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摘要:在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特里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毛泽东。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的叛逆上。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敢作敢为。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正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上。毛泽东,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改变中国现状的伟大志向,以其敢作敢为的作风,依靠长远的战略眼光,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结了中国近200年来屈辱的历史,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繁荣、富强的今天。
关键字:毛泽东、伟人、中国革命
毛泽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近乎像神一样神圣,而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真是的历史人物,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
毛泽东出生在中国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统治者腐朽无能,这预示着一场大的变革即将发生。而他的出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化。
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的叛逆上。厌恶儒学讨厌四书五经的晦涩,憎恶经书中的清规戒律······这些叛逆的性格注定了他会成为一个旧社会的叛逆者,或者说革命者。他喜欢读书,与众不同的是他喜欢读当时所谓的“禁书”,他对父亲极为反感,这在当时是极为大逆不道的,他渴望新的知识,同时反对父亲,于是他毅然不顾反对走上了外出求学之路。这恰恰是他伟大的地方之一,他敢反对封建的家长制,敢于追随自己内心的渴望,他有独立的思想,不受外界的错误思想的束缚。这正奠定了他能在以后孤立无助,无人支持的时候对自己革命主张的坚持。
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敢作敢为。为了心中的思想他敢炒老师鱿鱼,敢造校长的反。组织领导了学友会反对“二十一条”的抗议活动,动员学员抵制湖南军阀和北洋军阀对学校的骚扰,在报纸上撰文针砭时弊。想常人之不敢想,为常人之不敢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毛泽东能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能够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因了。敢想敢做恰恰是成功者所必备,而在我们当代大学生中所缺乏的。
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正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上。当中国处在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压迫之时,他预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当所有人都忽略了农村力量时,他预见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该在农村;当长征过程困难重重大多数人想要放弃时,他预见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作为领袖的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上,有了对未来形势的准确判断,才能有一个个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国的革命才会最终走向成功。而这战略性的眼光与他的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是分不开的。 书评:毛泽东,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改变中国现状的伟大志向,以其敢作敢为的作风,依靠长远的战略眼光,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结了中国近200年来屈辱的历史,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虽然,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犯过一些错误,但这并不能否定他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人生以启示,给我们生活一借鉴,给中国历史以不灭的印象。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以毛泽东的经历为借鉴,以毛泽东的奋斗为榜样,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的功绩,吸收其长处,借鉴其经验,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磨练不屈的意志,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人,继承前人之历史任务,为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注释:特里尔《毛泽东传》
《毛泽东语录》
篇二:毛泽东传(特里尔)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建筑学1班 赖彦 3013206008
前言:
毛泽东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近乎神一般的神圣,这一点从人民币上的头像就可以感受出来。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对毛泽东印象只是停留于银幕上那位运筹帷幄,驱除日寇和反动派的中共领导人,对青年时期和建国后的毛泽东却不甚了解。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历史人物,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那位开国领袖。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在书中,作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是点燃全国反抗烈火的农民运动的组织者、运筹帷幄的军事统帅、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东方伦理的哲学家、全球最庞大的行政机构的政府领袖。毛泽东是集五中角色于一身的人。
