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哲学与人生的体会

哲学与人生的体会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4 22:57:22 | 移动端:哲学与人生的体会

篇一:哲学与人生感想

与上帝合一

——上帝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

在听完刘老师关于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后,感受良多,作为神秘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多米尼克教师,查过百度百科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告诉了我们智慧与思辨,带领我们进行一种本来意义上的真正的经历,亦或哲人的心路历程或思想之旅。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灵魂的眼睛,使灵魂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他要求我们遁世和遁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在十一、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我们知道由于当时正统的基督教义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新兴的阶级也就把自己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宗教观点上。艾克哈特是最早系统地对正统基督教义提出异议的人,他的著作《德语布道集》一书可以看到,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通过遁世而消灭自我,把自己消失在,融入到上帝的怀抱,从而获得新生,是上帝在灵魂中诞生。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

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灵魂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摆脱一切被创造的东西包括世间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在内心的最深处,达到自己的原型。

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他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必须把外在物质与创造的事物一起遗忘,我们必须对世间万物不报念想,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一种对人内心的外在诱惑,是阻止人们接触上帝的巨大阻碍,它们让人享受肉体的愉悦,却忽略了灵魂的自我提升。艾克哈特说“如果灵魂要观看神,他就不可盯住时间中的事物;因为只要灵魂自觉到时间、或者空间、或者此类事物的任何一种表象,他就绝不能认识神。”

艾克哈特认为所谓“神”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描述,无法言传,只有达到忘物与忘我,灵魂深处的根基即灵魂之光,灵魂的火星才能展现出来

其次,实现与神合一必须遁我,即告别自我,把自我束缚解放,无欲无念,消除一切杂念,从而达到纯粹的内心世界。人要想追随神,就必须放弃任何追求,哪怕是最高贵理想的追求。我们知道此路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放弃之后一无所有,我们将面临彻底的虚无,一切的想法与行为都毫无目的和动力来源。作为旁观者,我们对神和上帝,只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圣经故事发些感慨,也能对基督徒的表现作出评价。但这种感慨和评价,基本上是出于我们自已的立场,说的是自己的话、教益也基本上是自己的了。但在一个基督徒的眼里,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表现,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虔诚的

基督徒知道只有在彻底的消灭自我中,灵魂与神才能合一,上帝才能进入自我灵魂的深处,才能直接与上帝接触。

再次,根据艾克哈特的思想隐遁是放弃一切概念认识。艾克哈特认为:没有任何概念认识--无论是关于造物的,还是关于自己本身的,还是关于神的--能够把人引向与神的神秘契合,这种契合处在一个完全超概念的领域。灵魂要想达到神,甚至要完全失去自身。我们知道无论是概念还是认识,都是基于物体本身,都依托于物体之上,当人们不能放弃这一切的概念认识时候,他们就会思考其来源出处,这时人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再是内心纯粹的自我,按照艾克哈特的说法人们便不能通过灵魂的火花即心灵之光与上帝接触

最后,人们还必须放弃神的任何特殊的表象,放弃神的任何概念。他在《德语布道集》中说:“只要灵魂还有一个神,还认识一个神,还有一个神的概念,他就离神还远着呢。...因为如果神被称之为神,这就是出自造物的意志。只有当灵魂成为一个造物时,他才会有一个神。他重新失去自己的造物性质,神才在自身中依然是其所是。灵魂向神表明的最大荣耀就是,他沉浸在自身之中,从神解脱。”我的理解是这个观点与上一个几乎相似,但也在概念范围内有所超越,这也从另一方面认为上帝即神是一个自身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依托于这个精神实体上的“神”这个概念应该被追求与上帝接触的人们所放弃。

