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11.蝙蝠和雷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一 、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
2、复习生字词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对,课文就是讲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故事。
【选一两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按照课件的模式概括整理: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 ,解开了蝙蝠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解决了飞机 的问题
总结,出示答案:反复研究 夜间飞行 雷达 在夜间安全飞行】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复习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科学家的观察细致。
(大屏幕: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上节课从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文段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即使??也??”你能口头说一句话吗?
2,指导朗读。
3,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让我们再一次把蝙蝠的灵巧读出来。全班齐读
过渡: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引起了科学家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2、出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么?请你来读,读出你心中的疑惑。
三、学习4-6自然段,体会科学家缜密的探索过程。
1、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来研究的呢?(板书:研究问题)生答: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请自读课文的4、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1、试验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的?
2、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科学家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你读懂了么?汇报
4、汇报试验条件:(出示)
示比喻句,体会打比方的好处,体会到蝙蝠毫无方向感,没头没脑乱撞的情景)
7、 这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生齐读。
8、师: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但科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
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师:你真厉害!科学家就是这样问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那么,蝙蝠的最和耳朵究竟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自然段,划出相
关句子。师:谁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生:读有关句子。
师:读得真对。看PPT演示,填空。
2、师:同学们明白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了吗?来,我们一起合作画一幅示意图。(板画)
3、师:科学家是很轻松地解开这个秘密的吗?
请读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秘密。)
从哪些字眼,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在经过反复研究,付出很多努力之后,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解决了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他们就此作罢,停止研究了吗?
生:没有。而是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师:是呀,科学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研究,把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运用到了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雷达,造福于人类了。(板书:启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8自然段,看雷达工作与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完成课后的填空题
?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2、汇报交流
3、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也来给它画画示意图吧!(板画)
4、这就是科学家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创造发明雷达的故事。课文学到这儿,你想对科学家说什么?赶快拿出你的小练笔本
5、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读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下仿生学。
2、老师找了几个仿生学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3、趣味连线
4、像这种在自然界中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东西造福人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5、全文总结: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那你想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想观察哪些动植物,想发明出什么新成果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向大自然,希望你能有新的发明。
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蝙蝠的嘴 雷达的天线
蝙蝠的耳朵
篇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实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2.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教学准备:蝙蝠图片、幻灯片
授课教师:王冰娜
授课时间:六周三第二节
授课地点:四年级教室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读,引发疑问
1. 老师激情朗读第1自然段,问同学们看到这一景象有什么疑问?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 由飞机引出蝙蝠,介绍蝙蝠,引发疑问。 (1)出示蝙蝠图片,结合课外资料和课本第3自然段介绍蝙蝠。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身体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它在夜间飞行的时候,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见到蝙蝠在夜间能如此飞行,你有什么疑问吗?
(是它的眼睛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二、介绍试验,解释疑问
1. 导入:问题总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人们由蝙蝠的夜间飞行产生疑问,引发思考。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式如何?结果怎样?最后的结论又是什么?
2. 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内容,答案仅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3. 引发疑问: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面对这样的结论,你又有什么疑问吗?(它们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三、画图展示,引发疑问
1. 同学们,课文哪一个自然段介绍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7自然段)
2. 齐读第7自然段,用简单的图画说明蝙蝠飞行的秘密。
3. 明白这一秘密后,如果你就是科学家,你会怎样想?(怎样使飞机也具有这一功能?)
四、引发想象,明确雷达的工作原理
1. 假如你是飞机设计师,你会怎样把蝙蝠夜间飞行的功能运用到飞机上呢?(飞机也能发出一种波,遇到障碍返回时,飞机又能接受这种波,是飞行员看到是否有障碍物。)
2. 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完成了这一光荣的使命。那雷达是怎样工作的?请同学朗读第8自然段,其他同学听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发出的超声波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耳朵 )。
五、回顾课文,激发创造欲望。
1. 同学们,科学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的。你能从动物身上获得提示,设计一项小发明吗?相信你们也能成为一个小小仿生家。
2. 学完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吗?(科学家通过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六、作业布置
完成《南方新课堂》第11课。
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蝙蝠的嘴 雷达的天线
蝙蝠的耳朵 雷达的荧光屏
篇三:《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一 、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
2、复习生字词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对,课文就是讲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故事。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复习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科学家的观察细致。
(大屏幕: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 上节课从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让我们
再一次把蝙蝠的灵巧读出来。
过渡: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引起了科学家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2、出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么?请你来读,读出你心中的疑惑。
三、学习4-6自然段,体会科学家缜密的探索过程。
1、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来研究的呢?(板书:研究问题)生答: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请自读课文的4、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1、试验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的?
2、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科学家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你读懂了么?汇报
4、汇报试验条件:(出示)
5、四人小组交流:填表
6、被塞上耳朵、封住嘴巴的蝙蝠还能灵巧地避开障碍物么?哪句话写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比喻句,体会打比方的好处,体会到蝙蝠毫无方向感,没头没脑乱撞的情景)
7、 这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生齐读。
8、师: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但科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
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师:你真厉害!科学家就是这样问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那么,蝙蝠的最和耳朵究竟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自
然段,划出相关句子。师:谁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生:读有关句子。
师:读得真对。看PPT演示,填空。
2、师:同学们明白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了吗?来,我们一起合作画一幅示意图。(板画)
3、师:科学家是很轻松地解开这个秘密的吗?
请读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秘密。)
从哪些字眼,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在经过反复研究,付出很多努力之后,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解决了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他们就此作罢,停止研究了吗?
生:没有。而是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师:是呀,科学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研究,把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运用到了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雷达,造福于人类了。(板书:启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8自然段,看雷达工作与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完成课后的填空题
?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2、汇报交流
3、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也来给它画画示意图吧!(板画)
4、这就是科学家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创造发明雷达的故事。课文学到这儿,你想对科学家说什么?赶快拿出你的小练笔本
5、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读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下仿生学。
2、老师找了几个仿生学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3、趣味连线
4、像这种在自然界中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东西造福人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5、全文总结: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那你想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想观察哪些动植物,想发明出什么新成果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向大自然,希望你能有新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