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赤 壁 赋》说 课 稿
《赤 壁 赋》说 课 稿
陈梅芳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赏析本文“景”、 “情”、 “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
(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前半学期必修一文言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一下,初读全文,并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来粗知大意,我们老师只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的指导。
三、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
[说明]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
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4、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写了280多封书信。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都作于此时。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
[说明]以苏轼一行抵达黄州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引入课文
(二)点击作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自主发言,“大话东坡”。)
(教师语:“点击过后,朦胧中可见苏轼带着诗人特有的洒脱,刚食了美味的东坡肉,饮了解忧的杜康酒,胡须飘摆,向我们走来。”语言尽量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展示课件
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
(三)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
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1、识音及解字
见课件(略)
2、识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
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1 、 品 词
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
根据回答,当即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
(备用资料4个 )
1 .从“
2 .“”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发言。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3、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
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重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探究活动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略)此一乐也。
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备用教学资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
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
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五、课后探究(各课题组可任选一题,合作探究完成后下节课展示结果)
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小崔,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小崔会客”现场的苏轼,你能针对本文对苏轼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苏轼,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
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
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
六、教后反思
《赤壁赋》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课时不仅想让学生体会东坡飞扬的文采,更想让学生体会其情、其思,通过“三读三求”的环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较好的得达到了这一效果。
此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对于上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的过程还是阅读的过程,都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载,文心恣肆,化万物于笔墨之间。教师在讲解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更好的引发学生联想,整节课会更加有深度,也理应会有惊喜,效果也自会更佳。
篇二:《赤壁赋》(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赤 壁 赋》说 课 详 案
一、 教材说明
本文是鲁人版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一课,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而深入了解文章。
2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
3
4 、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5 (合作探究环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与《详解》,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2
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四、教学方法
1、听名家朗诵,进行正音;
2(合作探究环节)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以小课题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展示;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是最被人所熟知、所称道的。下面我也来吟咏几句,大家尝试着思考寻觅一下它们出自何人之手。
(诗句见课件)
大家答得不错,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读文知人,走近古赤壁,了解苏东坡。
(二)展示“课件导航”,明确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点击作者/ 三读三求/ 探究练习
(三)点击作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自主发言,“大话东坡”。) (教师语:“点击过后,朦胧中可见苏轼带着诗人特有的洒脱,刚食了美味的东坡肉,饮了解忧的杜康酒,胡须飘摆,向我们走来。”语言尽量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展示课件
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
(四)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 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1、识音及解字
见课件(略)
2、识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备用资料4个 )
1 .从“
2 .“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发言。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教学资源:(略)
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重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探究活动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略)此一乐也。
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
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备用教学资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
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
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五、课后探究(各课题组可任选一题,合作探究完成后下节课展示结果)
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小崔,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小崔会客”现场的苏轼,你能针对本文对苏轼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苏轼,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
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
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
六、教后反思
《赤壁赋》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课时不仅想让学生体会东坡飞扬的文采,更想让学生体会其情、其思,通过“三读三求”的环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较好的得达到了这一效果。
此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对于上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的过程还是阅读的过程,都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载,文心恣肆,化万物于笔墨之间。教师在讲评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更好的引发学生联想,整节课会更加有深度,也理应会有惊喜,效果也自会更佳。
篇三:《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被安排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赤壁赋》是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黄州团练副史时所作。这是一篇景、情、理完美结合的佳作。作者仁途受挫,处境困难,内心悲苦层层纠结。当此之际,大自然给了他精神的滋养,让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终于走出了自己。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量,再借助工具书,文章字词的理解难度应该不大,教师只需要在难点、疑点之处稍加点拨即可。但由于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不够的原因,学生对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所获得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往往会浅尝辄止,教师宜多加引导。
二、说教法
1、重视诵读感悟
本文是古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课文的情境,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和哲理。
2、以生为主,师生互动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作用在于解惑和引导。因此本课在第一课时的安排上,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字词的含义,教师主要是将重点字词和特殊字词进行归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而第二课时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则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
三、说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2、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
圈点勾画,主要是用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文章属“赋”体,其特色就是铺陈,阅读时需要找出不同的铺陈的内容并进行概括,这时圈点勾画就是最好的方法。
3、讨论释疑
在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该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当自己的观点与他有所不同的时候,适宜采用讨论的方法以其达成一致,即使不能达成一致,也能博采众家之长,增加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四、说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苏轼生平的资料,也解苏轼其人及其文章的基本情况,明确《赤壁赋》的写作背景,这将有利于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五、说教学安排:二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桂棹 溯流光 嫠妇 愀然 山川相缪 舳舻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扁舟 匏樽 枕藉 ....
