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4 12:23:29 | 移动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篇一:浅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鲁晟珲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11期

摘 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以来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出现了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农村合作经济是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点;未来趋势;农村合作经济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努力之下率先取得了突破。从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现在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复杂艰辛的过程。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得到启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合作经营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未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盛行打破了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在土地经营上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从而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分离。从此以后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农村的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并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发展,国家调减了农副产品的统购与派购计划,生产关系开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民生活开始好转。

第二阶段:198—1988年,在这阶段中,农村年的经济发展开始按商品经济的轨迹运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不断完善,党中央关于农村基本政策的到了基本落实,全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改革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走向市场的农产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业的产业活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再有几乎商品经济的指导下进入新发展。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实现农业增产,稳步推进体制改革。1988年党中央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扭转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更好的推进改革剑圣。这一时期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有所突破,全国在此时基本取消了两票和统销制度。从此我国粮食流通改革由“双轨制”向“单一制”的转变新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质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同时,将三农工作纳入城乡发展大战略之中,农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开始形成。

篇二: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温总理说的一样,如何解决农民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本文就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阶段、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s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just as premier Wen sai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farm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the reform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age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

Keywords: Rural economy; The market economy; Reform; Development trend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与历程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同时也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要坚持农业的战略基础地位不动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继续深入下去。农村的经济体制是农村生产、流通、分配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1.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1978到1984年之间,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到我国农村经济有所会面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进行全范围的普遍推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推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确立了农民的市场经济的地位,保障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阶段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模样和趋势,农业得到全面的发展,物质开始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在1985到1992年之间。这个阶段是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阶段,由于农业大丰收导致了农产品的收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此引发了农产品统购和派购制度的改革。对农产品的价格实现“双轨制”是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走向了市场的农产品继续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实行“合同定购”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1985 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7%,棉花产

篇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述

第一讲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述

大家知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了,那么目前来说农村经济改革与创新在新农村建设里面它处于什么的一个位子?我想我们从市委市领导的讲话里面能够感觉出来。今年牛有成副市长在北京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那么新农村建设必须要通过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些障碍性因素,那么在这个讲话里面,他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提的非常好。

从北京郊区来看,到目前为止还存在很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土地流转问题,土地征用问题,还有需要大力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创新,那么就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富裕,影响农村的繁荣。那么怎么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改革?农村经济改革重点在哪?这一讲里面我要讲三个问题。一个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二是讲北京郊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另外对改革中涉及的基本概念问题再做一下解释。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

