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0 13:56:34 | 移动端:中西方文化比较

篇一: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摘 要】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综合国力主要构成。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巨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进行文化对比分析,从而取长补短、推动本族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文化,找出中西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模式的差异、道德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并浅析其成因。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原因

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影响着经济政治,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经济政治差异,而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探究这个复杂系统的中西差异并找出其内因,减少杜绝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

1、思维模式的差异

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在语

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

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而西方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通过道德教育恢复善的本性,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3、价值观念的差异

A.西方强调个体主义,东方强调集体主义。

从中西方的哲学起源来看,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是指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顺从,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而西方哲学观里的“天人相分”即把大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这导致了个人主义取向,所以西方人崇拜个人主义,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

B.西方强调变化观点,东方强调一成不变。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稳定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中庸之道使人们安分守己,

强调温和、渐进,顺其自然。人们希望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希望家庭稳定,实现“安居乐业”。“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国社会就是在稳定中求发展,使得几千年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完整。这也限制了社会以及人的发展,思想保守,人们缺少开拓进取精神。西方文化强调 “变化”,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认为变化永无停顿。西方人的创新思维体现了这点,他们喜欢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并且不断创新,有资料称,这种变化的价值观与海洋文化和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海洋文化就是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个性解放,这个过程本身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C.权利距离态度的差异。

所谓对权利距离的态度是指地位低的人们对于权利分配不平等的状况的接受程度。中国是崇尚权威的国家,在中国下级服从上级、下属要按领导指示或意图办事、尊敬长辈、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听话等,这些都是服从权威的表现。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始终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服务于这种宗法制度的是伦理。权势在中国起重要的作用,中国等级制度森严,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崇尚权威是与中国的内陆文化和儒家思想直接相关的。农业文化是以家庭为基础,靠血缘来维系,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人际关系呈等级性,人际交往中重关系的价值取向。

由于西方文化发源于海洋文化,而平等的价值观是以是以海洋文化的契约关系为基础,在西方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海洋文化使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也只在有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交易,才最终达成契约。基督教主张众人平等,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这些都为人人平等奠定了基础。

D.对待个人荣誉的差异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肯定自己的女里成果,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尤其自豪,坦诚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认为对待自己的荣誉应该谦虚、不以物喜,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内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就是人一方面要自立,另一方面要助人。“礼”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主张克制自己,从而达到

仁,也就使社会达到和合。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交际准则,即“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即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谦卑,就连皇帝也以“寡人”自谦。

4、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社会是家庭结构,社会西方社会是个体结构的。社会西方的核心家庭与中国的四代同堂。在西方,他们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只负责抚养未成年的孩子,孩子一旦结婚,便意味着经济上的独立,孩子就应该搬出父母的家,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体现了西方的自由,长辈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自古以来就赞同四世同堂的社会关系,认为子女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美满的。在这种传统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相互帮助、相依赖,,密切了亲情关系。虽然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5、宗教信仰的差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在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正统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三教并行的状态存在于社会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

在西方盛行的宗教为基督教。也是拥有教徒最多的宗教。从全球范围而言,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其教徒众多,区域广阔。这些简约生动的习语在英美国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可以简单加以概括:西方是抽象具体,中方是精神感性。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并各具不同的形态。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中国文化中更注重群体意识,追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丰富了世界文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强行向其他国家灌输西方文化是阻碍世界文化发展的,排他文化的价值观亦会导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应学会不只是站在本国的眼光进行思考判断。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让我们共同来维护世界文化,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

3、关士杰:跨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交流学

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ENG Jian-min XU Li-hong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

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则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

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道中,一位中国人到西方人家里吃饭,当主人问今天

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二、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三、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

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四、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五、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 “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

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六、社会习俗的差异

1.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2.对婚姻的态度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译为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篇三: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creation of the people. Is also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history. Exactly speaking, culture refers to a country or a nation's history, geography, customs, way of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code of conduct, way of thinking, values, etc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Because of the history origin, customs and habits, living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 on, le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lthough between western interior also has a difference, but it embodies the essence difference is undoubtedl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individua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scourse; and moral standard difference values;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s; differences in social etiquette;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etc..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 Heaven and heaven two points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

