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怒江
简介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总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千米,中国部分13.78万平方千米;径流总量约700亿立方米,省内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积8.7%。怒江因江水深黑,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把它称为“黑水河”,云南省的怒族把怒江称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汉译为江,含义为怒族人居住区域的江。
名族
僳僳族简
僳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僳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僳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僳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风湿病。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僳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
僳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杀猪宴客。在请客时,不论猪肉、羊肉(或牛肉)都愿放入一锅煮若是有贵宾至,还要煮乳猪招待,以两个月刚断奶的小猪为最好。待客要吃独品菜,就餐时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带走。福贡的一些僳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待客。僳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称“同心酒”,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
白族简介
白族家庭里,传统习惯上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
怒族简介
怒族人非常讲究礼貌和团结互助。而他们的“迪目瓦”结婚纪念则更富于人情味。只有和睦相处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夫妇才有资格举行这种仪式。在仪式上,主妇要把好酒好菜奉献给村里的老人。
怒族的剽牛是杀牛祭天的意思,仪式颇为隆重。清晨,人们来到山寨的旷地,随着芒锣的响声,牛被牵着绕屋六圈,然后栓在树上,给牛披上毯子,挂上串珠。杀牛者先要喝同心酒,然后几个人用锋利的长竹签把牛刺杀。
普米族简
普米族在满十三岁时,要举行成人仪式,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了。仪式前一天,有条件的要杀猪宰牛。做成人礼的少年,按年龄顺序,男子站在火塘上方,女子站在下方,依次用右脚踩一下猪膘,左脚踩一下粮袋,再向锅桩连磕三个头,表示敬天、地,灶三神,然后向长辈和兄长、姐姐磕三个头,感谢养育和关照之恩。受礼的人要说一些祝福的话,并给一点钱物。最后由父母带着到附近亲戚家向长者磕头,以求祝愿。从此以后,他们就要穿成人装,男子上穿右襟短衫,下为长裤;女子上着右襟短衫,下为百褶裙,腰系彩带,头包耗牛尾编成的假发结。成人礼后,他们就可以自由参加社交活动。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大年初一这天,他们会到村口争相邀请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到家里作客,由于大家都把能请到客人当作是一件吉祥快乐的好事,有时候会因为来往的行人少,就出现了几家争抢一个客人的热烈场面。若是行人请不到,就请村里那些有德才的人。如果还请不到,就到山上“请”一块石头回家作“客”。
普米族同其它民族共同杂居,友好相处,在衣、食、住等方面受到各民族的影响较大。如兰坪的普米族受到白族的影响,丽江和宁蒗的普米受到纳西族的影响,男人喜穿短衣宽裤,披白羊皮领褂。永胜、宁蒗一带的妇女喜包大头帕,扎耗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系百褶长筒裙,用宽大而染有红、绿、蓝、黄色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黑、白、褐色的绣纹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珠料,胸前佩带“三须”、“五须”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
春节是普米族最重大的节日。除夕之夜,各村寨放炮三响,吹响牛角号后,各家各户才吃丰盛的团圆饭。
独龙族简
独龙族以农业,采集和狩猎为生,“卡雀哇”是唯一的节日,多在冬腊月举行。节日里,每
个民族和部落都要集体猎取野物,杀猪宰羊,部落主妇将食物分给各个家庭,他们称为“分食”,也有剽牛活动。清晨,人们来到山寨的旷地,随着芒锣的响声,手牵手跳起本民族的传统舞蹈。、
特产
麝獐香獐
又称为麝獐、香獐,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珍贵的野生动物。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体呈棕色,背部较深;有的呈灰褐色,有的略琏不甚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雄麝脐香腺襄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云南省麝香的产量居全国第4位,怒江地区居云南省之首。
大理的石
是一种变质岩,因其盛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那么,盛产于怒江贡山县的大理石,不妨将它称为贡山大理石吧。贡山大理石及其工艺品已在云南春城、首都北京和国际展销会上初显风采。它那坚硬细腻、光秀美的特点,深受人们的赞美。
大大黑熊
当地人又称它为“大黑狗”,是怒江深山密林里的“主人”。据药书记载,黑熊的苦胆,是一种稀有的中药材。具有止痛、镇静、祛痰、消炎、解毒等功效,对于肠胃病、胆结石、黄疸及小儿高热、惊风、肠道寄生虫等病症均有较显著的疗效。
依珠的梨
果实硕大,皮薄核小,肉质洁白细嫩、汗甜丰腴;其香如密,给人留下淡淡的清香;依珠梨便于贮存,利于远销各地。在云南的梨类家族中,呈贡宝珠梨,以其个大皮薄、肉细味美等优点名扬四方;大理雪梨,又以其肉白如雪、味道鲜美而驰名全省;还有富源大黄梨、陆良密香梨??云南的名梨可以说数不胜数,早已享有盛名。
黄果吃的
中排乡是位于澜沧江畔的一个山乡,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又边远又闭塞的一个地方。初春时分,一山山、一片片淡黄色的花海淹没了山乡河谷,那弯弯的头号肠小道犹如黑色的飘带在花海中起伏,微风扑来,一阵阵清香贯满庭院,花絮随着风势飞飞扬扬,恰似彩蝶欢舞在花海的海面上。更为壮观的是金秋时节了,荒山野岭、弯径小道、林园边沿、田埂、庭院,一树树、一串串果实硕大的黄果挂满枝头。黄果,顾名思义,果黄如金,阳光下闪耀着金灿灿的光泽,如不细看,真像是传说中的金果树呢!黄果,因交通闭塞,未能将其香甜美味奉献给大千世界,它如同一位具有国色天香的少女,长年累月困守峡谷闺房。近年来,中排黄果也跻身于流通的激流,并在云南省评鉴会上名列前茅,列为名优特产佳品之一。
斯叶的黑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腊竹底和独龙江的马库,有一种树,当地群众称它“斯叶黑”,
意思是能出面粉的树。“斯叶黑”一般生长在阴凉的深箐里,树高可达十几米,成树直径达1米,树叶宽1米左右,长3米多,与芭蕉叶十分相似。“斯叶黑”含有大量淀份。七、八月份是其淀份成熟的最佳时期。当地群众获取这种面粉,可算是行家里手了。他们先将成绔砍来,用木棒或斧头在绔杆上不断地敲击,淀粉便一团团震落下来,晒干即成细粉。这就是树面粉,或者叫它“斯叶黑”面。树面粉可以烙粑粑或用香油煎食。松软适度,味美可口。还可以用开水加糖搅拌冲食,味鲜适度,真可算是山珍中的一绝了。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充分了解了面粉树的性能,斯叶黑面不仅能食用,据说曾解救过他们前人的饥馑,还能止泻,是止泻的上品良药。