我们国家的农村经济体制目前都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为高一个层次的双层经营体制。当然家庭承包经营是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另外一个高一点的层次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层次,它这一层次的职责主要就是管理集体资产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壮大集体经营实力。这种体制的形成如果要追溯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家知道,在建国之后我们国家建立了农户个体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的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户的个体所有制土地。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这种个体农户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改成从初级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后来又成为了人民公社。在五十年代中期之后建立了集体所有制,建立人民公社之后又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六十年代初,商计所有最为基础的这种改革,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我们的国家影响,对国家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这个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说改革其实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包括现在很多经济学者也在分析这改革所形成的经济后果,来整理出改革的一些规律来指导现在的改革,当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上,当时可以说穷则思变。大家知道,那时候的改革最早是从安徽开始的,就是安徽省凤阳县的小港生产队,那时候小港生产队十八户人最后都在队长闫宏昌他家签订了一个包干到户的一个合同,在当时的环境下要签订这份合同是冒非常大的风险的。他们都是含着眼泪在上面按下了手指印,而且约定如果闫宏昌因为这件事被判入狱了,其他农户应该要把他的孩子养到十八岁。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当时是穷则思变,从凤阳的一段花鼓词里面我们就可以看的到当时凤阳县生产力的这种状况。那个花鼓词里面说:“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地多不打粮,管吃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凤阳其实上有很多土地,但实际生产的粮食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大的因素就在于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的积极性的发挥。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通过调动积极性,才能够生产发展。所以从这个情况来说,改制或者体制创新是能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而且能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目前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仅仅北京郊区存在这个情况,其它省份的农村也存在这个情况。目前农村经济体制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在产权制度里边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大,尤其是在集体经营这个层次。因为我们的集体产权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目前集体产权是一个共同共有,共同共有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最后对集体资产形成:人人有份,人人不问。就是说我们拿北京郊区的一个村做例子,比如说集资产发展好的这个农村,它有一千万的集资产,这个村有一千人,那么对于每一人到底自己有多少资产他可能就不知道了。因为他对自己该有的一份集体资产,应该拥有什么权利他也不知道,所以这是一种很模糊的产权,特别是对于村集体下面他所管的土地。产权问题尤其问题比较大,它存在的问题可以表现在土地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存在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我们国家法律法规都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个集体属于哪个集体?哪一层集体?有的乡镇可能不是很清楚,有的乡镇土地是属于乡镇所有,乡镇一级所有,那么有的是属于行政村一级所有,有的地方是属于自然村一级所有,而这些主体也就是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有的是管理机构,有的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按照法律规定都不应该是土地所有权主体,因为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个人也不是所有权主体,所有权主体是农民集体经营组织,目前它是缺位的,第二方面就是存在以证代金的情况。农村社区行政管理层代理农民集体经营组织的职能,在现实里面,就是以前的这种人民公社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执行土地这些职能的机构都是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这些管理层的领导者有的是国家干部,就是国家基层政权的管理者,有的是农民经营集体组织的产权主体代理人,领导层的群体里面有些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有些是由上级直接任命的。群体里边他们的身份都是以管理的身份来行使产权,他们本身与这个社区的土地权益之间有联系,很多是有联系的,但也有部分没有联系。也就是即使土地产权的部分人跟这个土地的产权有联系,但有些是没有联系的,在行使土地权利的时候,有的管理者就会考虑自己的业绩。 不可能全力去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特别是地方政府这一层次,可能会更考虑到自己的权利。像这种情况,它跟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营体制是不相符的。因为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必须拥有它的物权。大家知道现在《物权法》也快颁布了,《物权法》里面肯定要对土地权利做出一些规定,开了两会,失地农民问题,大家各个代表包括政协委员和来的代表都非常关注,都成为讨论的焦点。现在每年失地农民增加一百万,那么对失地农民的权益怎么来保护,是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关注的,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征用的对象征用的土地是公有的,是属于人民公社所有的,所以是属于公有的土地。它的使用方往往是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政府等等。所以使用方也都是公有制的单位,是以公对公,不存在土地经营之后的集体资产的流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用地的主体就呈现多元化,除了政府事业单位,还有一些个人,特别是开发商,而且土地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这个问题了,土地增值之后,土地从农民手里征收拿到市场上,通过土地一级市场拍卖之后,中间增值部分最后归谁?有个杂志叫《中国改革》,这个杂志的农村版里面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就说中间土地这个增值的收益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是归地方政府,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归开发商,还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归村集体,而给农民的只是很小部分。当然我不知道大家在农村工作,对这个

数据承认不承认,但是我的调查基本上有这种情况,而且这种情况还相当的普遍。现在这种情况就是土地被征用之后增值部分农民所有的很少。当然农民就有意见,以前在计划经营条件下,对农民的补偿农民还是很满意的,因为土地一征用,如果没地了,他就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工人,各项包括医疗,养老,就不成问题。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做法都是给农民一次性的补偿,补偿之后农民就没有地了。往往他也就业无岗,没有社会保障,成为三无农民。现在说的三无农民,就像商务农民。这种我们国家就是失去地农民,我们国家总共有四千万,这种三无农民是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如果说这种土地制度不改革的话,会极大的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也跟土地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土地制度不改革,那这个问题还会存在,我们还回到集体产权制度这个问题上,对于集体产权制度问题,还可以从一个例子上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拿江苏和浙江的发展模式来做个比较,大家知道可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南模式是非常有名的,苏南发展的非常好。它向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苏南模式的特点就是集体企业比较多,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利用一些上海的经济福社,还有产业转移,而且通过政府来组织支援,所以发展速度非常快,先走这种工业化后走市场化的道路发展是相当快的。可是经过了二十多年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它的发展和路线就降下来了,为什么呢?还是因为集体产权有它的弊病。原因就在于产权不明,政企不分,干预过多,取之过盛,跟这个情况相反的浙江模式大家都知道,像温州都是以家庭企业来起步的,前店后厂,规模刚开始非常小,但他机智很滑。到了九十年代末可以看到浙江的模式,它的活力就非常的强,因为是个体,家庭企业规模比较小,资金不够。它就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来吸纳资金,再后来又通过股份制来改造。最后到目前很多企业都形成了企业家庭,通俗话就是企业家庭。如果我们学企业的就叫做集团,很多企业形成了集团化的企业,也就是形成了规模非常大的一个企业集团。所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苏南模式逐渐的增长速度就落了,而浙江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我本人也是浙江的,我春节回家一趟,发现浙江的活力也是非常强,感觉非常深刻。从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这种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产权制度的优劣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影响。

