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中国象棋36计之欲擒故纵

中国象棋36计之欲擒故纵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08 15:32:24 | 移动端:中国象棋36计之欲擒故纵

篇一:《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先故意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原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注释】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人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削减他的气势。

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沾血。

【译文】

逼得敌军太紧,对方就会拼死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削减其气势。追击敌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他,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其溃散时再捕捉他,就可以避免流血。

【浅解】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篇二:36计之欲擒故纵

36计之欲擒故纵

0601110206

通过这学期选修课,我对36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攻战计之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从课上看的关于铁托炸桥的视频,再想到以前看书,电视中的一些片段,我感觉,这欲擒故纵,古今中外,运用的特别多。话说《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就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了欲擒故纵,“望风而逃,连败数阵”诱使曹军上当,打败曹军的故事。欲擒故纵,穷寇勿迫,示敌一线生机,避免绝望而作困兽之逗。情异则机变,虑远而谋深,“纵”“擒”之间必须把握条件,掌握火候,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不能“纵”而不擒,造成纵虎归山的错误。改纵则纵,不能纵者则不能为之,近代的毛泽东同志有:“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其中隐含着两个很有道理的典故。一是在解放战争中,我百万大军挥师江南,蒋家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时,蒋介石祭起了和平谈判的大旗,斯大林也担心美国出兵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提出了划江而治的方案,中国中产党人不同意这个方案,

提出来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攻克了国民党的首府南京。二是毛泽东劝诫全党不要学习身败乌江的楚霸王项羽,项羽与刘邦同起反秦,但项羽兵精将广,刘邦不可与敌,特别是打下关中,灭掉秦朝后,项羽驻军灞上,项羽要除掉刘邦易如反掌,但项羽怀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纵虎归山,致使后来自刎乌江。这是我国历史上令人扼腕的纵而不能擒的例子。

现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像我们生活中,在商场里,那些出色的销售人员就特别善于运用欲擒故纵,从而促成交易。我们平时面对问题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巧妙地运用沉默,促使对方多讲话,了解对方的本意和意图,同时可以集中精力思考应变的方法,然后后发制人。有利于圆通的应对各种局面,特别适当情况不明时,最好的反应就是不反应。

总之,我们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欲擒故纵。36计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生活启迪、做人道理及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多加学习。

篇三:36计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沾血。

③需,有孚,光 :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 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 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 :“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 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 大利。

古人按语说: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 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 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 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 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 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 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 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 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 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 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 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 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 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 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 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 “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 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 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 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 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 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 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

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 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 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 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 314 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 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 4 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假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 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中国象棋36计之欲擒故纵》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41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