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中国梦的评论
民无信则国不立。中国梦凝结了近代中国亿万中华儿女艰苦探索、浴血奋斗的结晶,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梦既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也是一座座城市梦想的宏大集结。
领悟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令人感受时代脉博律动,引发地方追梦现实思考,方向更清目标更明。对于“黄河明珠”三门峡来讲,就是要立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富集、生态良好等比较优势,抢抓中原经济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3+1”政策叠加机遇,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实现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的城市梦想。
转型发展铺就圆梦之路。对资源型城市,惟有主动转型,跳出资源陷阱,摆脱路径依赖,梦才会圆得好、圆得顺。三门峡作为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实施以大通关、大交通、大旅游、大商贸和发展高新产业战略为引领,强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促进了投资、出口、内需三大经济增长要素活力迸发,努力实现“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三次产业协调运转,使一个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城市“破茧成蝶”、华丽转身,特别是在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五年前下降36.98%、69.95%的情况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抢占了转型发展制高点,入选全国最具成长性创新型城市、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我们要按照“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三门峡实际,开拓进取,求实求效,尤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以贯之深化“四大一高”战略,以“一高两化”为突破口,重点打造黄金、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五大
千亿元产业集群,着力实施重大项目184个、总投资1920亿元,使五大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7600亿元以上,为实现三门峡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城市精神激发圆梦力量。城市精神对一个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在应对危机、加快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精神,诠释了这座城市的特征、品质、内核和追求,展现了三门峡人干事创业的担当和气魄。我们要大力弘扬三门峡精神,明“三个自信”、科学发展之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求真求实,干一事成一事,激励崤函儿女砥砺前行,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为民务实清廉是圆梦保障。风成于上,习化于下,只有领导干部作风好了,才会更有效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为圆梦提供坚强保障。当前在破解好发展、民生两大难题的基础上,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切实践行“八项规定”,自觉地把为民利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实干实效、开拓创新,深化抓发展的好思路、好做法;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全面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努力以优良作风汇聚圆梦的正能量。
且借东风行万里,扬帆破浪正当时。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善做善成,美好的梦想必能成为生动的现实,一个个地方梦必将浓墨重彩地构成中国梦的恢弘画卷。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选人用人标准上,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志在必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在望,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
“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诉求,代表了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地阐明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揭示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同时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万众一心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员令。
历史充分证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荣辱息息相关;个人奋斗只有融入强国富民的滚滚洪流,才能使人生价值最大化。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凌辱、军阀混战,无数仁人志士披荆斩棘,付出了“春云碧血,秋雨黄花”的牺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胜利。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发展成就。两弹一星、奥运世博、航天潜海等“中国故事”令世界惊叹。“宏大叙事”与“具体而微”互动交融,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在历史进步中合拍起舞。
历史昭示未来,要实现“两个100年”目标,依旧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种种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民族复兴梦想。坚定必胜信心,担当历史责任,凝聚起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汇聚成排山倒海的民族方阵,弘扬“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振兴中华的每一步都将坚实有力。
团结就是力量。面对光明前景,面对艰难坎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朝着既定目标,“中国号”巨轮必将一往无前,“中国梦”必将化为美好现实。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梦想反映的是一种追求。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暗淡的,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梦想的社会是沉闷的,没有梦想的时代是停滞的。
中国梦贯通历史,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历经磨难,受尽屈辱,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而且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一代接着一代人奋斗。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并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醒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与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相承接,与当今中国发展大势相契合,昭示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顺应了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也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良好愿望。提出实现中国梦,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追求,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包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具有强大感召力。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前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落脚点是人民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里说的都是老百姓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梦。实现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就要帮助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梦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感觉到这个梦和他们有密切关系,愿意为实现这个梦而付出、去奋斗。
