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个人在夜里静静的想着-抒情美文
一个人在夜里静静地想着
时间久了,假的也成了真的。时间久了,不习惯也变成习惯了。
——题记
暧昧的缘分,纷飞了谁的眼泪?窗外的天空,淅淅沥沥的飘着一场离别春日的雨,转眼间,你我各奔东西,春已逝去,夏已来临。
也许,疲于日夜的奔波,苍老了一颗青春的心灵。也许,疲于心灵的千疮百孔,沧桑了一季青春的韶华。终究是,青春的忧伤。
夜里,是谁的琴声,如此温润如水,如此缱绻柔情,迷了不眠人的耳朵,醉了未眠人的心灵,如泣如诉,似流星的声音划过天际,也是泪水的轻吟。
许多年以前,我想过以后的自己。只是,而今回想,早已忘记了。许多年以后的现在,我回想从前,除了某些定格的画面,一切,也已经渐渐模糊了。
时光久了,我也远了,故,也忘了好多,甚至是曾经以为刻骨铭心,一生都无法忘记的画面,还有那白衣飘飘的少年时爱过的人。
有些故事,我们猜对了开始,却没有猜对结局。恰巧,有些故事,我们没有猜对开始,却猜对了结局。就像,生活中我们的故事,你们的故事。
我以为的地老天荒,在刹那芳菲尽的那刻,温暖也一起陨落。我以为的海枯石烂,也在春夏秋冬轮回一次的终点,情愫也一起凋零。
后来,终于在悲伤中懂得,终于在泪水中理解,红尘滚滚,你我纷飞的只是自己的眼泪,你我脚步的天涯,只是自己的天涯,规划的结局是分离。
记得,曾经,每天会很早就睡觉了。岁月长了,窗外的树也粗了一轮,换了季节,换了衣服,睡觉的时间也渐渐推后了,甚至,有时通宵不眠。
我想,有些东西,不言而喻,我们都懂。春风吹过,夏雨拂过,秋叶飞过,冬雪飘过,我们已不再是那年,为一颗糖而哭泣的孩子。
青春的我们,正处在一段尴尬的岁月,单纯向成熟的过渡,如此艰难,又如此孤独,如此温暖,犹如此悲伤,如此期盼,又如此害怕。我想,我们都是忧喜参半。
过了爱做梦的年纪,却还是愿意做梦,以为不久的远方就是梦想的彼岸。本是一段热情似火的年华,心却已经有些沧桑了,纵是逢夜,独自话凄凉,人不问。
依然,还是那份干净的笑容,只因,愈是沧桑的灵魂,愈是悲伤的心灵,愈是苍老的年华,愈是希望守候住那份曾经的温暖,懵懂的心动。
也许,一转身,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故,如果,过错可以原谅,希望,所有人的结局不再演变成错过。时光无法重来,希望,该放下的放下,该珍惜的珍惜。
也许,一开始,只是喜欢,时光久了,也就爱上了,比如他,比如文字,比如书,比如等等。也许,当初有些东西只是假的,时光久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的。也许,那时我们是强迫自己去练习,时光久了,不习惯也变成习惯了。
原来,我们都是经不起时光的诱惑。一开始,只是喜欢夜,最后,终是沉醉在夜的风景中,溶溶月,浓浓情,繁星如花开,我是哪一颗,深邃的天空,是否能告诉我方向,万籁寂静的夜晚,胭脂泪,相留醉,情愫缘,轻轻诉,红尘泪,低低吟。
也许,一生,昼夜轮回,终是耽于夜的风情。也许,一生,情缘深浅,总是为情所困。也许,一生,兜兜转转,竟是情的轮回,随缘的轨迹。
记得,那天,开始了一个人的碎碎语,轻轻的吟文弄墨,从此,便习惯了一个人的文字旅程,千里行,千里花开花落,日夜转,日夜潮起潮落。
夜里,一个人隐身,诉衷情。温暖的结局是悲伤,悲伤的结局是悲伤。缘来缘去,天空依然是天空,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你依然是你,我也依然是我。
夜里,一个人隐身,诉衷情。泪眼为花花不语,花自解语泪自流。你曾是我跋涉千山万水想要到达的天涯,时光久了,你也只是海角了。
夜里,一个人隐身,诉衷情。轻轻地望着窗外,静静地望着天空,寂寞的姿势,孤独的心灵,你是否能听得懂,我在夜里的莺莺细语?
我想,罢了,岁月匆匆,不如,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尽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如此浓情风景,夜里,一个人隐身,诉衷情。
后记:也许,青春里的我们,是一群孤独的孩子。都会试着隐身,一个人静静地想,静静地玩,静静地看,静静地等……也因为经历,渡过,所以懂得,感慨。
篇二:励志抒情作文
奋斗的青春最美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魏峨的高山。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地;凭着超人的智慧,你可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凭着洋溢的热情,你可以遨游一片汪洋大海;凭着乐观的精神,你可以走过一丛繁茂的荆棘。凭着无尽的好奇,你可以游览一方神奇的土地……
青春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美丽的,但充满奋斗的青春最美!
着名的无臂钢琴家刘伟的一生就向我们诠释了有梦想有奋斗的青春的美丽。刘伟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由于一场电击事故让他的足球梦与他擦肩而过。他颓废过,但更多的是重新建立梦想。12岁那年他进入了北京残疾人游泳队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就在他屡获成功后却因得了过敏性紫癜又一次与自己的游泳梦擦肩而过。被命运捉弄两次的刘伟并没有因此被打倒,而是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旅途。他克服重重的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着名的钢琴家!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他的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他生命的悲哀时,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不断奋斗不断飞翔的轨迹。
“凡事欲其成功。必须付出代价:奋斗”爱因斯坦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却在12岁时,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曾被老师视为最“蠢”的学生。竞靠自己的奋斗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名人,他曾当过小职员,却发现了相对论,成为又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犹太人,他一生充满坎坷与奇迹。却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为全世界带来了欢乐与进步,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祖的希
望,我们是新一代的青少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不断奋斗过程的终点站;而实现我们的大学梦,是我们不断奋斗过程的中途站。我们是坚强的一代人,面对日趋严厉的升学压力我们还是依然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听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测。纵使我们没有天赐的聪颖,但我们可以从后天的努力中获得;纵使我们被无形的手掌拉入深渊,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爬上来;纵使我们前行的道路风雨交加,但我们可以冒着风雨继续前进。我们不能气馁,因为我们是一群不断拼搏的追梦人。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我们的青春不能黯然无色地度过,平平庸庸不是我们的追求,不断奋斗才能使我们的青春充满激情与活力,才能实现我们的追求。如果我们都守株待兔,自己不去寻找成功,成功也绝对不会主动来找你。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断的拼搏,奋斗。
“停止奋斗,就意味着生命也就停止了”。青春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因为想要投入大海的怀抱,所以冲破礁石的阻挡,一路高歌;青春像一粒沙子,因为想要感受大漠的坚实的臂膀,所以不断的追随风儿,一路飞舞。
奋斗的青春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奋斗的青春最美!
篇三:抒情散文
抒情:《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意思是说,当人们眼前出现熟识的事物或似曾相识的事物形象时,就会勾起形象记忆,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并同外物发生感应、共鸣,这时人们就“情动心摇”起来。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抒情是间接抒情。散文是抒情文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① 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
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