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高段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高段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14 13:03:07 | 移动端:高段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篇一: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指导学生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面对新的语文选修课程,这个教学任务再次凸显出来,成为教师备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本阅读是根本

“文本阅读”这个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采取了“直奔主题”的方法,减少甚至完全取消阅读课文的时间。

不能认真阅读,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当我们面对选修教材中众多的文学作品时,淡化了阅读这个过程,看似厚重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把握艺术形象、体味文学形式等,这一切就都成了海市蜃楼,根基不实。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过作品,就直接进入到所谓的欣赏中。有些学生看似准备得很充分,从网上搜索了很多背景资料,但其实连原文都未细细读过,资料也谈不上真正“消化”,只是经一下手就论堆儿又转给了老师。舍本逐末、囫囵吞枣,以此方法欲寻艺术美感,不过是缘木求鱼,令学生厌烦之心渐生,对这些精美的作品敬而远之。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有些老师动脑筋设计了一些好方法。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在课上以批注法来读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求学生阅读时加以批注,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有文可依,发言也更言之有理、有序。批注阅读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有成就感,这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北京宣武区回民中学的一位学生,在课上批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1]时,注意到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力。其依据是两段原文: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学生从黛玉对同一个问题的前后的不同回答,看出贾母对黛玉的影响,及黛玉的聪惠、敏感。因为给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才会有这样真切而独特的体会。

香港某中学的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读完作品后提出问题,并将好的问题在全班内公布并征集答案,最后与提问题的学生自己准备的答案做比较。这也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方法。

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鉴赏的一般环节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小学、初中阶段的表达交流能力训练基本是围绕单纯的叙事、描写、抒情和简单的议论进行,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鉴赏评论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以提问的形式由浅入深指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A读了没有?作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概要)

B你对作品的哪些方面有感触?(引导学生找到动情点)

C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引导学生沿动情点深入阅读,找到合适的评价切入点)第一个环节强调文本阅读,并在阅读之后提出概述的要求。对作品的概括叙述能力,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概括主旨、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环节是引发学生思考,向心灵深处寻找与作品共鸣的点。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蜻蜓点水,不爱思考。我们则要以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去寻找动情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用的是“感触”这个词,而不是“感动”这个词,因为不能先入为主地就强迫学生必须被作品感动。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爱好兴趣等各种原因,对于某些作品,有些学生不觉得有什么好,甚至从根本上就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不喜欢作品的风

格。如果我们生硬地把“感动”塞给他,并要他在这个圈定的范围内鉴赏、评论,教学效果是徒劳无益甚至有负面作用的。另外也提醒我们向学生推荐作品时,要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

第三个环节是要引导学生明确鉴赏评论的切入点,并能以文本内容作为有利的证据,展开鉴赏、评论,使文章血肉丰满、令人信服。

如评论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小说《沙之书》时,可以有“沙之书的虚构和现实”“沙之书的神秘和恐怖”“博尔赫斯[2]想带给我们什么?”等很多切入点,围绕其中一个点结合原文进行思考和评论,才能集中而有深度,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评论。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鉴赏评论方法

据参与高考阅卷和试卷分析的专家介绍,很多学生在做鉴赏评论方面的题目时,往往表现出共同的不足——找不到切入鉴赏、评论的点,漫天开说,拉拉杂杂,笔墨分散,难以成气;有的学生找到了切入的点,可是又展不开评论,寥寥数语,便无话可说、草草收笔。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和方法。

1.对比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推荐对比的方法。对比可以有很多角度,如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对比,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钗;或不同作者的对比,如杜甫与李白;或不同诗歌中同一意象的对比,如“月”的意象,在不同诗歌、不同时代、不同诗人那里的反复、创新运用;其他还有中西对比,古今对比,传统与现代的等不同角度的对比等。

用来对比的作品,应该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至少对其中一方比较熟悉。我们所能精读的作品总是有限的,对比的方式给深入阅读鉴赏提供了一个延展的空间,因为作品总是会有相似或差异,在对比中我们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话题。

