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事迹材料 > 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

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2 12:51:22 | 移动端: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

篇一:白衣天使先进事迹材料

白衣天使先进事迹材料

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用唯一能动的右手为病人把脉开方,14年如一日;有这样一位青年,她在病痛和死亡的阴影下,坚持工作、无私奉献。

2月2日,上海市××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岁的医生××在她母亲怀里安详地走完了短短的人生旅程。人们惊讶,在她羸弱残疾的身躯里,蕴含着如此坚韧的精神,包含着这样伟大的博爱。人们流着泪思念“人民的好医生”。

爱己及人,生命的烛火为病人燃烧

小小的诊室、简朴的木桌,一盆绿色的仙人掌,墙壁上挂满了鲜红的锦旗——这是××最留恋、最热爱的工作岗位。

××患有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症。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从小就折磨着她,使她由脊椎弯曲、行走不便,发展成大半身瘫痪、失去自理能力。她希望学医治愈自己。1988年,她以高分入读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来到××社区成为一名中医。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心看病,攻读古文、医书,自学英文,潜心摸索,在治疗胆囊炎、胆道结石等方面颇有造诣。

××用自己的医术和微笑,治愈并温暖了无数的病人。细致、耐心,许多人将她当作“终身医生”。外区的病人远道赶来,她的诊室外总等着众多患者。14年来,她接诊了约23万人次的患者,最多的一天达118人次。即便是XX年末最后一天上班,她还看了34个病人,开出了20来张处方。

“有病就找陈医生。”已经习惯向×ד汇报”身体状况的林国强哽咽着说:“我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知情人、知心人和高尚的人呢?”钱有玉老人则说:“陈医生的方子便宜又管用。”

××坚持辨证施治、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为患者节约费用,医院曾经做过统计,她开出的方子平均药价只有五六十元。

最后的日子,她选择这样度过

××做过3次大手术。早在XX年,专家就预计她只有5年的生命。知道自己患有不治之症,她没有消沉、抱怨,把忧伤埋在心里。去年3月起,病魔开始加速摧残××的身体,家人和单位都劝她休息。她对妈妈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你让我多看几个病人吧。”病痛袭来,她也会恐惧,“妈妈,我浑身疼

得像刀割一样。”妈妈逼她休息,她说:“我要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能让接替自己的医生对病人病情治疗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用无力的手,颤抖着把病人的治疗用药情况,详细地写在医保卡上,每个病人都要写上五六十字。XX年最后一天,发现眼睛已经不能聚光,开方的右手也握不了笔了,她让母亲代为请辞:“再坚持上班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了。”

从××的家到医院,记者走了不到8分钟。从医院门口走到二楼的诊室,也就20多级台阶。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为上班做准备,由父亲用自行车推送去医院。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她已经无力再挪上楼梯,得让父亲背到座位上;厕所在三楼,为了省下时间看病和避免尴尬,她长时间和病人说话,却不喝一口水;她用左手支撑着严重歪斜的身体,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最后在家的日子只有34天。她的父亲陈介亮说:“海新最爱听交响乐,那些天她总平静地伴着音乐看书。女儿早有安排,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临终时,妈妈哭着请医生用“狠药”。海新却制止了:“我得的这个病很罕见、很痛苦,应该把病灶完整地保留下来,不要用药糟蹋了。”她是虽死犹生的天使

“我的病无药可医,生命注定短暂,所以多做一点工作我的生命价值也就更大一点。”行医,是××活着的价值,为病人工作,是她快乐的源泉。她走后,许多听到消息的患者赶到医院和她的家中,祭奠这位“驼背的好医生”;她家的电话一次次响起,电话那头是唏嘘哭泣:“到那里再去找这样贴心贴肺的医生啊!”

同事们泪如雨下。同组的黄杏娟医生说:“海新没有豪言壮语,她的心里只有病人。”“我们都知道一线的医生有多忙、有多累,还会遭遇病人不理解,有的同学改行去销售药品。”××大学同学、上海曙光医院黄学菁医生说:“海新是那样不容易,我们会更努力。”如今,学习××已经成为上海14万名医务人员的心声。

××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她遗物中最多的是医书和音乐光盘。她生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动手编写了“我的临床验方”准备和同事们交流分享,却没有等到那一天。她还有心愿未了:没有时间陪父母看看东海大桥和滨江夜景。新落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阳光的位置放着一张特殊的椅子,这是医院特意为××留的;在××的家里,她的照片被鲜花围绕着,照片上的海

