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14 07:45:56 | 移动端: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篇一: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 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临证要当斟。

13、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14、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柴胡振汗生.

15、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结胸, 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痢多凶.

16、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二阳尽, 热微烦躁入阴传, 其人能食而不呕, 脉小尿清为不传.

四、太阴病脉证并治

17、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 吐食腹满有时疼, 手足自温痢不渴, 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 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 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 干姜寒倍参腹疼.

18、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 误下时痛大实疼, 大承桂枝加芍大, 脉弱芍大当审行.

19、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是寒虚气上从, 腹满不减不大便, 转属阳明乃可攻.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 背寒欲寐口中和, 咽痛腹痛骨节痛, 厥痢清谷四逆瘥.

21、少阴阳邪脉证

少阴阳邪沉细数, 口燥咽干大承汤, 少阴心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是主方.

22、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二三日无里证, 减辛加草用之良.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

23、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 肤冷脏厥躁难安, 囊缩舌短胎滑黑, 四逆当归四逆先,

少满痛厥姜萸入, 蛔厥静而复时烦, 得食而呕蛔闻臭, 烦因蛔动乌梅圆.

24、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 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 便硬尚任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 咳加姜味下痢同, 悸加桂枝腹痛附, 下重薤白秘尿苓.

25、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 面赤身反不恶寒, 厥痢清谷脉微绝, 通脉四逆主之先,

痢止参加脉不出, 葱入面色赤炎炎, 腹痛加芍咽桔梗, 呕加圣药用姜鲜.

七、变证

26、两感

一曰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曰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曰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 不解致逆成坏证, 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 重困垂危莫可凭, 惟用独参煎冷服, 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 无汗发热恶寒风, 头项强痛身体痛, 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 恶热潮热汗蒸蒸, 燥干谵语满硬痛, 便溏为虚不可攻.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 目睛了了面唇红, 热烦口燥舌干渴, 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 目不了了色不红, 无热欲卧厥吐痢, 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 恶热烦渴大便难, 沉滑爪赤小便赤, 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 发热不渴厥而烦, 下痢尿清爪青白, 浮微通脉复阳还.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 舌卷焦黑鼻煤烟, 昏噤发狂如见鬼, 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 表里俱实黑奴丸, 热盛解毒里实下, 表实三黄石膏煎.

35、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 咽痛通身厥冷寒, 重强身疼如被杖, 腹中纹痛若石坚,

或呕或痢或烦躁, 或出冷汗温补先, 无汗还阳退阴汗, 急灸气海及关元.

篇二:《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背诵版)

四诊心法要诀上

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变色大安,生克顺逆。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新病易巳,色脉不夺。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色见皮外,气舍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青如苍壁,不欲如蓝。赤白裹朱,衃赭死原。黑重漆炱,白羽枯盐。维黃罗裹,黄土终难。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肝目毗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骨胳陷弱,易受邪攻。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主凶殃。五官陷弱,庭阙不张,蕃蔽卑小,不病神强。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疼。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目巟目巟),如将捕惊。心赤善喜,舌红口干, 脐上动气,心胸痛烦,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满肠鸣,病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闲。

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浙寒热,咳唾喷嚏,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肢胀肿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病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逆。正病正色,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母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色生于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互错见,皆主身亡,面黄有救,眦红疹疡,眦黄病愈,睛黄发黄。闭目阴病,开目病阳,胰胧热盛,时瞑衄常,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征宫商,并羽五声。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舌居中发,喉音正官,极长下浊,沉厚雄洪。开口张口咢,

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舌点齿音,次知高清,抑扬咏越,徵声始通。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洁浊和平。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东心所感,舒缓之声。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言微难复,夺气可知。 言严妄无伦,神明已失。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

哑风不语,虽治命难。讴歌失音,不治亦痊。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入,以知起止。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燥。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成。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人为唾,脾涎肺涕。百病之常,昼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进退。潮作之时,精神为贵,不衰者实,困弱虚累。 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大便通闲,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小便红白,主乎寒热,阴虚红浅,湿热白泔。望以观色,问以测情。召医至榻,不盼不惊,或告之痛,并无苦容,色脉皆和,诈病欺蒙,脉之呻吟,病者常情。摇头而言,护处必疼。三言三止,言蹇为风,咽唾呵欠,皆非病徵。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嗝。