(二)熟悉课文,理解字义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2、学生根据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落实文中字、词、句的含义。(先独立思考质疑,再将疑难提交课堂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3、本课文言文知识小结:(强调通假字,强调“舞”“泣”“友”等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落实文言虚词“于”“夫”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句式。)
(1)通假字
举酒属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 杯盘狼藉 ....
(2)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侣鱼虾而友麋鹿 正襟危坐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3)文言虚词
于: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夫: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且夫天地之间 ..
(4)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凌万顷之茫然
而今安在哉
(三)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二课时
(一)背景介绍,导入新课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的滚滚东流,成为文人寄托岁月易逝、年华不再的吟咏对象。“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历史的一去不复返,也同样让文人在面对水的时候,可以心生感慨。由水而生发对生命短促的悲叹,自在情理之中。“乌台诗案”获释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期间他写出了有名的“一词两赋”。我们已经扫除了《赤壁赋》理解上的障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一代大家借水、月所表达的情怀。
(二)赏赤壁之景
文中直接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有哪些?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圈点勾画)
文章在简单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后,即开始描写赤壁景色,具体的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徐”字写出了清风的柔和;“徘徊”写出了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横”有笼罩的意思,写出江面上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这就描绘出了一幅水雾缥缈,月色朦胧的画面。
(三)品人物之情
1、在这样的一片朦胧的月色中,人物(主和客)都做了些什么?(圈点勾画)
第一自然段:“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二自然段:主:扣舷而歌;客:吹箫而和
第三、四自然段:主客问答
第五自然段:洗盏更酌
2、伴随着这些举动,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乐转悲,再由悲转乐
3、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1)赏景之乐
清代才子张潮说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学子们仕途受挫后,常常会寄情于山水以排解心中的忧愁和烦闷,从而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本文作者与客游于赤壁之上时,目睹了江上月色朦胧之景,顿觉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
(2)由乐转悲
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吹洞箫,倚歌而和,悲凉幽怨,凄切婉转,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客的一番话,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有三层含义:一是感慨英名难留,一是叹息人生短暂,一是因为“超脱尘世”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失落。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3)由悲再入乐
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为喻,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即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况且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唯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我们可以徘徊期间而自得其乐。
(四)析人生哲理
讨论:苏轼由“悲”到“喜”,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人生肯定会遭遇各种痛苦。我们没有必要害怕遭遇的痛苦,怕的是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平庸之人的“庸俗”在于,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设置牢笼。文人雅士们的“高明”在于他们处于人生低谷时不断为自己设置牢笼,又不断地从牢笼中走出。他们从自己设置的牢笼中走出来的每一次,实际上就是一涅槃,一次精神的洗礼与蜕变。
(五)拓展延伸
儒家入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能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你能从《赤壁赋》中看出儒、释、道三家对苏轼思想的影响吗?(此题较难,可以课堂上讨论,也可留到课后搜集资料后再讨论)
(六)本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文阅读《后赤壁赋》,比较两赋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月夜美景———————————乐
扣舷而歌,吹箫而和——————悲
主客问答:1、客曰——————悲
2、苏子曰—————乐
客喜而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