篇二:白衣天使先进事迹材料

白衣天使先进事迹材料

有这样一位医生,她用唯一能动的右手为病人把脉开方,14年如一日;有这样一位青年,她在病痛和死亡的阴影下,坚持工作、无私奉献。2月2日,上海市××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岁的医生××在她母亲怀里安详地走完了短短的人生旅程。人们惊讶,在她羸弱残疾的身躯里,蕴含着如此坚韧的精神,包含着这样伟大的博爱。人们流着泪思念“人民的好医生”。 爱己及人,生命的烛火为病人燃烧 小小的诊室、简朴的木桌,一盆绿色的仙人掌,墙壁上挂满了鲜红的锦旗——这是××最留恋、最热爱的工作岗位。 ××患有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症。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从小就折磨着她,使她由脊椎弯曲、行走不便,发展成大半身瘫痪、失去自理能力。她希望学医治愈自己。1988年,她以高分入读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来到××社区成为一名中医。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心看病,攻读古文、医书,自学英文,潜心摸索,在治疗胆囊炎、胆道结石等方面颇有造诣。 ××用自己的医术和微笑,治愈并温暖了无数的病人。细致、耐心,许多人将她当作“终身医生”。外区的病人远道赶来,她的诊室外总等着众多患者。14年来,她接诊了约23万人次的患者,最多的一天达118人次。即便是xx年末最后一天上班,她还看了34个病人,开出了20来张处方。 “有病就找陈医生。”已经习惯向×ד汇报”身体状况的林国强哽咽着说:“我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知情人、知心人和高尚的人呢?”钱有玉老人则说:“陈医生的方子便宜又管用。” ××坚持辨证施治、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为患者节约费用,医院曾经做过统计,她开出的方子平均药价只有五六十元。 最后的日子,她选择这样度过 ××做过3次大手术。早在xx年,专家就预计她只有5年的生命。知道自己患有不治之症,她没有消沉、抱怨,把忧伤埋在心里。去年3月起,病魔开始加速摧残××的身体,家人和单位都劝她休息。她对妈妈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你让我多看几个病人吧。”病痛袭来,她也会恐惧,“妈妈,我浑身疼得像刀割一样。”妈妈逼她休息,她说:“我要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为了能让接替自己的医生对病人病情治疗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用无力的手,颤抖着把病人的治疗用药情况,详细地写在医保卡上,每个病人都要写上五六十字。xx年最后一天,发现眼睛已经不能聚光,开方的右手也握不了笔了,她让母亲代为请辞:“再坚持上班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了。” 从××的家到医院,记者走了不到8分钟。从医院门口走到二楼的诊室,也就20多级台阶。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为上班做准备,由父亲用自行车推送去医院。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她已经无力再挪上楼梯,得让父亲背到座位上;厕所在三楼,为了省下时间看病和避免尴尬,她长时间和病人说话,却不喝一口水;她用左手支撑着严重歪斜的身体,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最后在家的日子只有34天。她的父亲陈介亮说:“海新最爱听交响乐,那些天她总平静地伴着音乐看书。女儿早有安排,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临终时,妈妈哭着请医生用“狠药”。海新却制止了:“我得的这个病很罕见、很痛苦,应该把病灶完整地保留下来,不要用药糟蹋了。” 她是虽死犹生的天使 “我的病无药可医,生命注定短暂,所以多做一点工作我的生命价值也就更大一点。”行医,是××活着的价值,为病人工作,是她快乐的源泉。她走后,许多听到消息的患者赶到医院和她的家中,祭奠这位“驼背的好医生”;她家的电话一次次响起,电话那头是唏嘘哭泣:“到那里再去找这样贴心贴肺的医生啊!”

篇三:白衣天使的故事

手术室男护士张树林,平均每天站8小时

28岁的张树林是太原市中心医院手术室的一名男护士,外人用“不见天日”来形容他的工作环境:密闭的手术间,终日不见阳光,靠层流系统来净化空气。加上每天工作时要戴口罩、手术帽,被憋得缺氧头晕是常有的事。和很多手术室同事一样,张树林平均一天站立时间超过8小时,腿部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树林!拿二号线!”“树林!血不够了!”张树林个子不高,长得清瘦,在手术室里人称“跑得快”。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来回奔跑,准备手术用的辅料包、手术中精准地为医生递器械,清点器械和用具,记录手术流程。“没办法不快,人命关天,每个身穿白衣的人都必须跟死神赛跑。”

手术室对外人来说很神秘,对张树林来说却意味着无休止的挑战。“你不知道病人什么时候会来,应急手术是家常便饭。手术室的工作流程与外面病房截然不同,病人对无菌环境要求高,急救过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从清点手术器械到接送病人,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全局。”经过5年的实践,张树林已经练就了这样的本领:手术中,只要医生一个眼神或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他就能明白医生需要哪一种手术器械。“同样一台手术,每个大夫的操作习惯都不同,护士要了解大夫的习惯,这样可以给手术节省时间,争取胜算。”