旅游资源
怒江州辖泸水县、福贡县、兰坪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州府现设在泸水县六库镇,距昆明公路里程638公里。境内主要聚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此外还有白族、汉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傣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52%,白族占28%;怒族占6%;普米族占3%;独龙族占1%。由于各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婚丧嫁娶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阔时”、“鲜花”、“卡雀娃”等众多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多彩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1954年由丽江专区析出泸水、碧江、福贡、贡山4县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6年成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57年改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但直至1973年,均由丽江地区代管,兰坪县由丽江专区划入。1961年我国政府根据《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边界条约》收回的片马地区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管辖。
怒江州以其山雄川秀、民风朴实、特色明显向世人展现一个独具魅力的世界。到怒江旅游,怒江大峡谷、独龙江峡谷、高黎贡山、丙中洛、碧罗雪山、石月亮、听命湖不可不游。
怒江第一湾——位于丙中洛坝子南部,距县城40公里。怒江流经孜当村附近时,
沿着怒江大峡谷寻找世外桃源本是由北向南流,但被王期岩挡住,只好由东向西流,流出300多米后,又被打拉大陡坡挡住了去路,它又调头由西向东急转而过,再次流经王期岩时,又被挡住去路,只好向南流去,江水多次被挡,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弯,俗称怒江第一湾。这里江面海拔1710米,座落在三面环水之中的坎桶村,高出怒江50多米,地势开阔,风光绮丽,人称世外桃源。桃花岛——位于丙中洛坝子东面的扎拉桶村,因怒江环绕,成半岛状,岛上桃花甚多,故名。该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桃花节。
双拉怒寨风光——位于丙中洛双拉村,距县城39公里,有茶腊和小茶腊两村,分居怒江两岸,有茶腊吊桥相连,该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怒族习俗,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怒族文化一级保护区。
贡当神山——位于丙中洛坝子南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贡当,意为白色的狮子,因山形酷似狮子,岩石全是乳白色的羊脂玉大理石,故名。可坐车上山观景,山上山花烂漫,风景优美,可观看象屏风、仙女峰、仙人洞,还可一览无余地观看丙中洛坝子和气势磅礴的怒江第一湾。
嘎瓦嘎普峰——意为高大的雪山,又称作楚鹿腊卡峰,位于丙中洛坝子西南,海拔5128米,是高黎贡山山脉海拔最高的山峰。该山终年积雪,有长约3公里的现代悬冰川,冰舌前缘下
伸到海拔4000米处。居住在山峰两边的独龙族和怒族均将此山视为自己始祖的发祥地而顶礼膜拜,藏族群众将其列为丙中洛十大神山之首。在丙中洛,这座高傲的雪山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能看到。此次旅游,我运气不佳,恰遇丙中洛阴雨连绵,恨不能亲眼目睹此峰真容。
深谷中的人家普化寺——又名飞来寺,位于丙中洛坝子中间,该寺首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为西藏松娄(又译作松塔)喇嘛所建,取名飞来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兰雀治格通过民间募捐集资,进行扩建,取名普化寺。重丁教堂——位于丙中洛坝子东面的重丁村(又译作甲生村),为天主教堂,始建于1905年。
石门关——又名纳依强,意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位于丙中洛坝子的北端,因怒江两岸峭壁高耸入云,地势险要,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怒江通往西藏的北大门。
篇二:怒江州情
怒江州州情
一、概况
1、怒江州于1954年8月23日成立,每年8月23日为州的成立纪念日。
2、福贡--1949年6月1日和平解放,同年12月25日成立福贡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4年该属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
3、碧江--1949年6月10日和平解放,同年9月25日成立碧江县政务委员会,11月1日成立碧江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86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碧江县制,分两部分划归泸水县和福贡县。
4、贡山--1949年7月20日和平解放,成立贡山县办事处;1952年改为贡山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5、泸水--1950年1月13日和平解放,成立泸水人民临时政务委员会;同年6月1日改置泸水设治局。1951年2月成立泸水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6、兰坪--1949年5月10日和平解放,同年8月成立中外委员会,1950年4月15日县党政机关设于啦井,属丽江专区;1957年划入南京傈僳族自治州,1985年8月5日县城迁往金顶。1978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兰坪县,成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7、历史重大事件--清将军杨玉科率领各族英雄儿女严惩法国侵
略者,片马人民英雄抗击英国侵略军即片马事件;丙中洛人民愤怒驱逐法国传教士;独龙族人民严惩英国侵略者;泸水人民□日本侵略者;福贡人民愤怒而火烧美国传教士马道民办的木古教堂;怒江州各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等等。
二,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
1、怒江地处东经98度39分至99度39分,北纬25度33分至28度23分;总面积14307平方千米,最高峰为高黎贡山楚鹿腊卡峰5128米,最低点为泸水县境内的蛮鱼村怒江边738米。
2、边陲明珠---六库,1957年怒江州府从知子罗迁到六库;油桐之乡---上帕福贡县所在地;滇西雨城--丹当贡山县所在地;中国锌都---金顶;雾城茶乡---鲁掌;难忘山城知子罗碧江所在地;桃花盐乡---啦井;省级口岸---片马;滇西古街---营盘。
三、人口与民族
1、2010全州总人口53.6万人,有傈僳、怒、普米、独龙族等22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93%。
2、重要节庆:12月20-23日的阔时节,农历2月初8的刀杆节,农历正月初三后的三天的澡塘会,农历2月15的拜日旺节,正月初三的版踏节,农历5月初5 情人节等等。
四、资源概况
1、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水能资源--丰富。
