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评析
徐志摩的快乐与忧愁
摘要: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徐志摩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戏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不仅是个浪漫的文人,也是个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一生都向往与追逐着“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徐志摩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他就是那雪花,带着梦想在飞扬。
关键词:爱 美 自由 浪漫 形式美
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整个生命便是一首好诗,而以35岁的英年“竟尔乘风归去”,徐志摩的确可以称作一首短诗1。徐志摩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所做的诗歌都透着一种清新之气,不仅在思想表达上真挚贴切,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也注重节奏和旋律的和谐。
《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在新月社成立初期的作品,很贴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徐志摩的心情感与独特个性。徐志摩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徐志摩在无奈之中不得不想办法来排遣内心的感伤,他开始投入到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去,投入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事业中去,由于在英国的两年,徐志摩广泛涉猎各种名家名作,接触了各种思想流派,并且从中受到了很深的影响,所以徐志摩一直想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回国初期,徐志摩不仅要组织新月社的活动,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他更要从政治到人生到文艺的各个方面,全面张扬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方向2。这期间,徐志摩写了很多首表达内心理想和激情的诗篇。《雪花的快乐》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作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徐志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很好地表现了这三条原则。
《雪花的快乐》描写雪花快乐地飞舞于空中,最后与自己所钟情的朱砂梅融为一体的景象,以此比喻人对理想情感归宿的向往和追寻。为诗者呈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情感,赞美了由此而产生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喜悦。首先是音乐美,“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这五句诗前两句压的是同样的a韵,后三句押的是ang 韵。全诗皆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读起来显得句式整齐,韵律清晰。在整首诗中,反复运用“飞扬”二字,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增强了气势,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其次是绘画美,全诗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氛围,读来使人眼前不由得展开了一幅雪花纷飞的画面:“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往处”“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色彩和谐,句子精巧,并且动静结合,如一幅清新的画卷。最后是建筑美,所谓建筑美是指诗句的排列给人以美感。在这首诗中,每节中的诗句长短一致,诗节之间有错落有致,形式上看起来比较干净。
篇二:徐志摩的诗歌赏析——《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翱翔的在半空里潇洒······这首美丽的诗,大家知道这是谁的吗?这就是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徐志摩作为我国现代的浪漫派主义代表诗人之一,最擅长的就是细腻柔和的语言描写,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品味一下这首徐志摩的诗歌吧。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
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徐志摩的诗歌就是这样,让人读来心里都沉醉了,总是忍不住还想再读一遍。徐志摩大师就是以这样宽容的态度,将大自然的美和我们人的思想的美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徐志摩的诗这么吸引我们的地方吧。
篇三:诗歌鉴赏徐志摩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赏析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漠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起舞,
认明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得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得心胸!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徐志摩(1897-1931),著名诗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徐志摩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即是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和信仰,凝结成一个理想的人生形式,便是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自由结合。这一人生理想的确立便是徐志摩“康桥觉醒”的主要内涵。徐志摩的诗颇负盛名,也独具特色,爱是徐志摩诗的灵性,也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充沛,风格欧化,格调清新健康,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这也和他与张幼仪的不幸婚姻、与林徽因无疾而终的感情、与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经历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雪花的快乐》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一期。《雪花的快乐》作为徐志摩第一篇诗集《志摩的诗》开篇第一首,可以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写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从该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回国初年他的思想生活状况,徐志摩依然满怀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它的人生理想。《雪花的快乐》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由地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和年爱自由正是他理想主义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交织。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充满欧化气息的诗人已然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然
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徽因的恋爱结果遭到破灭,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使他忧郁、苦闷。
在内容上,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唱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雪花的快乐》一诗中,徐志摩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假如”二字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格调即理想世界的美好,也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试想一下,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那雪花在半空中“翩翩”的“潇洒”,“娟娟的飞舞”,直奔向“清幽的住处”,会见“花园”里的“她”,直到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编织出一幅雪花飘扬飞舞意境朦胧而优美的画面。诗中的“雪花”有自己的方向,它因自由而快乐,它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方向,不是那“冷漠的山谷”亦或是“凄清的山麓”而是“清幽的住处”,这种选择自己方向的自由正是徐志摩所追求和向往的,正如他渴望跳出封建家长式婚姻的桎梏,追寻自己的婚姻与爱情。诗中的“雪花”还是坚定而执着的,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恰恰相反,它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一旦寻得心中的美,它便愿意消溶于她,至死不渝。“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她”是诗人想象中的情人,更是升华了的神圣的爱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一个“溶”更看出“她”的温柔妩媚。“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优美”是徐志摩诗的又一大闪光点。《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假如”成一朵雪花,以一朵雪花的姿态表达自己对美与自由的追求,行文一派清新明丽。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和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雪花的快乐》五行一节,多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的手法,“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缠绵而轻快。同时,尾三行押韵,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匀称、整齐。
在用词上,《雪花的快乐》也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如最后三节中的“她”可以象征诗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追求。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显示了他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在他的诗中,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抒唱爱与美的追求,着也是五四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徐志摩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的诗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也是五四时代文艺精神大潮中一朵清新纯洁之花。诗中他对美好自由爱情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的雪花的快乐,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崇敬和细细评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