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三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30 18:24:51 | 移动端:三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一:三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振兴中心小学

我认为,“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点。下面讲讲我在上高效课堂中的教学案例十七课《七颗钻石》

一 出示导学案 让学生提前预习

《七颗钻石》导学案(预习课)

一、学习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内容。

2.培养想像的能力。

3.能够说出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学习重点:

1、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

2、理解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学习难点:

能够说出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学习方法

听——议——想——续接故事

五、预习材料

(一) 作者及课文体裁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童话:

(二)字音:字形: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不错读,不漏读;停顿恰当。

2.读出人物感情,读出重音。

3.有表情

(四)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语速,复述故事内容。

2、你读懂了那些内容?(可以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考虑)如:

⑴、围绕水发生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水罐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⑵、熟读课文,思考并说出,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怎样的人?结合故事情节做简单说明。

⑶、课文的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⑷、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歌颂什么?

(五)赏析

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

(六)质疑

你在阅读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七)拓展升华

1、如果你是托尔斯泰,现在穿越时空,看了自己过去写的《七颗钻石》这篇文章,还想充实一些故事内容,你打算在哪些地方进行想象。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心。你能不能说一个爱心故事,让大家与你一道分享爱的幸福。

二 教学课

《七颗钻石》教学案(展示课)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出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3、了解想象在童话作品中的作用,感悟“爱”的博大神奇。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感悟“爱”的博大神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 听——议——想——续接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宁静的晚上,我们遥望浩瀚的天空,就会发现,在天空的正北方向,有七颗明亮的星星排列成了勺子形状,它们是那样的晶莹,那样的璀璨,那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关于大熊星座,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十三课《七颗钻石》。

二、作者及课文体裁简介(学生介绍)

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通俗易懂、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七颗钻石》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检查字音、字形(学生板书、讲解)

字音:干涸(hé) 水罐(guàn) 绊(bàn)倒 舔(tiǎn)净

一瞬(shùn)间 咽(yàn)了一口唾(tuò)沫(mo)

辨字形:渴喝;罐灌;绊拌;哀衰;添舔;揍奏凑;

四、指导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1、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表情地朗读

2、赛读:学生之间比赛

3、复述故事内容

4、用少量的词语板书故事情节(各小组派一个代表)

五、研读课文

提问:经过预习,大家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可以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考虑。(学生各抒己见)

六、赏析

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学生各抒己见)

七、质疑

你在阅读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学生选择自己会的问题回答)

八、小结

本节课我们听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又知道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在童话中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爱心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被那神奇的想象吸引到梦幻的世界。希望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爱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九、拓展升华

1、如果你是托尔斯泰,现在穿越时空,看了自己过去写的《七颗钻石》这篇文章,还想充实一些故事内容,你打算在哪些地方进行想象。(生各抒己见)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心。你能不能说一个爱心故事,让大家与你一道分享爱的幸福。

(生交流爱心小故事。)

九、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展示课,同学们对爱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这种认识,谈谈你的一堂课的收获吧。(生各抒己见)

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十、布置课外作业

在你成长的岁月中,你一定得到过别人的爱心帮助,圣诞即将来临,请你制作一张爱心卡片,写上你充满爱心的话语,向他表达你的爱。

篇二:《找骆驼》三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找骆驼》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翻开三年级上册教材,不难发现: 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占总数的 25%;到了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可以看出略读课文的比重越来越大,可在我们实际的略读课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几个问题:(1)局限于只让学生回答文前阅读提示中的一两个问题;(2)忽视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指导,略读课成了自读课;(3)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没有贯彻以学为主。

那么,如何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突显它的教学实效呢?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会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

从教十余年来,不断的摸索,实践,下面我以同一堂课里的两个教学片段诠释我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案例描述】

片段1: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词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片段2: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指

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生用横线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师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生用波浪线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男、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之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案例分析与思考】

这则案例我曾久久地去回味,她叩击着我们略读课文教学的软肋,给予了我“落英缤纷”的启迪:

一、依据导读,明确目标

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根据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学情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特别注意做到充分合理地运用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因为它们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启发我们从文本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思考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吃透导读中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

《找骆驼》所在的这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我们知道,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这一组课文的教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此案例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定为学习用“是不是”雁过无声地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非常准确有效。

