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学语文》真题试卷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2008年级期末/补考/重修课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大学语文 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春江花月夜》一诗的中心意象是????????????????( ) A.春花B.江水 C.诗人 D.月亮
2、司马迁的《史记》中,用来记叙帝王事迹的是????????? ( ) A.世家 B.列传 C.本纪 D.书
3、小说《断魂枪》的作者是???????????????????( ) A.王安忆 B.老舍 C.沈从文 D.王蒙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有???????????????????( ) A.传奇 B.话本 C.志怪小说 D.章回小说
5、《秋兴八首(其一)》中对偶极为精当工稳的两联是????????( ) A.首联与颔联 B.颔联与颈联 C.颈联与尾联 D.首联与尾联 6、李清照《声声慢》中引发词人故乡之思的景物是?????????( ) A.晚风 B.黄花 C.过雁 D.细雨
7、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了寓言形式的是?????????????( ) A.《前赤壁赋》 B.《秋水》 C.《陈情表》 D.《三王墓》 8、提出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主张的北宋文学家是?( ) A.苏轼 B.王安石 C.欧阳修 D.曾巩
9、被称为上继东坡下开稼轩的宋代词人是?????????????( ) A.史达祖 B.姜夔C.张孝祥 D.陆游
10、被誉为“千字律诗”的诗作是?????????????????( ) A.《春江花月夜》B.《长恨歌》C.《登高》D.《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1页共6页
1、《蒹葭》:(),道阻且长。 2、《短歌行》:何以解忧?( )。 3、《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 )。 4、《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 )。 5、《西塞山怀古》:丛菊两开他日泪( )。 6、《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 )。 7、《水龙吟》:绿野风烟,平泉草木,( )。 8、《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 9、《登金陵凤凰台》:(),一水中分白鹭洲。 10、《再别康桥》:波光里的艳影,( )。
三、词语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先生数奇..不已。 数奇:
3、宛转蛾眉..马前死。 蛾眉:
4、恶楮..毛书,烟煤败墨。 恶楮:
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
第2页共6页
四、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②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1、关于《垓下之围》,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分别表达了项羽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征?(6分)
②你对项羽其人有何评价(4分)
2、关于《箓竹山房》,回答下列问题:
①二姑姑这一艺术形象有何悲剧意义?(
6分) 第3页共6页
3、关于《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请回答:
①文中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3分)
②宋代的黄山谷曾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请就“博”与“精”谈谈你的看法?(7分)
第4页共6页
五、作文题(40分)
请以《遭遇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第5页共6页第6页共6页
篇二:一 格律诗八首详解
一 格律诗八首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 目标聚焦
信息驿站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作者语录
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 ——王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作者小传
《次北固山下》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全唐诗》收录其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事迹见《唐才子传》。
《春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
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界,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他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赤壁》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26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
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夜雨寄北》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
李商隐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溪生诗》。
《游山西村》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陆游的诗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他的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同时他在创作理论方面也主张写实,要从事社会实践,他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正象所有杰出的作家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两种艺术方法的不同程度的结合。他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在白天,他目睹民族侵略、权奸误国的现实,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这样的渴望不能实现,他就假托在夜晚的梦寐中去追求。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死后在他的袋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47岁。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作品相关知识
1、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是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东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丧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和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
《春望》
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沦陷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822)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重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赤壁》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头号风云人物
《夜雨寄北》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游山西村》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过零丁洋》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
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2、题目解说
《次北固山下》
诗题中的“次”原指住宿,此处指“停泊”。诗人停舟北固山下,看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出此篇。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地点和缘由。
《春望》
“春”是春天;“望”是看到的。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春”交代了写景的季节;“行”点名了行文的线索;“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这里是以诗赠答之意,“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扬州”是相逢的地点,“赠”指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题目交代了这是一篇应答之作。
《赤壁》
赤壁,三国时吴蜀联军大败曹操军队的地方。其遗址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湖北省的蒲圻县。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夜雨寄北》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边的妻子,“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诗题一作《夜雨寄内》,内:内人,妻子。 《游山西村》
“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镜湖的三山村。题目点明了写作的内容。
《过零丁洋》
“过”,路过,经。“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口外。文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和背景,蕴涵了一种凄凉,寥落之感。
3、古代诗歌节奏的划分
(1)从句式角度看,一般规律为:
四字句为二拍:二二式。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五字句为三拍:二二一式。如“国破/山河/在”。七字句为四拍:二二二一式。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2)从意义的角度看,有的则演变为:
五字句仍为三拍:二一二式。如“好雨/知/时节”。七字句仍为四拍:二二一二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或一二二二式。如“念/去去/千里/烟波”。 字词积累
1、生字
搔(sāo) 簪(zān)白沙堤(dī)烂柯(kē)人折戟(jǐ) 豚(tún).
抵(dǐ)啄(zhuó) 洛(luò)闻笛赋(fù) .
