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哲理小故事 [1500字]
(一)得失本无常
在一次大的海上暴风中,豪华的客轮沉没了,有的乘客被救上了小艇,有的乘客随着船一齐沉人深海。有一名乘客很不幸,他跳到了海里,而他偏偏不会游泳。幸好这时他的旁边飘来一些木箱——那是有的乘客们带的行李箱,这些箱子让他免于沉没。尽管有箱子帮助他,海水的低温与水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鳖鱼,都在时刻威胁着他的生命。海浪不断翻滚,终于他看见了地平线的影子,那是陆地。他使劲地扑打着海水,海浪把他冲到了那片陆地上。他的小命保住了,但是他悲惨地发现,原来这座小岛是座无人岛,很是荒芜。看到这些,他并没有绝望,他仔细检查自己的物品——行李箱,幸运地发现里边居然有很多的用具与食品,虽然有一些被水浸泡坏了,但大部分还可以用,可以帮助他活下去。
这位当代的“鲁宾逊”,每天都翘首看着海上,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然而,很不幸,他盼星星盼月亮,就是没把船盼来。
为了活下去,他辛辛苦苦地砍了几棵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木屋。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大火把他的木屋烧成了灰烬,而且连他放在屋里木箱中的日常用具也被烧没了,这是他生活的依靠呀!
他眼睁睁地看着一切都消失在滚滚浓烟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满了绝望。
第二天早晨,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
他得救了。
“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他问。
“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原来他的屋子被烧时产生的
浓烟,被对方看见了,他们认为有人求救,所以过来救人。
启示:世界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希望与失望,人们在得失之间徘徊,得与失构成了人生的全部。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才能更宽容地面对生活。
(二)放下包袱赶路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灵智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刺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血流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嘶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灵智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
青年说:“这包袱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被伤害后的怨恨,每一次被误解时的气愤,每一次被指责后的烦恼??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包袱里的东西,以后好加倍地回还给那些伤害我的人。靠了它,我才有勇气走到您这里来。”
于是,灵智大师带着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的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放下背上的包袱吧,孩子,生命不能负重太多,否则就算你看遍天下美景,你也不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青年觉得老者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现自己的步伐轻松很多,心情也愉悦很多。
启示:“愤怒、埋怨、气恼,甚至仇恨,须臾不忘,就会变成生命中的包袱。其实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度过每一天,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请放下包袱赶路,你的生活也会轻松很多。
(三)分享甜蜜
赵慨与李升两家相邻,只有一墙之隔。赵家种了一棵枣树,挂着红彤彤大枣的枣树树枝伸进李家院内;李家则种着一株苹果树,结着红艳艳大苹果的苹果树枝也“越境”伸进了赵家院中。
实际上,各家只要将果树的枝条往自家院子内撇一撇或用绳子将果枝勒住,树枝就不会“自由发展”。但赵家想:“李家很爱吃枣,就让他尝尝鲜吧!”李家一想着:“赵家喜食苹果,就让他家尝尝苹果的美味吧!”
由于互送甜蜜,两家都品尝到了滋味鲜美的水果;由于都惦着邻家,两家便亲如一家。
启示:将痛苦分享给他人,得到的是两份痛苦;而将快乐分享给别人,便能得到两份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留有余香。
(四)智慧的美丽
那天的《开心辞典》节目中,先后上场的三位选手因实力、定力或运气等,都只答对了一两道题,便遗憾地退场了。
第四个登台的是一位在读的女大学生,来自江南水乡的她,脸上挂着一抹羞涩,执意不肯说出自己的梦想,理由是:“如果过不了关,说出来就没有意义了。”
三道题顺利过关,主持人王小丫问她这时可不可以说出自己的梦
想,女孩莞尔一笑,摇了摇头。
接下来的答题,她将自己的聪颖、机智与沉着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便是观众看得一头雾水的偏题、怪题,女孩也轻松地对答如流。观众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王小丫也频频颔首赞赏,可女孩始终执拗地不肯说出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道是极其复杂的数学推理题,难度陡然加大,还有时间限制。女孩低头思索了片刻,然后自信地给出了一个答案。
这时,王小丫对她笑着说道:“先不告诉你正确答案,希望你现在告诉我们你的梦想。要不,万一你答错了,你的梦想就成了秘密。”女孩阳光一样甜甜地笑了,明净的眸子里透着可爱的坚定:“我的答案是正确的。”
果然,女孩赢了。王小丫伸手向她祝贺。女孩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她轻轻地说:“我要给西藏的一位朋友打个电话,我的梦想是送给他的。”
他是一位怎样特殊的朋友呢?主考官王小丫按下了免提键,全场安静倾听。
当电话接通时,女孩满怀的激动再也抑制不住了:“我在《开心辞典》答题,全部答对了。”电话那边传来欢喜的祝贺和夸奖。女孩继续说:“你不是希望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吗?我今天帮你把梦想实现了。”那端的他显然始料未及,惊喜得有些语无伦次:“谢谢你记得我的梦想,我代表这里的孩子们谢谢你。暑假再来这里看草海,看蓝天吧。”“我
篇二:名人故事 [1500字]
牛顿在篱笆下读书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
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林肯——我不能丢掉良心道德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
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无臂画家杜兹纳的拜师故事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
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爱迪生童年趣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喜欢?兀渴遣皇巧?×耍?”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篇三:中国民间故事 [1500字]
中国民间故事
——花木兰替父从军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广泛流传。这些歌谣最后更成为一部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并流传至今。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
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
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