毛泽东的家庭: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富农家庭。他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吝啬守旧、自私专横的农民,总是依靠武力和权力来压迫毛泽东。在家中,他的父亲就是中国旧社会不平等等级制的集中代表。特里尔描述他的父亲是这样的形象“凶暴的父亲毛顺生掌管家庭大权。他身材瘦小,长相精明,留着髭须,一副干什么事情都急不可耐的神色。家里的18亩农田是他的城堡,他小心谨慎地操持着一切。”因此,毛顺生就成为他的儿子第一个反抗的对象。而他的母亲文七妹则是一个温和善良的农妇,虽然毛泽东并没有多少母亲的性格特征,但母亲深深的影响着毛泽东的一生。此外,毛泽东还有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一个过继来的妹妹毛泽建。从长相上来说,毛泽东与毛泽覃更像母亲文七妹,二弟毛泽民则更像他们的父亲。他的父母死于疾病,故去时都接近60岁,其余兄弟姐妹全部死在军阀手里。
毛泽东一生总共有三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均是他们两人的子女。这里提个关于毛杨结合的细节:两人在婚前不顾杨昌济的反对进行“试婚”。毛泽东后来去组织秋收起义后,就与杨开慧和三个儿子分开,后来国民党将杨开慧逮捕并杀害,三个儿子也由岳母家抚养,后转移至上海,中间历经坎坷,岸龙病故,岸英、岸青经常流落街头。当时毛泽东已与18岁的学生贺子珍相爱并结婚。很难说毛泽东没有能力去救杨开慧母子,所以在后来,毛泽东应该是终身内疚的,他曾给杨家写信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伴随毛泽东走过了长征,后与毛泽东离异。他们有六个孩子,仅留有女儿李敏。随后,毛泽东在陕北认识了从上海来的文艺青年蓝苹(后改名为“江青”),她很快成为毛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两人育有女儿李讷。
按照世俗的眼光,毛泽东不是给家人带来幸福的人,相反他的亲人却因他而遭遇很多不幸。他有近四分之三的家人为国牺牲。其长子毛岸英死于美军在朝鲜的轰炸的消息传来时,毛泽东只是躺在沙发上抽烟,不吃不喝好几天。他说:“取得胜利一定会有牺牲,牺牲我儿子和牺牲别人的儿子是一样的。”
毛泽东的性格特点:
他天性叛逆好战。小时候反抗父亲和私塾先生,10岁时偏要站着背诵挑战私塾先生的权威;革命时期不认同中央的城市论,创立土地政策、农村根据地等独特毛式理论;建国以后,不承认苏联国际共产主义的领导,独立开创中国特色的
共产主义。
他思考方式偏执、坚持己见、任性地否定简单的事实、藐视异见。只因校长不认同《三国演义》所述真实,他就给县令写了一封请愿书,要求撤换校长,并强迫那些摸不着头脑的同学签名。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为了信念,他甘愿忍受被讥讽为“胡汉民的秘书”;为了信念,他甘愿接受第五次党代会对他所坚持的土地政策的批评;为了信念,他甘愿被指令离开井冈山??他做了很多努力并多次做出让步以便留在党的机构中,只为等候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只为建立新中国的辉煌。
他博学多思,终身爱书。进第一师范前半年,他曾整天泡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在北京,他又曾担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有了什么念头就随时记下来,头脑里有什么想法就高兴地表达出来,有助于保持平衡。”毛泽东上午读中国历史,午休时间看德国哲学。任何一位同学来找毛泽东,都会有人告诉他:“可能在报纸阅览室”。在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分析、观点评注,他常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荒谬”或“不通”登批语。
正如书中所言:“在毛泽东身上,既有山地人的特性:粗陋朴实、反叛精神、绿林好汉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原人的禀赋:热爱读书、良好的组织能力、关心世事。”
毛泽东的错误:
毛泽东的错误主要集中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对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毛走上了与刘少奇、邓小平不同的道路。同样面对布拉格之春,毛泽东认为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而刘少奇却认为只有执政党努力去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58年以后因大跃进的错误和其他考虑,毛将国家主席的位子让给了刘少奇,邓小平也当上了党的总书记。两人的发展策略都是务实的,可以说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形,在他们的治下,农村生产大队的作用被弱化,黑市交易也合法化,也就是说可以商品交换了。但一起而来的,肯定还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毛终身重视道德作用,他真的相信资产阶级在党内复辟了,他尤其无法容忍共产党内的腐败行为,于是他积蓄力量后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将无数老革命打成了反革命,毛泽东的权力得到稳固,但由于健康的的恶化,他开始掌握权力而不施展权力。刘少奇试图挽救毛泽东的错误,他想召开政治局会议来纠正,但失败了。
我认为,毛泽东的错误有一部分源于他斗争的个性以及偏执的性格。他信仰永恒变动的世界,偏爱的是斗争高于一切,认为一切现象都充满矛盾。他说,“政治家是掌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医生”。同时他固执己见,对共产党以及新中国一度进行近乎独裁的统治。
另外,毛泽东早年拒绝出国留学的行为限制了他的眼界。诚然,这使他更好地认识中国,但也使他对资本主义的了解停留于书本,停留于中国。他知己而不知彼,无法从资本主义中提取精华,无法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结语:
毛泽东,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自身的胆识,在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帮助下,带领广大中国人民,驱逐外强,打到国民党反动派,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结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尽管,他曾犯过错误,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功绩。
这本书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客观地描述毛泽东的一生。该书并没把毛泽东
当作“救世主”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时势造英雄,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才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
注释:毛泽东传(插图本)/(美)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三: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是近年来人们有许多争议的人物,赞之者把其捧入天堂,尊为圣人,贬之者把其打入地狱,侮辱之词无所不用其极。这些评议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极易混淆视听。不仅,不同的人对毛泽东有不同的评价,人处于的阶段不同对其也有不同评价,网络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青年开始对毛有许多误读,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以后,对毛又有了不同的评价。 去年我参加学院举行的党课教程,当我每一次上完党课之后,我的心中就多了解了一分我们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伟大,同时也让我接触到了《毛泽东传》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没能完整的阅读。
