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5 17:38:03 | 移动端: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

目录:

化学必修1 .......................................................... 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1

1.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 ................................... 1

1.1气体摩尔体积 ....................................................... 3

1.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 4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 ............................................... 7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8

2.2离子反应(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 8

2.3氧化还原反应 ...................................................... 10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 14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 14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 15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17

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 20

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 21

3.3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23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26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1课时) ............................. 26

4.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2课时) ............................. 27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 ................................ 28

化学必修2 ......................................................... 30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 30

1.1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 30

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 34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 36

2.1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 36

2.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 ...................................... 39

2.3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 41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44

3.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 44

3.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 47

3.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 ............................... 49

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1课时) ................................ 52

3.4 基本营养物质 ...................................................... 56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60

4.1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 60

4.2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 63

化学必修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1.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

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

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 个电子;

(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4、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1.1气体摩尔体积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 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1.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 能力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篇二:高中化学说课稿(精)

单糖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人教版)第三册《糖类蛋白质》的第一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的组成和分类;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糖类蛋白质是中学有机化学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它和烃、烃的衍生物组成中学阶段比较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大纲》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是因为它和烃、烃的衍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知识的内涵看,糖类蛋白质都是属于多官能团化合物,是烃的衍生物的延续和发展。从学生认知水平看,已经对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本单元,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糖类蛋白质的重要知识,还能对已有知识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教材将糖类物质按单糖、二糖、多糖的分类顺序编排,“单糖”位于全章之首,而且教材对单糖中的葡萄糖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葡萄糖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且是学习其它糖类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下十分重要。

3.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知,葡萄糖是糖类物质的典型代表物,在糖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重点,也是本单元重点。

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本节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①记住糖类的组成、分类和单糖的概念。②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③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理解,归纳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②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葡萄糖双官能团性质的学习,认识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3.实验促学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葡萄糖分子结构,掌握化学性质。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三、学习方法: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学习方法

1.阅读 教师出示阅读提纲,适当安排自学时间,让学生独立归纳知识。

2.观察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3.联想 将糖类知识和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

4.推理 让学生通过推理导出结论,从而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

四、教学程序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发现学习的第一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单糖”这节课,内容本身较为单调枯燥,怎样能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呢?我经过反复构想,认为运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源于生活。

开始上课,立即展示几种实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使学生即刻进入糖类物质的客观世界。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出它们在自然界的来源,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并且都属于糖类物质。

紧接着教师走下讲台,以“记者”身份向学生现场“采访”如下问题。

①你今天吃糖了吗?吃馒头了吗?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结论]每位同学一天要食用一斤多馒头,以维持身体营养需要,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物质。②你喜爱吃蔬菜吗?蔬菜中含有糖类物质吗?

[结论]每位同学一天食用一斤多新鲜蔬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属于糖类物质。

③你穿的衣服、盖的被褥中含有糖类物质吗?

[结论]衣服被褥大部分是天然纤维织成的,属于糖类物质。

④你这张木质课桌以及课桌上的书籍纸张是糖类物质吗?

[结论]木材、书籍及纸张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糖类物质??。

通过现场采访,使学生感知面粉、蔬菜、衣褥、纸张等都含有糖类物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糖类。

这种情境设计,将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切实感受身边化学,必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引起探索的欲望和冲动,同时将教师的讲解变成一种采访活动,实现了教学民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中心。

(二)认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只有目标明确,学有方向,学有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所以引出课题以后,立即出示知识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活动。

(三)加强阅读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活动中产生的,好象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自学能力也是这样,必须在自学活动中培养产生。为此,这节课有两处安排了自学阅读,一是糖类的组成,通式和分类,以及糖类通式的局限性。二是二个典型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要领。为指导学生阅读,编写了阅读提纲,为检验阅读效果,安排了反馈练习,使学生读有收获,读有成效。

(四)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葡萄糖的组成和结构

葡萄糖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是教学重点。采用了推理方法解决。首先给出葡萄糖最简式和乙酸相同,相对分子质量为180,由学生推出最简式CH2O,分子式C6H12O6。再根据葡萄糖在水溶液中是一种直链结构的五羟基醛,推理出葡萄糖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从而理解葡萄糖具有醛基和多羟基的结构特点,这样就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巳有知识的基础上,为葡萄糖性质学习降低了难度。

(五)突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能力是大纲要求的四大能力之一。因此,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同时实验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观察,包括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银镜及红色物质的出现等等。进而让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通过大脑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动手练习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达到使学生手、眼、脑并用的作用。促使学生能力提高。

(六)紧密联系客观实际,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性知织的升华。

感性知识是认识的源泉,因为葡萄糖和人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所以葡萄糖的用途和制法可以不讲,让学生展开广泛联想,尽可能多地举出用途,并且列举各种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

1.医院急救病人时,为什么要在食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

2.为什么热水瓶胆镀银,通常用葡萄糖溶液做还原剂?

3.为什么可用新制Cu(OH)2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有超常量的葡萄糖?

4.为什么没有熟透的苹果汁遇碘水变蓝,但熟透的苹果汁能发生银镜反应?

5.春天的地瓜为什么比秋天的地瓜甜?

诸如此类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享受思辨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抽象的知识和实际体验和谐的结合,使化学学科展现出美的风采!