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正像中国谚语所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自觉把个人的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发扬我们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意识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在本职岗位上,在创造自己幸福生活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加油助力、增砖添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的复兴之梦,也是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的共赢之梦。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与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追求自身发展必然要以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合作共赢为外部条件。中国梦不是帝国梦、霸权梦,它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好,中国同样会更好。中国梦,是把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自己与促进人类文明崇高事业统一起来,为人类文明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实现中国梦要遵循“三个必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执政遵循。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伟大目标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不可能再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那是一条缺乏生机活力、只会越走越窄的路。中国更不可能走照搬西方模式的邪路,那是一条脱离国情、食洋不化的死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风景这边独好”,证明此路方向正确,而且越走越宽广,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不可能真正自立自强。只有让梦想插上精神的翅膀、闪耀思想的光芒,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纽带,始终坚强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依托,不断解放思想、兴利除弊,使我们国家和民族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既是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又是共同圆好中国梦的精神保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立了中国梦的国家坐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确立了中国梦的社会坐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了中国梦的个人坐标。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按照“三个倡导”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中国梦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再美好的梦想也不能成真。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梦想只能靠艰辛诚实的劳动来成就。中国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要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改革成果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心全意帮助他们圆就业梦、宜居梦、上学梦、成才梦、致富梦、汽车梦、城市梦、环保梦、健康梦等等。
未来10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这10年,上承中华民族170多年苦难辉煌历史,下启实现“两个100年”的宏伟目标。今日之中国,展现出民族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伟大旗帜引领寻梦之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浓缩了92年来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梦想再美好,如果没有正确的奋斗路径,最终只能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寻梦,最重要的是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科学总结经验,开辟和坚持正确道路,使实践探索少走弯路、避免歧途,又好又快地接近梦想目标。
彻底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篇二:时事热点评论:中国梦
时事热点评论:中国梦 【热点背景】
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中国梦”以来,这三个字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
美国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汪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梦”的提法在中国社会有高度一致的认同。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对新华社记者说,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无法在世界民族的竞争中生存的,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想继续在发展道路上有所作为,就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梦想。
“当下的中国社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财富、物质等硬实力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在文化、理念方面的发展还不够,需要理想的精神支撑。‘中国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全国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姚桓认为,“中国梦”之所以如此让人们为之激动,是因为它激发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振兴热情。对此,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发展研究学教授詹姆斯·奥如库有相同见解。他认为,“中国梦”将提升中国国民的进取心,促进国家进步。
【考点分析】
一、内涵与目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3月4日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讨论时说,“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复兴有着重要的客观标准,那就是中国在综合发展水平方面要走到世界的前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西蒙诺夫说:“中国梦”为中国发展设定了“一个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的目标”。
二、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辉煌,也有过挫折和磨难。“中国梦”沉淀在中国人的心中,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张涛甫说:“中国梦”一直在延续,但在不同时代,呈现的具体面貌不一样。“20世纪的‘中国梦’主要聚焦于救国和建国,21世纪则聚焦于发展和发达。” 肯尼亚经济事务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奥维诺的理解是:“中国梦”源于经历30多年改革发展后,中国人民对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