这一段时间,我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毛泽东传》 ,利用课余时间的两次读书日,将其完完整整的阅读了一遍。
一开始总以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很难读懂《毛泽东传》这类书,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枯燥无聊,可是当我坚持下来的时候,我才觉得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更意想不到的是当你读进去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乏味抑或无聊,也不是那么的难懂,除了一些因旧事远去的生疏感之外,并不觉得烦难。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毛泽东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我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慢慢仔细的品味这本书中的含义与精髓,以及读完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启示。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作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
我读《毛泽东传》,并不仅仅去看毛主席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怎样成功的。我会去联想到很多类似的人。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人或者伟人他们都会有共处,那样我就有了学习的榜样。《毛泽东传》是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而具有权威性。《毛泽东传》的最大的好处是给出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记录。同时,也让我相信,任何事实和可能性都会发生。因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把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人,都应该放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去考虑,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视野局限。我想了想,一个不会犯错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成功是由无数的失败积累后才获得的。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所得,但我发现那些伟人也是遵循这条原则的。
先对这本书作一个故事梗概: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一个美丽的山村“韶山冲”,随着清ZF的腐败无能,到毛泽东少年的时候,已是社会动荡、饥民遍野,毛泽东家里经营的米船也被饥民抢劫,让他们一家一下子变得很穷困,毛泽东一方面同情那些缺衣少食的农民,但也觉得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18岁的毛泽东,拒绝了去米店当学徒,走出了闭塞的山村,上了不同于私塾的“东山小学堂”,在这里他学习了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接触了当时维新派的政治启蒙思想。毛泽东的一首诗表明了当时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通过这一段,我特别敬佩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一方面他同情穷苦老百姓,希望通过改良社会制度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毛泽东多次身陷危难,他心爱的妻子杨开慧,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可毛泽东从未动摇过最初的理想,那就是让普天下的中国人不再受苦受难。正式这种坚持和信念,让党由弱到强,最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解放了全中国,毛泽东是中国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红太阳”。
一、毛泽东少年时就是一个心系社会,很有志向的人。
毛泽东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这样的出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志向与追求。少年时,父亲本打算送他去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志向又如何,我们有几个会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时常会抱怨学习的苦闷那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的志向,为什么读书?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是需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有了奋斗的目的,当然就有奋斗的斗志。
二、毛泽东是坚持学习的人。
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亟需总结经验时,他更始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他老人家曾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水的苦头后的经验总结。而所有这一切,也是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判断的根本,试想,一个整天不思考的人,或者说,不思考正事的人,怎么会对任何问题都有明确的看法呢?
基于这些认识,我只是谈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我只是一位普通大学生,对于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是根本没资格谈论的,一些浅见只不过是徒增笑柄,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由于自己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的言语未能得到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泽东传》里睿智之恩,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