2.巧妙利用已有知识资源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巧妙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善于整合。具体到教材方面,可以把必修与选修结合,把小学、初中读过的和高中的结合。如《短歌行》[3]是曹操写的诗,展现了曹操作为诗人的才华豪情,而《杨修之死》[4]、《曹操献刀》[5]则展现了小说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是奸雄形象。如果整合范围再扩大些,还有初中的《隆中对》(陈寿)《出师表》(诸葛亮)、高中选修《影视名作欣赏》中《三国演义·隆中对》(王扶林总导演)等都涉及到“三国”时代的背景和人物,可以互为补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阅读积累,找到新颖独特的评论点。

3.充分利用教材,抓住鉴赏“要害”

人教版的十五种选修教材,其中大多数是以选文为“肉”,并以鉴赏的一些“要害”作为支撑“肉”的“骨架”。比如古代诗歌的鉴赏学习,我们的古诗及鉴赏有如汪洋大海,随便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编出一本看似不错的书。但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主要抓住作者背景、意象、声韵这三个诗歌鉴赏中重要的点来支起框架,对于处于诗歌鉴赏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在《外国小说欣赏》中,“骨架”则变为以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几个点,这是从小说的角度精心选择的几个点,涉及到鉴赏小说需要的一些理论,非常实用。

4.注意一般读后感和鉴赏评论文章的区别

很多学生容易把读后感和鉴赏评论文章混为一谈。有些学生津津乐道于读完作品后的兴奋或悲伤、愤怒或忧愁的感受,一不留神就完全抛开了作品本身,扯起自己的话题,以评价作文的术语来说,这种情况就是“跑题了”。

鉴赏评论文章和写读后感不是截然对立的事情,在鉴赏文章里融入自己的读后感受,更能使文章情真意切、委婉感人,更能表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何区分、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和尺度,是教师指导的关键。下面两个片段都是学生[6]写的:

作者在诗歌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黄叶凋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颤抖着,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孤独悲壮的秋景。自古诗人多伤秋,此诗造出的凄清氛围也是在烘托着作者内心的悲戚。昏鸦还有老树可以归,可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是有家归不得。那是何等的痛苦无奈。(读《天净沙秋思》)

学生将自身的读后感受与原文紧密结合,自然圆润,不落痕迹。再来看另一个片段:再一次读朱淑真的《蝶恋花》,我不再为青春的流逝而抚膺长叹。时间固是无情物,它带走了太多,但我们可以用辛勤的双手抓住时间,让它为我所用,即使春天随风飘往远方,我们也不会叹息的。记得艾青说过:“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春天消逝了,不是还有百花争妍的暖夏,硕果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静冬吗?春天逝去,生活中积极的精神却长存!(读《蝶恋花惜春》)

这段文字情感真挚,优美流畅,作为读后感是很不错的。但如果要作为鉴赏评论,则会有脱离文本之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区分鉴赏评论和读后感。

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要积极“充电”

有位老师在教《诗经?氓》这首诗歌时,用了30分钟让学生讨论:《诗经?氓》中的婚姻悲剧是怎么造成的?有学生提出,悲剧是女主人公自己造成的,她整天忙于家务,疏于和丈夫沟通,所以会导致这样的悲剧。讨论在“现代观念”中热烈进行,学生们都像是婚姻指导专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这个讨论问题不甚妥当。教材选用《诗经?氓》是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了解《诗经》的特点。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学,而不是语言文学。

教师应多读些有关文学评论的理论书籍,诗词方面如《诗品》(司空图)、《人间词话》(王国维)、《诗词例话》(周振甫)、《诗词读写丛话》(张中行)《诗论》(朱光潜)、《唐诗综论》(林庚)、《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等,而文艺理论方面则如《文心雕龙》(刘勰)、《谈美》(朱光潜)、《美的历程》(李泽厚)等,西方的像接受主义美学、原型说、解构说、黑格尔的《美学》等理论及书籍,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理论水平。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再去把握文学作品的欣赏指导,就会有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从容了。

