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滚滚长江 -同课异构优质课
一、《长江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大家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长江。当你坐车经过李家沱大桥、鹅公岩大桥时。你可曾想过,这就是长江水;当你漫步在动物园边的桃花溪时,你可曾想过,这跟嘉陵江一样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当你看见人们利用长江水灌溉、航运时,你可曾想过,人类对长江又做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江、了解长江。
重要的事说三遍,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课程标准(掌握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朋友们,今天我们地理学考察组将带着大家畅游长江。去仙女山看印象武隆有一句台词“川江号子来了哦”。川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吗?
生:不是 长江干流在四川段的小名,长江干流的小名还不止这一个,大家看这里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沱沱河与其南面的当曲汇合后,到青海玉树的河段,称为通天河。玉树至四川宜宾的河段,称为金沙江。过宜宾后始称长江。习惯上,人们又把宜宾至宜昌的河段称川江,把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称荆江。江苏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河段,旧称扬子江。
接下来我将带大家了解长江河源概况,(请一小组的同学将你们课前准备的东西贴在黑板上)
一、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东峰(指向源头),自西向东,注入东海(指向东海),全场
6300千米,是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干流轮廓可近似看做“大V”+“W”(用粉笔画出).你们记住了吗?
二、长江从源头自西向东依次经过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出三峡后进入长
江中下游平原。
三、长江共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它们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
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最后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四、汇入长江的支流很多,像动物园边上的桃花溪是上将数以万计的小支流之一。我们要逐一认
识很困难,所以我们主要掌握这7条支流。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上钩出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以及南侧的乌江、湘江、赣江。其中,我们重庆段就有嘉陵江和乌江两条江汇入。支流长度最长的是汉江。我们组用这样的方法记住了7条支流。“高雅的山民,站在嘉陵摩托上跳舞,想把汗甩干”在重复一遍“高雅的山民,站在嘉陵摩托上跳舞,想把汗甩干”。亲,记住了吧!我们一小组汇报完成,下面有请二小组。
感谢一小组的汇报,他们很全面的解说了长江的概况,下面我将带大家认识长江的特征。刚才的视频中提到长江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江之源,也是中国第一长河,而且我还可能很自信的说他还是中国第一大河,下面我们来看数据(站在指向ppt
下)
与中国其他几条大河相比,长江长度最大,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所以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下面我们来看长江干流纵剖面图,横坐标代表距离入海口的距离,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区河流落差的大小。
接下来我将带大家从落差和支流多少来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特征。
湖北宜昌、江西湖口是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至河源是上游河段。长江上游4500米的流程中沿途接纳了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众多支流,江面展宽,流量大增。流经1、2级阶梯,落差达6100多米,仅横断山区的落差就达到3300多米。长江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上游河段形成了许多雄奇壮观的峡谷。著名的有虎跳峡、三峡。
宜昌至湖口是中游河段。长江出三峡后,进入平原地区,在920多千米的流程中,落差约40米,流速锐减,加之湘江、汉江等众多支流汇入,形成蜿蜒曲折的河道。这一河段的荆江曲流众多,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历史上水患频发。
长江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这一段流程不超过840千米,落差却不足20米,水流平缓,江面开阔,不少河段江面宽度超过10千米。长江入海处,江面宽度超过80千米,呈现出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好了,为了巩固上中下游的特点,我们大家一起齐声总结。(指着ppt,记住活跃气氛)我们地理学考察组的工作汇报结束。
大家好,我们是水力组,我们将带大家对长江进行一次探宝活动。长江大部分流经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量大,河流水量丰沛。同时,长江流经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及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交汇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而且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翻ppt)这是落差大的长江三峡段和金沙江河段。人们根据这一“宝”进行了水能开发。我们来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视频)“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当然还有旅游和水产养殖等等效益。
长江的另一“宝”是视频中提到的航运。(ppt展示小资料)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航运量的60%,是世界上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因而,长江又被誉为“黄金水道”。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原因主要是通航河段无结冰期,四季可通航。第二,通航河段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降水多,河流水量大。第三,通航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慢。第四、通航河段主要流经中国人口、工业稠密区,货物运输量大。综上,长江是我国的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水能和黄金这里你停顿让同学大声回答)。然而,长江总是恩泽与灾害相伴,伴随着文明成长过程中的水患也不时的冲击着人们的记忆。请大家观看视频
