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建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8 11:45:07 | 移动端:网络道德建设

篇一:浅谈网络道德建设问题

浅谈网络道德建设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聪明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在互联网兴旺发达的今天,网络道德问题随之迎刃而生,人们在忙碌网络的同时更要注重网络道德。网络带给了人们快速、超前、先进的生活理念也带给大家一些消极的道德影响。因此,进行网络文明道德要先从自我做起, 树立个人形象。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是规范网络文明道德的起点,每位公民要做到文明从脚下起步,奉献从你我做起。要真正做到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网络道德的高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它无形地约束着网民的行为。网络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究其重点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网络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互联网上的许多负面因素影响和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上信息内容所产生的消极内容导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所以,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网络内容的快捷、丰富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迷失了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准。例如,一部分人违背道德思维不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做了许多违背道德的上网行为令人十分痛心。因此,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把网络真正成为人们工作的有力工具,指导网民树立健康正确的上网心态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网民的道德情感淡薄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逐渐适应网络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新的交往方式,在上网过程中一批网民形成了一定的网络人格。随着人们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 “网络依赖综合症”。由于人们上网的频繁,导致人与人之间实际接触很少,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道德情感关系的谈薄,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每天都离不开了网络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扭血现象偏差。

3 网民的责任感缺失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受到来自网上的形形色色不良因素的干扰。例如:商标网上被仿冒,作品网上被盗用,技术网上被泄露等等。很多人网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的责任意识。一些人在网上胡乱发表言论发泄自己的情感;还有一些人把网络当成是极度自由的世界随意发挥不顾后果;更有相当一部分人整天沉迷于网络情感出现错位,表现为冷漠、孤僻,不关心他人等等。很多青少年迷恋网络后与现实生活脱节不愿和别人交流。

4 网络不良信息的污染

篇二:网络道德建设

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在新世纪的挑战中,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Internet。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入了Internet。这是一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学习方式。

一、网络对传统道德的挑战

尽管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然而由于目前网络的管理尚不完善,人们对网络的特点、作用又没有充分地了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当前,信息污染、知识贫乏、情感冷漠及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正困扰着网络自身和网络文明的发展,从而使传统道德面临巨大的挑战。

具体来说,网络对传统道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范围的不平等性对传统道德构成严重威胁

网络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思想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它对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落差。具体表现在网络信息的发送者、操纵者和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之间单向信息流动上的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的信息流动中,信息输出国将本国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网络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扩张,从而加大了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性对各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一种灾难性的侵害。

(二)出现道德冷漠现象

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网络是一个由图文所构成的虚拟世界,正是这种虚拟性使网络有了巨大诱惑力,使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关系所取代,使一些人在网络上寻找到“精神寄托”,从而缓解了压抑的情绪,获得了内心的某种平衡。网络的出现,无疑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带来了巨大影响。由于终日与计算机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机会减少了,由此造成了家庭成员、邻里

以及同事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冷淡;加之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自己喜欢的角色。“理直气壮”的撒谎,以至于人们在网上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就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有人将这种网络虚拟性造成的道德情感冷漠称为“网络飘移症”,由于越来越多的“朋友”出现在网络上,人的情感交往也产生“随网飘逝”的现象,这也将间接地影响到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情感交流。

(三)信息传播方式加剧了道德冲突

网络信息技术的导入,使得信息传播超出了原有地域。因此,道德上允许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存在的国家,在网上提供这类信息和服务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因特网是全球共享的,因而对于一些接受传统道德教育且认为色情信息和服务不道德的国家中的人们,则可能强烈地反对在网上提供这类信息和服务,从而导致文化冲突。不管这种冲突是“有意”的,即某种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意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信仰和思想,攻击与自己不同的或敌对的文化;还是“无意”的,即各方都无意攻击,但由于文化本身的差异而造成了隔阂、猜忌甚至冲突。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化的趋势。

(四)道德监督和评价困难

众所周知,传统社会中,道德就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传统社会由于交往面比较狭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对象大都是熟识的人(朋友、亲戚、邻里、同事等)。依靠熟人的监督、摄于道德他律手段(社会舆论、利益机制、法律制裁)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得到较好地维护。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人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界域,那条有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构筑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以致使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的监督和评价作用消失殆尽。

(五)道德人格扭曲

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磨合而形成的,也是个体很好地适应相应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网上许多具有地域性、本位性的道德文化体制和范式通过网络的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而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网上的多元道德构成只会使个体经常性地处于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给个体健康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造成强大的挤压和扭曲。

(六)无政府主义泛滥

与传统道德社会所不同的是,在网络中,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网络的一部分,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没有谁独自拥有网络。因此,网络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场所,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做任何事,说任何话,拥有绝对的自由和民主,无政府主义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场所。总之,技术是一把锐利的“双刃剑”,它可以极大地造福于人类社会,促进人类文明,也可以无情地伤害人类,我们决不能由于网络的诸多负面影响,便因噎废食,拒绝或远离现代科技文明。我们只有在享受这一现代技术文明的便利、高效、快捷的同时,更应注重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地使现代技术为我所用,造福于人类。

二、构建网络新道德

由于网络对传统道德所造成的种种冲击,使人们的交往范围得到革命性的拓展,从而引起我们对构建网络新道德的种种思考:即如今计算机网络正有力地打破着地区间的隔阂,使地球越来越变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天涯海角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一起工作,为消除各种生活和观念上的差异乃至对抗提供了条件,从而使落后的思想意识在先进的思想意识的冲击下难以延续;并且交往范围的扩大使人们体会到在不道德现象害处的境况之下,资源共享、互相合作、互惠互利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思考自己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思考在新的环境中如何塑造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网民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形成良好的自律观念