二、依托文本,一课一得

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应更为集中,教学重点应更为突出。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甩开膀子教出语文味”,依托文本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以求一课一得。

课堂上,一课一得就是学会用“是不是”提问。“是不是”这一语言形式从发现到运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片段1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来推进的。在读了老人和商人的对话后,引导学生去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抓住老人向商人发问时用上的“是不是”这个句式,让“是不是”这样一种带有猜问、比较委婉的问法不着痕迹地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后又在片段2中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转换成商人的角色,尝试运用“是不是”这一形式来向老人发问。发问的内容展示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思维过程。这一提问将课文理解、语言形式运用和思维发展融于一体,学生的一“得”得的扎实。

三、联系实际,局部精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可见,略读课文的“略”是指教师指导和学生所花的时间,而非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片段1中,学生自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通过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感情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紧扣教材,灵活拓展

叶圣陶先生还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如《永生的眼睛》,课文所呈现的故事其实没有交代原文的结局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告诉学生其实故事的结局还没有完,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于是教师趁机布置学习任务:可以在课外去查询,看看真正的结局如何,再一起来讨论讨论;上完《小英雄雨来》叫同学们课后阅读和收集有关于革命英雄、革命斗争的书籍和资料,想想自己的感受,用一节课做专题的交流和展示;这样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打破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篇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摘要: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案例,力图达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这四个要素的整合是通过三个阶段的活动实现的,包括预习阶段的上网活动、课堂教学阶段四要素的互动和课后的拓展互动。“整合教学”是按照阅读教学的规律进行的。

关键词:网络环境;阅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们暂时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鱼的。”(展示课件)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谁愿意把这个长句子读一读,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请了4个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你把飘飘摇摇读得真神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鱼儿自如游动的情景。”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一句经过你的朗读,它仿佛游得更带劲了。”

师:“作者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亲眼去看看这些可爱的鱼儿吧。”(配乐播放视频材料)

师:“宋心舟同学说她特别喜欢海里的这些鱼,李老师也很喜欢这些鱼,李老师把海里的部分鱼儿请到了我们这儿来做客,也请你们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纷纷上台面对课件指着自己喜欢的鱼练习说话)

生:“有的鱼长得怪怪的,蓝色的头,金黄色的尾巴,可爱极了。”

生:“有的鱼身上长满了斑点,像豹子一样,游动的时候尾巴一甩一甩的,真好看。”

生:“有的鱼眼睛鼓鼓的,身上长满了斑点,尾巴蓝蓝的,真有趣。”

生:“有的鱼长着斑马一样的条纹,游动的时候,就像一匹小斑马在奔跑。”师:“我还知道,有的同学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海鱼,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请大家互相欣赏欣赏。”(学生与电脑互动)

师:“我们现在来读读这两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验。”(出示课件)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人们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课文里说,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人们才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西沙群岛,领略了它那迷人的风采。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西沙群岛的整体感受,或用一句话来抒发你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很美很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儿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海龟无比庞大;海鸟数不胜数。这些美景就像一幅很美很美的画。”生:“我觉得西沙群岛的物产很丰富,有珊瑚,有海参,有鱼,有海龟,有海鸟,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真是应有尽有。”

教师请学生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三)借助电脑,积累美词佳句

师:“好的文章,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深深地感悟,细细地品味;好的词句,我们也要积极地去积累,去运用,去发展。”

请学生运用电脑,把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打在电脑上,然后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轮美奂的幻灯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机智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我体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

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有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还有配乐读,教师手势指导读等。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这课里,教师尽情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例如,学生提出:我不明白渔业工人为什么要把海龟翻一个身?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教师都巧妙地通过呈现多媒体,机智地使问题由难变易了。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最后,学生还利用电脑收集和积累了优美词句。这一切,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论坛发帖子,让学生在课后交流读后感,这是我们运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策略的一个举措,是我们贯彻课改精神的又一收获。

第二,正确运用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在实现上述四要素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李红梅老师没有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没有形式主义地运用信息技术。这首先表现在师生对阅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的重视和朗读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重视语感训练、语言积累和“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此案例说明,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必须以读为本,加强语感训练和语言的初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39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