2、旅游资源--怒江大峡谷以奇、秀、险、雄、奥为一体,位于“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初步开发的景点:福贡石月亮徒步旅
游景区,兰坪罗锅箐景区,独龙江徒步控险景区,碧绿雪山徒步旅游景区,片马口岸旅游景区,姚家坪旅游度假区,玛布温泉度假区,贡山丙中洛度假村。将建为:“一个龙头,两层网络,三条路线”的基本框架,即:以开展建设怒江大峡谷及与之相配套的自然景点,民族风情,使之成为怒江向国内外重点推出的特色旅游产品为一条龙头;开展建设怒江与省内,尤其是滇西及滇西北旅游区相连的省内网络,以连接缅甸密支那、仪光及东南亚各国的国际旅游网络为两层网络;北线--怒江大峡谷旅游线,西线--中缅跨国旅游线,东线--兰坪特大铅锌矿床旅游线。
五、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1)欠开发,欠投入,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州情尚未根本改变。(2)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产业单一的状况尚未改变,多元化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3)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仍然严重落后、以教育为代表的社会事业仍然严重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特别是大林业、小产业、低效益状况突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增收难度加大的现状尚未改变。(5)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防治任务艰巨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2、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1)国民经济加快发展(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4)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5)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7)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明显加大(8)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9)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六、未来五年怒江的发展
1、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怒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新动力(2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为怒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新活力(3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怒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新机遇(4怒江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研究解决、扶贫攻坚“五大工程”的规划实施为怒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构筑新平台
挑战--(1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2扶贫攻坚任务艰巨(3基础设施及其脆弱(4政策环境因素制约明显。
2、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州为目标,以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为抓手,以扶贫攻坚为重点,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强一堡”战略机遇,围绕“三基地、以品牌”战略目标,坚持“生态立州、科教兴州、电矿强州、问旅活州”的发展思路,把突破交通基础“瓶颈”制约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教育作为提高素质的重要支撑,把促进优化资源开发作为主要依托,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通过艰苦努力,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教育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实现重大突
破,以水能、矿产、旅游、生物问日代表的优势资源开发实现重大突破,为实现怒江“二次跨越”奠定坚实基础。原则--(1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2基础环境建设,促进绿色发展(3基础民生优先,实现和谐发展(4基础改革开放,着力突破发展
3、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思路--围绕“生态立州、科教兴州、电矿强州、问旅活州”的发展思路,紧扣“二次跨越”的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和省特殊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优势资源综合开发“两个关键”,强化“一城、两园、三带”的发展布局,突出“基础、产业、扶贫、生态、素质、开放”六个工作重点,坚持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措施,哪里构建“三基地、一品牌”,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目标--力争经济增数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十一五发展速度,确保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基础产业培养有重大进展,基础“瓶颈”制约又明显突破,“三基地、一品牌”战略进程明显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度加大,做稳做优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快做活三产,大力加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力争三次产业比重由12:40:48调整为5:55:40。十二五末,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左右,实现12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实现收入10 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60亿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篇三:怒江
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州总面积14703平方千米,人口52万,怒江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僳僳族占51.6%。辖泸水、福贡两个县和兰坪、贡山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州政府驻泸水县六库镇。
