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马致远秋思读书笔记

马致远秋思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1 12:19:24 | 移动端:马致远秋思读书笔记

篇一:马致远《秋思》赏析及其他

马致远《秋思》赏析及其他

在中国文学史上,提到“元曲”,就不能不提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而提到马致远,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天净沙·秋思》。时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秋思》是“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因此可见,马致远的《秋思》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不愧为小令中之绝唱。

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而已,寥寥数语,惜墨如金。曲中前三句,九个名词前多冠以形容词组合成名词性短语,形成的意象如同电影镜头以“蒙太奇”手法依次呈现。这种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缀成的句式用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在修辞学上有人称之为“列锦”,这种语言形式由于只列出一个个意象,所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通过意象之间的联系并思索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审美快感。这种手法也非始于马致远。唐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即为“列锦”手法,历来为人称颂。梅尧臣曾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并举温的这句诗说:“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古代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选择了六组名词状写了山区早行所见,使景物有声有色,宛然在目。尤其是“人迹板桥霜”句,尽管诗人已经起床够早的了,但出门一看小木板桥的白霜已有人足迹,还有比他早的!真可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读后稍思,羁旅之愁苦辛劳尽在不言中矣。

再看宋代诗人晏殊的《无题》: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被称为富贵闲人,又是一位风流情种。这是他的一首爱情诗,诗中道出了他思念情人而不可见,欲寄情书却无由达的悲苦惆怅之心志。其三四两句历代传颂,经久不衰,六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耐人寻味。且不说这两句互文见意,我们且看它的描写:溶溶月光洒满院落,铺满池塘;春风徐徐,柳絮飘扬,梨花传香。这是多么清幽温馨、春意缠绵的境界,然而意中人不在,与谁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满腹愁怨,又与何人诉说?可谓“应是良辰美景虚设”。诗人触景生情,面对春宵花月,情思悠悠,往事再现,倍感惆怅。这“情”尽在这“景”中,真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两位一言羁旅之苦,一抒相思之痛,虽然都用了“列锦”手法,但比较于《秋思》,未免有点单薄,缺少层次感。

秋,特别是晚秋之景,多是冷落、萧瑟、凄凉的,诗人常借以抒发悲苦情怀,所谓“秋入心则愁”也,作为游子,作为诗人,马致远在《秋思》中所抒羁旅之愁不算新颖。但在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中,诗人为我们描写出这么一副绝妙的秋思图,读来确实令人哀怜。先让我们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想象一下吧:时已深秋,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奔走。又到黄昏时候了!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朦朦胧胧已有乌鸦在巢里栖息了,可哪里是他的

篇二: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他的散曲多是感慨历史人生,抒写园林生活,歌咏男女恋情,描写自然景物的小令,其风格豪放清逸,被后人认为是近似于唐诗中的李白,宋词中的苏轼。《天净沙·秋思》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而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语言来盛赞之,足见此散曲之精妙,堪称元人同类作品之绝唱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生活在我国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此外他在扩大散曲题材,丰富散曲意境,提高散曲文学地位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天净沙”是越调中的曲牌名,“越调”即宫调的名称。“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马致远曾经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空有满腹学识,却无处施展才华。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的一切也只能用手中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首小令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全曲总共五句二十八个字,表面看似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字斟句酌,巧妙构思,韵味无穷。在整首小令中诗人用高度凝炼的文字,巧妙地描绘出一系列色彩鲜明的图画,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出游子悲秋的一种典型情感。前三句用了九个名词性词组写了九样事物,便勾画出近效秋天傍晚的景象。其中每句各将三样事物合成一组,构成三组色彩鲜明的图画,而这三组图画,从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好象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通过后二句,即通过一个旅人的眼睛,通过他的思想感受,就将这些事物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个艺术境界。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呀呀地恬噪着飞入画面。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枯藤老树昏鸦”,一开始作者就描绘出一幅萧飒的深秋图景,造成一种黯淡凄清的气氛,衬出旅人内心的悲凉。由

篇三:《天净沙_秋思》马致远_预习笔记

预习日期: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预习重点

一. 体会词曲中的感情 二. 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 三. 字词辨识 四. 词的基本认识 五. 品德情意

第一部份 检查预习题 圈出最接近你的表现指数: 完成指数

答对指数

第二部份 预习内容

一. 体会曲中所蕴含的感情

词和曲都属于诗歌的体裁,词人往往不直接抒情,而是借着写景或叙事间抒情。 从《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一词中可见作者藉写景以抒发情感。 试完成下表:

二.借景手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透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作者看到外在景物,诱发心中的感情;或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在所描写的对象上。 你认为哪一幅图较符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所抒发的感情呢?为甚么?

图一较符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所抒发的感情。作者将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身上,使树木, 乌鸦,道路等景物在作者眼中都显得份外凄凉。枯萎的藤蔓,将近老死的大树,古旧的道路等都 更能衬托出作者孤寂,凄清的感情。

回答下列各题:

下面一首白朴的《天净沙?秋》,评论家常拿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比较。细阅这两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仁甫【越调】《天净沙?秋》)

(1) 白朴《天净沙?秋》共胪列多少种景物?其中哪些也出现在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这些共有的景物予人甚么感觉?

在《天净沙?秋》中共胪列了十一种景物。其中落日、老树和乌鸦

同时出现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这些共同景物予人沧桑悲凉的感觉 。

(2) 《天净沙?秋》首三句和最末两句胪列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有甚么不同?

首三句所胪列的景物像《天净沙?秋思》一样,给人沧桑悲凉的感 觉,但最末两句的景物则给人开朗活泼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3) 两首《天净沙》的主题有甚么分别?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藉描写游子于秋日黄昏漂泊于

西风古道,抒发游子羁旅天涯的凄凉寂寞;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先写秋天 萧杀的景致,再写青山绿水及花草,通过对比来突显秋天勃然的生机,带出积 极乐观的正面信息。

5 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有第一句写景,其余各句均为抒情;相反地,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则只有最末一句抒情,其余均为写景。这两种布局各有甚么

好处?你较喜欢哪篇作品?为甚么?

《武陵春》和《天净沙?秋思》都是触景生情的作品,前者侧重抒情,使读者 对作者所抒之情有更立体的认识,而后者侧者写景,使读者更易想象到作者所 描写的景物,更易代入相关的意境中,产生共鸣。(题目的后半部由学生 自由作答,只要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字词辨识

1. 把正确的答案圈出来,有须要的话可以查阅课文。

2. 把你希望预习的词语写下来,建立个人词语库,以备日后所用。

3. 造句:

(1)枯藤老树:

(2)肝肠寸断:

四. 词的基本认识

1.元曲包括了_____散曲____和_____杂剧_____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 2._________属于诗歌的一种。

3.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表示该曲的_乐谱__。一首曲的___字数_____、__句数___、______、_______在曲牌中都有基本的规定。 4.所谓宫调就是_____音乐声调的高低________。

5.元散曲可在句中加衬字。衬字是___,但在______容许的情况下,由作者加上去。


马致远秋思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67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