如果能直接阅读一些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自然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但由于书籍资源及时间的限制,一线教师很难做到。所以利用一些优秀的语文期刊杂志,也是一个“充电”的好方法。例如像《语文建设》2008年第3、4两期上连载的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这样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在文本分析时可以运用艺术感觉的还原、多种形式的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等方法,所举例子多是中学教材里的课文,便于理解接受。其他像《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都是中学语文教育方面的优秀期刊,对于充实教师的审美理论储备,颇有裨益。

篇二:解读文本阅读之小说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

解读文本阅读之小说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

历年来,文本类阅读是各地高考的宠儿,要么考查散文阅读,要么考查小说阅读。从近两年各地高考的形式来看,小说阅读越来越受到青睐,2010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有6套试题考到了小说阅读。新课标全国卷《保护人》、广东卷《面包》、山东卷《骆驼祥子》、辽宁卷《洗澡》、安徽卷《碑》、浙江卷《静流》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小说的知识点。小说考查占据全卷最大值达16.7%,最低的也有10%,平均绝对分值为21.3分,占14.2%,具有较高的比例。2011年更是呈上升趋势,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有9套试题考到了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全国新课标卷林海音的《血的故事》、广东卷陈秉汉的《严冬海猎》、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山东卷《审丑》。安徽卷哥《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江西卷《晚秋》、辽宁卷《怪人》、浙江卷《第9车厢》都扣紧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尽管我省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把文本阅读列入了选考内容。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考小说人物阅读可能性很高。

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考小说阅读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赏析。2011年9篇小说中有8篇的命题涉及到了小说中的人物。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1、(山东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2、(山东卷)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安徽卷)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4、(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5、(江西卷)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6、(全国课标卷)“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7、(辽宁卷)“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8、(广东卷)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9、(广东卷)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10、(江苏卷)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11、(江苏卷)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而从题型设计上来看,小说形象的考查无非从三个方面设题:

一是直接分析人物形象,如: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概括出XXX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等;

二是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如: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等;

三是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如: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怎样?就其中一个观点加以探究等。

要想破解高考小说形象鉴赏密码,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就必须循着高考出题规律,结合小说人物形象的有关知识,有条不紊的作出回答。笔者认为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

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素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情节的摇摆摇摆,很好的塑造出了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的形象。

二、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侧面描写):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包括⑥)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肖像(外貌、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片段例子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举例:《林黛玉见贾府》王熙风——语言、外貌、动作、侧面(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林黛玉——心理(寄人篱下的谨慎)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细节(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三、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如:《高老头》中把高老头放在巴黎生活、外省生活、私人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的环境中塑造一个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

四、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篇三:如何导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细节

如何导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细节

摘要:符合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要求的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面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关键词:人物细节 体验式教学 改革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主要构件,也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1—6册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无一不是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些细节 ,对于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关系重大。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认识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课堂中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锻炼成长。体验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面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一.情境体验,感知细节

课堂教学伊始,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细节。如何创设具有新异性,启发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教学情景呢?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趣时资料、游戏、音乐、诗歌等手段,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架起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与课文学习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就运用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引路,并出示教学挂图,这首诗是表现伟大母爱的,在分析这首诗的同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感受父爱的细节,进而看朱自清又是怎样表现父爱的。这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去寻找他表现父爱的细节。二是利用导学案将作品中的人物细节问题化,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去感知细节。如《香菱学诗》写香菱完成第二稿以及梦中成就好诗的细节是十分生动感人的。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一细节,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①香菱几次增删诗缟?②作者是如何表现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这一过程的,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很快感受到了香菱写诗的细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

