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5 10:35:50 | 移动端:乞巧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

想像诗境,读写结合,生命语文

——《乞巧》教学设计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小学 吴继巧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乞巧》是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人们乞巧,祈求的是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生活,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2、创设情境,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

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PPT;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设计理念: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理念,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入情入境,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根据这首古诗与民间故事密切联系的特点,合理引进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既拓展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课堂情趣,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想象:

1、版画圆形,启迪想像:(可以似圆月)

孩子们,喜欢画画吗?老师也喜欢,看看,今天老师献丑一会。这是什么?你感觉像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接着说说看?

2、激情背诗,激发兴趣:

是呀,一个小小的圆形,在大家丰富的想像下显得那么可爱那么

神奇。这就是想像的魅力。月亮是美丽的化身,他让多少人感慨万千。有人甚至说它是想像王国的小公主。难怪有那么多诗人钟情与此。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当漂泊异乡时,看着圆月,他不禁抒怀:(师生背诵《静夜诗》)比如,??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学习一首古诗。

3、点名课题,解释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可以帮“乞”找个朋友(乞求,乞讨等),顺势指导记忆字形(乞讨就是弯着腰向别人要钱,因此“乞”字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它还和哪个字特别相似?‘气’板书:乞,气,他们有什么区别呢?书空“乞”。)

(3)“巧”我们都说什么巧?(心灵手巧,巧妙等)理解诗题(乞取智巧)。

(4)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他自幼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6岁就能写诗,《乞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法指导,激励自学:

1、方法指导: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生交流: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在网上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

2、激励自学:

真会学习的孩子!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学习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三、交流探究,走进古诗:

(一)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注意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她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多种读法,将古诗读流利。(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读出节奏、韵律感。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了,老师也想想读一读。这样吧,老师读前4个字,你们接后面3个字,好吗?现在咱们换个读法,交换一下,你们读前4个字,老师来读后3个字,试一试。现在老师不读了,你们再读一读。

3.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意思是不是一样的呢?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

4.齐读第一行诗,指导理解诗意。(生先自由说自己的理解)“七夕”指:农历的七月初七(相当于阳历的8月10-20号,碰上闰月又不一样。比如今年, “七夕”是公历8月26号(星期三)。又是中国的情人节);“今”指这一天;“宵”:晚上;“今宵”就是指“这天晚上”,“看碧霄”即是抬头仰望碧绿的天空。其实“碧霄”在字典里就是指

浩瀚无际的青天。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这一行诗的意思?(指名说)

5.(出示课件:夜空图。)想像一下,又到了七夕这天。又是一个凉风习习的晚上,天空依旧有一轮皎洁的月亮当空照着。你来到了院坝里,一抬头??看到这样的夜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浩瀚无际的银河系;看到了天上的星座;看到了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还想到了……)(出示牛郎织女相会图。)

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渡河桥”,渡过银河在桥上来相会!这个桥是什么桥?(鹊桥)哦,人们也仿佛看到了天空中由无数的喜鹊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所搭建起的美丽的鹊桥。看着相隔一年才能相聚的牛郎和织女,以及他们的孩子,猜猜看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生自由说)

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也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男女生读、齐读、两行诗连起来读)

6. 看着图画谁来说说一二两行诗的诗意?(指名说)

7. 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织女久别重逢,那真是无比的温馨、浪漫、幸福。面对这样的情景,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在向织女乞巧啊! 乞什么巧呢?(心灵手巧)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

篇二:乞巧教学设计

16.《乞巧》教学设计

执教:孙庆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一、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二、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三、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四、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乞巧》教学反思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 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

篇三: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遵义县第一小学杨永丽

一、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由读通顺到读出情感,借助媒体资源再读再悟,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充分地朗读古诗,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生自由说。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图。

3.在唐代有位叫林杰的诗人,他用妙笔把这个《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出示课件,板书《乞巧》诗题。①生齐读诗题两遍②区别乞—气,指导书写“乞”字。) 4、诗人简介:林杰;唐代诗人(831——847),福建人,非常聪明, 六岁就会作诗 ,又精通书法棋艺,被称为神童。可惜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

5、读了诗题,你知道什么叫“乞巧”?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按平仄音律来读,在学生的已有基础上,让学生照着老师以前讲过的读古诗按平仄音律的方法读——师范读——生展示)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2、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元宵节大家知道吧,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大家在正月十五的什么时候够元宵节——晚上,所以这个“宵”就是晚上的意思,“今宵”就是今天晚上。“霄”是什么意思?观察偏旁,雨从哪里来?雨从天上来,所以“霄”就是天空的意思。“碧霄” 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

3、课件出示:宵——霄。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

2、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来源于一个传说。(入情入境说神话故事: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3、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课件出示诗句)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地上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诗句)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色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课件出示云锦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女子们都在什么地方乞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她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读诗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有感情地想象之中描写的画面背诵古诗。(在小组里背、抽生背、齐背)

3、唱古诗。(用熟悉的旋律伴奏,师放伴奏示唱一遍,学生跟唱)

五、拓展

1、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2、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取手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家人、老师和同学乞求什么呢?(写心愿卡)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六、小结

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把我们心中的心愿送到古诗中,齐诵古诗。

七、七夕作业点心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让人回味无穷。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就让我们积累经典:背背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

《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背古诗。(按节奏、平仄音律、吟唱??)

3、收集民间故事。

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


乞巧教学设计》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00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