三、民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一个“大梦”,但这个民族“大梦”,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个人命运的“小梦”。李捷认为,“中国梦”与“个人梦”紧密联系。当然,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这样,国家富强了,民族好了,个人才有出路。
四、现实与挑战
首先,中国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还不十分雄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中国内部发展不平衡。韩国延世大学教授千辰焕认为,中国面临着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挑战。这种差别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富差别,还有精神和文化上的发展水平差别。 此外,分裂势力以及潜在的周边安全隐患也对“中国梦”的实现构成威胁。在国际上,还存在不少对中国发展的疑惑。
同时,观念上或“软实力”的挑战不容忽视。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表示,“中国梦”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实现,“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也不可避免要参与到整个人类文化的竞争中”,而赢得这种竞争靠的是影响力和说服力。
所有这些挑战,都有待中国人用智慧去化解。
中国梦解析: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主席在两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相信一定令听到和读到的人为之感慨,为之激动。
“中国梦”已成为国人关注的话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是宏大的历史大叙事,而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就是每个人的梦想成真,实现自己也许是微末的愿望,享受自己也许是普通的幸福。
俗话说,锅里有,碗里才有。如果说“中国梦”是一口“大锅”,那么这口“锅”里的丰盛,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作为人均收入仍处于落后位置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长,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为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供根本保障。
过去还有另一句话:小河有水大河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说“中国梦”是巍峨泰山,是浩渺河海,它需要细土和细流的汇集。因此,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与国家的发展一起进步,使其梦想成真,是
“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当“我想读书”的孩子能走进课堂,当“我想找一份好工作”的大学生获得招聘,当“我想在城里买一套房”的农民工能在城里落脚,当“我想开个公司”的创业者拿到营业执照??当国家为每个人的竞争发展,营造公平的环境,提供平等的机会,满足基本的条件,帮助每个人通过诚实守法的劳动,实现自己确定的生活愿望和奋斗目标时,抽象的“中国梦”就具体变成了每个人的真切感受,变成他们热爱并愿意为这个国家奉献的理由。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马克思说,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前提。脚踏实地,着眼“每个人的发展”,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中国梦的起点
有人认为“中国梦就是有房有车有舒适生活”的美国梦翻版,其实不然,因为物质的丰腴并不等于精神的充实,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个梦是无法填满的。中国梦不仅仅是实现经济国力的极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真正的中国梦应是有符合中国国情及历史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即恪守礼义廉耻,崇尚公平正义。人人崇尚正义公平的社会能够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推动实施公正公开公平的政策过程,让农民工二代和富二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平等上升空间及机会,完全凭借个人实力走上成功之道,真正实现社会人才的良性竞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走上强国复兴之路。
让普通公民成为社会主角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其实中国梦并不复杂,梦想不再有贪官污吏的存在,不再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权力能够得到司法制衡,每一个官员都能为官清廉,为老百姓谋福利;梦想不再看到“特权”、“我爸是李刚”、“萝卜招聘”、“坑爹”这些词,而是每个人都能凭借勤奋努力和出众的才华取胜;梦想不再看到国企垄断社会资源,不再看到收入分配不公,而是梦想国退民进,创造所有企业都能公平竞争的机会;梦想不再看到贫穷、落后,希望每个普通老百姓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民医保、社会和谐,人们的生活幸福而有尊严。在国力日盛的今天,在飞船上天,航母下海,强国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应当让普通公民成为中国梦的主角。
这个时代足够安放伟大的中国梦。
21世纪的中国,国力蒸蒸日上,虽然现实和梦想还有差距,但我们有足够的条件去创造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这个时代足够安放中国梦。中国梦到底该如何定义,并不重要,只要通过奋斗能实现每个人心目中的中国梦,那就是最好的中国梦。毕竟我们所有人的中国梦,都只是希望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幸福美好的公平正义社会。相信已对“中国梦”做出承诺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会创造更好的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环境,让人人平等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篇三:中国梦评语
中国梦评语
语言流畅,一气呵成,在三个并列段的递进中层层铺开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有历史,有现实,也有作为当代中学生的责任。在激昂的文字中尽展今日中学生的风采,祖国的梦与自己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当今中学生的报国心,也是未来中国人的立国志。
回溯历史,展望未来,中国梦在小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历史延续的存在。从古至今,梦因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曾经的中国和当今的中国在对比中,体现变化,梦在人的努力下不再是梦。之后反观自身,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诠释自己的努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拳拳的爱国心。
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小作者独具匠心,以一颗小草的梦来寄寓着自己的梦,在逐梦的过程中,有挣扎,有坎坷,有诱惑,但是因为对梦的执着,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是少年的坚持,也是孩子的坚守,中国梦在她的笔下,不再宏大辽远,而是在自己为梦奋斗的每一天,这何尝不是一种“以大见小”的笔法?
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潇洒是文意之所在。小作者看似信笔而书,实则处处珠玑。文人墨客的责任信手拈来,用的甚是流畅自如。今日的少年也会因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这是当下少年应有的姿态,自信,从容,相信自己可以为了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少年的锐气,因为少年强,则国强!
梦,是一个理想与现实接轨的事物。小作者从历史人物身上发掘问题,在对现实的拷问中提出“梦想”的重要性!国家的强大需要的是有梦想的人,尤其是在和平时期更应该居安思危。本文贵在一种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娓娓道来,步步递进,体现了当今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态度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