二.学法体验 鉴赏细节

学法体验,就是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跨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只供一饭这需;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这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教会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鉴赏文学细节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教教材而不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来主导课堂。比如过去我们鉴赏某个细节时,教师总会反复强调哪些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哪些句子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即使听懂了也只限于课堂和课本,遇到新问题,就无法解决了。因此,促进学生对学法的体验,才是提高学生对文本细节的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与鉴赏。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是不相同的,所以学生的审美体验也会千差万别,教师此时要有宽容之心,不能以教参和自己的观点去统一学生的体验,而是允许或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鉴赏细节,要遵循一个“理”字,所谓“理”就是指分析鉴赏,人物评价要合情合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道德评价标准。只要是讲得通的,都是可取的。

三.角色体验 模拟细节

初中语文文本中有很多人物细节动作性强,适合学生表演,像《背影》中父亲替儿子“买桔”的细节,《孔乙已》中孔乙已到咸亨“沽酒”的细节,《范进中举》中范进“喜极发疯”和胡屠户接纳范进“赠

银”的细节??如何通过模拟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角色的体验呢?导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细节,仔细揣摩人物的一言一行。再根据自己对角色的体验,把它改写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课堂表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能将文学语言改换成肢体语言,这不能不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体验要求。如果学生真能将这些文学细节还原于生活,他们势必要对人物的某一动作、神态、评议、心理等进行反复的推敲与酌磨,否则所演的人物与作品中的人物截然不同。因此,模拟人物细节要追求一个“真”字,要演什么像什么。在导学《范进中举》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模拟胡屠户接纳范进赠银的细节时,班上有个叫刘力的同学,把胡屠户这一人物演得惟妙惟肖。他的成功:一是通过动作,一“攥”、一“舒”、一“缩”、一“揣”,把胡屠户爱财如命,虚情假意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二是通过语言,一方面吹捧张乡绅和范进,一方面又骂他的儿子是“该死行瘟的”、“砍头短命的奴才”,充分暴露他的市侩嘴脸;三是通过神情态度:“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夸张的动作,滑稽的表情,赢得了同学们的赞扬。活动中,人人都是编导,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评论家,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效果,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四.生活体验 创新细节

文学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美,从而创作出美的细节。课堂导学中,笔者首先坚持要求学生课后依照文本样式写人物活动片断,重点突出细节描写。写好后再采取组际交流,班级评比的形式,评选出优秀短文在班级评讲,同时又将这些优秀短文张贴在教室内的“生活与习作”栏目里,供全班学生阅览。习作能在栏目中展示,还能获得老师课堂评讲,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因此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连平时非常害怕作文的学生也想一比高低。为了写出有创意的人物细节,笔者还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有了对生活的体验,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终于学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物细节。如在教完鲁迅《故乡》一课后,要求学生依照课文中闺土教“我”雪地捕鸟的细节,写暑假生活中的一件事。班上就有一个同学在《我的暑假生活》一文中写道:??‘卵巢’!王强眼尖,一眼瞥见了那棵高大的樟树上有一个黑点儿。我们都止住了脚步。王强勒紧裤带,口水往手心一吐,便‘刷刷刷’地爬上树,那速度快得像只猴子,我紧张地盯着他,脑门上沁出了汗珠儿,??” 习作者选用“勒”“吐”“爬”等动词,将王强爬树的情形写得生活传神,而且“脑门上沁出了汗珠儿”一句,侧面烘托了他的胆大心细。创新细节,贵在一个“新”字。试想假如我们只注重在课堂上讲方法,讲理论,学生能写出如此生动的细节吗?每学期期末,笔者还将这些优秀的短文汇集成册,分发给每个学生,既丰富了课堂资源,又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以上是笔者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教学的一点尝试,虽谈不上经验,但实践让笔者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积极投身到当前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去,顽固沿袭传统做法,抱残守缺,语文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只有积极投身改革,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语文课堂才会彰显青春的活力,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参考文献:

1.《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灿明,朱水萍,2008年4月

2.《个性化教学论》,邓志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小学语文阅读之体验式教学》,《小天使》报刊社,高举红,2014年2月


高段阅读,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09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