二、今后北京郊区改制的重点

目前北京郊区的制度情况是怎么样?特别是集体这种产权制度情况是怎么样?我为了了解这个情况在2004年组织了学生对北京郊区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北京郊区五个区十五个乡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对集体资产都是不了解的,占到百分之五十八,集体资产运营情况较好的占了百分之四十,经营的一般的是百分之三十三,较差的百分之二十七,也就是经营较差的基本上占到了三分之一,百分之二十七,较好的占百分之四十。村民对集体经济的满意率,调查表里面显示,满意的仅仅占了百分之十九,村民反映的主要的意见是经营情况不透明,有个别干部说了算,村民没监督的权利。也调查了北京郊区土地征用的情况,总共全部调查村里的有二十个土地被征用情况,那么占到这个全部所调查村的百分之五十五点五。土地征用之后主要的用途也就只用于工业,当然其他用途还包括房地产,学校和道路等等。对于土地补偿,农户比较满意的仅仅占到百分之五,一般的占到百分之三十,不满意的占到百分之六十,很不满意的占百分之五。土地征用以后农户生活水平变化情况:有所提高的占百分之五,没有变化的占百分之六十五,有所降低的占百分之二十,降低很多占百分之十。从这个调查情况来看,土地被征用的农户生活水平一般来说都没有变化,但有一些农户认为自己生活水平降低了。农户对占地补偿的情况大部分还不是很满意,他认为

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补偿标准,有些补偿没有到位,有的甚至土地占用了一部分但根本没有得到补偿,当然这个调查可能因为是组织学生入户的调查,农户对自己的利益可能考虑的多一点,反应可能会片面一点,但是从整个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点,就是说集体产权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从这些情况来看,目前集体产权制度是影响北京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的一个症结,一个矛盾。放眼北京郊区,有两个障碍是影响北京郊区发展的,一个是制度性的障碍,一个是结构性的障碍。而制度性的障碍是影响北京郊区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接下来了解一下今后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北京郊区农村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在于集体经济的这种产权制度的问题,怎么来解决?集体经济这种制度是来自于苏联,五十年代中期我们是从苏联引进的。五十年代中期我们从苏联引进之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形成人民公社,后来形成商机所有最为基础的这种体制,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这种体制变革做了一下改革,人们对集体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我们可以看一下小平同志对集体经济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的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制度规模发展集体经济他把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阶段就是要通过适应社会化的需要来发展集体经济。集体发展是需要很长远的,而且发展程度越高,越需要这种集体经济。特别是农业制度规模经营需要集体经济,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到,劳动的联合和劳动资本联合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从他的这个分析里面我们可以理会到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者是集体经济的制度发展的一个趋向。劳动联合强调的是共同劳动和共同积累,按劳分配,民主管理。而资本联合强调的是劳动的个人拥有产权,按制分红。从五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在强调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也就是共同劳动共同积累,然后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来进行分配。按资分配我们重视的太少了。或者观念没有转到这方面来。往往否定的是劳动者个人的产权。我们从江泽民同志的这话里面可以看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就应该朝向劳动者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来发展。着重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模糊的集体经济产权建立到每个农民的头上,实现经济产权主体这种人格化。有的同志也反映说政策在以前有鼓励规模经营,现在北京郊区又土地确权好,你原来的土地我集中规模经营了,现在有又把地圈到每个农民头上,政策一会一个变,最后把农村工作都搞乱了,我们不好工作。我们可以来看,确实在八十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当时我们国家搞过一阵子规模经营,包括顺义,顺义模式是很有名的,它搞规模经营,最后它的这个喷灌发展的不错,大农田都实施喷灌技术,咱们各个媒体上报道的比较多,当然还有苏南模式都是搞规模经营的一些典型例子。现在土地确权是不是就不好搞了,我想是会有一些影响。土地确权之后分到每个农民头上,农民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干什么,他可能不愿意把土地集中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阻碍,可以说对规模经营会有一些阻碍。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承认个人的产权,如果说还是像传统的那种方式用模糊的产权,是不符合我们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个要求。从北京郊区的这个实际情况看,我们郊区的重点是经营体制改革,重点应该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且土地资产可以说是农村最大的一块资产,这个大