张树林认为,一个专业的护士除了技能过硬外,还必须会和病人沟通。“每次接病人上手术台前,我都要卸下口罩,让病人看到我的脸,这样他会比较安心。”28岁的张树林有个心愿,就是能在30岁前找个女朋友。护士行内有句俗话,能在手术室撑下来的护士都是精英,因为这里的护士眼疾、手快、耐力好。张树林说,他更享受这个职业使他养成的许多好习惯,比如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力求完美。

从业40年老护士高丽娟坚持奉献就是出路

64岁的高丽娟曾是太钢总医院的护士长,在护理岗位上坚守了40多年,退休后被太原市中心医院集团肛肠医院聘为行政院长。“有人说护士永远也熬不出头,我就想用实际经历告诉正在奋斗的护士们,坚持奉献就是出路。”

上世纪70年代初,高丽娟在太钢总医院骨科病房当护士。她是医院第一个提出“病区无陪侍”的人,比现在全国推行的创建无陪侍病区理念提前了三十多年。提起此事,高丽娟笑着说,那时候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没有电话,为了问一个病人的情况,得专门跑一趟;病房楼道里没有上下水和厕所,护士得拎着水桶或尿桶上下楼;经常停电,值班护士必须练就闭着眼睛从库房取药、配药的本领。”高丽娟认为,一个护士除了必须掌握精湛的业务技术外,还要“会干活,琢磨着干活”。作为骨科病房的护士长,她在当时就提出了增加生活护理一项,就是护士替病人刮胡子、洗脸、洗澡。她认为,护理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医生的意见,应该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暖。

凭着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和精湛技艺,高丽娟退休后曾被多家医院返聘。如今的她回首四十多年的护士生涯,颇多感慨,“我想对年轻护士们说,努力可以把事情做对,但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几十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终有回报。”

90后年轻护士孟雪上班首件事是给小宝宝换尿布

孟雪说话的声音很轻柔,走路的声音也很轻柔,她说,这可能是在新生儿急救中心呆惯了的缘故。21岁的孟雪是名90后护士,在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工作。从她身上,能看到新一代护士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诠释和理解。“这些姑娘们没结婚生子,对待婴儿却比孩子的父母还专业!”在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的无陪侍病房外,经常能听到患者家属这样夸奖孟雪和她的同事。早上7时50分,孟雪开始挨个儿给小宝宝们整理襁褓、换尿布。作为一名在家娇生惯养的90后,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给婴儿换尿布的情景。“那个小宝宝是个早产儿,拉的是墨绿色的胎便,胶状的,不容易擦干净,急得我直冒汗。”刚入行时,护士工作的苦累曾让孟雪困惑过。“我上大学时选择学护理,只是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里面的女主角穿着护士服,很干净很高雅的样子,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急救中心的病人很特殊,大多是未满月的新生儿,病情危重。刚进科室时,看着保温箱里的那些“小不点儿”,孟雪无从下手。急救中心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是给宝宝做生活护理,喂奶、换尿布、洗澡、做抚触,经过学习实践,孟雪现在已能熟练地完成这些工作。“我们虽然年轻,但对这个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孟雪说,尽管科

室里有很多姐妹都没有结婚生子,但她们跟这里的孩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时单凭孩子的哭声就能听出是饿了还是身体不舒服。“有时,深夜在病房里守着孩子们,看他们熟睡中突然绽放的微笑,那种欣喜和感动无法言表。当然,看着保温箱里那些小人儿顽强地与病痛抗争,心里也会生出敬佩之情。”孟雪说,护士职业有苦也有乐,她更珍惜工作中收获的感动。

乡村白衣天使演绎感人故事

31岁村医:坚守山村行医7年

跋山涉水半个多小时,在一个小山坡上的瓦房里,终于看到了一个挂着“大浪村委卫生所”的牌子。今年31岁的李前锋正在给村民看病,个不高,偏瘦,一张脸略显蜡黄,四五个病人坐在长凳上候着。

68岁的村民陆璠一个星期前摔伤了腿,李前锋给他缝了8针,现在每天都来卫生所换药。陆璠说,李前锋没有来之前,附近8个自然村村民如果有人生病的话,得走两个小时的路去六景就医,远的要走上整整3个小时。

量血压,测体温,看病,开药。一些村民拿药后,就直接给钱;没有钱给的,李前锋就从抽屉里拿着一本小本子,在上面记着:11月26日,某某8元,某某5元。“李医生是个好人,我几次来看病的钱,现在还没有给呢。”村民卢老伯不好意思地笑笑。