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眉起五色,其病在皮。营变蠕动,血脉可知。眦目筋病,唇口主肌,耳主骨病,焦枯垢泥。发上属火,须下属水,皮毛属金,眉横属木,属土之毫,腋阴脐腹。发直如麻,毛焦死故。阴络从经,而有常色,阳络无常,随时变色。寒多则凝,凝则黑青;热多则淖,淖则黄红。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动在乳下,有过不及。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脉尺相应,尺寒虚泻,尺热病温,阴虚寒热,风病尺滑,痹病尺潦,尺大丰盛,尺小亏竭。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内膺前。掌中腹中,鱼青胃寒。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诊脐上下,上胃下肠。腹皮寒热,肠胃相当。胃喜冷饮,肠喜热汤。热无灼灼,寒无沧沦。胃热口糜,悬心善饥。肠热利热,出黄如糜。胃寒清厥,腹胀而疼。肠寒尿白,飧泻肠鸣。木形之人,其色必苍。身直五小,五瘦五长。多才劳心,多忧劳事。软弱曲短,一有非良。火形赤明,小面五锐。反露偏陋,神清主贵。重气轻财,少信多虑。好动心急,最忌不配。土形之状,黄亮五圆。五实五厚,五短责全。面圆头大,厚腹股肩。容人有信,行缓心安。金形洁白,五正五方。五朝五润,偏削败亡。居处静悍,行廉性刚。为吏威肃,兼小无伤。水形紫润,面肥不平。五肥五嫩,五秀五清。流动摇身,常不敬畏。内欺外恭,粗浊主废。 贵乎相得,最忌相胜。形胜色微,色胜形重。至胜时年,加感则病。年忌七九,犹宜惧恐。形有强弱,内有脆坚。强者难犯,弱者易干。肥食少痰,最怕如绵。瘦食多火,著骨难全。形气已脱,脉调犹死;形气不足,脉调可医。形盛脉小,少气休治;形衰脉大,多气死期。颈痛喘疾,目裹肿水,面肿风水,足肿石水。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阳虚可嗟。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坐则腰痿,转摇迟回,行则偻俯,立则振掉,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四诊心法要诀下

脉为血府,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关脾胃,左肝膈胆。三部三焦,两尺两肾,左小膀胱,右大肠认。命门属肾,生气之原。人无两尺,必死不痊。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竟下竞,左右推寻。男左大顺,女右大宜。男尺恒虚,女尺恒实。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候名焉。额颊耳前,寸口岐锐。下足三阴,肝肾脾胃。寸口大会,五十合经。不满其动,无气必凶。更加疏数,止还不能。短死岁内,期定难生。五脏本脉,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迟缓。四时乎脉,缓而和匀。春弦夏洪,秋毛冬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饮食劳倦,诊在右关,有力为实,无力虚看。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宁神,调息细审。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五至无疴,闰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则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须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忧怒,思悲恐惊。 浮沉已辨,滑涩当明。涩为血滞,滑为气壅。浮脉皮脉,沉脉筋骨。肌内候中,部位统属。浮无力濡,沉无力弱,沉极力牢,浮极力革。三部有力,共名日实。三部无力,共名曰虚。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微脉可考。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可察。惟中无力,其名曰芤。推筋着骨,伏脉可求。 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七至疾脉。缓止曰结,数止曰促,凡此之诊,皆统至数。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至数不乖,代则难痊。弦细端直,且劲曰弦。紧比弦粗,劲左右弹。来盛去衰,洪脉名显。大则宽阔,小则细减。如豆乱动,不移约约。长则迢迢。短则缩缩。浮阳主表,风淫六气,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散虚极。浮洪阳盛,浮大阳实。浮细气少,浮涩血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弦风饮,浮滑风痰。沉阴主里,七情气食。沉大里实,沉小里虚。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极。沉涩痹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濡阳虚病,弱阴虚疾,微主诸虚,散为虚剧。 革伤精血,半产带崩。牢疝癥瘕,心腹寒疼。虚主诸虚,实主诸实,芤主失血,

随见可知。迟寒主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病,无力虚寒。数热主腑,数细阴伤.有力实热,无力虚疮。缓湿脾胃,坚大湿壅。促为阳郁,结则阴凝。代则气乏,跌打闷绝,夺气痛疮,女胎三月。滑司痰病,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涩虚湿痹,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隔液亡。弦关主饮,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疼。紧主寒痛,洪是火伤,动主痛热,崩汗惊狂。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泄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数细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火热之症,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失血诸证,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痈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黄疽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岐黄无术。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痈疽未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最忌。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痈痿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热,滑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可期。 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左男右女,孕乳是主。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离经,新产小缓,实弦牢大,其凶不免。经脉病脉,业己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脾绝雀啄,又问屋漏,复怀水流,四日无救。 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肾绝伊何?发如夺索,

篇三:中医自学五方法

习医有五法 诵解别明彰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很多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

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著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基础的自学者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著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04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