2、一词多义 次北固山下(停宿,过夜)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依次)
3、形似字辨析
堤(dī)河堤
提(tí)提高
(àn)暗淡
(yīn)喑哑
萧(xiāo)萧条
箫(xiāo)吹箫
4、多音多义字
méi)没有
没
(mò) 淹没
ǎng)长大
长(cháng)长短
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
圈点课文
感受原文 名家批注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②
客路 青 山③外,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和风吹拂,风向不偏
一 帆 悬。 海日生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
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 又颇有春意。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说明行客走的路还远在青山外,“青山”“绿水”互文见义,开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细写江上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练炼得好。“潮平”,两岸才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下联“江春” 一语作这两句在描述自然 铺垫。
的时序交替蕴涵哲理。写出了残夜将近,
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 海日将生春日即将来到,旧年已匆匆而
何 处 达,归 雁 ⑤ 如
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
到洛阳那边。 过,“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新的生命,景中生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无尽感慨油然而生。表现出淡
淡的乡思乡愁。城
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
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
是对国事的忧伤;“恨别”
物寄托感慨。“家书”
句承“恨别”句。“连三月”,写出战祸春望⑥杜甫国 ⑦破 ⑧山 河在, 感 时 花 溅泪, 感 伤 国 事 面 对 繁 花 , 难 禁 涕 泪 四溅,长 安 沦 陷 国 家 破 碎,只 有 山 河 依 旧,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春 天 来 了 城 空 人 稀,草 木 茂 密 深沉。 是对家人的思念。采用拟人手法,借助景
亲 人 离 散 鸟 鸣 惊 心,反 觉 增 加 离 恨 。之长;“抵万金”及言家书难得。战乱离
烽 火连 三 月,合,亲情阻隔,家书承载了多少离愁与惦
立 春 以 来 战 火 频 连 ,已 经 蔓 延 三 月,
念啊。家 里 面 音 讯 难 得 ,一 信 抵 值 万 金。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动作,“更
白头 搔 更短,愁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
绪 缠 绕 搔 头 思 考, 白 发 越 搔 越 短 。
浑 ⑩ 欲 不 胜簪头 发 脱 落 既 短 又 少,简 直 不 能 插 簪。 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①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360年版)。次:住宿,此指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下临长江。②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③青山:指北固山。④旧年:未尽的一年。⑤ 归雁:春天北归的大雁。⑥选自 《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⑦国:指国都长安。⑧破:陷落。⑨草木深:草木丛生,人烟稀少。⑩浑:简直 ?簪:古代成年男子用以束发连冠的首饰。钱塘湖春行①
白居易
孤山②寺 北贾亭西,水 面 初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
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 早莺 争暖 树④,谁家 新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9首联交代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由高到底,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初春涨潮图。 燕两种典型动物的活动,一“争”一“啄”,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便呈现出来了;一“早”一“新”意义上互相生发,使早春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颈联写早春西湖的花草。“迷”表面写花,实则写人为花所
篇三:大学语文 文学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整理(含必讲篇目和自学篇目)
蒹葭
《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共存诗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用于宗庙祭祀。
3、在内容上,《诗经》从各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周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等,其中不少民间创作还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反映了下层人民所遭受的痛苦。
4、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杂二言至八言不等,常用重章叠句,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并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5、“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触物兴词。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是由梁朝萧统编的东汉中后期的作者姓名不详且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的集。 2、《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九首诗为中下层文人所作,本来没有题目,后人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3、《古诗十九首》主要是反映了当时中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多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和文人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和哀愁。
4、《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善于融情入境,借景抒情;运用比兴手法,含蓄蕴藉;选择一些生活细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感情,使抒情诗带有叙事成分;其语言明白晓畅,浅近自然,精炼丰富,情味隽永。
5、《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誉其为“五言之冠冕”。
6、本诗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描写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男女离别的相思之情,看似落笔天上,实则情注人间,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含蓄地抒写出人神共通的一种既甜蜜又痛苦的男女相思之情
短歌行
曹操
1、曹操,字孟德,沛国人。东汉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统一北方,大力发展农业,抑制豪强兼并,唯才是举,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2、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设置掌管典籍的官吏,收集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建立国家藏书。曾广搜人才,对几近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也曾多方招
揽文学之士,形成一个“彬彬之盛”的邺下文人集团,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被誉为“建安风骨”。
3、曹操存诗20余首,多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4、《短歌行》是在迎宾宴会上演唱的歌辞,与“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政令相互配合,以诗的形式,彰显了曹操的唯才是举的政治主张,抒发了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
2、其诗歌创作以五言为主,继承汉魏抒情言志传统,主要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是第一个大力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其诗风语言简练,风格自然,意境深远,被苏轼誉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著有《陶渊明集》。