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universe i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o-called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s refers to the people obey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 worship, people use nature of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the seasons and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ctivity cycle is consistent, everything is constantly move in circles, and harmony with nature. Influence of the "harmony" idea,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in ideology, mode of thinking and speech act, all tend to seek the overall, integrated. The thought of "harmony" is everywhere, as in a unique to China's tea culture, which is composed of a cover, bowl, tray three piece set composed of tea on behalf of the day, people, harmony and unity, are indispensable.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Western cultural advocate sepa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stressed that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two" way of thinking. Western culture is not a part of the human being as nature, but human as the natural ruler of the universe, that is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natural world, all of nature is to serve mankind, have to listen to the mercy of the hum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querors and the conquered. Therefore, the Westerners always tries to highly 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nquer the nature, natural plunder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

不能有所逾越。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总之,中国人是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个人隐私的绝对尊重,人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纯属个人私事,不能成为交谈的话题;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不经允许,夫妇双方也不能私拆对方信件

(三)中庸和崇尚武力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出发,把协调好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呢?儒家认为,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庸”。 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而道家的中道观则是无为、不争、处下等消极的思想。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造就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因此中华民族不尚征战,不喜扩张侵略。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value goal of collectivism,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first place. Since the harmony is the best order and state, so how to achieve the "and" ideal?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m,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is to mainta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 middle course is a regulator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dvanced philosophy so as to reach the neutralized state. Taoism's mesotes is thought such negative inaction, not to fight.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mesotes created Chinese peace weak culture character, therefore the Chinese nation still not in, not like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

正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至高无上,所以西方民族才始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手,这既要有实力做后盾,又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人崇力尚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Becaus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of individualism, that individual supreme, so western nation has always been to "profit" and "force" as the value of health, to encourage people to actively pursue practical utility, and compet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individual.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competition, they must defeat opponents, it must have the strength to do the backing, and who dares to fight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thus forming the West Chong force still struggl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ultural spirit.

(二) 讲究面子与讲究实际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与面子功夫。明恩溥认为“面子”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面子即脸面,这脸面是给别人看的,也就是在别人的眼里要活得体面,绝不能没面子或者丢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保全面子,导致中国人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请客吃饭时品种越齐全,分量越充足就越能表现主人的热情体面,在无形中也让客人感到很受重视,特有面子。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ce and facework. Mingenpu that "face" is a key, can open the password is only in possession of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character box. The face that face, this face is to give others to look, also is to live decently in the eyes of others, never lose face or lose fac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no matter what the problem is, firs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consider how to save face, resulting in Chinese often in order to maintain face and insisted on the wrong, will be at the expense of practical interest for the form. Dinner meal variety is more complete, more abundant component more demonstrate their enthusiasm in decent, but also make the guest feel valued, peculiar face.

西方人则不同,一般对任何事情都直来直去,讲求实际,认为没有永久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喜欢胜不骄、败不馁的强人。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的前老板戴维,在商业失败后竟可以毫不在乎地给他以前的下属打工。在西方,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没脸没皮。在金钱问题上,西方人也十分务实,朋友聚餐要实行AA制,搭乘朋友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别人的电话要付电话费,即使是孩子替父母干家务活也要索取报酬,绝不会因为考虑面子而含糊了事。 Westerners are different, the general everything straight, practical, no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They like to win without pride, to lose with grace. Such as the TV drama "Beijing in New York" in Wang Qiming's former boss, David, in a commercial failure could not care about his previous work to subordinates. In the west, this approach is worthy of praise, but in the eyes of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typical of the shameless. On money matters, Westerners are very pragmatic, friends should implement AA, a friend's car to share the cost of gasoline, using someone else's phone to pay the phone bill, even children for parents to do the housework to obtain compensation, will not be because of face and vague.

二 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他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对教义的解释和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和教派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和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


中西方文化比较》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59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