自从2003年来大浪村当村医,李前锋就开始有了这本记账本。虽然上面记下了一笔笔欠款,但他从未想过要去“讨债”,即便是他2008年5月患上尿毒症没有钱治疗的时候。李前锋说,来看病的村民一般有钱都会给,那些没钱给的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

不畏艰苦:年轻村医主动请缨

来大浪村前,从南宁一卫校毕业的李前锋在老家横县六景镇八联村开了一个诊所。八联村在六景镇附近,交通便利,有四五千村民。虽然有四五家诊所,但他的诊所生意不错。

24岁的年纪,应该是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为什么选择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当村医?一听到这个问题,李前锋笑了笑,平静地说,在城市的人也许不知道

山村里看病的困难。一些人仅仅因发烧没有及时治疗就没了性命;一些孕产妇半夜突然要临产了,还能跋山涉水两三个小时到镇上后再生吗?

2010年11月24日,正在卫生所看病的李前锋就接到电话,称一名孕妇在山坡上要临产了。李前锋二话没说,背上药箱骑着摩托车就赶过去了。“当时羊水都破了,但那里的条件又不允许生。”李前锋说,他做了一些简单处理后,一边让孕妇要深呼吸,一边用摩托车将她送到六景卫生院。孕妇送到后马上就生了。“村里太需要医生了。”李前锋说,在他来之前,这里因条件艰苦,一直没有一名正规的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一般都自行有些土药治疗,一些村民因此也耽搁了病情。

当2003年横县卫生局下发通知,调整各村卫生所布局时,看到大浪村村医名额一直空着,李前锋主动请缨来到大浪村,成了大浪村8个自然村唯一的一名村医。在村委会免费提供的一间办公室,开了大浪村委卫生所,开门接诊。不求药费:只为给村民看好病

大浪村人口2300多人,距镇上6公里,进村要翻越一座大山。当时还没修路,从镇上走进村里要两个多小时。这还不是最艰苦的。大浪村有8个自然村,最远的独田村离大浪村有6公里,走路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有时,李前锋上午背着一个药箱进山,晚上才能回来。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李前锋在诊所门口写上他的电话号码,有时深夜接到求诊电话,李前锋也会马上出诊,连夜翻山越岭赶去为患者治疗,天亮才背着药箱回来。

得知李前锋去山村里当村医时,邓小妹义无反顾地跟着他进了山,两人于2003年正式登记结婚。“我家里人当初也反对我们在一起。”邓小妹家在武鸣县一个乡镇,家里种有上百亩甘蔗,经济条件不错。而李前锋家住的是泥砖房不说,他还跑到一个山窝窝里开卫生所,家里人很不理解。

当时,夫妻俩每月靠横县卫生局发的60元补助和治病所得的几百元钱维持生活,一般一个月才出村回家背一次米。为了维持生计,妻子邓小妹还在村里摆了个鱼摊,每天清晨5时许,李前锋就去镇上拉鱼回村里。他去给村民看病了,

妻子就在家里卖鱼。

尽管生活困难,但李前锋却免费给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看病,平时收的药费也很低。“有些人说山高皇帝远,我可以随便收。”李前锋说,看到这些村民这么困难,又受病痛折磨,怎么能忍心再去收他们钱呢?

好人好报:爱心给他第二次生命

2008年5月,在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时,李前锋总感觉身体不适,腰部酸胀。他偷偷跑到横县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家里一贫如洗,哪里有钱治疗?不想连累家人的李前锋悄悄写好了遗书。

在遗书中,李前锋让妻子邓小妹改嫁,让他父母保重身体,还说他死了把他的器官捐献。“我知道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下辈子我还嫁给你。”邓小妹却哭着说,不管怎么样,都要陪着他。

四处借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卖掉,但这些远远不够。他们连每天透析的治疗费都难以承担,更不用说20万元的换肾费用。

大浪村唯一的村医病了,一些村民生病了,只能到镇上去看。但只要一接到村民的求诊电话,身体稍微好一点的李前锋还想背上药箱去给他们看病。李前锋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我还年轻,还可以救治很多病人。”

得知村里唯一的村医无钱治病,大浪村村民联名写了一封信给当地政府,请政府给予救助。李前锋的事迹很快被大家所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地政府、村民纷纷为他捐款。香港一家爱心机构还为他募得爱心款90余万元。筹到手术款后,李前锋的妹妹主动要求捐肾,并配型成功。2008年12月23日,李前锋在北京成功地做了肾移植手术。

手术后,李前锋又重新回到他的诊所,妻子邓小妹则在六景镇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李前锋每月还要进行4000元左右的抗排斥药物治疗,一直要用药到终身。“我现在身体很健康,每次为村民看好病,我就比什么都要高兴。”李前锋说。

白衣天使:因爱而不平凡的故事


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71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