3、《饮酒(其五)》题为饮酒,实则借酒抒怀,全诗语言平淡质朴,不加雕饰,富含深蕴,在表达上情、景、理融为一体,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2、《全唐诗》仅录其诗二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3、闻一多先生评价《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哲理思索和对人间充满离愁别恨的感叹。诗虽中有伤感之处,整体的基调并不消沉,而是包含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青春年华的无限珍惜和对美满爱情的热烈向往。
4、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1、岑参,荆州江陵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其诗以粗犷的笔触描绘西北战场的奇异景色,军中将士的生活,充满了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艺术上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富于热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著有《岑嘉州集》。
3、“行”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即“歌行体”。
4、本诗章法奇特,句句押韵,三句一转,声调激越高昂,节奏急促有力,对表现诗人热烈的情感、豪迈的胸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诗洋溢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1、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2、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不羁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精神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都是盛唐精神的生动写照。
3、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常常综合运用,在写法上空无依傍,笔法多端,形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感情浓烈,富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形成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语言清新明快。
4、杜甫评价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宿府
杜甫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布衣、少陵野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2、因杜甫所处的时代多灾多难,其自身经历也曲折坎坷,故其使他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他的世界观中,儒家思想占主导,故使他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心。
3、在艺术上,杜甫善于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博采众长,各体兼备,诗风“沉郁顿挫”(内容:感情悲慨壮大深厚;表达:百转千回、波澜曲折的抒情方式),今存诗1400余首,有《杜少陵集》。
4、近体诗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诗,其特点为字数一定,严格讲究平仄,押韵,对仗。
5、诗家各种称号:
诗仙——李白 诗骨——陈子昂
诗圣——杜甫 诗狂——贺知章
诗鬼——李贺 诗魔——白居易
诗杰——王博 诗豪——刘禹锡
诗囚——孟郊 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奴——贾岛 五言长城——刘长卿
长恨歌
白居易
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诗人,写了不少讽喻诗。
2、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在艺术上,白居易的诗以平易晓畅著称。
3、《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铺叙了唐玄宗李隆基宠幸贵妃杨玉环以及他们之间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诗中虽对李、杨早先误国有所讽刺,但精心描绘的却是二人的生离死别,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二人真心相爱的歌颂。本诗情节曲折,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人物形象生动;且叙事详略得当,章法上下贯通,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广泛应用。
4、《长恨歌》被后人奉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有“千字律诗”之称。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彭城人,是“永贞革新”的核心成员之一。
2、刘禹锡同柳宗元合称“刘柳”,同白居易合称“刘白”。
3、刘禹锡生性乐观豪迈,其诗清新、爽朗,人称“诗豪”,著有《刘梦得文集》。
闺意上张水部
朱庆赊
1、朱庆赊,字可九,一说名可九,字庆赊。其诗深受张籍喜爱,逢人称颂,朱因之得名。《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2、朱诗多五律,以刻画景物见长,七言律诗绝句亦含蓄有味。
3、从《楚辞》开始出现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的手法。
4、《闺意上张水部》一诗用比喻的方法表达了朱庆赊应试前的复杂心理。虽是一首问讯的打探诗,但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明妃曲(其一)
王安石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王荆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2、在文学上,王安石主张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3、王安石的散文笔力雄健,风格峭拔;词作意境开阔,感慨深沉;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存诗一千五百多首。
4、王安石的诗前期针砭时弊、咏史、怀古,后期精工锤炼,意境清丽。创立“王荆公体”,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5、《明妃曲(其一)》歌咏的是汉代绝代佳人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一事,全诗议论新颖,描写细腻,感情深沉,同时也讽刺了汉元帝的昏庸。
八声甘州
柳永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著有《乐章集》。
2、柳永自称“奉旨填词刘三变”,以毕生精力填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3、柳永是婉约派词人,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踏莎行
秦观
1、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以文学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2、秦观的诗、文、词俱佳,诗歌清新妩丽,散文长于议论,词作幽微哀婉,尤以词铭称誉天下,其词多描写男女相思离别,哀叹个人身世不幸,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3、因深婉凄丽、情韵俱佳被奉为婉约派词宗,著有《淮海词》。
4、《踏莎行》一词是秦观被贬郴州时为排遣自我无穷愁绪而作,全词哀怨凄婉,感人至深,虚实相间,互为生发。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1、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著有《漱玉词》,存词约60首,另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论。
2、以靖康之变为界,李清照前期生活优裕,家庭幸福;后期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3、李清照工诗善文,尤以词作闻名,是继秦观之后的婉约派大家。其前期词多写感伤闲愁,相思情愁,风格婉丽清新;后期词多写家国之恨,悼亡思乡之情,风格沉哀凄苦。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1、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人。著有《于湖居士文集》。
2、张孝祥作词笔酣兴健,顷刻既成。气势豪迈,痛快淋漓,上继东坡,下开稼轩,在南宋初词坛颇有影响。其词多以抗金恢复为主旨,也有一些写景寄怀之作。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时期的“词坛双壁”。
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有典故运用,有禅语引入,有苏轼的文辞意境的化用,全都不露雕琢痕迹,如从己出,显示出作者高深的艺术功力。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中国唯一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辛弃疾词现存六百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长于用典。辛弃疾把爱国抱负和忧愤情怀倾注到词作之中,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是南宋豪放派的主要代表。
3、《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是辛弃疾为朋友韩元吉写的祝寿词,但又不是一般朋友间应景式的祝寿词,而是一首寄托了作者忧国伤时激越情怀的壮词。全词潜气内转,抑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