不过我仍对艾克哈特的观点有所疑惑,在我看来他已经肯定了上帝的实体存在,要求人们遁隐,忘却一切概念包括上帝,在内心深处

与上帝接触,可当人们忘却“上帝”,抛弃一切,他们的灵魂与上帝接触的意义又是什么?艾克哈特认为,灵魂的最高职责是认识,认识包括能力,理性,意志。当人们遁隐后,灵魂的职责又在何处体现?一切都被放弃,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什么?它的能力,理性和意志又为什么没有被放弃?所谓的纯粹灵魂应该连最高职责这种概念都没有,但艾克哈特却给予它如此概念,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注重人们的内心信仰,轻视外在的善功,推崇意志,却贬低理性,他忽视了人的主观作用,外在的客观行为也有可能推动人们与上帝接触。

篇二: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感悟人生,净化心灵--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真人棋牌游戏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

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篇三:《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很是偶然选了哲学的启迪这门选修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吧,反正是一看见就是觉得不错,就选了,现在觉得,很真的没有选错。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包括为人处事的哲学、待人接物的哲学和爱情的哲学。下面我就细细道来了吧…..

首先,我觉得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决定自己的死,可悲的是很多的人却轻易的决定了自己的死亡,跳楼、服毒、割脉等等的方式。他们觉得死是可以解决问题了,死了,任何烦恼也没有了,没有的工作的烦恼、爱情的烦恼和没钱的烦恼。在我看来,自杀的人是很愚蠢的,细想一下,你连死的勇气都有了,难道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么?工作的问题?可以再去找,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就不相信世界上没有适合你的工作岗位;爱情的问题?很多的人是因为了过不了这一关才自寻短见的。突然觉得也是很不值得的,失恋的原因,是因为她\他不再爱你了,你就为了她\他付出自己的生命。这很不值得,既然她\他已经不再爱你了,为了一个不爱你的人献上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吗?那你的死真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钱的问题?有的人因为没有钱了,炒股、炒楼失败了、公司倒闭了,就匆匆跑上楼顶,而后潇洒一跃,真的是解脱了。在我看来,这并没有解脱,相反,倒是把深深的罪留给了自己。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挫折是难免的,就像我们脚下的路,也是曲曲折折的,有时候甚至是坎坎坷坷的,对了,这就是人生。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是经不过推敲的,是很脆弱的。还是那首歌唱得好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彩虹是美丽的,那是因为她经过的风雨的洗礼,才变得如此的有魅力。难道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吗?只有经历过风雨、只有经历过挫折,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想彩虹般的多姿多彩。

其次,我懂得了做人的哲学。有的人,不会很在乎你对他做过什么,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所做的事情的你应该做的,甚至,他也不会对你说声谢谢,因为谢谢在他的口中,是多么稀少、多么稀缺的一个词语啊。有时候,因为你做得比平时不好,他就会说三道四的,对你的评价就很低。当你读他时,要理解他,因为他就是那种人,你是不能改变他的秉性的。男人的胸怀的被冤枉撑大的(马云),突然很理解这一句话,男人的胸怀要容得下一切一切,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不太美味的冤枉,慢慢的把他咽下去。突然之间,觉得伟大的人与我们平常人有什么区别了,那是他们能容我们所不能容之物。你不可能做到能让周围的人满意你,但只要做到让周围大部分的人满意就可以了,那你已经做得很好的了。

最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我觉得这种爱情观是超脱于现实的一种爱情,但恰恰这种爱情的最美好的。现代人的爱情,在我看来已经是变了味了,为什么?那是因为钱的加入。难道你不觉得么?之前有看过一篇这样的新闻,标题大概是“大四女生不忙工作,忙着找好老公”,有的男生就觉得很委屈,难道我们的爱情真的是经不起推敲,难道我们就不能一起努力奋斗、一起寻找我们爱的归宿?曾经的信誓旦旦都跑到哪里去了?有些女生就说了,对不起,没有钱,我们就拜拜,找个有钱的老公,我可以少奋斗几十年,这有什么不好?无可否认,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活生生的例子,当然,我也不能但从我的角度来论述哪个的对错,只是觉得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变味了。难道你不觉得吗?

找个时间,一个人,树下,石旁,静坐沉思,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哲理,你都可以触摸得到她走过的痕迹,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哲学与人生的体会》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93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