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月夜忆舍弟,杜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5 17:36:54 | 移动端:月夜忆舍弟,杜甫

篇一:杜甫《月夜忆舍弟》拼音

yuè yè yì shě dì

月夜忆舍弟

zu? zhě :dù fǔ

作者:杜甫 shù gǔ duàn r?n xíng ,qiū biān yī yàn shēng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 c?ng jīn ya bái ,yua shì gù xiāng míng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 jiē fan sàn ,wú jiā wan sǐ shēng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 shū cháng bù dá ,kuàng nǎi wai xiū bīng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戍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篇二: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继李白之后,盛唐时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712年—770年)来到湖南。他是晚年因时局动乱,北归无望,从四川来湖南投奔他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和舅父摄郴州刺史崔伟的,想等安史之乱平定后再回长安。但他终于未能走出湖南,于穷愁潦倒中度过了一生的最后两年,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中默默离开人世。流寓湖湘期间,他写了99首诗。杜甫是大历三年(768年)携全家乘船经荆州(今湖北江陵)入洞庭,在那个“舟雪洒寒灯”的严冬的傍晚到达岳阳的。就在这里,他写下了那篇千古传诵的杰作《登岳阳楼》: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伟,历来为人们所激赏。这意境,从诗人的抱负和胸襟中来,从诗人阅历丰富而又坎坷的生活道路中来。但诗人不只是为自己晚景的凄凉而悲切,更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眼望着万里关山,到处兵荒马乱,刀戈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北望长安,再也忍不住凭栏而泣,涕泗滂沱。这首五律,自古以来曾引得多少吟诵者怆然泪下!

篇三: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但只有杜占跟随在他身边,其余都分散在东部战乱地区。时逢白露节,诗人望着月色,感物伤情,不禁思念起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几位弟弟,情难自己,便写了这首饱含念家忧国之情的五律——“夜幕降临,戍楼又敲响了宵禁的令鼓,行人绝迹,边城更显得荒寂了。只有孤雁的哀鸣,在瑟瑟秋风中声声摧心。霜露在今夜变得更加苍白,让人心生凄寒;月色皎洁,但还是比不上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家已残破,彼此生死的消息,又该向何处探问。平时寄出的书信都常无下落、不能被收悉,更何况现在战乱还没有停息??”诗人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戍鼓”,军鼓,这里指宵禁的信号;“断人行” ,行人断绝;“边秋”,一作“秋边”,指秋天的秦州。边城同样战事频繁、戒备森严的背景,荒寂凄凉的景象,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出来。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凄凉的气氛。尤其是“一雁声”,失群的孤独,鸣音的哀凄,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时诗人不就是一只孤雁吗?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是诗人 “ 情异而景为之变” (王嗣奭《杜臆》)的结果,因为亲人离散,心中凄伤,所以眼前的霜露格外苍白冷凄;因为家园残破,远离故土,所以异乡的明月不如故乡的明亮亲切。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诸弟分散”是哀,“无家”则是痛,而这深重的哀痛都是战乱引起的,天下像这样家破人离的家庭又有何止诗人一家呢?如此一来,“月夜忆舍弟 ”的“忆”就显得内涵深广了。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寄书不达”,寄出的书信送不到收信人手里;一个“长”字,既说明时间之久,又体现状况之频繁,突出战乱之祸;“况乃”,更何况是;“未休兵”,战乱兵祸还没有止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着对弟弟的手足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主题深化,境界高远。全诗语言朴实自然,辞浅而情深,情景交融,哀感动人。诗人将个人的家庭遭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句句写景言事,句句抒感含情,意境凄楚,诗情浓郁。尤其是名句“月是故乡明”,写尽了天下游子对故乡的感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故乡的明月永远都是最明亮的??望月思乡、赏月怀人,这是人所共有的情怀,杜甫能在众人皆有的个人情感基础之上,融入对国家、人民的大关怀,所以读工部之诗,总能感受到仁者博爱的气势,怀念妻子的《月夜》如斯,想念弟弟的本诗亦如斯。如今,当年曾经照亮杜甫情思的明月依旧,望月赏月之时,我们又在想什么呢???


月夜忆舍弟,杜甫》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02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