刚才的数据和画面历历在目,为什么进入80年代后,长江发生洪涝的频率上升。是天灾还是人祸。下面我们将带大家分析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流经地区降水丰沛,暴雨时各大支流同时涨水,此时,长江泄洪能力较差,大量来水在某些河段聚集,易发生洪涝灾害。加之中游荆江河段的地上河以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河堤极易溃坝,引发灾害。当然,上游河段深林草地的破坏,河流的含沙量大增、河道淤堵,河床太高,排洪能力降低,洪涝多发且严重。同时,也会导致湖泊淤塞、面积、容量减小,对河水调节作用下降,旱涝多发。在这些原因中,前两者是天灾,后两者是人祸。。。
针对出现洪涝灾害的原因,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针对南北侧及干流同时涨水,我们觉得要兴修水利工程,调控洪峰。同时也要做好天气预报,及时转移生命财产,这是天灾,损失不可避免,但我们要把损失降到最低。针对荆江段的地上河以及河道弯曲,排洪不畅,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人工裁弯取直,加快河流通过速度,其次,也要加固河堤,防止溃坝。针对上流河段的水土流失,我们呼吁每一位公民要植树造林,要保持长江中上游的水土。由于人类的自私,围湖造田、泥沙淤积,致使湖泊面积锐减。这是1820年和1960年洞庭湖的对比图,昔日大面积的水域变成了农田,也正是人们的无知,长江也在人类面前更加猖狂的展示它的另一面,因而,我们要退耕还湖,也要保持水土,要让昔日的湿地景观再现。我们治理组的汇报结束,谢谢大家。
果真是专家组,大家汇报的真不错,这节课我们再来疏导一下思路,首先我们了解了长江概况,其次,针对河流特征进行开发,但在开发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我们进行科学的治理,从而达到人河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最后,我用这样一段话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全体起立,用你们最洪亮的声朗读
滔滔入东海,涓涓青藏源。
全长六千三,流域百八万。
亚洲第一河,世界居第三。
上中下游点,宜昌湖口断。
上游落差大,三峡已建完。
中游江面宽,九曲回肠弯。
下游水阔多,美丽水乡国。
自古黄金道,还需再开拓!
篇二:对《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评析1
对《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评析
这次远程教育的主题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的有关专题讲座,我对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教案中进行预设,牵着学生走,即使有对话,也是伪对话,忽视先学后教的原则。忽视了先学后教原则的语文课,学生缺少有效学习,语文综合素养很难得到提高。上了大量的语文课,综合素养得不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语文被学生边缘化的倾向十分严重。
先学后教的原则,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学。“先学”要保证学生的自读不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限制,让学生自己调动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去充分解构文本含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有问题解决的需求,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后教”应该是以学定教,着重解决学生在自学中的困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教师如何运用先学后教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看了苏州十中袁佳、海口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对《祝福》一课进行的同课异构教学录像,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祝福》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要学习好这篇小说,需要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体味小说的主旨。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本篇课文在教学中的地位,选择好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达主题的作用。龙敏老师从祥林嫂的肖像剪影切入,并以此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课堂上师生互动交融,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有效性教学表现突出。教师分析了两幅形象剪影,剩下的几幅剪影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的引领略显过度。
袁佳老师以祥林嫂的眼睛为切入点,用“关注生存,探究死因”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要想俭省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快速进入课堂主旨。在此之
前,袁老师已经分发了学案,上面有文中关于祥林嫂眼睛(神)的描写。通过八处眼睛(神)描写,探寻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在这里预设的痕迹很明显,有先入为主的嫌疑。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在课文中寻找,自己去综合、归纳。
归纳两位老师的教学,我认为,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很透彻,课堂教学结构衔接的如行云流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学,组织学生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有共同的不足,一是预设的痕迹明显,看似学生自由讨论但实际上被教师牵着走;二是缺少对小说时代背景的解析,这一点恰恰是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最需要的。传统教学中,注重对小说时代背景的介绍与解析。过度介绍与解析没有必要,也不是每篇小说都必须。但学习鲁迅的小说,特别是《祝福》这篇课文,没有小说时代背景的介绍与解析,学生很难理解人物形象,也很难把握小说的主旨。我们说,创新,不一定就要推翻传统,推陈出新,也是创新。
篇三: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4.5.1 点和线导学案
4.5.1 点和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