另一面继续。在繁殖盛期,蜂王一昼夜可产1500~2000粒卵,这些卵的总重量相当于蜂王本身的重量。 蜂王一经产卵,一般不再离开巢房,所以,产卵蜂王便不再出巢交尾。由于天气等原因,有的蜂王储精囊未能储满精液便产卵,这样的蜂王产卵力明显不足,极易产雄蜂卵。 春季,蜂群处于繁殖盛期,蜂王会在巢脾边缘的雄蜂房内产不经受精的卵。 自然交替或自然分蜂前,蜂王会在工蜂的簇拥逼迫下,到巢脾侧部或底部的台基中产下受精卵。

5 蜂王寿命 自然条件下,蜂王寿命长达5~6年,养蜂生产上只利用1~2年的高产蜂王。

三 雄蜂 雄蜂卵经过3+7+14=24天的发育,羽化成为个体较工蜂大的雄蜂。雄蜂自己不会照顾自己,就连吃饲料也要由工蜂喂他,不仅如此,雄蜂在巢内什么活儿也不做,他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等待与蜂王交尾。 但雄蜂巢房后7天就会飞,雄蜂需要5~20天飞翔能力最强,同时性也成熟,所以,雄蜂出房后12~27天是他交尾的青春期。 雄蜂交尾时所需的天气条件与蜂王相同,在几百米以上的高空,本群、本场或他场的雄蜂都可以参加追逐

蜂王,这可以有效地预防近亲交配。 雄蜂的寿命与季节有关:繁殖季节,工蜂尽心尽力伺侯雄蜂,那些无缘与蜂王交尾的雄蜂寿命长达3~4个月,而对于那些有幸与蜂王交尾的雄蜂,交尾后几秒钟就从蜂王身上翻落,坠地而死,所以,雄蜂的婚礼与葬礼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非繁殖季节,由于雄蜂食量极大,且游手好闲,所以养蜂人每次检查蜂群时,都会清除(捏死)一部分,工蜂也少喂或停喂雄蜂,向巢外驱逐雄蜂,雄蜂在巢外饿死、冻死。

蜜蜂的群体生物学特性 蜂群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离开群体而独立生存,蜜蜂的社会性生活之所以能得到发展,是由于群体的力量,有利于物竞天择的结果,同时也是生物通过变异和经过自然选择的历史性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一、 蜂巢 蜂巢是蜜蜂栖息、饲料储存和蜜蜂繁殖的场所。野生蜂巢一般洞口不大,风吹不着,雨林不着,利于保温、保湿及御敌。人工饲养所用的蜂箱还应做到管理方便,箱壁无缝,气窗严密。 蜂箱内有许多巢脾, 两张巢脾之间——双蜂路,10mm;巢脾与箱壁之间——单蜂路,6~8mm。巢脾两面均有蜂蜡筑成的巢房,巢房有四种类型: 1 工蜂房 结构 六棱柱形,底由三个菱形面组成,房口略向上。 优点 牢固,节省蜂蜡,最大限度地贮存蜂蜜、花粉。 数量 445×235mm的标准脾约有6600~6800个工蜂房。 2 雄蜂房 结构比工蜂房大,用于培育雄蜂、贮蜜,多在巢脾的边角。 3 台基 王台的基础,形似园钵,口向下,专用于育蜂王。 4 过度房 不规则,起连接、贮蜜、加固等作用。