怒江州是中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数民族,怒江州是中国民族族别成份最多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 六库镇地处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地跨高黎贡山东麓至碧罗雪山西麓的两岸,它东与老窝乡相邻,西与缅甸接壤,北接鲁掌镇,南至上江乡。全镇总面积375.94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800米。年平均降雨量1115毫米,年平均气温19℃,属典型的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山势总体呈“凹”字型,东西高,中间低,形成高山寒冷,半山温凉,沿江地带炎热,全镇森林覆盖率为56%。
中文名称六库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面积375.94平方公里
人口 45671人
著名景点 怒江大峡谷、赖茂河瀑布
怒江州四县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5995人,占总人口的12.3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68342人,占总人口的87.65%。彝族人口为11758人,占总人口的2.20%;白族人口为139164人,占总人口的26.04%;傈僳族人口为257620人,占总人口的48.21%。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410人,增长了2.18%,占总人口的比重减少了0.9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增长了41103人,增长了9.62%,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了0.78个百分点。
GDP
2007年,怒江州生产总值49.13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总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2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4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6亿元, 同比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亿元,同比增长12.7%;人口自然增长率7.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
2009年怒江州生产总值完成48.41亿元,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8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20.69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超年初预算4.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8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9.71元,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1752元,增长21%;人口自然增长率7.8 ?;单位GDP能耗下降5.3%;解决了1.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11年全州生产总值先后迈上30亿元、40亿元、50亿元、60亿元四个台阶,从23.94亿元增加到64.6亿元,年均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从4984元增加到11874元,年均增长15.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亿元增加到6.66亿元,年均增长22.2%,支出从10.25亿元增加到42.69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6.31亿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28.96%;三次产业比例
中文名: 独龙族
总人口: 7431人 分布地区: 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集中居住地在独龙江乡 语言: 独龙语
宗教信仰: 基督教和万 物有灵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建设,建成了1个生猪良种繁育基地、24户养殖大户,全年大小牲畜存栏达 44.9万(头)只,出栏 25.5万(头)只,畜牧业经济收入实现1. 12亿元,同比增长15%。劳动力转移输出8000人,农民工资性收入达3800万元。着力培育绿色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龙头企业14户,建成农村特色产品种植协会8个、综合服务社90个、专业合作社78个,新种植核桃8.48万亩、漆树1.1万亩、草果1.63万亩、其他经济林果1.59万亩,年内销售草果4200吨、核桃4000吨,实现收入1.32亿元,生物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福贡县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东与兰坪县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边境线长142.218公里。位于东经98°41?~99°02?,北纬26°28?~27°32?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1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3公里。全县总面积2756.44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 福贡县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政府驻地 上帕镇 邮政区码 673400 人口 88127(2005)
主要民族 傈僳族、怒族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东与兰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边境线长142.218公里。位于东经98°41?~99°02?,北纬26°28?~27°32?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1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3公里。全县总面积2756.44平方公里。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形成一个从北向南狭长的“V”字型谷地。县内最高点在碧罗雪山的嘎拉拍山峰,海拔4379米,最低点在与泸水县交界处的怒江江面,海拔1010米,相对高差达3369米。县城驻地上帕镇海拔1190.9米。
福贡县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从南到北有南、中、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等气候类型。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和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形成了春季和夏秋间两个雨季的独特气候环境。2004年,县城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雨量1443.3毫米,年日照1479.9小时,相对温度84%,无霜期26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