讲到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的原理。教师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言,采用拟人化方法进行描述:葡萄糖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类活动的能源,为满足人类能量的需要,洁白的葡萄糖毫不吝惜地消耗自己,对人类捧出一颗爱心,它只有奉献,毫无索取,这种风格值得提倡,值得发扬,值得讴歌,值得赞美!?。这样结尾,融人文科学、教学、教育于一体,学生情感氛围中既得“智”的收获,又感受“美”的熏陶。德育目标潜移默化地得到实现,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硫酸》第一课时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本课时的内容是硫酸的性质。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教材从稀硫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角度入手,以讨论的形式,说明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吸水性,初中化学也作过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初中化学做过“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用火柴梗蘸浓硫酸”的演示实验。本教材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演示实验(浓硫酸与纸屑、棉花、木屑作用及浓硫酸与蔗糖作用)。

本节在复习初中知识基础上着重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引导学生从硫的化合价的变化入手,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2.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3.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要实现:

①知识目标:a、掌握稀硫酸与浓硫酸的异同;b、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③哲学目标: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差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物质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说教法:关于浓硫酸脱水性、氧化性的教学,采用“实验、讨论、归纳与阅读、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做好三个演示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深刻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和从中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在演示浓硫酸跟铜反应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从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硫的化合价入手,应用氧化还原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在加热时,浓硫酸还能跟绝大多数金属与一些非金属起反应。通过讨论分析推出结论:在有浓硫酸参加的反应中,浓硫酸是氧化剂,它发生了还原反应。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讲到浓硫酸的氧化性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推出实验结论。根据反应产生

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使品红溶液退色,推知这是二氧化硫;说明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放出H2;观察稀释后的溶液为蓝色,推知反应还生成Cu2+,从而得知反应产物。根据浓硫酸中硫元素和铜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得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是氧化剂的结论。

2.让学生上台做实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锻炼心理素质,激发学习热情。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上台做实验,多数能顺利进行,但有的实验,由于药品的腐蚀性,学生有恐惧心理,影响实验效果。这时要加强引导,而且让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上台示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为学生实验七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3.适当安排时间自学,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在学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铁“钝化”时,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解疑。鼓励学生自己设疑,通过讨论“解疑”,进一步“质疑”。使学生逐渐摸索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变为会学的人。

4.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性质是中心,物质的结构反映

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学习硫酸的用途要联系硫酸的性质,如实验室用强酸制取弱酸,高沸点酸制取低沸点酸,稳定性酸制取不稳定性酸。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上课前,我先放一段录像,内容是:硫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的污染。只几十秒钟,学生兴趣盎然。正当学生余兴未尽时,我突然停放录像,告诉学生要知其缘由,就要认真地学习今天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想学而乐学。

2.复习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知识,只要稍回顾初中知识,就水到渠成。提出:稀硫酸具有哪些通性?在学生回答稀硫酸与

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举例说明后,再追问:稀硫酸为何具有酸的通性?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生成H+。

3.做好演示实验,正确掌握浓硫酸的特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初中已学过吸水性、脱水性,这里要做好三个演示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人手,认识反应本质。提出:纸屑、棉花、木屑、蔗糖与浓硫酸作用,为什么都变成黑色?使学生理解它们都是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如浓硫酸能使蔗糖(C6H12O6)按水的组成比(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脱去氢、氧元素,使其碳化生成“C”。这就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原因。

4.分析反应实质,深入认识浓硫酸具有氧化性。通过演示实验,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跟铜片反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推测反应产物。放出的气体能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使品红退色,可知这是二氧化硫气体。反应后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还生成硫酸铜。进而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分析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Cu失去2个电子,从0价升高到+2价, S得到2个电子,从+6价降低到+4价。因此,浓硫酸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不仅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还能跟一些非金属(如碳)起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跟蔗糖作用,为什么蔗糖逐渐变黑外,还膨胀成疏松多孔的“黑面包”?使学生从氧化还原和做馒头原理上综合认识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出现的现象,深化认识过程。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思维品位和科学素养。

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的观察,自觉自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

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硫酸

+2-稀硫酸:H2SO4=2H+SO4

一、浓硫酸:

1.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2.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①与多数金属反应: 0 +6 +2+4

Cu+2H2SO4(浓)=CuSO4+2H2O+SO2↑

Cu是还原剂、浓H2SO4是氧化剂;Fe、Al常温下遇浓H2SO4钝化

②与某些非金属反应:0 +6 +4 +4

C+2H2SO4(浓)=CO2↑+2H2O+2SO2↑

C是还原剂、浓H2SO4是氧化剂。

《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高一化学第四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编排在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之后,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

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碱金属 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提供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因此,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

绍钠的用途。教材抓住由表(即介绍金属钠的颜色、状态)到里(即内部原子结构),再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的知识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钠的原子结构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解释现象,作出结论。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掌握钠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B、使学生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③以明显、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渗透勤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

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滴水点燃酒精灯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在分析钠的原子结构特点时,采用电教手段模拟钠核外电子的运动,使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时,着重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分析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断实验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素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给予学生金子,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点能成金的方法。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例如,在讲到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解释,

由现象推断实验产物。金属钠四处游动,说明有气体生成,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分析钠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钠只能失电子,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处于最低价也只能失电子,所以只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得电子,化合价升高为零价,由此推断出所得为氢气。再由现象溶液变红,推断有碱生成,得出另一产物为氢氧化钠的结论。

2、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增加实验现

象的能见度。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凡是与化学有关的东西都是有毒的、有腐蚀性的,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大胆动手做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个别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上讲台做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成功,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为本章的学生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

4、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其中性质是中心,物

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

四、说教学程序

篇三:全套整理_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精较版

目8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 1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 2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 3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 5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 6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 7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 ....................................... 10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说课稿 ....................................... 11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12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 15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 15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17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19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一课时) .................................... 19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二课时) .................................... 20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 20

I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

21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

“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

1212是以0.012kg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

236.02*10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231用6.02*10mol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

1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23(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23(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 个电子;

24(6)1.204*10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4、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 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 能力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高中化学说课稿》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02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