二、 蜜蜂的行为 筑巢、采集、酿蜜、饲喂、封盖等为本能行为;刺敌、厌恶黑色毛茸茸的物体、闻烟吸蜜等为无条件反射行为;刺激采蜜为条件反射行为。 1 泌蜡与筑巢 春繁季节,大流蜜期泌蜡丰富。工蜂腹部四队蜡腺分泌液态蜡质于镜膜上——蜡鳞,每公斤蜡鳞大约400万片,1公斤蜂约10000只,10000只蜂大约能生产0.5公斤蜂蜡。 2 蜂巢内生活条件的调节 温度 蜂巢子区温度34~35℃ ,无蜂子时14~32℃ ,温度降低时,蜜蜂靠密集、吸蜜和运动产热。温度过高时,蜜蜂通过疏散、扇风和采水来降温。 湿度 采水增湿,扇风降湿。中蜂呈鼓风机式,意蜂则为抽气机式。 蜂巢的守卫 蜜蜂对震动、异味、视觉刺激容易引起防御:集体示威以吓跑、两两厮抱咬死或刺死,大天敌侵入蜂巢,蜜蜂群起而攻之。 蜂舞 圆舞 100米以内,快而短的步伐作范围狭小的源泉跑步,且经常改变方向,忽而左,忽而右,在两边各绘出一两个圆圈。约经半分钟后,停下来又在巢脾的其他地方开始舞蹈,最后急速的走向巢门飞出。圆舞只告知蜜源在近处,不表明方向。摆尾舞或八字舞 100米以外,蜜蜂在直线部分跑动时,腹部极力摆动,在摆动中已250赫兹 的低频率发出一连串清脆的短音,与蜜源距离呈高度相关;另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在一定时间(15秒钟)内经过中轴的次数。100米——9~10次,600米——7次,1000米——4次,6000米——2次。摆尾舞还可以太阳为准,指示出蜜源的方向:巢脾重力线表示太阳与蜂巢间的相对方向,舞圈中轴与重力线所形成的交角,则表明以太阳为准所发现食物的相应方向。阴天,蜜蜂能辨别出偏振光,确定太阳的位置。 自然分蜂 蜂王产卵,工蜂育虫培育新蜂,只是使蜂群内蜜蜂数量增加,整个蜂群的繁殖,是以自然分蜂来实现的。 当气候温暖,蜜粉充足,群势强大时,蜂群内先产生大量雄蜂,而后出现台基——蜂王在台基内产卵——工蜂培育新王,在新王出房之前,老蜂王同大部分工蜂涌出巢门,飞离原巢,另建新巢,组成新蜂群;原巢留下即将羽化出房的新王、雄蜂及部分工蜂,这种现象叫自然分蜂。自然分蜂是蜜蜂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群体活动。掌握自然分蜂的规律,对于养蜂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促成分蜂的因素 自然环境:闷热气候、较充足的蜜粉源 巢内环境:巢内拥挤、通风不良、粉蜜充塞、卵圈受压、缺乏造脾余地。 蜂群的状态:强大的群势是分蜂的前提,老王群比新王群易分蜂,通常蜂 王在产卵高峰期过后,封盖子增多,卵虫减少,同时幼蜂相继出房,巢内相对形成大量过剩的哺育蜂。

(2) 分蜂前的征兆 雄蜂—→台基—→产卵—→培育新王 蜂王在台基内产卵,是分蜂的一个可靠征兆。分蜂通常发生在台基被封盖后2~5天之间,早的在封盖前2日,迟的在

封盖后7日,蜂王在台基内产卵后,工蜂就少喂或停喂蜂王,蜂王腹部开始收缩,工蜂停止了采集工作,并在巢门口团集,挂上“垂须”,这种现象即说明分蜂期即将来临。 分蜂的过程 上午7时至下午4时,工蜂导演分蜂的次数,由此可见,蜂王并不是蜂群的君主,蜂王的产生取决于工蜂,工蜂又参与或导演着蜂王交尾和分蜂等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工蜂是蜂巢中真正的主宰者。但 蜂王也并非是产卵的机器,蜂王通过传递自身分泌的蜂王物质,直接影响着工蜂筑造王台,抑制工蜂产卵等行为。所以,蜂王是整个蜂群群体机制十分主要的枢纽。 蜜蜂的采集 工蜂的飞翔力:时速——20~24公里,最高40千米,风速达24公里/小时,蜜蜂不能持久飞行。采集半径2~2.5公里——3~4公里,飞行高度1000米。 花蜜的采集:10次~24次/ 日,每次40毫克,最高70~80毫克,一个强壮的蜂群大约6万到七万只蜜蜂,1/3采集,2/3从事巢内工作。由花蜜——蜂蜜,须经5~7天的酿制。