家应该都是肯定的,在别的国家也是这样,包括日本。它土地的价值现在相当于它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也是国民最大的一笔资产。在农村,我们的土地也是农村的最大一笔资产,而且它也是农民的命根子。它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一个就业来源,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对于现在目前土地之中存在的问题,毕竟也是包括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土地征用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应该也是在维护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个大框架来进行。我们有同志也会问,就是包括土地确权之后那么这个要集中经营或者说要土地集中起来做一些大的事业、大的事情那怎么办?可以利用在土地明晰在土地确权之后,每个农户的土地权利很清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相关的一些形式来进行。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现在我们很多郊区的很多乡镇都有一些好办法,我再下一讲里面我会给大家详细介绍。包括一些农地股份合作制,土地经营会等等,都是一些好办法。

2、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这个改革在北京开展的还是相当不错,到2005年底总共有97个村已经改完了。正在改的还有70多个村,在城乡结合部,在近郊区已经推开。在远郊区县还在试点,像改的比较多的包括丰台区,它的这个应该说改的整个规模比较早,而且规模比较大。昌平区现在也是已经完成改制的村相当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我想可能丰台的同志,昌平的同志可能对这方面比较了解,这个主要就是随着咱们京郊农村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这种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这种管理体制形成问题。我们刚才所说的这种集体产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郊区一些土地被征用之后,对于征用费的争议会很大。而且整个的集体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有的村效益非常低,另外从集体经营组织的管理权来讲,管理权还高度集中。有少数的干部随意支配集体资产,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而且整个党群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了从根本上化解农村的矛盾。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对农村社区集体经济这个制度来进行改革。

3、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

改革基本的这个模式就是使用社区股份合作制,我们制度创新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应该说在我们国家也是非常必要的,对别的郊区当然也一样,我们国家发展的这个趋向就是市场,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农户又规模非常小。也就说我们经常所说的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问题,就是说小农户在整个市场里面它存在很大的缺陷。包括产品的销售,他要去销售,那么他的信息怎么获取?另外交通怎么解决?对于一个小农户来讲他很难办,另外一个买生产资料。在整个市场里面农户它属于一个弱势的地位,所以必须要把农户给组织起来。从发达国家来看,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可以说历史很悠长,很悠远,而且这个在农村经济里面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像日本基本上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像美国和法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经济组织。像荷兰他的牛奶百分之九十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来销售的,包括瑞典,农产品三分之一都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来销售的。包括合作经济组织它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也是非常的大,因为合作经济组织它最后的经营利润是要反还给农户的。所以这样的话,农户通过联合起来搞加工,搞流通搞经营,那么获取的利润他能获取一部分。也就是说农户不仅仅能获取农业上的这个收入,还能够获取二三产业的收入。大家知道我们很大的利润,其实是在二三产业,如果农户能拿通过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联合起来搞加工,搞流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87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