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由于很在乎别人的议论才不得不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而难以做到自律。在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自律必须与他律相结合。通过立法,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网络他律的实施应着重两个方面。第一,利益制裁。通过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者给予一定的利益制裁,如罚款、限制其网络功能的使用、暂停网络使用权等,促使网络行为不道德者吸取教训,改过自新。网络生活中的利益制裁是道德他律的最突出形式,它对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持久的。第二,法律制裁。法律具有强制性,它以“必须”的形式使人们不敢超越法律法规的限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网络,积极预防、遏制、减少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影响的关键。

(二)网络道德应与传统道德相结合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

德规范的适用对象范围的逐渐增大,网络的发展对形成新的道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产生了积极作用。90年代初,网络道德问题就已经受到国际上学者的关注,一门新的课程——“网络伦理学”悄然出现。美国杜克大学为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课程,以增强网络使用者的道德责任感;与此同时,网络成员、网络公司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戒律有:不应该用电脑去伤害别人;不应该干扰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窥探别人的文件资料;不应该用计算机进行剽窃;不应该使用或拷贝没有付款的软件等。美国计算机协会制定的道德规范有: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这些网络规范不仅吸取了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更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

(三)努力建立网络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网络道德具有全球性特征,又具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随着网络虚拟性社会的形成,人们已经意识到建立一个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网络生态格局”的重要性。在网络道德建设的问题上,强调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统一,实质上是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这对于维护网络秩序,减少网络给国家和民族道德带来的冲击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是另一个空间,是一个没有地域距离的行动场所。由于它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信息的跨地域、全球性的自由流通,打破了现有国家概念中特有的地域界限,也给人们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对国家而言,信息的传播没有国界,但信息的内容及其社会影响却有国界,任何跨国界的信息交流,都应当考虑到信息输出国或接受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传统。因此,遵守其他国家网络的规则是网络用户的道德底线。与此同时,实施网络信息的民族化是网络发展新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防御网络信息对本国传统道德造成的冲击,更反对用美国化代替全球化。西欧国家为抵制来自美国的网络信息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入侵”,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逐步占领本国和欧洲市场,从而与美国抗衡,如《信息市场政策行动计划》就限制了美国的信息服务业向欧洲地区的渗透。

(四)对网络技术进行人文关怀

网络技术的效应实际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突出的表现出了人的文化危机,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危机。要克服这种危机,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根本的价值目标,必须对人与社会进行变革,培育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

第一,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塑造健全的人与社会。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其负作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这种价值观对技术的片面追求,是以短期利益为基点的,它把人、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关系扭曲为直接的、片面的功利关系,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的负效应已

有目共睹。为抑制此负效应就必须抛弃纯经济的价值目标,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元价值,超越人与自然的纯物质功利关系,把精神价值、伦理精神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人类追求、需要才具有真、善、美、利相统一的性质,人的活动才具有自由创造的意义。

第二,对网络技术进行道德关怀。网络所创造的技术影响,使人类体会到了信息使用的快捷、方便,以及物质生活的安逸。但人类只是对技术更新及其带来的效果倍加关注,却忽视其道德精神、美德修养的影响,由此导致了人们对网络整体思维的偏颇,使人成了机器的奴隶和工具。由此,我们应注意到,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更应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不能忽略人类心灵的塑造。

第三,建立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网络技术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要与利益,而且要不祸及后代的需要和利益。网络将不仅作为现实的工具,更应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性的生活理念载入史册。因此,我们应提倡把人自身和网络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发展的社会存在物,要把网络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在网络中融入文化传统、时代精神、远大理想和未来目标,将网络、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看作是一种全球性的网上行为准则并视其为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给新的网络道德标准注入生机与活力。

篇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在给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鱼龙混杂,未成年人因受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所限,一些暴力、色情、颓废的东西对孩子们的危害更大。据统计,我国上网的未成年人已达到1500万,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引导孩子在网络环境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积极倡导文明上网,提高网民道德修养。网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直接关系到互联网的洁净程度。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网民具有公德心,有约束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网德”,教育上网人员形成“慎独”道德习惯和道德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要从教育入手,融网络道德教育于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中,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教育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健康的东西,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网络公民,在全社会形成维护网络文明的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

其次,要不断完善行业自律,打造文明的网络空间。网络

经营者要加强自律。网吧等网络经营场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广大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互联网行业要加强自律,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不健康内容拒之门外。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伦理规范的塑造,形成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的社会氛围。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增加网络科学、教育、文化的内容,利用网络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政府网站要以有吸引力、说服力、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弘扬主旋律,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阵地。要支持和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建立自己的文明网页,开设道德论坛博客,尤其是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更应发挥其受众广泛、受人关注的优势,以其社会知名度、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见解,加强对网民的正面引导,在网站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道德专题讨论,通过网民踊跃参与,提高大家的文明意识。

第三,要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着力提升网络监管水平。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监控机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防范监控能力。通过高科技设备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加大网络文明的监管力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来规范网络行为,为网络文明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构建惩恶扬善的法制环境,维护网络的安全、文明和健康。积极推广实名上网制度,通过验明上网者的身份来约束其网络行为,

使上网者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便于调查追究。努力使网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从而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要依法惩处各种网络犯罪,加大惩治网络不良行为的力度。对那些散布不道德、不健康内容的人,组织网民进行道德声讨、道德谴责;对网上恶搞、网上散布不良信息、网上传播不健康内容、网上发布反动言论的人,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全面调查,一旦查实,给予严厉处罚,努力营造文明上网、约束监督并举的良好网络氛围。

江苏省通州市人事局 施晓灵 通联地址:通州市人事局

邮政编码:226300

电话:13801486598


网络道德建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33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