3 花粉的采集:10次/天,12~29毫克/次,气温低于12℃,高于35℃,风速达20公里/小时,均不采。 蜂胶的采集:蜜蜂从树芽,或松、柏科植物的破伤部分,采集树胶或树脂,装入花粉巢带回巢,由内勤蜂帮助卸下。西蜂有采胶的性能。 水的采集和利用:目的——用于稀释蜂蜜,调制幼虫饲料、降温、增湿,每天50~100次,每次25~50毫克。

6、无王群的表现 蜂王在蜂群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蜂王健在,蜜蜂活动秩序井然。当蜂群失王时,蜜蜂会将有卵或适龄幼虫的巢房改造成王台,喂以大量的蜂王浆,培育新王。在这一段时期内,无王群的秩序并不混乱,但蜜蜂易激动,喜蜇,巢门上可见守卫蜂数量增多。如果无王群较长时间无合适日龄的幼虫或卵用以改造,或改造的王台内处女王未成熟交尾或产卵,一部分工蜂的卵巢便发育产卵。产卵工蜂的活动与正常工蜂一样,除了产卵,也参加巢内所有活动,还外出飞翔。它的外观也和正常工蜂相差无几,只是腹部稍微伸长和发亮。产卵时,也有一圈工蜂围绕着它。它在一个巢房里只产一粒卵,同一巢房里的其他卵是由其他产卵工蜂产的。 试验证明,取走蜂王会使蜜蜂的巢内工作和飞行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取走蜂王3日后,蜂群的飞行活动减少77%,采粉蜂减少73%,花粉团重量降低50%,蜜囊装载量减少62%,花蜜采集总量降低81%,将巢础筑成巢脾的速度降低73%,而且巢内秩序紊乱,蜜蜂把花蜜和花粉放到幼虫区的下缘,哺育蜂也辨认不出幼虫的性别,把雄蜂幼虫当作雌性幼虫喂养。 蜂群的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养蜂生产中经常而普遍运用的某些管理措施,包括养蜂场地的选择与布置,蜂群的检查,蜂群的饲喂,蜂群的合并,人工分群,蜂王和王台的诱入,盗蜂的防止,巢脾的修造和保存,蜂团的收捕及蜂群的近距离迁移等事项。中蜂的管理要根据群势、蜜源、气候等条件作相应调整,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达到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我把管理中蜂归纳为6个字:两紧、两松、两少。 "两紧"是从晚秋到早春紧缩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强蜂群的保温护子能力;越夏期间,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于脾,这样蜂群能更好地护脾,防止巢虫侵害。 "两松"是从油菜到板栗花期,适时造脾、扩大蜂巢,使蜂脾相称,并适时培育新生王和分群。在乌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长、流蜜涌的特点,前期限抓紧造脾、加快繁殖,抓紧培育交替王,换下老王和旧劣巢脾,为蜂场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准备。 "两少"是平时无事烽开箱,越夏和越冬期也尽量少开箱,只作箱外观察和贴听箱内动静,以此来判断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试用过横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标准箱加继箱,在流蜜期饲养强群取蜜,但按单脾产量不如5~6脾群的产量高。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势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 养蜂场地的选择 养蜂场地的好坏,是养蜂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定地放蜂,更要认真选择场地,选场有以下几个条件

1、蜜源丰富 2公里以内,全年至少有两种以上主要蜜源,另外,还应有一些花期交错的辅助蜜源。花期短,流蜜涌的蜜源场地,蜂群最好放在比成片蜜源地势略低的下风方位,有利于蜜蜂逆风空腹而去,顺风下坡满载而归。蜂场位于蜜源正中也好。

2水源充足 三废污染、厕所、畜棚、猪舍等附近不可放蜂,蜜源与蜂场之间不可隔着

江、河、湖泊,以免蜜蜂雨前采集来不及回巢而葬身于内。

3 地势平缓、高燥 4交通方便 5环境适宜 蜜蜂性喜安静,故学校、工厂、企业等周围不可设厂。 场地的布置:单箱单列(双列、多列)、双箱单列(双列、多列)、四箱单列(双列、多列),箱距1~2米,排距4米以上。蜂箱最后离地10~20公分,前低后高,以防雨水积留箱内,巢门朝南或稍偏东南。 中蜂蜂场要选择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而且要临近清洁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桩支撑,高度不低于0.5m,蜂箱上面常年盖杉树皮等覆盖物防晒,尽量避免外界气温对蜂巢的影响;夏季更要做好防晒工作,将蜂箱放在有树荫的地方搭棚遮荫。

