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全球通史》读后感,5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5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7 10:29:45 | 移动端:《全球通史》读后感,5000字

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学期拜读了那本著名的经典之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本以为会是一本干涩难啃的世界史著作,读过之后却发现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视野开阔别有韵味,竟有些“爱不释手了”。作者是以全球史观展开对世界史的论述,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就好像站在上帝的视角,带我们俯瞰“地球村”,领略不同地域的文明的兴起、发展或者衰落状况,看世界如何从诸分散、孤立的地区,逐步走向联系紧密的整体。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好像是一个老者讲故事的口吻,有一种吸引你读下去的魔力,书中有不少生动的插图,对一个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相见恨晚。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1500年前的历史,下册是1500年以后的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是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作者从文明之前的原始人讲到欧亚大陆的古文明,再到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和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这漫长的几千年,历史车轮的滚动给人感觉是缓缓的,各地区的文明各自像流水般缓缓流淌,无论是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还是中国文明,都是较独立、稳定地发展的,尽管各帝国间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比如技术交流,商业联结,文化联结等,但是各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而1500年后的世界给人的感觉是翻天覆地,变化迅速,像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西方资产阶级改革,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等,就那么短短几百年间,世界格局不断变迁,世界逐步走向一个整体。

《全球通史》的编写和内容有几处颇得我心,首先对历史的架构非常清晰,分时间轴和区域轴,每章每小节的题目都明了地概括了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读完之后在脑海里很自然会有对世界史基本框架。比如介绍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作者从文明的起源,类型,结束三个角度展开介绍,清晰明了。其次对不同文明的细节阐述又详实广泛,像介绍希腊文明,作者对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祖先、民主制发展希波战争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感,无不让人对作者渊博的学识感到敬佩。尤其是科技方面作者特别关注,总要花些笔墨介绍各地区科技方面的差异,发展等。另外,每章前都有一段话,或是概括主要内容,或是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下册开篇就提出了“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1500年开始?为什么是西方人在15世纪后期和十六世纪初叶做出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险?”既激发阅读兴趣,又引发思考,而每编后都有一篇探究文“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引导我们不要将历史束之高阁,避而远之,而是从历史中找寻对当下问题的启示,打通历史与当下情境之间的血脉。最后,书中的图片恰到好处,既缓解阅读疲劳,又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事件或考古发现等,让人更好理解。

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打开了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而是看几千年来整个世界史的进程和世界格局的变迁。几大文明古国打开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开端,从最初的文明进入到古典文明时代(即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在古典文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早期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各文明间有侵略也有交流,不过整个古典时代里欧亚大陆的整体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古典时期之后,欧亚大陆进入中世纪文明(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是以各种侵略拉开序幕的,伊斯兰教和蒙古帝国相继出现促进亚欧各地区的交流,中世纪文明是亚欧大陆实现整体化。中世纪后期,欧亚世界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发展,一方面伊斯兰教帝国和中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西欧正经历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元1500年-1763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始不断对外扩张,英国人获得他们在印度的他们在印度的第一个殖民地,

荷兰人将葡萄牙人感触东印度群岛,西北欧个强国在非洲海岸设立贸易站,英国人和法国人成为格兰德河上游北美洲的主人,全球统一性开始。1763年~1914年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很快走上对外殖民侵略的道路,欧洲开始成为世界的主角;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欧洲树立了自己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日不落帝国标志着大英帝国全世界霸主的身份。1914年以后西方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经济政治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英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饱受战火摧残,经济中心从英国伦敦转向美国纽约,世界开始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到这,《全球通史》也差不多读完了,然后这本书所带来的价值并没有完结。

《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成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得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地球村”的愿景指日可待,不过,各国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明显,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通史》所揭示的历史问题对当下世界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关于“地球村”建设发展的思考和启示。读史可以明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实在不应错过这本经典之作。

篇二:《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而且讲述的井井有条,中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读的思维混乱。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讲的东西,除了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阅读过的古国盛衰史,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穆斯林的帝国的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更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全球通史》之所以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这是因为:

其一,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点、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作者继承了启蒙时代世界主义者的世界史观念,打破了以兰克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世界史体系,不是从欧洲一隅而是从全球的整体视野来展开世界史。在他看来,以兰克为代表的那种世界史体系关注的是欧洲,因此在此体系上扩大的世界史显然已不适合当今时代的需要了。而当今时代的世界格局要求历史学家打破西方中心论的世界体系,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考察世界史,于是便产生了以《全球通史》为代表的新的全球史。

其二,它改变了世界史撰写的国别史、地区史拼凑组合的方法,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作者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历史的组合,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影响全欧洲的历史运动。研究世界史同样如此,不过其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其研究重点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不从全球性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出发考察世界史,就不足以称为世界史,1500年以前世界史是如此,1500年以后的世界史更是如此。

其三,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世界史之所以称为世界史,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性决定了全球性,因为当代世界已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而全球性不但体现了当代性,而且是世界史了灵魂。历史学家之所以必须根据当代人的要求而重新考察和撰写世界史,这不是因为过去的历史著作不够真实,而是因为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产生了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答案。

其四,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倘若对世界史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我们就能根据各种历史模式来洞察未来的一般趋势。从理论上来说,世界史作为一门科学,其功用不是预言,而是提供一种考察和认识过去与现在的体系。这种体系不能预言未来的特定事物,但却能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可能性。

其五,它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予新意,赋予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作者贯穿在其书中对对历史富于见解一些思考:

一、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纵观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汲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它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同时选择了机会和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这种接近则包含着不断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威胁。相反,那些与世隔绝或奉行闭关守国政策的民族,其文化和社会发展则多半停滞不前。随着人类历史的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二、遏止领先法则。它表明,在历史变革时期,处于最适应和成功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是最困难时期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可能更适应变革并在变革中逐渐取得领先地位。作者指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但这种发达成了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与之能相竞争的国家和文明那里没有所需的和值得学习的东西,在一个发生在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中国人却安逸自在、心满意足、自高自大,最终因没有适应这种巨大变革的时代而落伍了。相反,恰恰因为中世纪西欧人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准备渴望学习和适应。最终的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该转变的先锋和受益人。我们目前正处于又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不断加速变化的年代里,适应能力或如何把握这种变革对个人和民族的成功或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三、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作者对历史的考察,目的是要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潜能,认为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不仅可以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而且有助于把握未来。如,即使是原始社会,它留给我们的遗产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所揭示的人类是一种合作的动物、人类最初的互相合作的社会关系在人类早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又如自由探究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心的强调——所有这些构成了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作者认为,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层与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了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

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而“希腊奇迹”背后的根本要素恰恰是五世纪希腊城邦中人们实现的现代性飞跃。

四、人类技术的魔影。作者指出,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技术惊人的发展往往用来使少数人获益而使多数人遭殃,从而呈现了这种状况:技术被运用多少就被滥用多少。技术的高速度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但这种社会变革总是遭到人们的拼命抵制。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造成了几千年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进紧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技术的魔影促使人们同作者一起思考:为什么人类取得空前的优势和成就的现时代也是物种灭绝的可能性首次成为非想象的可能性的时代?尽管技术是人类的独特创造,但人类目前正面临着驯服技术这一极为艰难的任务。作者指出,我们的任务是推进社会形式,使之能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在这种社会形式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而不是摧毁它。

《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篇三: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

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1)?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时说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回答尽管简单但是把一个史家的责任感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从上面这段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这段话中我们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简单偏见的对一国的情感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


《全球通史》读后感,5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05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