蜂群的检查 一全面检查 打开蜂箱的大盖及副盖,逐一提出巢脾进行仔细检查,全面了解蜂群内部情况,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检查一般在越冬定群时及春季检查越冬效果及转地前后进行。步骤如下

1、开箱 人站箱侧或箱后,背对阳光,解开大盖,置于箱侧或反放地面上;手持起刮刀撬起副盖,反放箱前,副盖的一角搭在巢箱起落板上。

2 、提脾 用起刮刀的弯刃轻轻松动框耳,隔板向外侧移1~2框距离,垂直提出巢脾,尽量不要与相邻巢脾摩擦。

3、 观察 转脾方法,有继箱的蜂子发育 从偏中部位提1~2脾,幼虫丰满、晶亮、发育良好;干瘪、变色、变形,发育不良。

4、覆盖 注意蜂路、隔王板、隔板、副盖、大盖的复原及摆放,做好记录。

二 局部抽查 是通过检查巢内的部分巢脾,从而了解蜂群内部某些状况。优点 时间短,可节省劳力,减少对蜂群的惊扰。一般气温较低或容易出现盗蜂时采用。检查内容: 蜂脾关系 副盖上的蜂多——蜂多余脾;少——蜂少于脾,此时,边脾外侧一般无蜂。 贮蜜多少 边脾有蜜或隔板内侧第三个巢脾上角有封盖蜜,说明贮蜜充足;蜜蜂惊慌不安,提脾有蜂坠落,说明贮蜜短缺。 蜂王在否 从巢脾中央提脾,仔细检查一般能找到蜂王;找不到蜂王,检查房内是否有子,有子王在;若没有卵虫,蜜蜂不断振翅,巢房内有一房多卵现象,说明蜂王已经丢失。

三 开箱检查注意事项

1 穿、戴,无异味,一旦被蛰,切勿惊慌。

2 盗蜂多的季节,少查或不查,或在早晚进行,并注意糖汁、蜜汁水冲土埋。

3 操作时应一短(时间短)、二直(提脾放脾直上直下)、三防(防挡住巢门、防压死蜜蜂、防任意扑打蜜蜂)四轻稳(提脾放脾,揭盖、覆盖要轻稳)。

4刚开产的蜂王易惊飞,此时应停止检查,撤离,蜂王会在工蜂招引激素的作用下返巢。 学会了开箱检查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需要检查的内容。 首先,要检查蜂王是否存在。从蜂群中央提出巢脾,如果看不到蜂王也看不到卵,蜜蜂四处乱爬,并发出振翅般的叫声。这就是蜂群丧失蜂王的表现。如果巢房中有多粒卵,而且多产于房壁上,很凌乱,表明失王很久,工蜂已经开始产卵。检查要经过两到三次,确认确实没有蜂王了,才能放入新王。否则,一旦出现两只蜂王相遇,就会两败俱伤,给农户带来损失。

第二,检查蜂王产卵情况。揭开箱盖,蜜蜂工作有条不紊,巢脾上可以看到卵,表明蜂王在产卵。一个单王的蜂群中,卵、幼虫、封盖子脾的比例应为1:2:4。也就是:一个卵脾,2个虫脾,4个封盖子脾,以及1~2框蜜粉脾。如果子脾上产卵面积大则表明蜂王产卵旺盛,群势正常。如果蜂王胸腹部小,颜色变深,跛行,缺翅,表明这是劣质蜂王。 如果脾上没有卵,而有自然王台,蜜蜂怠工,预示将要分蜂。如果子脾面积小,蜂群比其他蜂群发展慢,表明蜂王产卵力差,或产卵处于低潮。 第三,要检查蜜蜂和巢脾的关系。揭开副盖时,如果发现副盖上、隔板外、边脾上挤满了蜜蜂,就表明蜜蜂多于巢脾,需要加脾。如果巢脾上蜜蜂稀少,隔板上没有蜜蜂,说明巢脾多于蜜蜂。如果隔板上蜜蜂多,而巢脾上


蜜蜂生产蜂王怎样培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39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